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至2022年西安某三甲医院单中心0~14岁儿童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2017年至2022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14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7年至2022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报的0~14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报儿童法定传染病12种,共10588例,均为乙类或丙类传染病,位居前5位的儿童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猩红热.不同年份儿童传染病发病种类、发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14.698,P=0.000);不同年龄段儿童高发传染病不同,婴儿期(0~1岁组)高发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幼儿期(1~<3岁组)高发流行性感冒、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学龄前期(3~<6岁组)和学龄期(6~14岁组)患儿主要为流行性感冒;不同年龄分期患儿所患不同疾病顺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4.458,P=0.000).散居儿童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而幼托儿童和学生中的传染病则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不同儿童群体之间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x2=2670.226,P=0.000).儿童传染病性别发病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0.728,P=0.394).0~14岁儿童中年龄越小传染病发病率越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传染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趋势=288.679,P=0.000).儿童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生,其中12、1、11、3月为传染病发病高峰月,流行性感冒发病以12、1、3月为主,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以6、9、12、5月为主,感染性腹泻病发病以12、1、2、11月为主,猩红热发病在12、3、4月份为主,其余传染病均为全年散发流行,各月份传染病发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7.453,P=0.000).结论 2017年至2022年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报的儿童传染病流行整体呈现波动趋势,婴儿期以感染性腹泻病为主,其他年龄分期患儿均以流行性感冒为主;散居儿童以消化道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幼托及学生以呼吸道传播方式为主;传染病全年均有发生,不同传染病发病高峰期亦有不同,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和儿童传染病高发季节的疫情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5—2019年山西省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15—2019年山西省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状况,掌握其分布规律和流行趋势,探讨对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方法: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山西省2015—2019年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发病特征。结果:2015—2019年山西省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累计报告发病病例数114 374例,年均发病率1 988.46/10万,高于全人群发病率( χ 2=106.499, P<0.01);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年度间报告发病率呈总体下降趋势( χ 2趋势=55.157, P<0.01)。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60 934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40 020例)、流行性感冒(4 738例)、水痘(3 517例)和细菌性痢疾(2 790例)。男性年均发病率为2 223.57/10万,明显高于女性的1 732.46/10万( χ 2=62.598, P<0.01)。累计报告发病数最高的是1~<2岁组(53 145例,占46.47%),年均发病率为2 627.18/10万。山西省各市发病率最高的为阳泉市,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 045.47/10万。 结论:2015—2019年山西省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其仍然是传染病发病的高危群体。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是主要的传染病类型,应加强对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流行高发季节的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5—2020年河南省两次及以上细菌性痢疾发病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2005—2020年河南省细菌性痢疾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流行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省细菌性痢疾报告病例(包括确诊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主要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等,将同一病例两次发病时间间隔在15 d以上判定为两次发病。对2005—2020年河南省细菌性痢疾两次及以上发病患者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同时采用ArcGIS软件绘制病例地区分布图。结果:2005—2020年河南省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250 430例,累积发病率为228.66/10万。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共计2 342例;细菌性痢疾病例中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趋势χ 2=2 932.28, P<0.001);不同性别两次及以上发病病例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9, P=0.540);不同年龄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38.40, P<0.001),60~69岁年龄组两次及以上发病的发生率较高(1.70%);病例发病时间间隔最短为16 d,最长为5 579 d, M( Q1, Q3)为428(237,843)d。与健康人群相比,有细菌性痢疾患病史的人群再次罹患细菌性痢疾的风险更高( RR:4.12,95% CI:3.95~4.29)。 结论:2005—2020年河南省两次及以上细菌性痢疾发病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存在年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志贺菌耐药基因及其检测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志贺菌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目前已发现志贺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本文对志贺菌关于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进行综述,并阐述了各种检测方法在耐药基因检测方面的原理和运用,为我国开展对志贺菌耐药基因的研究与检测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起宋内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暴发病原学检测及分子溯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淮南市发生的一起宋内志贺菌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溯源分析,并对菌株毒力基因和耐药谱进行检测。方法:采集2020年8月淮南市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相关水样、粪便,进行多重病原体核酸检测和分离培养,对分离的宋内志贺菌进行毒力基因PCR检测、微量肉汤法药敏检测、脉冲场电泳和全基因组测序溯源分析。结果:56份黏稀样粪便分离出38株宋内志贺菌(阳性率67.86%),血清型均为宋内志贺菌Ⅰ相;3份末梢水和井水革兰阴性菌(GN)增菌液荧光PCR检测志贺菌阳性;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为侵袭性质粒抗原H( ipaH)阳性(38份),侵袭性质粒抗原H( ipaH)/侵袭相关基因( ial)阳性(31份),侵袭性质粒抗原H( ipaH)/侵袭相关基因( ial)/肠毒素2基因( sen)阳性(1份);耐药谱显示14种抗生素中9种100.00%耐药,仅亚胺培南、氯霉素、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为有效药物;36株菌 XbaⅠ限制性酶切图谱带型完全一致,其中3株菌株基因组ST型分析均为ST152型;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验证了此次暴发由单一克隆群菌株引起,且揭示此次暴发分离株与数据库中3株中国菌株、1株韩国菌株聚集成一个大簇,而与其他国家的菌株距离较远。 结论:本起由水源污染单一宋内志贺菌克隆引起,分离株为低毒力株,呈多重耐药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细菌性痢疾是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卫生设施的改善、水源和食品安全的管理加强以及积极的公共卫生措施,我国细菌性痢疾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志贺菌仍是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为进一步规范细菌性痢疾临床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组织制定《细菌性痢疾诊疗方案(2023年版)》,现对该指南的部分意见进行分析,以促进细菌性痢疾治疗的规范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14-2022年云南省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了解云南省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流行特征,为云南省菌痢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4-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所有菌痢病例,运用Excel 2019软件作图分析人群特征,采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疫情地区分布图,对各地区发病率与气候特征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检验,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22年云南省菌痢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2年,云南省共计报告菌痢病例30 309例,年均发病率为7.03/10万.高发区域呈从西北部至东南部的带状分布,城区发病率为7.36/10万,以学生和儿童为主;郊区发病率为6.93/10万,以农民为主.人群分布中男女比例为0.99:1.00;以农民和散居儿童较多(72.33%);年龄以0~<10岁最多(40.82%).发病高峰期为5-7月(37.61%).病原菌以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为主.结论 云南省菌痢以散发为主,应因地制宜、针对重点人群采取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同时加强重点场所的管理,防止疫情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3-2022年重庆市南岸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南岸区细菌性痢疾(菌痢)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疾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获取2013-2022年细菌性痢疾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南岸区菌痢的流行特征、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不同年份发病率变化用x2趋势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用圆形分布探索发病高峰期.结果 2013-2022年南岸区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3 721例,发病率从103.92/10万下降到5.71/10万;发病高峰期在3-10月;20~岁、25~岁、30~岁、45~岁、50~岁、55~岁、60~岁年龄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P<0.05),0~岁、5~岁、10~岁、85~岁年龄组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P<0.05),其余年龄组性别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分布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散居儿童(18.51/10万)、家务及待业(4.54/10万)、和离退人员(4.22/10万);2013-2018年疫情高发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部分街镇,2019年及之后集中在西部地区的部分街镇.结论 2013-2022年南岸区菌痢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疫情防控效果显著,但需重点针对学生、低年龄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加强宣传,保护"一老一小",落实好学校、养老机构等集体场所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的监管以及医疗机构菌痢诊断标准的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拉萨市一起水源污染引起的校园细菌性痢疾暴发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了解拉萨市一起学校细菌性痢疾暴发的危险因素及事件性质,为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2022年6月26日至7月1日拉萨市1所学校和1所幼儿园细菌性痢疾的疑似病例、可能病例和确诊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询问教职工、患者,查看学校晨检记录及因病缺勤追踪记录等方式开展病例搜索.采取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可疑餐次和饮生水因素,对患者粪便、肛拭子、留样食物等行核酸片段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结果 两校共搜索到55例细菌性痢疾病例,罹患率为15.41%,其中学生53例,罹患率为16.71%;教职工2例,罹患率为7.5%;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走读生与住校生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0%,17.09%)(x2=0.05,P>0.05),小学生罹患率高于幼儿园学生(19.83%,6.67%)(x2=7.13,P<0.05).病例对照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6月24-26日间饮用生水与发病有关联(OR=4.01,95%CI=1.75~9.19,P<0.05);两校共检出23份粪便志贺菌核酸阳性,食堂门前末梢水2份,井口周围污水管中的污泥2份.结论 此次事件是由管网水受污染引起的一起细菌性痢疾暴发.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对饮用水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力度,学校应强化供水设施管理,有效预防介水传染病的暴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黄连中生物碱类成分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2/3
黄连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表小檗碱等生物碱.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近年来,含黄连的复方、黄连及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取得一定进展.基于此,主要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失衡、肠道菌群-宿主互作调控以及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角度,系统分析和归纳黄连及其生物碱类成分的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从而为黄连及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