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总结32例胰腺癌根治手术联合自体小肠移植的护理配合.护理要点:组建多学科手术团队,制订手术应急预案;做好设备、物品和环境的准备;利用节点控制理念对手术安全进行管控;集束化的感染防控措施及分段式的隔离技术;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防控;小肠灌洗、修整与低温保存;并发症的预防.经过精准手术配合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转移至重症监护病房行进一步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松鼠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松鼠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鼠疫疫源地和非疫源地的5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对调查中捕获的松鼠,取其脾、肝、肠道标本,低温保存备用。取肠道标本磷酸盐缓冲液(PBS)增菌液,经0.22 μm滤膜滤过后加入到含有100 μl鼠疫疫苗株(EV76)菌悬液的LB液体培养基中,28 ℃、220 r/min恒温气浴振荡培养18~24 h,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取脾、肝、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0只松鼠,其中赤腹松鼠8只,珀氏长吻松鼠2只。共分离出4株鼠疫噬菌体,其中在赤腹松鼠分离出2株,在珀氏长吻松鼠分离出2株;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县和新平县各分离出1株,野鼠鼠疫疫源地剑川县和洱源县未分离出,非鼠疫疫源地永善县分离出2株。肉眼下观察,家鼠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透明状,生长状态良好;非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半透明状,生长状态欠佳。电镜下观察,噬菌体为较典型的肌尾噬菌体,噬菌体头部直径约40 nm,肌尾约120 nm,肌尾末梢可见尾丝簇。10份松鼠脾、肝、肠道标本caf1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云南松鼠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比例较高,虽然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但由于鼠疫噬菌体的存在,松鼠有可能成为鼠疫菌传播的一种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离断肢(指)体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离断肢(指)体再植是挽救创伤性肢(指)体离断的首要治疗方法,如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术后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人的肢(指)体一旦离体后血液循环将停止,正常的生理代谢会被打乱,从而出现细胞变性、组织坏死等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极大地影响肢(指)体再植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地降低离断肢(指)体组织的代谢和减轻后续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肢(指)体再植术成功率,是肢(指)体再植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现有的肢(指)体保存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展做出综述,通过大量检索和分析文献,总结了目前肢(指)体保存方法的优缺点,希望借此能为临床保存离断肢体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遗体捐献肾脏灌注、保存及修复指南(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指导肾脏移植临床实践,全面提升我国供肾灌注、保存及修复水平,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针对遗体捐献肾脏在体维护、获取灌洗、离体保护3个阶段相关技术的临床问题(包括常温区域灌注、灌注冲洗、静态冷保存、低温机械灌注、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常温机械灌注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组织制订了《中国遗体捐献肾脏灌注、保存及修复指南(2023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根治性切除后自体小肠移植行消化道重建的初步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胰腺或邻近部位的肿瘤局部侵犯包绕肠系膜上动脉时,联合血管切除与重建的根治性手术仍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然而,直接切除肠系膜上动脉并原位重建对技术的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近年来,自体小肠移植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该技术融合了器官离体保存技术和小肠移植技术,首先将肿瘤及受累器官整块游离、切除、移出体内,并于体外快速灌洗,低温保存后在工作台清除病灶,最后将正常小肠移植回体内进行血管吻合和消化道重建修复。这一技术突破了肿瘤包绕肠系膜上动脉时不能切除的手术禁区,在实现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小肠结构的完整性和消化吸收功能,但手术的复杂性、高风险性和术后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该项技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 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49.9±3.0)%、(38.8±2.4)%∶(45.3±3.3)%] (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 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 P<0.01)。 结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腕部复杂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0年7月9日,完成1例右手腕部多段复杂离断再植,再植之前先对离断肢体亚低温保存,手术中先完成远断端离断再植,后行近端离断再植,历时12 h,术后肢体完全成活。术后4周开始康复训练,术后12~16周依次拔除掌骨、指骨克氏针,术后6个月、1年随访,患手可完成抓、捏等动作,从事日常工作生活。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断肢再植术后功能评定为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肢体保存方法研究进展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国内外各种肢体保存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不同方法保存肢体的效果。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肢体保存方法的文献,对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目前肢体保存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干燥冷藏法、深低温冷冻法、低温灌注液灌注法、体外循环全血灌注法、高压氧法、异位寄养法。上述方法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延长组织细胞活性,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再植成活率及功能恢复。结论:根据断肢损伤情况、所处环境以及再植要求,如何完善保存方法并合理应用,有机结合,联合应用,扬长避短,甚至研发出更适合复合组织保存的技术及方法,将对离断肢体再植成活率及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最为有效的手段。器官短缺是制约器官移植工作开展的全球性问题 [1]。供者器官获取、保存及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影响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器官移植技术开展以来,器官保护技术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器官保存液如Collins液、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组氨酸-色氨酸-酮戊二酸盐液(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solution,HTK液)等相继问世,促进了器官静态冷保存(static cold storage,SCS)技术的迅速发展 [2]。随着对移植器官IRI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器官保存质量、保存时限要求的不断提高,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供者器官需求和接受扩大标准供者器官,针对不同器官的专用保存液如:HTK-N液 [3],肺脏保存液(如Steen液) [4],肾脏灌注液(如KPS1液) [5]等被相继研发应用。目前,SCS仍然是器官移植的标准保存技术 [2],但SCS会导致器官冷缺血损伤,且无法在冷保存过程中有效地评估器官功能。机械灌注(machine perfusion,MP)器官保存技术包括常温机械灌注(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NMP,32℃~37℃)、亚常温机械灌注(subnorm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SNMP,20℃~32℃)、低温携氧机械灌注(hypothermic oxygenated perfusion,HOPE,0℃~12℃)和低温机械灌注(hypothermic machine perfusion,HMP,0℃~12℃)。此外,如超低温保存(supercooling preservation,-4℃~6℃) [6]等新型保存技术也相继出现。离体灌注系统能够在不同温控条件下,实现在器官保存过程中清除代谢废物、提供满足器官代谢需求的基本物质,不仅能延长器官保存时间,同时也能评估离体器官功能、改善器官质量,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边缘器官的利用率。多项发表在多个高质量期刊上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结果 [7-11]也证实MP能显著修复供者器官质量及减少移植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未来有望强力推动器官移植事业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生素C对染Cr(Ⅵ)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背景]六价铬[Cr(Ⅵ)]暴露能引起肠道菌群结构紊乱,造成功能损伤.维生素C(VC)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之一,在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改善肠道屏障,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而VC对Cr(Ⅵ)暴露致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还有待研究.[目的]探讨VC对Cr(Ⅵ)暴露导致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 3 d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VC组、重铬酸钾(K2Cr2O7)组[Cr(Ⅵ)组]和VC+K2Cr2O7 组[VC+Cr(Ⅵ)组].于第 4天早 8:00,Con组小鼠灌胃给予双蒸水,腹腔注射双蒸水;VC组小鼠灌胃给予VC,腹腔注射双蒸水;Cr(Ⅵ)组小鼠灌胃给予双蒸水,腹腔注射K2Cr2O7 溶液;VC+Cr(Ⅵ)组小鼠灌胃给予VC,腹腔注射K2Cr2O7溶液.VC给药量为 200 mg·kg-1,K2Cr2O7 给药量为 1.25 mg·kg-1,连续处理 45 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内容物于无菌冻存管中,每组收集3个重复样本.标记好后立即投入液氮中迅速冷冻.待所有样本收集完成后,转移至-80℃超低温冰箱中保存.结肠内容物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结果]与Con组相比,Cr(Ⅵ)暴露导致小鼠体重增加值减少.小鼠回肠组织发生病理改变,Cr(Ⅵ)组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VC+Cr(Ⅵ)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Cr(Ⅵ)组小鼠肠道菌群分类操作单元(OTU)数目改变.α多样性分析中,Cr(Ⅵ)暴露组Sobs指数平均为 240.333±67.796,Chao指数为 258.173±64.813,Ace指数为 259.481±66.891,较Con组降低(P<0.05),PD whole tree指数为 27.863±2.399,较Con组升高(P<0.05),VC干预可改善Cr(Ⅵ)暴露导致上述指标的变化(P<0.05).β多样性分析中,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Cr(Ⅵ)组和Con组之间有明显分离,VC干预后,分离趋势有回调,差异减小.多样本相似性树状图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VC组最先聚类在一起,然后与VC+Cr(Ⅵ)组聚成一类,最后再与Cr(Ⅵ)组聚成一类.Cr(Ⅵ)组小鼠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单糖菌门和软壁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丰度升高;乳杆菌属、另枝菌属、拟杆菌属和瘤胃梭菌属丰度升高,其中拟杆菌属与Con组小鼠相比,丰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VC干预后,上述肠道微生物中菌门及菌属的丰度变化均有所改善.[结论]Cr(Ⅵ)暴露可导致小鼠肠道损伤及菌群结构紊乱,而VC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变化,使肠道菌群结构趋向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