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2022年西藏地区旱柳物候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了揭示西藏高原温带植物旱柳的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空格局,利用2001-2022年泽当、日喀则和林芝3个观测站旱柳物候期数据(叶芽膨大期(LED)、展叶始期(LUD)、开花始期(FFD)、叶变色末期(LCD)和落叶末期(LFD)),以及逐 日平均气温(Tm)、最高气温(Tmax)、最低气温(Tmin)、气温 日较差(TDR)、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日照时数(S)和≥0℃积温(∑T0)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上,西藏地区旱柳春季物候期(LED、LUD、FFD)林芝最早、日喀则最迟,秋季物候期(LCD、LFD)相反;生长季长度(LOS)为238~268 d,以林芝最大、日喀则最小.(2)时间尺度上,2001-2022年泽当、日喀则旱柳各物候期均呈推迟趋势,林芝旱柳秋季物候期趋于推迟;林芝和日喀则旱柳LOS显著延长,分别为11.90和6.12 d·10 a-1,泽当旱柳LOS缩短(-4.50 d·10 a-1).(3)旱柳生长季内Tm呈上升趋势,Tmax、Tmin趋势各不相同;泽当和日喀则TDR变大、Pr减少、S增加,林芝正好相反;林芝和日喀则∑T0显著增加,泽当∑T0明显减少.(4)对春季物候期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以气温为主,降水仅对泽当、林芝旱柳LCD以及泽当LFD的影响最大;季风指数(MI)只与泽当站旱柳LED、FFD呈显著相关,其他2站物候期相关性不显著;7月MI与Tm、Pr、S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8月MI与S也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些气象因子虽不是影响物候期的主要因子,也会起到间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藏象时空观探析"脾主时"的内涵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脾主时"理论存在不同的观点,至今仍为藏象学说研究的热点.基于藏象时空观发现脾主时理论形成的思维方式为时空逻辑,认为不同脾主时的时间观均是基于脾属土居中央的空间观而形成,并发展出时空逻辑统一的脏时理论.以藏象时空观为指导,对脾属土居中央的方位特性进行溯源,结合四时五脏论、五时五脏论、六时六脏论、八时八脏论,探析不同时空逻辑下脾主时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研究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分布特征对加深气候变化的认识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 1km/月分辨率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趋势性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青藏高原地区NDV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部植被状况明显好于西北部,植被覆盖的分布格局与区域水热条件的时空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近17年来青藏高原植被覆盖改善的地区要比退化的地区面积大,严重退化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NDVI值在2000-2016年呈幅度较小的增加趋势.(2)除夏季降水量外,研究时段内其他季节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尤其以春季增加最为显著,整体上青藏高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总体上年降水量与年最大合成NDVI呈较好的正相关;年平均气温与年最大合成NDVI在高原东南部呈正相关,西南部呈负相关.降水量和热量条件均是高原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降水与植被覆盖的影响较气温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数据时代中医五运六气研究的医学伦理学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融合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知识形成的中医经典理论,用干支甲子的四时主客变化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其理论本源已呈现多学科交汇融合的学术特征.21世纪以来学术活跃度及影响力逐渐增强,缘于主题涉猎广泛、研究数据多样、相关性分析复杂等,现代五运六气研究明显呈现信息时代的大数据4V特征,适时思考其间涉及的医学伦理学问题已迫在眉睫.中国知网检索显示,学界尚未对五运六气研究本身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在享受智能在线获取、大数据共享的时代,五运六气研究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监管、算法评价等问题尤为突出,需要在注重多学科融合协作、多样态数据共享等技术进步的同时,尽快提升全部研究参与者以及研究全过程的医学伦理学观念,以褒扬大数据时代凸显的自主、尊严、安全、公平等医学伦理精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前沿科学促进中医针灸理论及思维方法论的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中医学是创建于约三千年前的理论医学,起源于中国早期文化的繁荣时期,得益于古天文学及天人合一的道哲学的支持与发展.她深刻地预见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相互影响的许多奥秘,但因其概念体系与近代科学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还不易为大众所理解.在数千年后的今天,随着对当代量子物理现象和理论认识的加深,人们正在从根本上突破机械论科学的某些基础观念,并开始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及中医理论.例如,量子力学理论突破常人三维空间视角的局限,有助于人们观察、感知到虚实互动的高维时空的全新生命事物,帮助解释意识以及人体功能会改变某些科学实验结果的现象,帮助理解人所拥有的,来自直觉、灵感等用于处理宇宙、人体、生命、意识等复杂对象(系统)的高级智慧功能.如果深刻认识其规律,可能会协助人们针对生命等复杂现象抽象出简单的模型,从而有利于抓住生命等复杂事物的本质,逐步揭开中国文化和中医的很多奇妙现象的面纱.本文选取几个例子展开讨论,包括人类意识和潜意识等功能现象、人体的能量系统、无形的气、功能现象、心脏的多种特殊功能、脏腑之一的"三焦"腑.三千年前中医就将"三焦"写入《黄帝内经》,并详细记载了其各种功能及病理学上的具体应用,一直指导临床至今.直至今日这个腑器才被西方科学所认知和定义.中医理论的前瞻性及其蕴藏的深邃智慧,必将在未来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健康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核心支柱之一.通过这些讨论,作者试图阐明传统中医思维模式的某些优越性,进一步确立其人类文化瑰宝的地位,加强自身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今后正确地弘扬中医事业开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高寒草原坡面产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研究坡面产流与降雨之间的关系是揭示降雨-径流产生机制以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关键.受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在青藏高原的典型高寒草原缺乏坡面产流的相关实测数据,限制了学术界对该区坡面产流特征及机制的理解.本研究选取色林错流域的典型高寒草原坡面为对象,通过开展坡面降雨、土壤水分和产流过程观测,探讨高寒草原坡面产流特征,诠释坡面降水-下渗-储存-产流机制;并结合土壤含水量、下垫面性质以及降雨强度、降雨量等特征的观测,分析影响坡面径流的主要因素.结果 表明:6-10月色林错流域坡面产流的模式主要为超渗产流;在小雨时,降雨量为7.6 mm,径流深为0.23 mm,水分入渗量为2.63 mm;在中雨时,降雨量为18.8 mm,径流深为0.68 mrn,水分入渗量为14.65 mm;在大雨时,降雨量为32.4 mm,径流深为0.78 mm,水分入渗量为30.49 mm;在暴雨时,降雨量为55.4 mm,径流深为0.89 mm,水分入渗量为47.59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水分入渗分别发生于土壤0~5 cm、0~ 80 cm、0~10 cm和0~ 80 cm;厘清了研究区产流形成的最小降雨量和径流系数,率定了径流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在低含水量(5%左右)时,产流形成的最低降雨量为5 mm;而在高含水量(8%左右)时,产流形成的最低降雨量为1.8 mm,径流系数大约为0.016,最大10 min降雨强度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R-INLA分析细菌性痢疾时空模式及宏观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描述我国细菌性痢疾的时空模式,探讨与细菌性痢疾发病风险相关的气象和社会经济因素.方法 收集中国大陆2015-2017年细菌性痢疾数据和宏观因素指标,建立包含时间和时空交互项的贝叶斯层次时空模型,采用嵌套拉普拉斯逼近(Integrate Nested Laplace Approximations,INLA)方法进行模型拟合及参数计算.结果 细菌性痢疾具有时空异质性,发病高峰在6-8月.在调整固定协变量效应和时间随机效应后,空间相对风险地图显示高风险地区包括西北地区以及西藏、北京、天津、重庆.平均气温、医疗卫生服务与细菌性痢疾正关联(RR=1.017,95%CI:1.012~1.022;RR=1.071,95%CI:1.019~1.127).降雨量(RR=0.980,95%CI:0.971~0.989)、日照时数(RR=0.969,95%CI:0.952~0.986)、综合发展(RR=0.878,95%CI:0.777~0.992)与细菌性痢疾发病负关联.结论 细菌性痢疾发病具有时空聚集的特点,气象、社会经济因素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961-2020年青藏高原湿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利用1961-2020年气象站点逐日观测数据,计算青藏高原近60年的月、季节、年尺度湿润指数,分析湿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60年湿润指数在大部分区域皆为降低趋势,夏秋两季下降最为显著.空间分布上,湿润指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和西藏西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川西高原东部边缘.时间变化趋势上,青藏高原区域平均湿润指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具有显著降低趋势,秋冬季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存在突变点,年湿润指数和春夏季湿润指数皆在2005年存在突变点;1961-2020年青藏高原年湿润指数的降低趋势率为0.008/年.湿润指数呈显著降低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南部和东部与甘肃、川西高原北部交界一带,以及四川西南部、云南、西藏东部交界一带.综上所述,青藏高原湿润指数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1961-2020年呈显著降低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近50年青藏高原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热量资源及规避可能发生的气候风险,利用青藏高原地区运行稳定且完整性较好的149个气象站的1971-2020年逐日地面气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结合Java和Python编程,分析近50年青藏高原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后增温幅度较大,50年的气候倾向率达到0.298℃/10年.(2)≥0℃、≥5℃和≥10℃积温和持续天数增加趋势明显,从变化显著性程度来看,积温的增加并不完全由持续天数决定.(3)≥0℃、≥5℃和≥10℃起始日期普遍提前,而截止日期则普遍延后,起始日期的提前趋势较截止日期的延后趋势强.本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青藏高原地区的热量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气温升高和持续天数增加趋势明显,结果可为区域农作物合理引种和推广提供重要科学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1970-2020年青藏高原近地面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基于1970-2020年青藏高原区域及其附近154个气象站点的风速风向观测数据,采用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该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近地面风速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年均风速在0.6-4.2 m/s之间,青藏高原主体年均风速较高,高原周边地区风速较低;(2)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间近地面风速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000年以后呈极显著增加趋势;(3)青藏高原区域1970-2020年间近地面风速春季最大,冬、夏次之,秋季最小,不同季节平均风速均是高原主体大于高原周边,4个季节的平均风速均呈极显著降低趋势,春季平均风速降低的速率最大;(4)大气环流驱动力的减弱可能是青藏高原区域地面风速呈减弱趋势的主导性因素.青藏高原近地面风速显著的变化特征可为青藏高原风能资源开发利用、农林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