-
生活在两栖极端环境的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
编辑人员丨2024/6/8
国家Ⅱ级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为柽柳科(Tamaricaceae)水柏枝属(Myricaria)多年生两栖灌木,高1.5~2 m;老枝红褐色或紫褐色,当年生枝条绿色或红褐色.叶密生于当年生小枝上;总状花序顶生,花较疏松;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约4×1.5mm,渐尖;花柄长约2 mm;萼片披针形或长圆形,(2~3)×1mm,先端钝或锐尖;花瓣倒卵形,粉红色或淡紫色;花丝1/2或1/3部分合生;子房圆锥形;蒴果狭圆锥形,长6~8 mm;3心皮,1心室,基底胎座;每个果实种子150~190枚;种子顶端芒柱一半以上被白色长柔毛;花果期10-12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7种榕属植物叶片的理化性质及对朱红毛斑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探究相较于其余5种榕属植物,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偏好小叶榕Ficus concinna及垂叶榕F.benjamina的原因.本文通过测量比较7种常用的园林绿化榕属植物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以及物理性状,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调查统计的方法评估朱红毛斑蛾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的发育历期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发现,与黄葛树、无花果、对叶榕、高山榕和印度榕相比,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98.47 μg/g与65.21 μg/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4.18 mg/g与0.95mg/g;含水量分别为0.84%与0.95%;叶片厚度分别为3.59 mm与2.65 mm;硬度分别为3.91 mN与3.49 mN;朱红毛斑蛾仅在小叶榕和垂叶榕上能完成生活史;与垂叶榕相比,取食小叶榕后的幼虫、蛹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历期更短,分别为50.25 d、11.48 d和4.28 d,种群存活率和繁殖率更高,且自然死亡排除控制指数为1.68,低于垂叶榕.说明小叶榕和垂叶榕叶片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较低含量的次生代谢物质、较小的叶片硬度,导致朱红毛斑蛾偏好小叶榕和垂叶榕,并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在基于榕树植物的园林绿化造景过程中,应注意树种的搭配,降低朱红毛斑蛾对城市园林景观和生态效益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雌雄异株树种东北鼠李营养资源需求性别二态性
编辑人员丨2024/4/6
以雌雄异株植物东北鼠李(Rhamnus schneideri var.manshurica)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繁殖阶段雌雄植株叶片元素含量的性别差异和动态变化,可为雌雄异株植物性别特异性资源需求及利用策略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在吉林蛟河天然针阔混交林内建立1块23.76 hm2的永久性固定监测样地,于2019-2021年花期和果期(共5个繁殖阶段)选择样地内一定数量的东北鼠李雌雄植株,测定每株的叶片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铁、硼)含量,比较东北鼠李雌雄植株在不同繁殖阶段叶片各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动态变化;并计算各个繁殖阶段雌雄植株的花、果生物量,利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雌雄植株各个繁殖阶段的花果生物量差异,以分析雌雄植株叶片营养元素出现性别差异及动态变化的背后机制.结果表明:(1)东北鼠李雌雄植株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这种性别差异仅在某些繁殖阶段存在.在2019年花期,雌雄植株的各叶片元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021年花期,雌株叶片的磷含量显著小于雄株.在2019年果期,雌株叶片的磷、钾含量显著小于雄株;而在2020年果期,雌株叶片的氮、磷、钾、钙、镁、铁、硼含量均显著大于雄株;在2021年果期,雌株叶片的磷、钾、镁含量均显著大于雄株.(2)无论2019年还是2021年花期,雄株的花生物量及花数均显著大于雌株.(3)果期雌株果数和果生物量大小排序为:2020年>2021年>2019年.对不同繁殖阶段叶片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东北鼠李雌雄植株的叶片各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性别差异,然而这种性别差异在不同繁殖阶段表现不同.在花期,雌雄植株叶片元素含量性别差异不明显,表明雄株并不会因为大量开花造成的高繁殖投入增加叶片元素含量储存;而在果期,雌株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受其繁殖活动影响,在结实较为丰厚的年份增加元素储存,雌雄植株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性别差异会更为显著.表明东北鼠李雌雄植株营养元素含量的性别二态性表现程度可能受植物个体所处繁殖阶段的影响和限制,并且雌性个体繁殖资源投入越大,这种性别二态性的表现就会越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广东省柏拉木属8种野生观赏植物的综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评价广东省分布的柏拉木属植物资源,筛选出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观赏植物种类.方法:构建观赏特性、资源开发潜力、生物学特性3大约束因素共14个指标因子的层次分析模型,以广东省分布的8种柏拉木属植物为研究对象,量化分析其园林开发价值.结果:8种柏拉木属植物可划分为2个等级.第Ⅰ级(得分>3.5)有金花树、线萼金花、匙萼柏拉木、留行草和少花柏拉木等5种,它们在观赏特性、资源开发潜力和生物学特性方面有优势,具有较强的观赏和开发价值.第Ⅱ级(得分2.5~3.5之间)有刺毛柏拉木、南亚柏拉木和柏拉木等3种,它们在观赏特性方面稍差,可适当开发.结论:柏拉木属植物具有较高的园林绿化开发前景,其观赏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其花果的颜色、花果期的长短和生态习性是影响园林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果树赤霉素代谢与信号途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赤霉素作为5大植物激素之一,在果树的花芽分化、花序发育、开花坐果、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植株的形态建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对果树赤霉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其他大田作物相比差距较大.为了在果树生产中能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赤霉素调控果树花果发育,研究果树赤霉素的合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十分必要.研究发现GA合成的关键酶KO、GA2ox及GA20ox的表达均与果树矮化呈负相关,而KS的含量则与植株高矮呈正相关,板栗雄性不育现象也与KO、KAO的表达量密切相关.GAMYB基因及LFY基因则在果树的成花诱导和雄蕊发育等生殖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ELLA蛋白在果树的GA信号途径中作为负调控因子可致使矮化植抹形成,在果树的细胞周期循环过程、转录调控、花的形成、细胞的信号转导及许多生理过程中,DELLA蛋白泛素化降解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从果树赤霉素的合成及赤霉素的信号途径两大方面,着重对果树赤霉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及其定位、果树赤霉素信号途径的重要元件如赤霉素受体GID1、DELLA蛋白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效利用赤霉素调控果树生长发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成花量金花茶花果期果枝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不同成花量(花多、花少、无花)金花茶花果期果枝叶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始花期金花茶果枝叶内源IAA先升高后降低,花多株含量低于花少株;有花株ZR含量高于无花株;GA3含量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有花株高于无花株;AB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无花株高于花多株.盛花期IAA、GA3、ABA含量整体下降,ZR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花多株叶内源IAA、ZR、GA3含量高于花少株或无花株,ABA含量低于花少株或无花株.花期内,有花株果枝叶IAA/ZR、IAA/ABA、ZR/ABA、GA3/ABA比值均高于无花株,而(IAA+GA3)/ZR比值低于无花株,说明金花茶花果的发育不仅和单个激素的含量有关,还和激素平衡有关.秋梢期营养生长旺盛时无花株IAA/ZR比值较大,花果期生殖生长强烈时比值较小,(IAA+GA3)/ZR与之相反.这说明花蕾期高水平的内源 IAA、ZR和 ABA及低水平的内源 GA3有利于金花茶开花;末花期高含量的IAA、ZR和低含量的GA3、ABA可减少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有利于果实快速生长;果实生长后期高含量的ABA有利于果实成熟.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应用生长调节剂调控金花茶成花、坐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独微型块茎低温离体保存的转录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黄独微型块茎为材料,进行了4℃低温离体保存,并对其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原始数据进行质量预处理后,对照组(Con25)和处理组(Con4)的reads有效比分别为98.67%和98.69%;对拼接序列去重复后最终得到了219 792个长度大于200bp的transcripts(177 Mb)和161066个Unigenes (99 Mb);Unigenes的NR注释数目最多的10个物种分别为出芽短梗霉EXF-150、葡萄、可可、水稻粳稻组、无油樟、谷子、出芽短梗霉变种nami-biae CBS 147.97、麻疯树、短至生黑醋杆菌CBS 110374和无花果拟盘多毛孢w106-1;样本注释基因最多的5个KOG是一般的功能预测、信号转导机制、翻译后修饰和蛋白质周转以及伴侣、翻译和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合成、能源生产和转换;样本KEGG注释Unigenes最多的5个pathway分别为碳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糖酵解途径、淀粉蔗糖代谢和丙酮酸代谢.注释到的Unigenes个数为26006,注释到的不同酶数为1 177,映射到的不同pathway数为327;样本基因的功能在Biological Process分类中主要聚集于cellular process和metabiolic process,在Cellular Component分类中主要聚集于cell和cell part,在Molecular Function分类中主要聚集于binding和catalytic activity;在黄独微型块茎低温离体保存中,共获得164 1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63 305个基因表达上调,有100 840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部分极其显著的GO term有液泡继承、单链断裂修复、纺锤体伸长、麦芽糖分解代谢过程、甘露糖基转移酶的活性、甘露糖磷酸转移酶活性、细胞壁甘露糖蛋白的生物合成过程、G1期细胞有丝分裂周期早期细胞芽和有丝分裂纺锤体定位的建立;差异表达基因部分极其显著的pathway有原发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氯代环己烷和氯苯降解、双酚A降解、氟苯甲酸降解、糖胺聚糖合成硫酸软骨素、糖胺聚糖合成硫酸乙酰肝素、甲苯降解、萘的降解和核黄素代谢.本实验结果可为黄独微型块茎的种质保存和后续萌发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紫苏醛型紫苏不同种质中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紫苏醛型种质紫苏醛含量变化规律.方法:建立紫苏醛含量检测的快速方法,对9个不同种质的紫苏叶进行不同日期、部位和时间取样,并测定紫苏醛含量.结果和结论:9个紫苏醛种质的紫苏醛平均含量为0.05% ~0.32%,有4个种质的平均含量在0.25%以上.一般来说顶部叶紫苏醛含量最高,而且变化较大,开花前出现高峰值,之后骤降;中部叶紫苏醛含量明显低于顶部叶,一般开花前达到峰值后,含量较稳定;底部叶紫苏醛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花果生长期,随后一直下降.不同种质也不甚一致.种质因素是影响紫苏醛含量的首要因素,采摘部位和采样日期次之,一天内的采摘时间则影响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入侵植物的生物学性状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研究基于文献、数据库和标本记录等资料的查询,统计得出云南省入侵植物共247种,隶属51科149属.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是优势科,超过一半的入侵植物起源于美洲,入侵植物的生物学性状主要体现为一年生或短期多年生草本的生活型、种子繁殖、分蘖型的克隆方式、花果期集中于夏秋两季、短花期、黄白的花色及具有表面结构和附属物的特殊性状等.按照云南省入侵植物分布的县(市、区)的数量、生物学性状、对环境的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列入"世界100种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种名单"和是否列入"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四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5个指标进行赋值.把入侵植物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其中恶性入侵植物有18种.严重入侵植物有23种,一般入侵植物有188种,有待观察类有18种,恶性和严重入侵植物与云南全部入侵植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表征具有一致性.结合入侵植物的生物学性状特征和风险等级,及时开展对云南入侵植物的有效防控管理极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胆康胶囊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胆康胶囊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国药东风花果医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17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87例)和治疗组(88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4.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胆康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VAS评分、SF-36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内啡肽(β-E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2.76%和95.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右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厌油等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比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VAS和SF-36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 和 β-EP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血清水平显著升高(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TNF-α、β-EP和SOD血清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9%,显著高于治疗组的5.68%,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康胶囊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