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TP53突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征为克隆性造血、血细胞减少(即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和细胞形态学发育异常,伴TP53突变时向白血病转化风险高,预后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一组获得性、异质性疾病,由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介导,导致红细胞过早破坏.MDS合并AIHA出现的较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伴TP53突变MDS并AIHA的患者,在应用以地西他滨为主的去甲基化药物治疗2个周期后MDS完全缓解,直接Coombs试验转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06至2018年黑龙江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2006至2018年黑龙江省职业病发病特点,为进一步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中2006至2018年黑龙江省职业病报告的12 453例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职业病发病的病种、时间、发病年龄、工龄、地区和企业规模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尘肺病、职业性化学中毒发病例数居前2位,分别占82.61%(10 287/12 453)和7.98%(994/12 453),其中煤工尘肺病例占尘肺病病例数的87.18%(8 968/10 287),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84.21%(837/994);2006至2018年职业病发病呈波动性,以2013年发病人数最多,占11.38%(1 417/12 453);比较各职业病发病工龄和发病年龄,与其他职业病比较,尘肺病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发病工龄和发病年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黑龙江省有13个市有职业病报告,七台河市、鸡西市、双鸭山市、哈尔滨市和鹤岗市病例数位居前五位,分别占31.41%(3 899/12 453)、24.63%(3 067/12 453)、15.61%(1 944/12 453)、7.65%(953/12 453)和7.35%(915/12 453);企业规模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占62.42%(7 773/12 453)。 结论:黑龙江省2006年至2018年职业病发病报告中尘肺为主要病种,职业性传染病有上升趋势,七台河、鸡西等城市以煤矿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应成为黑龙江省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用于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前桥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19年11月收治的1例接受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桥接allo-HSCT移植的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30岁女性,初诊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DNMT3A、IDH2、RUNX1和BCOR基因突变阳性,采用地西他滨+DA、FLAG、阿扎胞甘+HAG+依托泊苷方案联合化疗后未达到完全缓解。予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后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转阴,接受父供女单倍体allo-HSCT巩固治疗。术后患者造血恢复,呈完全供者植入。至截稿前无复发生存1年余。结论:难治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存在多药耐药,单纯化疗效果差。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后桥接allo-HSCT安全有效,可能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髓受累且无皮损表现的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性骨髓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lastic lasmacytoid endritic ell eoplasm,BPDCN)是一种罕见的有高度侵袭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典型BPDCN常以皮损为首发症状,常常累及淋巴结、骨髓、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软组织等,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均不敏感,预后极差。2020年8月28日巴彦淖尔市医院收治1例以腹痛、贫血、肝脾肿大为首发表现,缺乏典型皮损症状的患者,经过骨髓形态、流式细胞免疫分型及骨髓活检检查,最终诊断BPDCN。通过对呈现无皮损表现的罕见BPDCN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致免疫性心肌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73岁。2020年4月,因进食后间断呕吐4个月,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病变,活检病理诊断为食管低分化鳞状细胞癌。5月7日入住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和心肌梗死病史,日常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并规律服用治疗冠心病药物。入院CT检查示,食管下段-贲门区占位,纵隔内上腔静脉后-气管隆突区、主动脉弓下及食管下段旁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肝门区、胃小弯侧多发肿大、融合淋巴结。11日开始行紫杉醇+奈达铂一线化疗2个周期。7月2日开始行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60 Gy,分30次完成,同步奈达铂30 mg化疗,每周1次。2021年1月14日复查CT,提示肝转移,纵隔、腹腔淋巴结较前增大。23日开始行二线吉西他滨单药化疗2个周期。3月13日复查CT,示新发肺转移灶。完善心肌酶谱、高敏肌钙蛋白Ⅰ和脑利钠肽基线检查后,于22日开始行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24日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间断胸痛,当时射血分数为59%,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心电图检查未见急性心肌梗死异常改变。血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770.60 ng/L。请心内科会诊后,给予硝酸异酸梨酯片含服,胸痛缓解。25日患者血高敏肌钙蛋白Ⅰ> 40 000 ng/L,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24日无明显变化。考虑患者免疫治疗基线筛查时高敏肌钙蛋白正常(<1.5 ng/L),目前明显升高,心内科医师暂不考虑心肌梗死可能,故高度怀疑免疫性心肌炎。根据患者体重(45 kg),予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复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1 990.60 ng/L,再次行甲泼尼龙200 mg冲击治疗。26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2 656.30 ng/L,较前明显下降,继续甲泼尼龙400 mg冲击治疗。当日下午患者再次出现间断胸痛,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 599.80 ng/L,予硝酸甘油对症治疗,胸痛缓解。27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31 859.70 ng/L,再次明显升高,脑利钠肽前体为14 044.0 ng/L,故将甲泼尼龙加量至1.0 g,并予吗替麦考酚酯0.5 g口服,2次/d。28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7 165.0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10 434.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4 U/L,乳酸脱氢酶为454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376 U/L。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射血分数为55%。继续行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同时加用艾司奥美拉唑抑酸护胃,辅酶Q10、尼可地尔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和能量代谢,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甲泼尼龙1.0 g冲击治疗5 d后,按500、240、120 mg逐渐减量,各使用1周,患者心肌损伤指标迅速回落。4月12日高敏肌钙蛋白Ⅰ为19.50 ng/L,N端-B型钠尿肽前体为2 148.0 ng/L,肌酸激酶同工酶为57 U/L,乳酸脱氢酶为371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为273 U/L,患者病情明显好转。2021年4月14日患者出院时,甲泼尼龙减量至80 mg,1次/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源转化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同源转化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5年9月收治的1例WM同源转化为DLBCL患者的诊治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58岁男性,因头晕、乏力4个月入院,诊断为WM。予FCD(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8个疗程、苯达莫司汀+B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化疗6个疗程及口服泽布替尼3个月余后,WM与DLBCL(非生发中B细胞型)并存,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泽布替尼治疗,评估疾病完全缓解,但短期内复发并同源转化为DLBCL,予R-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4个疗程,评估疾病完全缓解。结论:WM可逐渐同源转化为DLBCL,R-CHOP和R-Gemox方案短期内有效,但长期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初治Ⅲ/Ⅳ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资料。9例患者采用了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P-Gemox-De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4周期治疗结束后,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评估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9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总有效率为9/9,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主要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6例患者出现Ⅰ~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未见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效果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效果和安全性,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VIP)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发表的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经过筛选,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疗效及完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研究的1 17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去甲基化药物治疗组在完全缓解率( OR=6.26,95% CI 1.74~22.49, P=0.005)、部分缓解率( OR=4.65,95% CI 1.51~14.29, P=0.007)、总有效率( OR=14.14,95% CI 7.27~27.51, P<0.01)、血液学改善( OR=3.47,95% CI 1.44~8.32, P=0.005)方面均优于支持治疗组。阿扎胞苷治疗组患者总生存得到改善( HR=0.62,95% CI 0.50~0.77, P<0.01)。在不良反应方面,去甲基化药物增加了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 OR=4.19,95% CI 2.26~7.76, P<0.01),但是在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感染、恶心、肝损害、疲劳的发生率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去甲基化药物治疗MDS效果明显,可提高缓解率,阿扎胞苷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去甲基化药物增加了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在临床应用该类药物时,需进一步仔细评估其临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PAG6基因沉默和地西他滨对SKM-1细胞凋亡和PTEN甲基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SPAG6基因沉默和地西他滨在体内外对SKM-1细胞凋亡和PTEN启动子甲基化的作用。方法:慢病毒载体转染SKM-1细胞沉默SPAG6基因的表达,地西他滨处理细胞后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TEN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情况,并构建非肥胖糖尿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异体移植瘤模型,TUNEL法观察肿瘤组织凋亡,免疫组化检测PTEN在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慢病毒转染后SPAG6干扰组SPAG6基因被成功沉默;CCK-8检测结果提示地西他滨处理能够降低SKM-1细胞的存活率,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地西他滨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17.35±3.37)%]高于未处理组[(5.09±2.06)%],且SPAG6基因沉默联合地西他滨处理组的凋亡率最高[(36.34±4.00)%];地西他滨处理后DNMT1的表达降低而PTEN表达升高,同时PTEN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降低,而经地西他滨处理后的SPAG6干扰组的PTEN去甲基化引起的蛋白表达升高效果最明显;NOD/SCID小鼠异体瘤移植模型中地西他滨组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生理盐水组,而地西他滨处理SPAG6干扰组的小鼠肿瘤体积最小,且经TUNEL检测发现其凋亡程度最高(阳性比值为3.57±0.48)。结论:SPAG6基因沉默在SKM-1细胞中能增强地西他滨诱导的凋亡和PTEN去甲基化作用,并且在NOD/SCID异体瘤移植模型小鼠中能够增强地西他滨的抗肿瘤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