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南丹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研究了广西南丹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重要值、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以期为锑矿生态破坏区的生态恢复提供植物选择依据.结果表明:锑矿生态破坏区有维管植物共23种,隶属13科22属,多为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菊科.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重要值最大的植物分别是盐麸木(56.7%)、马桑(56.3%)和蜈蚣草(44.0%),而且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58、1.32和1.57.乔木层盐麸木与乌桕(0.68)、草本层粽叶芦与鬼针草(0.99)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而灌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低(0.30~0.42),表明灌木层物种生态位分化程度较大.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总体呈不显著负联结,主要物种间多数呈负相关(占比分别为83.3%和66.7%),植物群落不稳定;草本层物种总体呈显著正联结,种对间正相关物种对数占比为52.4%,物种竞争较弱.总体而言,锑矿生态破坏区植物群落不稳定,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以选择补充适宜该区生长且具有正联结的灌木和乔木,如马桑和苎麻、盐麸木和杉木等,促进植物群落正向演替,推动锑矿生态破坏区生态系统重建和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牧干扰下天山北坡中段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放牧是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群落与功能群对土壤因子的响应是否一致目前仍不明确.该研究以天山北坡中段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植物群落调查和室内土壤分析,分析放牧对植物群落与功能群的影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揭示在放牧干扰下植物群落和功能群对土壤因子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轻度放牧和未放牧草地的主要优势功能群为多年生禾草和莎草,重度放牧样地中的主要优势功能群为毒害草,优势种为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相较于重度放牧,轻度放牧显著提高多年生禾草、豆科植物、莎草和杂类草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毒害草地上生物量.轻度放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重度放牧;而在功能群多样性中,轻度放牧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显著高于重度放牧,Simpson指数在不同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Mantel检验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植物群落特征、功能群和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含量、速效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土壤密度和土壤含水量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放牧直接对草地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植物群落和功能群多样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也可通过提高土壤密度和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对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植物群落和功能群多样性产生间接的负向影响.综上,在放牧干扰下,土壤因子对维持天山北坡中段草地植物群落的稳定生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结果为新疆草地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毛花种子萌发特性的差异及休眠解除方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水毛花(Schoenoplectiella triangulat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湿地植被恢复中的挺水植物,探究不同地区水毛花种群种子的萌发特性与休眠特性对其种质收集和科学利用至关重要.该研究测定了水毛花种子形态特性、萌发特性的种群间差异,并对其休眠机制进行探索,结果显示:(1)水毛花的种子存在生理休眠,其形态、千粒质量和吸水特性在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2)光照和变温条件有助于水毛花种子的萌发.(3)低温沙藏、低温水藏和常温沙藏有助于水毛花种子休眠的解除;氟啶酮和赤霉素处理均有助于打破水毛花种子的休眠,但在不同地区水毛花种群间存在差异.(4)不同地区水毛花种群间种子形态特性、萌发特性以及休眠特性的差异与采集地的环境因子相关.该研究结果表明水毛花种子应用于湿地生态修复时应考虑种源的问题,在播种前对其进行适当处理可以提高发芽率和生态修复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与土壤碳同位素特征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是全球范围内最典型的高寒地区之一,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 C)特征及其控制要素,对深刻理解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集并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 135 个草地样点中的植物和土壤碳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探讨了不同植物功能群和表层(0-10 cm)土壤δ13 C特征及其与气候、土壤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杂类草δ13C显著低于禾本科、莎草科和豆科植物δ13 C(P<0.05).表层土壤δ13 C与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δ13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杂类草δ13C无显著相关关系,且表层土壤δ13C对三种植物功能群δ13C的敏感性为禾本科>豆科>莎草科.(2)在影响禾本科、莎草科、豆科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环境因子中,气候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均大于土壤因子,气候因子中太阳辐射相对贡献率最大,杂类草δ13C与气候和土壤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太阳辐射是决定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和表层土壤δ13C的主要因子.研究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和土壤δ13 C特征与有机碳动态循环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油莎豆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油莎豆是莎草科植物油莎草Cyperus esculentus L.的块茎,在非洲地中海沿岸已有上千年的食用与药用历史.现代研究发现油莎豆含有萜类、脂肪酸、酚酸、多糖、甾醇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缓解神经系统疾病、改善生殖功能障碍、保肝、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对油莎豆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全面阐述,系统归纳了油莎豆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旨在为油莎豆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提高其综合利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高寒草甸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植物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植物功能群如何调节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以适应海拔梯度的变化还不清楚.在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寒草甸选取了 60个样点,对不同功能群(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质量比)沿着海拔梯度(3300-3500 m、3500-3700 m、3700-3900 m、3900-4100 m和4100-4300 m)的变化规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功能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内稳性,各功能群C含量,莎草科和豆科N含量,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P含量,以及除莎草科C∶P之外的不同功能群C∶P和N∶P随海拔升高变化不显著(P>0.05).2)禾本科和杂类草植物通过增加N含量适应高海拔环境,即海拔3900-4100和4100-4300 m它们的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海拔.4100-4300 m豆科植物P含量显著低于3700-3900 m(P<0.05)是由年平均降水量下降引起的.3)4个功能群C∶N整体上随着海拔增加而下降,表明海拔升高引起植物N素利用效率下降;同时,各植物功能群N∶P均大于16,植物生长受P限制.4)与非豆科植物相比,豆科植物N含量和N∶P高,而C含量和C∶N低.5)冗余分析(RD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海拔和纬度共同驱动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是调控不同植物功能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综上,海拔梯度上,植物具有增加、降低或保持自身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稳定的生态适应性策略,这种差异因植物功能群的不同而异,因此在构建植物C、N、P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应考虑海拔梯度上植物生态适应性策略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大鹏半岛山油柑+水竹果+鼠刺群落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6/8
为了解深圳大鹏半岛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状况,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置1个100 m× 100 m固定样方,分析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群落垂直结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经调查和统计,发现该群落共有植物175种,隶属于66科123属,其中以被子植物为主,共160种,蕨类植物共计12种,裸子植物3种.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乔木层以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水竹果(Garcinia oblongifolia)和鼠刺(Itea chinensis)为主要优势种;灌木层以藤槐(Bowringia callicarpa)、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和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为主要优势种;幼苗层以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思茅山橙(Melodinus cochinchinensis)和黑莎草(Gahnia tristis)为主要优势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方面,不同生长型的物种丰富度规律呈现乔木层>灌木层>幼苗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幼苗层,各层次的指数数值均较高,且差异性较小,表明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各层植物丰富,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相对均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香附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研究香附Cyperi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 和制备型正相HPLC对香附 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以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 炎症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 从香附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鉴定为:24-methylenecycloartenone(1)、cyperenal(2)、patchoulenone(3)、4,5,6,7,8,8a-六氢-3,4,8,8-四甲基-1H-3a,7-亚甲基甘菊环-4-醇甲酸酯(4)、4-烯-广藿香醇(5)、cyperenol(6)、cyperolactone(7)、(-)-caryophyllene oxide(8)、humulene epoxideⅡ(9)、humulene diepoxide A(10)、α-tocopherol(11)、litseachromolaevane A(12)、hyperhubein G(13)、nootkatone(14)和mustakone(15).化合物4和11可显著抑制NO的释放,抑制率分别为(49.17±0.01)%和(51.91±0.05)%.结论 本文首次使用制备型正相HPLC技术对香附石油醚层进行系统分离,化合物 2、6、9~11 和 13为首次从莎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莎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和7为首次从香附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 和11有较强的体外抗炎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北京维管植物组成及其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了解北京野生维管植物组成及分布现状,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本研究依据"北极花生物调查APP"调查数据,并结合文献、植物志等相关资料,对北京维管植物物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维管植物共2714种,隶属178科1024属,其中,石松类与蕨类植物共17科30属80种,裸子植物8科18属52种,被子植物153科976属2582种;物种数量前四大科为菊科(Asteraceae)299种、禾本科(Poaceae)214种、豆科(Leguminosae)133种、蔷薇科(Rosaceae)132种;物种数量前四大属为薹草属(Carex)45种、蒿属(Artemisia)29种、葱属(Allium)24种、莎草属(Cyperus)21种.物种数量最多的3个区为海淀1585种、延庆1526种、门头沟1311种;物种数量最少的3个区为朝阳220种、通州209种、石景山181种.北京分布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重点保护植物共134种,隶属于59科103属,其中,国家级和市级保护植物分别有44种和102种;含4种以上的科有4个,为兰科(Orchidaceae)35种、百合科(Liliaceae)5种、松科(Pinaceae)5种、芸香科(Rutaceae)5种;含4种以上的属有2个,为兰属(Cymbidium)6种、鸟巢兰属(Neot-tia)5种.占重点保护植物总种数60%以上的区有3个,为门头沟90种、延庆86种、密云80种.北京地区维管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科主要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优势属主要为薹草属、蒿属、葱属和莎草属,海淀、延庆、门头沟和密云的维管植物种类最多,门头沟的保护植物种类最丰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广西莎草科薹草属植物小志
编辑人员丨2024/2/3
薹草属(Carex L.)是广西物种多样性丰富的大属,目前记录的物种达 100 种,然而广西薹草属植物资源仍然不清楚,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该文基于馆藏薹草属植物标本鉴定,文献收集整理和野外调查等基础上,对广西薹草属植物的前期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广西薹草属植物物种编目简况进行了概述;另外,广西薹草属植物特有性高,通过对 16 个模式标本采自广西的类群进行系统梳理,考证其模式产地准确性,补充分布信息,确定目前广西特有薹草属植物共 8 种;报道了广西薹草属植物 8 个新记录种,即禾状薹草(C.alopecuroides D.Don)、仲氏薹草(C.chungii Z.P.Wang)、糙毛囊薹草(C.hirtiutriculata L.K.Dai)、秆叶薹草(C.insignis Boott)、云雾薹草(C.nubigena D.Don)、仙台薹草(C.sendaica Franch.)、伴生薹草(C.sociata Boott)、横果薹草(C.transversa Boott),提供其形态特征集要与凭证标本照片,并对广西薹草属植物的多样性、特有性、地理分布以及资源潜在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该研究结果为薹草属的后续研究与利用提供了本底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