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靶点-成分-中药”网络及临床数据探究贾跃进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处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基于靶点网络及临床数据挖掘探究名中医贾跃进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用药规律及核心中药处方。方法: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分别获取冠心病及抑郁症的靶点,构建2种疾病靶点的PPI网络,并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析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查询作用于靶点的有效成分及包含这些有效成分的中药,将数据导入Cytoscape 3.9.0构建核心靶点-有效成分-中药网络,进行网络拓朴学分析;采集贾跃进老中医2015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的门诊临床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数据挖掘,得到其常用处方,将结果与靶点网络分析得到的中药进行核心处方拟合,并对核心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抑郁症靶点PPI网络分析获得1 501个交集靶点,可分为4个核心靶点聚类,包括炎症因子类、肿瘤因子类、脂质代谢类因子、纤维化类因子;通过TCMSP获得作用于靶点的有效成分480个,分属181味中药,其中核心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异鼠李素、β-胡萝卜素、金合欢素、刺芒柄花素、鞣花酸。GO富集分析共得61条结果,主要有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信号受体激动剂活性、膜面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获得20条结果,主要有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JAK-STAT通路等。临床数据挖掘纳入验案120例,方剂148首,涉及中药135味,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药物主要归肺、脾、肝、心、肾经等;通过药物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综合得出常用组方。将常用组方与靶点网络分析得到的中药拟合出核心处方:半夏、甘草、柴胡、香附、丹参、延胡索、党参、黄芪、石菖蒲。结论:贾跃进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用药规律及符合中西医机制的核心处方,本研究为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莲治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中药白莲治萎方(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五指毛桃、丹参、郁金、白术、鸡内金、延胡索、莪术、陈皮、厚朴、甘草等组成)加减治疗脾虚湿热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脾虚湿热瘀阻型CA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摩罗丹丸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白莲治萎方加减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黏膜变化的可操作的与胃癌风险联系的萎缩评估系统(OLGA)分期评分和血清胃蛋白酶原 Ⅰ(PGⅠ)、胃蛋白酶原 Ⅱ(PGⅡ)及其比值(PGR)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疗效方面,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88%(31/32),对照组为81.25%(26/32),组间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χ2检验)和总体疗效(秩和检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胃脘胀满、胃刺痛、口苦口臭、疲倦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胃镜下的黏膜变化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OLGA分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检测指标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R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血清P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治疗组对血清PGⅠ、PGR水平的升高幅度及对血清PGⅡ水平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莲治萎方加减治疗脾虚湿热瘀阻型CAG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胃黏膜状态,调节血清胃蛋白酶原的表达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肺腺癌中铜死亡CDKN2A基因及潜在中药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铜死亡CDKN2A基因在肺腺癌中的表达水平、预后价值、免疫细胞浸润、相关基因筛选、功能富集分析及潜在中药预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GEPIA2和UALCAN,研究CDKN2A在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它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种族等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使用KM-plotter来评估预后价值;使用TIMER 2.0进行免疫浸润相关性分析;利用LinkedOmics数据库筛选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利用COREMINE数据库进行中药预测,TCMSP数据库、HERB数据库及Swiss ADME平台筛选出上述中药有效活性成分,Cytoscape软件绘制"中药-活性成分"网络图.结果 按照P<0.05检验水平,CDKN2A在肺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与患者吸烟、种族、TP53突变有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无关.CDKN2A高表达患者预后差(HR=1.73;P=0.00024).CD-KN2A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相关.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显示正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周期、ncRNA 3'-末端处理、核酸磷酸二酯键水解过程,表达于含细胞蛋白复合物、染色体组织,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显示正相关基因参与细胞周期与DNA复制过程.预测出虎刺、蜂房、兰花根(春兰根)等9味中药,其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肺、脾经,有效活性成分有73种.结论 CD-KN2A在肺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高表达患者预后差.虎刺、蜂房、兰花根等9味中药可能是治疗CDKN2A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的潜在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用药规律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究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规律,预测核心中药组合的药理机制.方法 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通过搜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统计出处方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类别;通过关联规则分析确定核心药物组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GeneCards、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和疾病的靶点信息,并统计出交集靶点;通过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核心中药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法反向检验关键靶点和中药成分的关系.结果 纳入78首方剂,涉及137味中药,以补虚药和祛风湿药为主,多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关联规则结果表示"甘草-防风-白芍"为具有强关联性的核心药物组合,其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汉黄芩素、柚皮素、刺芒柄花素等.PPI分析得到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转录因子p65(RELA)、蛋白激酶B(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等为关键靶点.KEGG结果表示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信号通路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相关.分子对接结果表示关键靶点与药物主要成分的对接活性较好,其中山柰酚与TP53具有最低的结合能,对接活性最好.结论 中医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为主."甘草-防风-白芍"为核心药物组合,其作用机制以改善炎症、调整免疫、改善骨代谢过程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符文彬教授疏肝调神整合针灸治疗戒断综合征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戒断综合征是指在某种成瘾物质或行为停止或减少后,患者出现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症状的综合表现,给患者身体带来痛苦,还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戒断综合征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符文彬教授认为瘀毒内阻、气机逆乱、心神受扰为戒断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提出了疏肝调神的基本治法,并据此制定"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治疗方案.针刺以百会、印堂、合谷、太冲、内关、神门、照海、三阴交为主穴,灸法以精灸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涌泉、丘墟为主,以耳穴埋针心、肝、肾穴位点为巩固.疏肝调神整合针灸在治疗戒断综合征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观察"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本院收治的CSR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和观察组("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各30例,选取颈夹脊穴(双)、天柱穴(双)、曲池穴(双)、外关穴(双)、后溪穴(双)、申脉穴(双)、阿是穴,上肢麻木加少海穴、手三里穴,上肢疼痛加合谷穴.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予"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针刺得气后予1)电针:同侧颈夹脊穴接电针,密波,频率80~100 Hz;2)TDP照射:电针治疗的同时配合TDP照射局部皮肤30 min.3)刺络拔罐:取大椎穴、颈夹脊穴(双)、大杼穴(双)、肩井穴(双),使用梅花针垂直重叩穴位处,局部肌肤红晕渗血,有轻痛感为佳,随即在对应处予一次性定量火罐(专利号:ZL 201520834109.5)拔罐放血治疗,留罐1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10次为1疗程,治疗周期为2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及1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TZCS)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TZCS评分、SF-36量表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三通四联"针灸综合疗法治疗CSR临床疗效显著,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痛苦,改善颈肩部肌肉僵直紧张、上肢疼痛麻木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远期疗效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彝药苦刺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总结近年来彝族民族药苦刺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民族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万方、维普、CNKI、SCI finder、PubMed等数据库查阅国内外有关苦刺的文献,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苦刺的根、茎、叶、花和种子皆可入药;该植物所含成分结构类型多样,其中以生物碱和黄酮为主;苦刺具有抗炎、抗糖尿病、抗肿瘤、抗胃溃疡等多种药理作用.结论 苦刺是一种富含生物碱和黄酮且生物活性多样的民族药,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生物信息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通过调节免疫相关基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苦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及相关文献获取苦参的成分靶点信息,应用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206285)获取UC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免疫相关基因(IRGs)数据库收集IRGs,再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苦参通过调节IRGs的表达治疗UC的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平台对相关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将苦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苦参通过调节免疫相关蛋白治疗UC的潜在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刺芒柄花素、8-异戊烯基-山柰酚、菜豆素、怀特酮、大豆抗毒素、高丽槐素、苦参素和苦参碱;核心靶点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白细胞介素(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 8(CXCL8)、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受体γ(PPARG)、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 2(PTGS2)和IL-6;参与的信号通路为癌症相关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IL-17 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MMP9 与怀特酮的结合能为-42.7 kJ/mol;PPARG与菜豆素的结合能为-41.9 kJ/mol;MMP9 与木犀草素、PTGS2 与木犀草素、PTGS2 与菜豆素、PTGS2 与大豆抗毒素的结合能均为-40.6 kJ/mol.结论:本研究探讨了苦参通过调节IRGs治疗UC的潜在机制,为苦参临床应用的拓展及UC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杨丽新治疗抽动障碍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探讨杨丽新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 搜集杨丽新教授 2016 年于广东省中医院儿科门诊治疗抽动障碍的病历资料,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中药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和关联度分析,获取核心组方,并根据结果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用TCMSP、ETCM、TCMID、Batman等数据库筛选核心处方中药活性成分,利用Genecard、Drugbank等数据库获取抽动障碍相关疾病靶点并生成韦恩图,得到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并上传至STRING,使用Cytoscape 3.7.2 构建核心网络.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和Pyrx软件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筛选核心处方治疗抽动障碍的核心靶点.结果 共录入 3 443 个病例,处方涉及 77 味中药,高频药物 10 味,寒性药物运用最多,多归肺经、脾经,性味以辛、甘、苦多见;关联规则得到 32 条数据,聚类分析得到 4 组核心组合.7 种核心药物(陈皮、甘草、法半夏、竹茹、茯苓、牡蛎及钩藤)中的核心活性成分 145 个,靶点基因 220 个,疾病靶点 1 290 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共 58 个.GO功能富集条目 422 条,生物过程 304 条,细胞过程 44 条,分子功能 74 条,生物功能 186 条,KEGG富集通路 68 条.主要活性成分有山柰酚、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刺芒柄花素、β-豆甾醇等,作用于SLC6A4、SLC6A3、HTR2A、HTR2C等靶点,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血清素神经突触、cGMP-PKG等关键信号通路进行调节实现.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分子对接得出杨丽新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组方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可为治疗抽动障碍的新方组合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Ⅷ)
编辑人员丨2024/2/3
该文报道了 17 个广西新记录物种,即柔毛阴山荠[Yinshania henryi(Oliv.)Y.H.Zhang]、臭荠(Lepidium didymum L.)、小酸模(Rumexa acetosella L.)、浙江凤仙花(Impatiens chekiangensis Y.L.Chen)、贵州海桐(Pittosporum kweichowense Gowda)、越南圆叶梭罗树(Reevesia orbicularis Tardieu)、冬青叶鼠刺(Itea ilicifolia Oliv.)、窄叶枇杷(Eriobotrya henryi Nakai)、瘤枝密花树[Myrsine verruculosa(C.Chen)Pipoly&C.Chen]、毛腺萼木(Mycetia hirta Hutch.)、二萼丰花草[Spermacoce exilis(L.O.Williams)C.D.Adams]、滇苦菜(Picris divaricata Vaniot)、纤细通泉草(Mazus gracilis Hemsl.)、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单花莸[Schnabelia nepetifolia(Benth.)P.D.Cantino]、蕨叶南川鼠尾草(Salvia nanchuanensis var.pteridifolia Sun)、四棱菝葜(Smilax elegantissima Gagnep.).这些新记录种对广西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植物资源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臭荠、二萼丰花草为外来物种,并对其入侵性进行了评估;柔毛阴山荠、臭荠、小酸模、滇苦菜、纤细通泉草、单花莸、蕨叶南川鼠尾草、皱叶荚蒾、冬青叶鼠刺等是广西药用植物新记录,并对其药用功效进行了简要概述.此外,还提供了新记录物种的引证标本、地理分布和彩色照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