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GC-TOF/MS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通过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GC-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藿香正气滴丸组(1 g·kg-1).采用综合物理模型复制方法结合饮食失节制备湿困脾胃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日 1 次,连续给药 10 d.观察大鼠宏观体征和行为学指标(体质量、体长、尾长、腹围指数与自主活动次数).利用GC-TOF/MS方法对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组进行分析,鉴定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藿香正气滴丸干预湿困脾胃型大鼠的代谢通路.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尾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腹围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藿香正气滴丸组大鼠的体质量、体长、自主活动次数明显增加(P<0.05),腹围指数明显降低(P<0.05).在大鼠血清、尿液中分别鉴定了 38、44 个与湿困脾胃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藿香正气滴丸对模型大鼠的血清和尿液代谢表型能产生有效的干预,并能使血清、尿液中的17、13 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回调,共涉及 7 条代谢通路.结论 藿香正气滴丸对湿困脾胃型大鼠的干预机制可能与调节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能量代谢及肠道菌群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藿香正气方不同组方及剂型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藿香正气方是由十三味/十味中药组成的现代复方制剂,共包括散剂、颗粒剂、合剂、胶囊剂、丸剂、酊剂、口服液、软胶囊、滴丸、片剂10种不同剂型.本文通过查阅和整理藿香正气方的相关历史资料,归纳总结藿香正气方不同剂型的处方组成与临床应用,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藿香正气制剂中和厚朴酚及总多糖快速测定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HPLC双波长指纹图谱快速测定藿香正气制剂中和厚朴酚含量的方法 ,建立糖量计法快速测定其总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差异性.方法HPLC采用XB-C18(H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和0.1%磷酸水溶液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94、270 nm,柱温30℃;糖量计法以50%乙醇为阴性对照;聚类分析重复性样品,对比不同指标间的聚类结果 .结果HPLC测得和厚朴酚在1.40~0.14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A=12182633C-217418,r2=0.9995;藿香正气水中和厚朴酚浓度为(0.4008±0.0050)mg/mL,藿香正气滴丸中其浓度为(0.4879±0.0089)mg/mL.总多糖在0.91~0.29 g/mL范围内与其百分值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51.949X+0.868,r2=0.9999;藿香正气水中总多糖浓度为(0.31±0.003)g/mL,藿香正气滴丸中其浓度为(1.12±0.005)g/mL.聚类分析筛选出和厚朴酚峰面积和总多糖百分值作为表现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滴丸间差异的指标.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HPLC及糖量计法能有效用于藿香正气制剂多类指标的质量控制及不同剂型间的差异考察;聚类分析筛选出的峰面积和总多糖百分值作为评价指标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干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方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对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研究方案注册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相关研究设计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www.chictr.org.cn)以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clinicaltrials.gov),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等为检索词,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临床研究方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研究注册时间、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申办单位、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评价指标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共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相关研究方案49个,研究负责单位以湖北、北京、浙江等地医院或高等院校为主.研究具体实施单位属地集中在湖北、广东、浙江、河南等地医院.研究设计以干预性试验研究为主(共40个),其中随机平行对照研究30个,非随机对照试验7个,单臂研究2个,连续入组1个;观察性研究6个;卫生服务研究2个;预防性研究1个.总样本量30 562例,单个研究样本量最大20 000例,最小30例.49个方案的研究对象包括健康人群(3个)、隔离观察人群(1个)、疑似病例(10个)、确诊病例(31个)、康复期病例(4个).31个拟纳入确诊病例的研究方案中,有16个研究未明确病情分级,3个研究明确排除危重症,4个研究纳入普通型,2个研究纳入轻型、普通型或重型,1个研究纳入轻型和普通型,1个研究纳入普通型或重型,3个研究纳入重型,1个研究纳入重症或危重症.评价的干预措施包括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藿香正气滴丸/口服液、八宝丹、固表解毒灵、金蒿解热颗粒、复方鱼腥草合剂、金叶败毒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汤药、太极拳疗法.主要疗效指标以退热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重症转化率、胸部CT影像为主.结果 表明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响应快速,当前注册方案涵盖了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但存在人群定义不清,研究目标不明确,干预方案需要细化,疗效评价指标需要优化等问题;另外,需要考虑疫情救治的实际困难和工作负担,在符合医学伦理条件下,优化流程,提高研究方案的可操作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成药抑制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过度激化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是病毒性肺炎由轻症向重症转换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重症患者产生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该实验旨在寻求能有效抑制细胞因子的中成药,为病毒性肺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损伤模型,用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生成量,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2、IL-6、IL-10分泌量,对收集的已上市中成药开展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的研究.[结果]发现牛黄清心丸(局方)、藿香正气软胶囊、牛黄解毒丸、穿心莲内酯滴丸等中成药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及细胞因子分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这4种中成药具有抑制炎症因子活性.[结论]中成药牛黄清心丸(局方)、藿香正气软胶囊、牛黄解毒丸、穿心莲内酯滴丸具有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作用,在防治重症肺炎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真实世界的基层医院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基层医院真实医疗数据,了解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旨在为基层医院中西药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2020年北京市延庆区12家基层社区医院信息系统中90064张门诊处方,遴选出33234张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以及9649张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相关信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一般信息、疾病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探讨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中西药联合应用情况,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分析基层医院中西药联合应用的规律.结果:2019—2020年,北京市延庆区12家基层社区医院门诊心血管系统疾病处方占门诊总处方数的36.90%.33234张门诊心血管系统处方中,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占29.03%;>45岁患者处方占96.56%(9317张);女性患者处方(4956张,占51.36%)多于男性患者(4693张,占48.64%);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处方数合计占71.59%(6908张),其中高血压处方最多,共3874张,占40.15%.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中,中药、西药品种数分别为312、223种,联合使用率较高的中西药品种包括中药外用膏剂、感冒清热颗粒、复方丹参制剂(片、滴丸)、藿香正气制剂(水、软胶囊)和牛黄清心丸等中药,阿司匹林、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等西药;中西药联合应用类别主要涉及抗高血压药、抗血小板药和调节血脂药与理血剂、补益剂和解表剂等联合应用;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西药联合应用置信度较高的药品中,西药相对固定,为阿司匹林、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而中药的种类较多,包括血塞通制剂(片、软胶囊、胶囊和注射液)、脉血康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和银杏叶制剂(滴丸、片、胶囊和提取物);西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方面,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的置信度较高;中药与中药联合应用方面,金匮肾气丸与五苓胶囊、血塞通制剂(片、软胶囊、胶囊和注射液)与复方丹参制剂(片、滴丸)、痹祺胶囊与大活络制剂(丸、胶囊)等的置信度较高.结论:真实世界中,基层医院呈现出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多、中西药联合应用处方多和中西药联合应用品种多的"三多"现象,中西药多药联合应用较普遍,基层医师应注意获益与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