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种药用植物对西花蓟马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验证药用植物及其挥发物成分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虫选择行为干预的可行性,为农业害虫防治提供解决方案.[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西花蓟马成虫对3种蔬菜植物(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黄瓜 Cucumis sativus 和辣椒 Capsicum annuum)和 5 种药用植物(薄荷 Mentha piperita、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荆芥 Nepeta cataria、益母草 Leonurus cardiaca 和藿香Ageratum conyzoides)的选择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鉴定5种药用植物叶片中共有挥发物成分;使用Y型嗅觉仪检测西花蓟马成虫对0.01,0.1,1,10和100 μL/mL β-石竹烯的选择率.[结果]在选择行为试验中,西花蓟马成虫对5种药用植物均表现出忌避行为,其中对紫苏和藿香的忌避行为较为显著(选择率分别为24.45%和24.53%).GC-MS鉴定出5种药用植物叶片中挥发物共有成分为β-石竹烯和2,2'-亚甲基双(6-叔丁基对甲酚).西花蓟马成虫对0.01 μL/mLβ-石竹烯无明显行为反应,对0.1~100 μL/mL β-石竹烯表现出明显的忌避行为,并且高浓度(10~100 μL/mL)β-石竹烯对西花蓟马成虫的驱避率可达到约85%.[结论]测试的5种药用植物对西花蓟马成虫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驱避效果,该结果为了解西花蓟马对非寄主植物的选择性提供理论依据;β-石竹烯是5种药用植物叶片中的共有挥发物成分,可作为驱避剂或植物源农药用于西花蓟马的农业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不同光谱对东亚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设施补光可能会影响天敌昆虫的应用效率,为探索提升天敌应用效果的补光光谱,促进补光与天敌释放技术的有机结合,本研究在相同光强和光周期的条件下,比较了红(R)、蓝(B)、红蓝组合(RB)和白(W,对照)光处理下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捕食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相比于W光,B光显著降低东亚小花蝽雌成虫的存活率,R和RB光未影响其雌成虫的存活.R和RB光显著增加东亚小花蝽在高密度猎物下对西花蓟马的捕食量.不同光谱处理下东亚小花蝽雌成虫对西花蓟马雌成虫的捕食能力均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模型,且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逐渐降低.RB光处理下,东亚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的效果最好,理论日最大捕食量最高,为43.10头/d,单头猎物处理时间最短,为0.0232 d;B光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也较高,为42.90头/d,单头猎物处理时间为0.0233 d;R光下东亚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的瞬时攻击率最高为1.0837.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搜寻效率最高的是RB光处理,其次是R或B光,最低的是W光.以上结果表明,相比于W光,R、B和RB光均增加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率,但B光会降低东亚小花蝽的存活率.因此,与设施补充R和RB光相结合,可潜在提升东亚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捕食效果.本文基于捕食功能差异评价了三种常用补光光谱对东亚小花蝽捕食西花蓟马的影响,为设施补光兼顾天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害虫与天敌个体数量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明确害虫与天敌个体数量比值对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的影响.运用竞争系数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竞争强度指数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 2020 年、2021 年三种茶园花蓟马与主要天敌个体数比值对主要天敌竞争作用指数的影响.三种茶园两年数据汇总分析得出,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均值与花蓟马-天敌比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58 和-0.8199;2020 年三种茶园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竞争系数和竞争强度指数均值与花蓟马-天敌比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391 和-0.7819;2021 年三种茶园竞争作用指数与比值的跟随关系不明显,主要是平阳特早茶园 9 种主要天敌以外的其他天敌影响了竞争作用趋势.综合多种分析结果得出,9 种主要天敌的竞争作用指数与花蓟马-天敌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三突花蟹蛛(-0.9936)负相关性最显著,鞍型花蟹蛛是高比值组竞争作用指数最高的天敌.研究结果为利用天敌开展花蓟马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田蓟苷联合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研究田蓟苷联合有氧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和联合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为进行假手术的大鼠,其他组用双侧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建立的AD模型大鼠.建模1周后,对照组和联合组大鼠进行跑台有氧训练,其他组大鼠安静饲养.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灌胃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2 m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给予5、10和20 mg·kg-1·d-1田蓟苷2mL.联合组灌胃20 mg·kg-1·d-1的田蓟苷2mL.共给药6周.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海马β-淀粉样前体蛋白裂解酶1(BACE1)mRNA的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低剂量实验组、中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和联合组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0.16±2.06)、(60.45±6.55)、(46.52±2.90)、(42.80±3.15)、(41.19±2.54)、(35.66±2.82)和(28.49±1.97)s,BACE1 mRNA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1.00±0.06、7.88±0.49、6.02±0.38、4.96±0.57、3.01±0.21、1.98±0.17 和 1.48±0.11,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1±0.03、1.46±0.11、0.89±0.10、0.71±0.06、0.37±0.05、0.29±0.02 和 0.15±0.01,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低、中、高剂量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与高剂量实验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田蓟苷联合有氧训练改善了 AD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了明确海岛小花蝽Orius maxidentex对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的捕食情况及防治潜能,在27℃条件下研究了海岛小花蝽5龄若虫、雌成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伪蛹、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自身密度干扰效应及喜好性.结果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HollingⅢ模型,采用Holling Ⅱ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能力(a'/Th)最强,分别为52.97和58.15,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47.38头/d和49.22头/d;采用Holling Ⅲ模型拟合,海岛小花蝽雌成虫及5龄若虫对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捕食上限最大,分别为27.50头/d和27.41头/d.海岛小花蝽在捕食时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情况,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逐渐降低,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表明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的捕食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符合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海岛小花蝽更偏向于捕食美洲棘蓟马2龄若虫,其次为成虫,对伪蛹偏好性最弱.综上所述,海岛小花蝽对美洲棘蓟马有较强的控害能力,是一种可应用于防治入侵昆虫美洲棘蓟马的本土天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昆明地区菊苗上优势种害虫的发生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为明确菊苗上优势种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季节动态,采用五点取样法,利用粘虫板对2018-2020年温室种植的菊苗上优势种害虫进行调查,利用四分位法对优势种害虫发生期进行划分,同时分析了菊苗上优势种害虫的发生规律、季节动态及时间生态位.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一年大部分时间均可危害菊苗,主要发生期集中在4-8月,3年的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6月和7月,此时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分别为636、1411和256头·板-1,西花蓟马的生态位宽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菊潜叶蝇的生态位宽度较小,每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在1-6月,主要发生期在3-6月,3年的发生高峰均在3月,此时菊潜叶蝇的种群数量可达256、239和124头·板-1;桃蚜和白粉虱在3年的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桃蚜和白粉虱在菊苗上的发生时间最长,主要发生期均在2-4月,发生高峰在全年内不固定.4种害虫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相似,说明4种害虫在发生的时间维度上具有相似性且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防治菊苗优势种害虫时应以西花蓟马和菊潜叶蝇为主,1-6月主要防治菊潜叶蝇,3-10月主要防治西花蓟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榕属植物特定挥发物决定榕管蓟马的寄主选择行为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榕管蓟马(Gynaikothrips uzeli)是榕属(Ficus)植物上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为明确该昆虫对榕属植物的选择行为及决定这种行为的关键因素,该研究通过昆虫行为测试,分析该昆虫对3种不同盆栽榕树(Ficus spp.)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其与挥发物相对含量的相关性,筛选并验证决定选择行为的挥发物成分,结合相关基因表达量,推断合成这些特定挥发物的关键基因,为寻找绿色、有效和持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榕管蓟马对3种盆栽榕树挥发物的趋向性以垂叶榕(F.benjamina)最强,人参榕(F.microcarpd)其次,印度榕(F.elastica)最弱;这种行为反应与挥发物中β-环柠檬醛、β-马榄烯、β-古巴烯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反-α-香柑油烯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盆栽榕树中,β-环柠檬醛的相对含量与基因Fm.09G0004550(CCD4)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β-马榄烯的相对含量与基因Fm.newGene1857(STPS)、Fm.newGene6827(VIT_19s0014g04930)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古巴烯的相对含量与基因Fm.11G0000860(LUP2)、Fm.newGene1857(STPS)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反-a-香柑油烯的相对含量与基因Fm.13G0003820(LUS1)、Fm.newGene489(GgbAS1)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榕属植物上决定榕管蓟马行为反应的特定挥发物主要为β-环柠檬醛、β-马榄烯、β-古巴烯和反-α-香柑油烯,这4种萜类挥发物合成可能主要与6个萜烯合成酶基因Fm.09G0004550、Fm.11G0000860、Fm.newGene1857、Fm.newGene6827、Fm.13G0003820和Fm.newGene489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短时低温对茶黄蓟马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蓟马是芒果的重要害虫,为探明短时低温对蓟马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以为害芒果的蓟马优势种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为对象,将其放置于8℃和12℃(RH 75%±10%,12 L∶12 D)人工气候箱内,分别处理 6h、12h及24 h,观察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结果表明:短时低温暴露对茶黄蓟马若虫的发育历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龄期对低温的响应有所不同,若虫期经历短时低温会显著降低成虫寿命;短时低温暴露对所处理龄期及世代的存活能力均造成显著影响,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存活率下降越显著,其中 2 龄若虫在8℃下处理24 h,若虫期的累计存活率最低,仅6.86%.结果说明短时低温暴露后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喷雾助剂对2种药剂防治花蓟马的减量增效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探讨4 种喷雾助剂(强力源、穿导、激健、怀农特)对乙基多杀菌素和吡虫啉防治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的减量增效作用,分别采用叶管药膜法和喷雾法,比较了4 种喷雾助剂对两种药剂室内毒力增效作用和田间药效的减量效果.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LC50为0.05 mg/L,4 种喷雾助剂对乙基多杀菌素的增效作用顺序依次为:强力源>穿导>激健>怀农特,增效比介于20.41%~61.22%之间.吡虫啉LC50为43.33 mg/L,4 种喷雾助剂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顺序依次为:强力源>怀农特>穿导>激健,增效比介于 20.36%~47.95%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强力源可使乙基多杀菌素减量30%,添加强力源和怀农特可使吡虫啉减量 30%.其中,乙基多杀菌素减量20%添加强力源药后 3d对花蓟马的防效高达 90.11%,较单剂显著提高 14.97%,增效比为19.92%;药后7d防效保持在63.04%.乙基多杀菌素推荐剂量减量20%添加强力源可推荐应用于防治花蓟马实际生产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重金属镉在番茄及其害虫西花蓟马中的积累与传递
编辑人员丨2023/8/19
重金属镉(Cd)是农田土壤中的重要污染源,可在植物和植食性昆虫中积累与传递.本文采用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不同组织和在其重要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体内的积累量.结果表明,随着水培营养液中Cd浓度的增加,番茄植株的根、茎和叶中Cd含量呈增长趋势.根中Cd的积累量远高于茎和叶,当水培溶液中Cd含量为20 mg/L时,根、茎和叶中的积累量分别达19 333.67±233.38、122.67±6.84 和147.33±2.96 mg/Kg(干重).随着Cd浓度的增加,番茄根、茎和叶的鲜重和干重均显著下降.西花蓟马取食Cd处理的番茄叶片后,体内Cd显著积累,最高达 1.95±0.36 mg/Kg.同时,Cd积累量的提高进一步影响了以番茄叶片为食的西花蓟马的适合度,降低了其存活率.除对照外,番茄茎-叶的转移系数和叶片对Cd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叶片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而在所有的试验浓度处理中,西花蓟马对Cd的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均小于1,表明Cd未在其体内产生生物放大作用.研究结果明确了Cd在番茄各组织及其害虫中的积累和传递水平,为揭示重金属在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富集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