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的制备方法和结构表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Ⅱ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G-Ⅱ)是果胶结构域中的一种,其结构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RG-Ⅱ的主链由约 9个半乳糖醛酸经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并被 6个(A-F)明确定义的侧链取代.其中二糖侧链C、D和单糖侧链E、F的结构在不同来源的RG-Ⅱ中基本保持相同.寡糖侧链A和B则存在轻微的变异性.通过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和质谱分析等手段可实现RG-Ⅱ的结构表征.中药中含有RG-Ⅱ结构域的多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使用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和草酸青霉可将RG-Ⅱ从中药中分离并对其在多糖中的含量进行测定.从葡萄酒中可快速制备大量RG-Ⅱ标准品用于新定量方法的开发,实现对中药活性多糖的质量控制,推动中药多糖的研究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草酸青霉C11对地黄生长的影响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分离对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生长有害的菌株并解析其代谢产物对地黄生长的影响,可为破解地黄连作障碍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从地黄重茬土壤中分离霉菌并研究其发酵液对地黄生长的影响,然后通过不同极性梯度萃取、硅胶柱层析方法分离对地黄危害最严重的代谢产物,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分离出的物质.结果:筛选出1株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菌株C11,分离鉴定到其有害化感物质是环(精-亮)二肽(分子量为269.347,分子式为:C12H23N5O2).结果表明草酸青霉C11抑制了地黄产量41.5%,其有毒代谢产物环(精-亮)二肽可能是造成地黄连作障碍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123种静脉药物成品输液物理性质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临床常用104种单一药物、17种2个药物和2种3个药物调配的成品输液物理性质.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医嘱,按无菌操作技术调配成品输液;室温下于0,1,2,4 h考察上述成品输液的外观性状、pH值、浊度、不溶性微粒和紫外-可见吸光度.结果:用5%葡萄糖注射液(5%GS)调配的1.36mg·mL-1阿昔洛韦溶液和0.75 mg·mL-1更昔洛韦溶液颜色立即变黄;用5%GS调配的6 mg·mL-1吗替麦考酚酯溶液立即产生丁达尔效应,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且1 h浊度变化>0.5 NTU;用5%GS调配的0.35 mg·mL-1银杏叶提取物溶液不溶性微粒立即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1 h产生丁达尔效应,2 h浊度变化>0.5 NTU;用0.9%氯化钠注射液(NS)调配的0.12mg·mL-1维生素K1溶液、0.5 mL·mL-1血必净溶液、0.1μg·mL-1前列地尔溶液、4 mg·mL-1替考拉宁溶液、240万U·mL-1青霉素钠溶液立即产生丁达尔效应,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用NS调配的0.04 mg· mL-1七叶皂苷钠溶液,1 mg·mL-1酚磺乙胺、0.4mg·mL-1氨甲苯酸与0.04 mg·mL-1维生素K1混合溶液不溶性微粒立即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用NS调配的6 mg·mL-1维生素C与1 mg·mL-1异甘草酸镁混合溶液4 h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结论:123种静脉药物中109种成品输液4 h内物理性质符合规定;14种成品输液物理性质不符合规定,临床上须采用5 μm的一次性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并尽快完成输注;维生素C与异甘草酸镁或酚磺乙胺、氨甲苯酸与维生素K1联合使用时,建议每种药物单独调配,序贯输注,输注前后用适量NS或5%GS冲洗输液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甘草药渣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筛选能够有效降解甘草药渣的菌株,优化菌株的纤维素酶生产工艺.从腐烂的甘草及土壤中筛选甘草药渣降解菌,结合形态学观察及18S rDNA测序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菌株发酵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分析法确定菌株最佳产酶条件;利用菌株生产的纤维素酶对甘草药渣进行酶解研究.确定分离菌株为Penicillium oxalicum,命名为草酸青霉G2.正交分析结果表明,药渣含量、发酵时间对G2的发酵有显著影响(P<0.05,P<0.05);在最佳产酶工艺条件下,测得G2滤纸酶活力3.43 U/mL、内切酶活力16.89 U/mLu;甘草药渣的酶解结果表明,G2生产的纤维素酶(G2酶)对甘草药渣的酶解效率优于商品酶.此外,甘草药渣经酶解以后,甘草总黄酮提取率明显升高.对甘草药渣降解菌的筛选以及对菌株的产酶工艺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甘草药渣以及生产成本低廉、性能优良的纤维素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株溶磷真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效果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从作物根围土壤中筛选高效溶磷菌株.[方法]结合溶磷圈筛选法和钼锑抗比色法评价菌株的溶磷能力;利用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和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溶磷菌的产酸物质进行分析;并用平板亲和性实验测定菌株间的兼容性.[结果]筛选得到2株高效溶磷菌株P1-1、P2-2;经鉴定,菌株P1-1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P2-2为塔宾曲霉(A.tubingensis).2株溶磷菌株的产酸物质相同,均为草酸、葡萄糖酸、乳酸和甘油酸.这2株溶磷菌与杀线虫功能菌株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lilacinum)、橄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和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pseudogrignonense)兼容性好.2菌株分别在Ca3(PO4)2、Zn3(PO4)2、羟基磷灰石为磷源的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中25℃培养5d,测定溶磷圈的直径(D)与菌落直径(d),通过计算其比值D/d的大小对比,以及在Ca3(PO4)2、Zn3(PO4)2、,羟基磷灰石为磷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d,测定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进行比较后判定,这2株溶磷菌溶解磷的能力强且效果相当.[结论]获得了2株高效的溶磷真菌.它们能活化多种难溶性磷源,同时伴随挥发性酸性物质的产生;2个菌株与1组杀根结线虫微生物菌群兼容性均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分子检测快速诊断伤寒沙门菌血流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40岁,公司职员.因"高热6 d"于2017年9月4日入院.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高热,最高达40.9 ℃,伴畏寒寒战、头痛,不伴流涕咽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具体不详)后未见好转.遂于2017年9月1日至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5.0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81;ALT 554 U/L,AST 396 U/L,碱性磷酸酶162 U/L,γ-GT 275 U/L,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予以保肝治疗,体温未见恢复正常.近2d有干咳、小腿腓肠肌疼痛.追问病史,患者起病1周前(2017年8月23日)从马来西亚旅游归来,在当地旅游8d,期间曾出现发热伴腹泻,持续1d后自行好转.为进一步明确发热及肝功能异常原因,2017年9月4日下午以"急性发热"收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7 ℃,脉搏7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4/65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皮疹等异常;左侧锁骨下可扪及淋巴结1枚,质软,活动好,全身其余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8次/min,律齐;腹平坦,腹壁软,全腹无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四肢关节无异常.予入院当日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并留取 EDT A 抗凝血3 mL,取血浆行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检测病原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21×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704,淋巴细胞比例0.259,单核细胞比例0.34;ALT 202 U/L,AST 116 U/L,TBil 4.1 μmol/L,结合胆红素1.8 μmol/L,碱性磷酸酶186 U/L,γ-GT 246 U/L,总蛋白66 g/L,白蛋白37 g/L,肌酐56 μmol/L.并予监测体温变化,进一步完善细菌(再次行血培养)、常见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登革热病毒)抗体以及外周血涂片等相关检查.暂予异甘草酸镁保肝、降温等治疗,未予抗感染治疗.2017年9月5日上午实验室报需氧及厌氧血培养瓶同时阳性.取报阳血培养瓶培养液0.1 mL,行 FilmArray? Blood Culture Identification,(BCID)Panel检测,1 h后提示肠杆菌科细菌,属别不在覆盖范围内,且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阴性.并结合患者东南亚旅游史、稽留热伴相对缓脉、嗜酸绝对计数降低,考虑有临床意义,当即予美罗培南1 g,每8 h静脉滴注.2017年9月6日患者体温高峰逐渐降低.2017年9月7日细菌培养鉴定结果:沙门菌;药物敏感试验提示对常用抗感染药物全敏感.采用头孢曲松2g,每12h静脉滴注,联合左氧氟沙星0.5g, 1次/d治疗.并行进一步血清学分型,结果证实为伤寒沙门菌.2017年9月8日患者体温平稳,同时NGS结果报告,血中检测到少量沙门菌序列.此后患者体温未反复,规律检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稳步好转.2017年9月14日复查血培养转阴.患者于2017年9月15日出院,口服左氧氟沙星2周后停药.出院1个月随访,体温未再反复,无其他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猴真菌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猴真菌携带情况,为猴致病性真菌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真菌培养、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普通PCR、基因克隆和测序技术,进行猴的真菌监测分析.对所有真菌分离株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从全国几个不同厂家122只猴中分离获得71株真菌,形态和分子鉴定确证这些真菌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圆形毛孢子菌、白色念珠菌、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焦曲霉、杂色曲霉、聚多曲霉、匿名曲霉、产黄青霉、草酸青霉、变幻青霉、宛氏拟青霉、小刺青霉、绳状青霉、卷枝毛霉、多变根毛霉、伞枝犁头霉、球毛壳霉、热带头梗霉、节菱孢霉菌、暗孢节菱孢菌、链格孢、松色二孢菌.结果表明,猴真菌种类比较丰富,获得真菌11属25种,毛孢子菌属、曲霉属、青霉属、毛霉属、念珠菌属真菌在这些致病真菌中占主导地位.抗真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真菌分离株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咪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特比萘芬已产生了耐药性.结论:联合使用真菌培养、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普通PCR、基因克隆和测序技术能有效分析猴真菌.猴的真菌大多为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研究结果为我国猴真菌监测提供参考数据,为致病性真菌的侵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蝉拟青霉/黄芪双向发酵体系建立及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蝉拟青霉/黄芪药材、黄芪药渣双向发酵体系,探究发酵过程中有效成分含量变化.方法:选取正交设计法对接种量、发酵温度、湿度进行优化,并采用硫酸-苯酚比色法、NaNO2-Al(NO3)3比色法及香草醛-高氯酸氧化法对发酵黄芪及黄芪药渣菌质中的多糖、总黄酮、总皂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药材菌质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6℃,湿度90%,接种比例3 mL/5 g,药渣菌质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26℃,湿度80%,接种比例3 mL/5 g;经发酵后,黄芪药材菌质中多糖、总皂苷含量略减少,而黄酮含量有所增加;黄芪药渣菌质中黄酮、皂苷含量均增加.结论:蝉拟青霉可对黄芪药材和药渣基质进行发酵,且发酵后菌质中有效成分的得率显著增加,增强了黄芪药材的药用价值,并为药渣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高通量测序法及平板法研究龟甲饮片表面真菌种类及其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检测龟甲饮片表面真菌种类及多样性, 为龟甲饮片用药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北京市零售药店收集龟甲饮片8批,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龟甲饮片表面真菌种类及真菌多样性进行预估.同时, 采用平板法培养、纯化龟甲表面真菌, 获得单一菌株, 依据菌落形态、显微结构、DNA条形码对真菌进行鉴定.结果 高通量测序法结果显示, 龟甲饮片表面真菌共计2界5门21纲56目123科173属201种, 主要为曲霉属 (Aspergillus) 、虫草属 (Cordyceps) 、酵母菌属 (Wickerhamamyces) 、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 、链格孢属 (Alternaria) 、念珠菌属 (Candida) 、棒杆菌属 (Wallemia) 、青霉属 (Penicillium) .平板法检测结果显示, 龟甲饮片表面真菌共计42株10种, 主要为草酸青霉菌 (Penicillium oxalicum) 、烟曲霉 (Aspergillus fumigates) 、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阿曲霉 (Aspergillus amstelodami) 、青霉属 (Penicilliumsp.) 、总状毛霉变种 (Mucorracemosus f.racemosus) 、白曲菌 (Aspergillus candidus) 、散囊菌属 (Eurotiumsp.) .结论 平板法可对中药饮片表面真菌进行分离纯化, 高通量测序法则快速高效, 综合平板法与高通量测序法可以科学、准确、全面地鉴定龟甲表面的真菌种类, 为龟甲饮片的安全使用提供检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及内生菌Penicillium oxalium的化学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从中药白及新鲜药材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菌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进行固体发酵40 d后得到发酵产物,将发酵产物采用75%乙醇渗漉提取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并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HPLC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从中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鉴定为α-亚麻酸甲酯(1)、亚油酸甲酯(2)、benzoic acid (3)、4-hydroxybenzaldehyde (4)、ganodermasides D(5)、dankasterone A(6)、calvasterol B(7)、cyclo-(Pro-Phe) (8)、penioxalicin (9)、5α-麦角甾-7,22-二烯-3β,5,6β-三醇(10)、cis-4-hydroxyscytalone(11)、3,4-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methyl ester (12)、protocatechuic acid (13)、cyclo-(4-S-hydroxy-R-proline-R-isoleucine)(14)、cyclo-L-(4-hydroxyprolinyl)-L-leucine (15).其中化合物1以及4-15均为首次从P.oxalicum中分离得到.本研究结果可促进白及及其内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