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麻黄根际促生菌的筛选及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促进木麻黄生长并解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异常问题,本研究从木麻黄根瘤中筛选出具备固氮(N)、产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长素(IAA)、产铁载体、产氨气(NH3)、溶解磷酸盐等多种功能的8株菌株,其中LB08、LB 18、LB 19、LB42、LB46、LB63和LB69为类芽孢杆菌,LQ10为布鲁氏菌.菌液浸种试验显示:8株菌株均对木麻黄幼苗生长具有促进效果,其中菌株LB69显著提高了木麻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活力,增幅分别达19.7%和28.3%;菌株LQ10显著提升了根长和根系活力,增幅分别为48.2%和334.4%;菌株LB18和LB42分别对初期芽长和生物量积累具有最显著的促进效果,增长率分别为22.4%和32.8%.此外,浸种后幼苗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的同工酶谱条带数增多,个别条带增强,酶亚型多样性增加,抗逆能力增强.综上,本文所述8株菌株的添加对植物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促进效果,有成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纸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纸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per-bas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p-ELISA)作为新一代纸基微量检测技术,因其检测准确、快速、低成本等诸多显著优点,在临床诊断、食品药品监督等领域已展现出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主要从材料的选择、微孔板的制造和设计、生物分子固定、p-ELISA检测模式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芪甲苷联合高压氧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联合高压氧(HBO)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ASⅣ组及ASⅣ+HBO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ASⅣ组为模型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后经十二指肠注射羧甲基纤维素钠,冠状动脉解除结扎后即刻十二指肠注射3 g/kg ASⅣ;ASⅣ+HBO组冠状动脉解除结扎后于十二指肠注射3 g/kg ASⅣ,并同时开始给予0.25 MPa(2.5 ATA)的HBO处理。测量并计算各组大鼠心肌缺血梗死范围,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色素C(Cyt-C)含量,TURNEL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细胞中凋亡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ASⅣ组比较,ASⅣ+HBO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梗死面积占比均明显缩小或降低( P<0.05);血清Cyt-C水平明显降低( P<0.05);心肌凋亡细胞数量最少,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 P<0.05);ASⅣ+HBO组心肌细胞内凋亡蛋白Bcl-2表达明显上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 P<0.05)。 结论:ASⅣ联合HBO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心肌梗死的范围,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心肌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相应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的数量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合骨再生支架的构建及其促大鼠肌袋成骨活性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丝素蛋白(SF)、细菌纤维素(BCNR)、羟基磷灰石(HAp)复合骨再生支架并评价其促成骨活性的价值。方法:将HAp颗粒、BCNR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依次加入SF水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倒入不同大小的模具,-25 ℃下处理24 h,冷冻成型,通过冻干机将复合支架冻干。将SF与BCNR不同质量比的复合支架设置为A组(2∶1)、B组(4∶1)、C组(6∶1),将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设置为D组。扫描电镜检测支架的表面形貌和孔隙结构;压汞仪检测支架的孔隙率;万能材料试验机压缩支架,获得应力-应变曲线,分析支架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将永生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iMEF)接种到A组、B组、C组及D组复合支架上。细胞接种4、8 d后,细胞活/死染色检测各组活细胞和死细胞比例;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各组染色阳性细胞;ALP活性检测观察各组细胞的ALP活性。选取15只雌性SD大鼠,构建大鼠肌袋异位成骨模型,植入不同SF与BCNR质量比的复合支架及未加入BMP2的无活性复合支架,分别为A′组(2∶1)、B′组(4∶1)、C′组(6∶1)和D′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股四头肌肌肉,于肌肉中形成肌袋后,仅缝合肌袋及皮肤,不植入支架,其他四组在肌袋内植入对应的支架,并缝合肌袋及皮肤。术后2、4周行X线片检查,观察各组骨形成情况。术后4周,收集植入的支架与组织复合物,进行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和Masson 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情况。另对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成骨标志物Ⅰ型胶原蛋白(COL1)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情况。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相较于A组和C组,B组片层结构和微孔结构更加规则、均匀;孔隙率分析结果表明,B组和C组孔隙率分别为(89.752±1.866)%和(84.257±1.013)%,均高于A组的(81.171±1.268)%( P<0.05或0.01),而C组孔隙率低于B组( P<0.01)。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B组和C组压缩强度分别为(0.373±0.009)MPa和(0.403±0.017)MPa,均高于A组的(0.044±0.003)MPa( P<0.01),B组和C组杨氏模量分别为(7.413±0.094)MPa和(9.515±0.615)MPa,均高于A组的(1.881±0.036)MPa( P<0.01),而C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均高于B组( P<0.05或0.01)。细胞活/死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B组死细胞明显少于A组、C组和D组;细胞接种8 d后,B组活细胞最多,死细胞最少。CCK-8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和B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474±0.009和0.545±0.018,均高于D组的0.394±0.016( 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419±0.005,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 P<0.01);细胞接种8 d后,B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290±0.021,高于D组的1.047±0.011( P<0.01),C组细胞增殖活性为0.794±0.032,低于D组( P<0.01),A组细胞增殖活性为1.086±0.020,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和C组细胞增殖活性均低于B组( P<0.01)。ALP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8 d后,相较于D组,A组、B组和C组有更多的阳性细胞,B组阳性细胞多于A组和C组。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细胞接种4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1.399±0.071、1.934±0.011、1.565±0.034,均高于D组的0.082±0.003( 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 P<0.01);细胞接种8 d后,A组、B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分别为2.602±0.055、3.216±0.092、2.145±0.170,均高于D组的0.101±0.001( P<0.01),而A组和C组细胞ALP活性均低于B组( P<0.01)。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术后2周,假手术组、D′组、A′组和C′组均无明显骨形成,而B′组有明显骨形成;术后4周,A′组、B′组和C′组均有明显骨形成,B′组骨形成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假手术组和D′组均无明显骨形成。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周,B′组形成大量均匀分布的新生骨组织,而A′组和C′组只在局部有少量新生骨组织,D′组仅有部分组织长入,且无明显新生骨组织,B′组形成的新生骨组织的成熟度比A′组和C′组更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B′组COL1和OPN阳性染色均较A′组和C′组更多。COL1和OPN表达强度分析结果显示,A′组、B′组和C′组COL1表达强度分别为2.822±0.384、22.810±2.435、12.480±0.912,OPN表达强度分别为1.545±0.081、5.374±0.121、2.246±0.116,B′组和C′组COL1、OPN表达强度均高于A′组( P<0.01),而C′组COL1和OPN表达强度均低于B′组( P<0.01)。 结论:基于SF、BCNR和HAp成功构建复合骨再生支架,其中SF和BCNR质量比为4∶1的复合支架具有均匀孔隙结构、高孔隙率、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体外促成骨性能,还具有优异的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射频加热联合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射频加热(RFH)联合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治疗肝细胞癌的作用。方法:体外细胞治疗实验采用荧光素酶/红色荧光蛋白/慢病毒转导McA-RH7777细胞,分为4组,每组治疗重复6次:(1)H101+ RFH组:病毒的感染复数(MOI)=0.2,RFH维持在42℃治疗30 min;(2)单纯H101组:MOI=0.2;(3)单纯RFH组:RFH维持在42℃治疗30 min;(4)对照组:生理盐水。选取体重为180~220 g的裸大鼠24只,建立裸大鼠原位肝细胞癌模型,分为4组,每组6只:(1)H101+RFH联合治疗组:超声引导下将RFH电极针穿刺至裸大鼠肝内肿瘤中心,经电极注射端直接输注H101,将RFH递送至肿瘤,温度保持在42℃,持续30 min;(2)H101治疗组:MOI=0.2;(3)RFH治疗组;(4)假手术组。采用荧光显微镜成像来评价体外细胞的生存能力。采用超声成像技术监测肿瘤的大小,比较各组裸大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和病理学改变。结果:治疗后24 h,荧光显微镜下可见H101+RFH组细胞的存活率最低。甲基纤维素定量分析结果显示,H101+RFH组细胞的甲赞相对吸光度低于单纯H101组[(25.00±2.27)%比(69.50±4.53)%]、单纯RFH组[(25.00±2.27)%比(92.83±1.66)%]和对照组[(25.00±2.27)%比1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101+RFH组的凋亡细胞多于单纯H101组[(54.5±3.1)%比(25.2±1.4)%]、单纯RFH组[(54.5±3.1)%比(5.7±0.6)%]和对照组[(54.5±3.1)%比(3.9±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101+RFH联合治疗组裸大鼠的相对肿瘤体积小于H101治疗组(0.776±0.127比1.312±0.188)、RFH治疗组(0.776±0.127比1.893±0.571)和假手术组(0.776±0.127比1.977±0.5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H101+RFH联合治疗组裸大鼠的凋亡细胞多于H101治疗组[(49.85±4.00%)%比(22.70±0.65)%]、RFH治疗组[(49.85±4.00%)%比(5.36±0.84)%]和假手术组[(49.85±4.00)%比(5.96±0.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超声引导下RFH联合重组人5型腺病毒H101具有促进肝细胞癌治疗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姜黄素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和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全层真皮缺损伤口大鼠,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腹腔注射给药,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15、45 mg/(kg·d)姜黄素,模型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连续14 d。测定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创面组织行HE、Masson及免疫组化染色;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检测各组大鼠创面组织血管生成素1(Ang-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创面组织VEGFA、VEGFR-2、Notch1、Jagged1、Hes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创面愈合率、血管密度,创面组织Ang-1和bFGF水平、VEGFA和VEGFR-2 mRNA及Notch1、Jagged1、Hes1、VEGFA及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均 P<0.05)。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再上皮化不明显,炎症细胞严重浸润,胶原蛋白沉积较少,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创面组织再上皮化逐渐明显,表皮逐渐增厚,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逐渐减轻,且胶原蛋白沉积逐渐增加;姜黄素对大鼠皮肤创面的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增强(均 P<0.05)。 结论:姜黄素可促进大鼠创面愈合及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otch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吡非尼酮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抑癌基因Dab2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的治疗作用及其对抑癌基因Dab2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模型组及吡非尼酮治疗组,每组均为16只。模型组及吡非尼酮治疗组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模型,复制进行性肾间质纤维化过程。治疗组予吡非尼酮250 mg/(kg·d)灌胃,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予等量1%羟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分别于手术后第7天及第14天处死每组大鼠各8只,取梗阻侧肾脏,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Dab2 mRNA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未显示肾纤维化,模型组大鼠显示肾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治疗组肾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第7天肾间质损伤评分分别为0.650±0.015,8.826±0.017,6.120±0.022;第14天分别为0.650±0.015,9.420±0.021,6.290±1.010。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肾组织结构正常,间质无明显胶原纤维;模型组造模后,形成大量胶原纤维沉积,第14天时模型组基本形成弥漫性蓝染的胶原纤维,吡非尼酮治疗组肾间质蓝染的胶原纤维比模型组明显减少。对照组、模型组及治疗组第7天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025±0.050,0.470±0.060,0.220±0.015;第14天分别为0.025±0.050,0.590±0.015,0.390±0.033。模型组大鼠肾间质损伤评分、肾间质纤维化指数半定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 P<0.05),吡非尼酮治疗后明显改变( P<0.05)。模型组大鼠Dab2 mRNA相对表达较对照组升高( P<0.05),治疗组大鼠Dab2 mRNA相对表达较模型组升高( P<0.05),治疗组Dab2 mRNA相对表达较对照组亦升高明显( P<0.01)。 结论:吡非尼酮能够显著改善UUO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提高大鼠肾组织Dab2的相对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尿酸血症对肩袖腱骨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对大鼠肩袖损伤修复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标签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正常尿酸组每天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给药。高血尿酸组每天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配氧嗪酸钾灌胃给药。两组大鼠每周一上午检测血尿酸、肌酐、尿素氮水平并记录。两组大鼠在第4周时损伤冈上肌腱,利用骨隧道缝合方式进行修复。以原来的方式灌胃饲养与定期检测。第8周时,处死大鼠,取肱骨头-冈上肌-肩胛骨标本,进行两组标本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分析、生物力学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第8周时,高尿酸组大鼠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尿酸组[(159.32±5.70) μmol/L比(83.34±8.83) μmol/L, t=22.859, P<0.01);高尿酸组大鼠血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尿酸组[(61.87±4.08) μmol/L比(33.50±3.32) μmol/L, t=17.055, P<0.01];高尿酸组大鼠血尿素氮水平高于正常尿酸组[(9.31±1.12) mmol/L比(5.68±1.05) mmol/L, t=7.455, P<0.01];两组标本肉眼观察结果显示,高尿酸组瘢痕粘连情况较差;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周正常尿酸组可见腱骨愈合层次清晰,胶原纤维排列有序;高尿酸组可见肌腱骨交接面层次不清,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紊乱;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组最大载荷低于正常尿酸组[(25.54±1.19) N比(35.85±0.45) N, t=-14.073, P<0.01];ELISA炎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高尿酸组标本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浓度高于正常组[(34.14±2.58) pg/ml比(8.32±0.69) pg/ml, t=-16.767, P<0.01],IL-6浓度高于正常组[(85.32±4.93) pg/ml比(60.07±7.80) pg/ml, t=-4.737, P<0.01],IL-1b浓度高于正常组[(103.00±1.39) pg/ml比(69.63±0.74) pg/ml, t=-36.738, P<0.01]。 结论:高尿酸血症不利于大鼠肩袖损伤修复后腱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吉非替尼对哮喘C57BL/6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哮喘C57BL/6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法将雄性6~8周龄C57BL/6小鼠分为A组(对照组)、B组(哮喘组)、C组(哮喘+20 mg/kg吉非替尼组)、D组(哮喘+40 mg/kg吉非替尼组)和E组(40 mg/kg吉非替尼组),每组7只。分别于第0、14天腹腔内注射卵清蛋白(OVA)及Al(OH) 3[20 μg OVA+2 mg Al(OH) 3溶于0.2 ml生理盐水]混合液0.2 ml致敏;B、C、D组分别于第25至31天开始雾化吸入1% OVA溶液8 ml激发哮喘,1次/d,每次约40 min,连续雾化7 d。C、D组每次雾化激发前半小时灌胃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解的吉非替尼0.2 ml,E组仅同时给予0.5% CMCNa溶解的吉非替尼0.2 ml。A组和B组灌胃给予等量的0.5% CMCNa。末次激发24 h后,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总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IgE、BALF及肺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IL)-4、IL-5和IL-13水平;检测肺组织中IL-4、IL-5和IL-13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肺组织中EGFR等指标的表达水平。 结果:B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BALF中总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4、IL-5、IL-13水平,肺组织中EGFR的磷酸化及下游激活水平均高于A组(均 P<0.05)。C、D组小鼠血清总IgE水平[(261.32±44.38)、(194.09±52.39)比(1 023.70±105.51)ng/ml],BALF中总细胞计数[(23.70±4.08)×10 5个/ml、(14.92±4.06)×10 5个/ml比(35.36±6.30)×10 5个/m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8.00±13.69)×10 4个/ml、(67.00±17.28)×10 4个/ml比(147.86±20.06)×10 4个/ml],IL-4[(36.42±4.48)、(30.45±8.12)比(58.72±7.17)pg/ml]、IL-5[(16.20±4.62)、(13.38±5.14)比(23.46±5.38)pg/ml]、IL-13[(18.45±7.28)、(14.33±7.70)比(104.12±24.66)pg/ml]水平均低于B组(均 P<0.05);肺组织中IL-4、IL-5、IL-13水平及其mRNA水平均低于B组(均 P<0.05)。C、D组小鼠肺组织中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阳性表达率[(40.53±6.80)%、(23.60±4.42)%比(70.78±5.36)%]、p-EGFR/EGFR(61.68±7.48、51.13±5.19比105.90±11.66)、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75.28±7.11、47.54±4.83比98.76±4.71)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96.24±5.40、68.52±2.73比103.30±4.52)比值均低于B组(均 P<0.05)。A、E组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吉非替尼可能通过抑制EGFR磷酸化,影响下游Erk和Akt的活化,进而缓解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羔羊胃药物生物活性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羔羊胃维生素B12胶囊原料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用0.9%氯化钠溶液提取,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采用二乙基氨乙基纤维素52和高压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离、纯化凝乳酶和胃蛋白酶。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HPLC分析原料药的氨基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依次用水、磷酸盐缓冲液和碳酸氢钠完全提取原料药,并进行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消除活性测定。利用热水提法提取原料药中的糖蛋白,测定其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的促生长活性,分别用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分析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结果:纯化得到2种不同离子强度的凝乳酶F6-2、F7-2和胃蛋白酶F7-1的酶活力分别为27 557.10、17 532.60和17 728.15 U/g;SDS-PAGE分析显示3种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相似,为35 000~40 000。原料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疏水性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3.03%。当样品浓度为5 g/L时,3种提取物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37.80±0.45)%、(23.20±0.78)%、(62.80±0.74)%; DPPH自由基清除活力分别为(57.87±0.55)%、(5.03±0.25)%和(26.67±3.10)%。糖蛋白提取物对青春双歧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粪肠球菌均有促生长作用,其中对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粪肠球菌的促进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糖蛋白的蛋白质链由15种氨基酸组成,多糖链由葡萄糖和乳糖2种单糖组成。 结论:利用多种色谱方法从羔羊胃原料药中分离、分析到至少2种凝乳酶和1种胃蛋白酶成分;原料药富含抗氧化活性成分;羔羊胃中糖蛋白成分具有体外促益生菌生长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