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气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狭窄的常见类型、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气管狭窄行外科治疗的23例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手术时年龄2~23个月,平均(8.9±5.8)个月;体质量4.2~10.5 kg,平均(6.4±2.3)kg。气管狭窄包括完全性气管环9例,气管软化10例,声门下膜状环形增生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包括肺动脉吊带10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5例,肺动脉闭锁1例,右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手术方法包括Slide气管成形术9例,气管外支架悬吊术8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气管插管扩张术4例。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行CT气管重建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本组共1例死亡,死亡比例4.3%,为Slide气管成形术术后反复肉芽组织增生所致。再手术1例,为气管内支架取出后3个月,因心脏增大再次压迫左主支气管,再次行气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1~24个月,所有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复查CT及纤维支气管镜结果满意。结论:完全性气管环采用Slide气管成形术,疗效满意;3D打印生物可吸收外支架有望成为治疗气管软化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串联置入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安全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可吸收支架(BRS)串联置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接受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置入Neovas支架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77例,其中串联BRS组63例和单BRS组314例。比较两组的PCI相关资料及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卒中及美国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2~5型出血,以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净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净不良事件包括MACCE及BARC 2~5型出血。手术即刻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置入的前提下,残余狭窄<20%且PCI术后靶血管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3级。对串联BRS组的11例接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患者的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的377例患者的年龄为(52.5±10.7)岁,其中男性比例80.4%(303/377)。2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串联BRS组的≥50%狭窄病变血管数、靶血管数、SYNTAX评分、后扩张球囊数、导丝数、支架总长度、对比剂用量及手术时长等均高于单BRS组( P均<0.05)。串联BRS组与单BRS组比较血管内超声及OCT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BRS组1例患者于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BARC 2~5型出血事件发生。随访时间352.0(193.0,421.0)d。随访期内全因死亡[0比0.6%(2/314), P=1.000]、心原性死亡[0比0.3%(1/314), P=1.000]、非致死性心肌梗死[0比1.0%(3/314), P=1.000]、靶血管血运重建[3.2%(2/63)比1.6%(5/314), P=0.736]、BARC 2~5型出血[3.2%(2/63)比5.7%(18/314), P=0.604]及MACCE[3.2%(2/63)比2.9%(9/314), P=0.894]、净不良事件[6.3%(4/63)比8.6%(27/314), P=0.553]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串联BRS组11例(17.5%)患者的OCT分析结果显示,3例(27.3%)为BRS首尾紧密相连的无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5.47±0.04)%;8例(72.7%)为BRS重叠连接,即刻支架膨胀率(90.32±0.44)%。 结论:在中低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冠状动脉长病变串联置入BRS安全可行,可获得与置入单枚BRS相同的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腔内技术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式,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作为腔内技术的一种选择受到关注。近10年,有或无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表现出良好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受试者病变相对简单。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有效性欠佳。铁合金和锌合金可降解支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可观的结果;具有药物涂层的铁合金支架在膝下狭窄动脉的成功植入,标志着铁合金可降解支架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既往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试验数据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特点显示,有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和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中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因具有能够避免金属支架长期存在造成的冠状动脉金属化等优势,被誉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4次变革。近年来,来自中国的BRS数据陆续发布。国产首个BRS于2019年2月上市后,已开始在国内医院应用。为使此项新技术在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中获得规范应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51位国内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BRS临床研究循证证据和欧美专家共识的相关推荐,特拟定首部《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BRS的适用范围、临床使用流程、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术者的培训、腔内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及随访等给出了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生物可吸收支架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介入治疗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10例手术患者均获成功,住院期间未出现与生物可吸收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平均住院5 d康复出院,出院后3~6个月门诊及电话随访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总体效果满意。结论:术前护士高效的理论培训、导管室物品和患者的准备,术中常规护理配合、靶血管影像测量、支架的输送和释放以及并发症护理观察,术后预防急性或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及做好延续性护理服务等护理要点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材料表面微结构对破骨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对支架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再生医学的完全再生理论,要求骨移植替代物具备骨诱导性的同时,还能被破骨细胞降解并替换为新生骨组织。可吸收支架材料能被破骨细胞降解,且材料的理化性质也影响着破骨细胞的行为。其中材料表面微结构是启动骨诱导性的关键,对破骨细胞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材料表面粗糙度在一定范围内可增强破骨细胞的功能活性。就材料表面微结构对破骨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制备性能更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首次用于人体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四年临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报道置入生物可吸收支架Firesorb的患者术后4年的随访结果。方法:本研究为FUTURE I研究的4年随访结果。FUTURE I研究是一项评估Firesorb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可行性、初步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单中心、非盲法的首次人体试验。2016年1至3月在阜外医院入选原发、原位、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后,以2∶1比例随机分为队列1( n=30)和队列2( n=15)。队列1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2年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队列2患者在术后1、3年时进行上述检查。所有纳入患者在支架置入术后1、6个月及1、2、3、4、5年时进行临床随访。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个月靶病变失败(TL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患者相关临床复合终点(PoCE,包括全因死亡、所有的心肌梗死、所有的血运重建事件)。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例成功置入Firesorb支架患者,年龄为(54.4±9.3)岁,其中男性35例(77.8%)。随访4年时队列1中10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其中2例患者置入的支架已经完全降解吸收,其他8例患者与队列2中患者3年时的OCT图像比较,支架降解程度增加,未见任何支架贴壁不良。4年临床随访率为100%。45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PoCE事件(4.4%),其中1例患者术后第1 天发生了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并且于术后2年再次发生靶血管非靶病变血运重建;另1例患者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时进行了非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4年随访期间无TLF、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在置入Firsorb支架术后4年时部分患者可出现支架的完全降解吸收。Firesorb支架治疗简单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少.目的 探讨DCB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2 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年龄>60 岁老年冠心病(CHD)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完善术前检查化验.按照PCI治疗方案分为DCB组(n=30)、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64)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组(n=34).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术前靶血管参考直径(RVD),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观察最小管腔直径(MLD),进一步推算术前直径狭窄程度(DS)、术后即刻观察管腔获益(AG),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 1 年残余直径狭窄程度(RDS)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随访期间每月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院内及出院后 1 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变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发生MACE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DCB组、DES组和BVS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BVS组MLD、AG高于DCB组、DES组,RDS低于DCB组、DES组(P<0.05),术后1年DES组RDS低于DCB组(P<0.05).3组患者院内均无MACE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8(425,538)d,共发生38例MACE,随访期间3组均无心肌梗死与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出血事件:DCB组有0例,DES组有3例,BVS组有 3 例,表现为牙龈出血,经评估为轻度出血.Log-rank检验结果示 3 组患者无MACE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LASSO回归分析筛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介入治疗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DL-C(OR=12.204,95%CI=3.403~43.768)、介入治疗史(OR=0.041,95%CI=0.010~0.162)是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 DCB治疗老年CHD患者大血管病变与DES和BVS比较无明显差异,有效性及安全性DES和BVS相当.DCB是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的方式,LDL-C升高和介入治疗史是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生物可吸收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支架内再狭窄的传统治疗方案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切割或棘突球囊血管成形术、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植入等.目前支架内再狭窄首选的治疗方法 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但两者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临床医生面对患者反复的再狭窄,探索之路从未停止.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新纪元,在提供适当时间支撑力的同时避免了支架的重复植入,这项新的冠状动脉无植入技术可能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带来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支架内狭窄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生物可吸收血管内支架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常见的死亡原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最有效手术方式之一,血管内支架作为其重要治疗手段,其临床疗效决定着患者远期预后.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先前金属支架存在的血管急性闭塞与再狭窄等临床不良事件,有望成为未来血管支架主力军,但无论是可吸收金属支架,包括铁基、镁基和锌基亦或是可吸收聚合物支架,都或多或少存在降解速率、支架机械性能等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尚未能完全克服远期血栓事件等不良预后的发生.本文总结20年来已出现的各种生物可吸收血管内支架,同时从支架原理、特性、优缺点等角度出发对理想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进行展望,为更新一代血管内支架的开发提供客观有效数据及参考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