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移植对大鼠肾脏中草酸钙结晶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移植(FMT)对高草酸诱导的SD大鼠肾草酸钙结晶形成的影响。方法:6只雄性豚鼠给予正常豚鼠饲料喂养1个月,而后给予含5%草酸的饲料喂养,收集5%草酸饮食前及第14天的豚鼠粪便,分别记为豚鼠正常饮食(GSC)组和豚鼠高草酸饮食(GOD)组。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SC)组、高草酸饮食(OD)+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灌胃组(OD+PBS组)、OD+肠道菌群移植(FMT)组和SC+FMT组。其中,SC组和SC+FMT组采用正常大鼠饲料喂养;OD+PBS组和OD+FMT组采用含5%草酸的饲料喂养;OD+FMT组和SC+FMT组大鼠给予GOD组的豚鼠粪便滤液灌胃,连续灌胃7 d。收集各组大鼠的24 h尿液及粪便。对粪便标本的16SrRNA基因进行测疗,检测大鼠及豚鼠的肠道菌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尿草酸含量。对各组大鼠及其肾脏称重,计算肾脏指数。对大鼠肾脏组织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变化,行Pizzolato染色检测肾组织内草酸钙结晶沉积情况。结果:与GSC组相比,GOD组肠道中Muribaculaceae科、双歧杆菌科等共11个科细菌相对丰度明显增加。OD+PBS组较SC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OD+FMT组较OD+PBS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微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SC+FMT组大鼠肠道菌群偏离了SC组,与GOD组菌群相似度增加。在OD+FMT组中,Muribaculaceae科、丹毒丝菌科及双歧杆菌科等共18个科的细菌显著富集,FMT激活了以Muribaculaceae科细菌为代表的肠道微生物网络。与SC组相比,OD+PBS组大鼠的肾脏指数明显增加(6.12±0.53与7.63±0.67, P<0.05),而OD+FMT组较OD+PBS组肾脏指数显著降低(6.53±0.64与7.63±0.67, P<0.05)。SC组、OD+PBS组及OD+FMT组大鼠的尿草酸含量分别为(0.61±0.05)、(0.89±0.04)、(0.72±0.04)μmol/ml。SC组大鼠肾脏中未见草酸钙结晶(0分),OD+PBS组中检测到较多的草酸钙结晶[(4.83±0.41)分],OD+FMT组草酸钙结晶评分[(3.17±0.75)分]较OD+PBS组更低( P <0.01)。 结论:FMT激活了大鼠肠道中以Muribaculaceae科细菌为代表的微生物网络,显著降低了OD大鼠的尿草酸排泄及肾脏草酸钙结晶沉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两株高效解磷菌的筛选及解磷性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获得能够把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的解磷微生物,从茅台酒厂种植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并对这两株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解磷性能分析,测定其发酵液中的有机酸,初步探究解磷机理和在酒糟中的生长能力.结果表明,筛选的P1 和P2 菌株分别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和分散泛菌(Pantoea dispersa).P1 和 P2 单菌培养的难溶磷降解率分别在第 10 天和第 1 天达到最高9.62%和7.56%,P1 和P2 混菌(P3)培养难溶磷的降解率在第2 天达到最大为18.83%.不同条件下菌株对难溶磷的降解率有一定影响,其中 40℃混菌培养在第 6 天高达 33.82%.P1 主要产乙酸,高达 4 103.65 mg/L,P2 主要产乙酸和琥珀酸,混菌培养主要产乙酸,其次是草酸.两株菌在酒糟中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为解磷功能菌株制备酒糟生物有机肥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肠道微生物网络在高草酸诱导大鼠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移植(FMT)对高草酸饮食大鼠草酸代谢的影响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C组、SC+FMT组、OD+PBS组及OD+FMT组.其中,SC组为对照组,正常大鼠饲料喂养;OD+PBS组及OD+FMT组采用5%草酸含量的饲料喂养.第14天起,OD+PBS组、OD+FMT组及SC+FMT组分别给予PBS溶液及豚鼠粪便滤液灌胃,连续7 d.收集各组大鼠的24 h尿液、粪便及静脉血清,测定肠道菌群及血清尿液生化指标;取大鼠肾脏进行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肾素、ACE及OPN的表达情况.结果 肠道菌群移植影响了大鼠的肠道菌群,SC+F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偏离了SC组大鼠的肠道菌群并与豚鼠肠道菌群的相似度提高;与OD+PBS组比较,OD+FMT组的尿草酸、尿素、尿酸、肌酐、血尿素氮/肌酐以及血尿酸明显降低.此外,经FMT治疗后,与OD+PBS组相比,OD+FMT组上调的肾素mRNA表达的被降低,下调的OPN mRNA表达得到了恢复;免疫组化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 肠道菌群移植激活了大鼠肠道中以Muribaculaceae等草酸降解菌为代表的微生物网络.高草酸诱导的肾脏损伤因微生物网络对草酸的降解而恢复,肠道菌群移植对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纳米细菌诱导肾结石形成中肠道草酸降解菌变化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研究在纳米细菌诱导实验性大鼠肾结石形成过程中,大鼠肠道草酸降解菌的改变及其与肾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30 只 4 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 1 周后,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NC组):1.2 ml 0.9%氯化钠溶液尾静脉注射+2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干扰组(NBT组):1.2 ml 纳米细菌悬液尾静脉注射+2ml四环素溶液灌胃;纳米细菌组(NB组):1.2 ml纳米细菌悬液尾静脉注射+2 ml 0.9%氯化钠溶液灌胃.标准饲养 8 周后处死,取双侧肾脏组织行 HE、Pizzolatto's染色,称取 1g回盲部新鲜粪便并提取DNA,使用qPCR法检测产甲酸草酸杆菌(Oxc)、乳杆菌属细菌(Lac)、双歧杆菌属细菌(Bif)和肠杆菌科细菌(Ent)四种主要肠道草酸降解细菌的基因表达量,留取腹主动脉血液及肾脏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分化情况,WB 检测骨桥蛋白(OPN)及Tamm-Horsfall蛋白(THP)两种炎性蛋白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NC 组肾小管管腔内未见明显晶体及炎症细胞浸润,NBT组部分肾小管扩张,肾小管管腔内可见不规则晶体及炎症细胞浸润,NB组肾小管明显扩张,肾小管管腔内可见大量不规则晶体,部分连接成片,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三组大鼠粪便中均检测到四种肠道草酸降解菌,且各肠道草酸降解菌在三组大鼠盲肠中的占比相似,均为 Oxc 最高,约占半数,Lac、Ent 次之,Bif最少,仅占约 1%,三组大鼠粪便中各肠道草酸降解菌占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三组粪便中肠道草酸降解菌的总量有统计学差异,NC 组最高、NB 组次之、NBT 组最低,NC 组与其余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流式细胞筛选结果提示三组大鼠血液淋巴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分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 OPN与THP联系紧密,增长趋势具有一致性并且 THP蛋白与CD4+、CD8+T淋巴细胞也具有强相关性.结论:纳米细菌诱导肾结石形成过程中肠道草酸降解菌总量降低,但各肠道草酸降解菌所占比例无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甘草药渣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筛选能够有效降解甘草药渣的菌株,优化菌株的纤维素酶生产工艺.从腐烂的甘草及土壤中筛选甘草药渣降解菌,结合形态学观察及18S rDNA测序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菌株发酵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分析法确定菌株最佳产酶条件;利用菌株生产的纤维素酶对甘草药渣进行酶解研究.确定分离菌株为Penicillium oxalicum,命名为草酸青霉G2.正交分析结果表明,药渣含量、发酵时间对G2的发酵有显著影响(P<0.05,P<0.05);在最佳产酶工艺条件下,测得G2滤纸酶活力3.43 U/mL、内切酶活力16.89 U/mLu;甘草药渣的酶解结果表明,G2生产的纤维素酶(G2酶)对甘草药渣的酶解效率优于商品酶.此外,甘草药渣经酶解以后,甘草总黄酮提取率明显升高.对甘草药渣降解菌的筛选以及对菌株的产酶工艺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甘草药渣以及生产成本低廉、性能优良的纤维素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核盘菌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菌核病(Sclerotinia stem rot,SSR)是我国油料作物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制约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主产区的产业发展.菌核病的病原是子囊菌门的核盘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其寄主范围广泛,引起的菌核病对多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重要影响.核盘菌作为典型的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侵染寄主植物时通过直接杀死细胞和破坏组织攫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核盘菌的致病机理相对复杂,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分泌的水解酶类(角质酶、细胞壁降解酶和蛋白酶等)和草酸在核盘菌侵染寄主植物中的作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分泌蛋白在核盘菌的致病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泌蛋白(效应蛋白)主要通过诱导植物细胞死亡或抑制寄主细胞的免疫反应,促进核盘菌的侵染和定殖.综述了水解酶类、草酸和分泌蛋白等在核盘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对核盘菌致病机理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菌核病的安全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草酸对铜绿假单胞菌NY3降解烃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了草酸对NY3菌(Pseudomona aeruginosa NY3)降解烷烃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草酸能促进菌体降解十四烷,且最佳投加浓度在1 g/L左右.投加草酸8h内对十四烷去除率最大,可提高约15.2%.草酸促进降解主要是其改变菌体胞外液分泌成分.紫外光谱结果表明,共存草酸使胞外液中吩嗪-羧酸PCA分泌量大大提高.从气相和液质测定结果看,NY3菌代谢体系中,胞外液中PCA分泌量与十四烷的同步降解率呈正相关.体外实验表明,将试剂级PCA投加在NY3菌以“十六烷+草酸”为碳源生长的胞外液中,发现PCA投加量与其对十四烷的降解效果也呈正相关.与未投加PCA相比,PCA投加2μmol/L,12 h内胞外液对十四烷的去除率提高了约13.1%.结果表明,草酸能促进NY3菌降解十四烷主要是由于其可使菌体胞外液中PCA的分泌量大大提高.本文研究了共存草酸在铜绿假单胞菌NY3降解烃类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后续优化设计铜绿假单胞菌NY3处理实际烃类污染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赛菌属细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1998年La Scola等以Massilia timonae UR/MT95T为模式种建立了马赛菌属(Massilia).近10年来对该菌的研究发展迅速,目前该属包含43个有效描述种,其分类地位为: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伯克霍尔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该菌群在土壤环境中广泛分布,此外从人类临床样本、植物、水、冰芯、空气和岩石等生境中也分离得到.马赛菌不仅能够合成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和酶,而且具有溶磷、降解菲和耐受重金属等多种功能,因此近年来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马赛菌属的发现、建立、分类学特征、生态分布、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土壤修复领域、化工和医药生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道菌群对草酸钙结石形成影响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草酸钙结石常见且复发率高,因此尿草酸的水平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肠道草酸吸收增加使得尿草酸排泄增多是形成草酸钙结石的重要病理因素.目前发现微生物可能在肾结石的发病机制和预防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肠道菌群与肾脏疾病的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项热点.目前已知具有降解草酸功能的肠道菌群有产甲酸草酸杆菌、大肠埃希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乳酸杆菌等.其中产甲酸草酸杆菌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专门降解草酸的专性厌氧菌,其余已知草酸降解细菌均为条件性降解草酸的肠道定植菌.本综述主要阐述肠道菌群治疗草酸钙结石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炔草酯降解菌Sphingopyxis sp.WP68的分离鉴定与降解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炔草酯可以高效防除麦田恶性杂草,但炔草酯的生产和使用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目的]分离筛选炔草酯高效降解菌株,研究其降解特性,为炔草酯污染生物修复提供优良菌种资源.[方法]采集农药厂活性污泥样品,通过富集培养和含有炔草酯的LB培养基进行炔草酯降解菌株的分离,通过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学地位,通过单因素试验从温度、pH、接种量和底物浓度等方面考察菌株对炔草酯的降解特性,并利用UPLC-MS分析降解产物.[结果]筛选出一株炔草酯高效降解菌株WP68,经鉴定为鞘氨醇盒菌(Sphingopyxis sp.),该菌株在37℃和pH值为8.0时,10h内可将200 mg/L的炔草酯降解98.26%.利用UPLC-MS鉴定菌株WP68降解炔草酯的产物为炔草酸.确定了该菌株降解炔草酯的最适温度、pH值、接种量、底物浓度分别是37℃、8.0、5%、200 mg/L.菌株WP68还能降解氰氟草酯和精喹禾灵.[结论]Sphingopyxis sp.WP68对炔草酯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和较高耐受性,在炔草酯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