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FC5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免疫调控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复制因子C5(RFC5)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免疫调控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2023年5月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280例子宫颈癌患者RFC5 mRNA表达数据及临床数据。比较子宫颈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RFC5 mRNA表达水平差异,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RFC5 mRNA表达水平;根据子宫颈癌组织RFC5 mRNA中位表达水平将280例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进行生存分析,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2在线工具验证子宫颈癌RFC5基因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CGA数据库子宫颈癌患者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利用LinkedOmics数据库筛选子宫颈癌中RFC5相关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EG),基于DAVID数据库对RFC5相关DEG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肿瘤免疫评估资源(TIMER)数据库,通过Spearman法分析RFC5表达与子宫颈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关系;基于肿瘤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数据库(TISIDB)分析子宫颈癌RFC5表达与免疫调节因子的关系。基于人类蛋白图谱(HPA)数据库分析子宫颈癌组织中RFC5蛋白表达情况。基于GEPIA2在线工具分析RFC5在泛癌中的表达及其与OS的关系。结果:TCGA数据库中RFC5 mRNA在子宫颈癌组织(277例)中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子宫颈癌患者间癌组织中RFC5 mRNA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FC5高表达组(139例)子宫颈癌患者OS优于RFC5低表达患者(13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7)。GEPIA工具验证RFC5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OS的关系,得到相同结果。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RFC5相关基因主要参与DNA复制、细胞周期、范可尼贫血、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等信号通路。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临床分期Ⅳ期、RFC5表达低水平是子宫颈癌患者OS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TIMER数据库分析显示,RFC5的表达与肿瘤纯度呈正相关( rho=0.198, P<0.001),而与B细胞( rho=0.062, P=0.306)、CD8 + T细胞( rho=0.168, P=0.005)、CD4 + T细胞( rho=-0.049, P=0.418)、巨噬细胞( rho=0.034, P=0.577)、中性粒细胞( rho=0.169, P=0.005)、骨髓树突细胞( rho=0.026, P=0.667)的浸润水平呈弱相关性或无相关性。对TISIDB数据分析显示,RFC5表达与免疫抑制因子和免疫刺激因子大多呈负相关性。HPA数据库分析显示,子宫颈癌组织RFC5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子宫颈组织。GEPIA在线工具分析显示,RFC5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RFC5高表达胸腺瘤患者OS优于其低表达患者,而RFC5高表达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OS较其低表达患者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FC5在子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水平与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相关。RFC5过表达可能抑制子宫颈癌免疫调节因子的表达,可能是通过DNA复制、细胞周期、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相关通路调控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发展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沉默范可尼贫血补充组Ⅰ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范可尼贫血补充组Ⅰ基因(FANCI)对肝细胞癌(HCC)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本院临床标本,验证了FANCI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相关性,并对FANCI共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GSEA),通过敲减FANCI基因,探索FANCI表达减少对肝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组织样本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收集就诊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并被诊断为"HCC"的患者,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FANCI在肝癌组织信使RNA(mRNA)(0.006±0.004比0.001±0.001, t=3.828, P<0.01)和蛋白(0.202±0.052比0.613±0.346, t=3.333, P<0.05)水平高于正常组织,高表达FANCI的HCC患者预后较差( 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ANCI是HCC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P<0.05);GSEA富集分析显示FANCI共表达基因富集于细胞周期等生物过程中,细胞实验发现敲低FANCI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周期阻滞于G 1~S期,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下调。 结论:FANCI基因在HCC中高表达,敲低FANCI后可能通过下调Cyclin D1来抑制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减低强度预处理单份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范可尼贫血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范可尼贫血(Fanconi anemia, F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液病。1988年,Gluckman等 [ 1] 在法国巴黎圣路易医院采用HLA相合同胞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5岁的FA患儿并获得成功,从此拉开了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骨髓衰竭性疾病以及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序幕。国内采用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FA未见报道。本中心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单份非血缘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3例FA患者,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范可尼贫血与DNA链间交联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范可尼贫血(FA)是一组具有较高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罕见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其发病率在欧美人群中约为5/100万。FA临床特征主要为儿童期进行性骨髓衰竭、多发性先天畸形(75%的患者可合并多指/趾、小头畸形、皮肤牛奶咖啡斑等异常)以及肿瘤易感等。细胞暴露于各种环境因素、化疗药物或细胞内源性代谢产物后可诱导DNA两条链间产生共价加合物并最终导致DNA链间交联(ICL)的形成 [ 1, 2] 。FA的致病基础是FA通路基因突变导致DNA-ICL修复受阻,从而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患者体内细胞对各种内源、外源性DNA交联诱导剂高度敏感,异常染色体比例增加,大量细胞生长周期停滞在G 2/M期,并导致细胞生长受阻 [ 3] 。FA患者首次诊断年龄跨度较大,从未出生到50岁以上 [ 4]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anc 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范可尼贫血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童血液内分泌科于2017年收治的2例范可尼贫血(FA)患儿的临床特征、化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FA相关基因进行Sanger测序及缺失重复分析(MLPA)。2例患儿分别为4岁3个月(女)、6岁(男),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乏力伴双下肢出血点。女童双下肢及腰背部散在牛奶咖啡斑,左手拇指指甲缺如,男童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男童心脏超声见左心房、左心室大,节段性心肌损害。2例患儿骨髓活检均显示骨髓增生低下(40%)或极度低下(10%),未见巨核细胞。染色体畸变测试、单细胞凝胶电泳测试、小巨核酶标(CD 41)、CD 55、CD 59检测及染色体核型均无明显异常。基因测序分析发现2例患儿均存有 Fanc A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突变分别来自于父母双方。女性患儿及其父亲21号外显子存在c1838del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移码突变p.I613Tfs*27。MLPA结果显示该女性患儿及其母亲 Fanc A基因外显子1-3杂合性缺失突变。男性患儿及家系基因测序分析发现该患儿及其母亲在41号外显子存有c4124_4125del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移码突变p.T1375Sfs*49。提示男性患儿及其父亲 Fanc A基因外显子23-40为杂合性缺失突变。对疑似FA患儿进行相关基因测序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c1838delT是新发现的 Fanc A基因突变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ANCD2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范可尼贫血(F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可导致骨髓衰竭、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以及发育异常。FANCD2是FA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已成为FA信号传导的焦点。研究发现,FANCD2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够作为铁死亡(ferroptosis)的相关基因参与调节铁死亡。本文对FANCD2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ANCA基因新复合杂合突变致范可尼贫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475例——肾小管酸中毒,肾衰竭,贫血,乳酸酸中毒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性,47岁。因恶心、呕吐半年,发现肾功能异常(血肌酐255 μmol/L)3 d就诊,入院检查发现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合并贫血,排除自身免疫病、药物、毒物、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等继发因素,肾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予泼尼松50 mg/d;碳酸氢钠4 g,3次/d;促红细胞生成素3 000 U,2次/周;氯化钾缓释片500 mg,3次/d;碳酸钙500 mg,3次/d;骨化三醇0.5 μg,1次/d。患者血肌酐恢复至90 μmol/L,但随诊期间患者恶心呕吐加重,再次检查发现合并乳酸酸中毒(乳酸14.1 mmol/L)。骨髓穿刺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予CHOP方案化疗,期间乳酸酸中毒逐步好转(乳酸由14.5 mmol/L降至3.1 mmol/L),半个月后发生重症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最终放弃治疗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范可尼贫血症通路影响肿瘤耐药、化疗增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范可尼贫血症是一种罕见的人类遗传疾病,常伴有癌症易感性、骨髓衰竭和发育异常.范可尼贫血症基因编码的蛋白和相关蛋白构成范可尼贫血症通路.该通路参与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肿瘤耐药、化疗药物增敏等密切相关.归纳了范可尼贫血症通路组成及其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讨论了范可尼贫血症通路的调控、对肿瘤耐药、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并总结了靶向范可尼贫血症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为癌症干预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地西他滨维持治疗成功救治范可尼贫血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序贯地西他滨用于治疗范可尼贫血(FA)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1例FA进展为AML患儿接受同胞弟弟作为供体的单倍体移植,移植后予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结果 患儿生后6岁出现贫血,8岁确诊范可尼贫血,按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环孢素、安雄)6年无效,且进行性三系下降,血小板无效输注,骨髓检查诊断为AML.骨髓二代基因测序检测,仍然表现为FANCA基因c.3348+1 G>A纯合变异.遂予FLAG方案(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疗后桥接以TBI为基础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15天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移植后给予患者减量环孢素,保持Ⅱ度皮排排异直至移植后1年,移植后6个月开始予每2个月予地西他滨,共计6次,同时监测WT1的表达水平.现已经移植后近6年,患儿无事件生存中.结论 allo-HSCT后联合地西他滨序贯治疗能够有效治疗FA进展为AM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