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ELP)的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探讨其诊断策略、治疗方式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41例ELP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结果、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共41例患儿,其中男29例,女12例;发病年龄4~53个月,多数3岁以内发病(35/41例,85.4%),以1~2岁为主(23/41例,56.1%)。2.误服油脂包括灯油/香油11例、白电油7例、电蚊香油5例、润滑油5例、石蜡油4例、汽油/柴油3例、煤油和鱼肝油各2例、缝纫机油和性质不清各1例。3.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26/41例,63.4%)、气促(23/41例,56.1%)、发热(17/41例,41.5%)、发绀伴低氧血症(15/41例,36.6%)、喘息(9/41例,22.1%)、呼吸窘迫(9/41例,22.1%)、肺出血(6/41例,14.7%)、喂养困难和/或一过性呕吐(4/41例,9.8%),无症状7.3%(3/41例)。4.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双肺渗出性改变或肺实变,胸部高分辨CT(HRCT)最常见征象为局部或广泛渗出,可伴肺实变(18/41例,43.9%)。受累部位最常见为双下肺叶(8/41例,19.5%),其次为右下叶(3/41例,7.3%)、右中叶(2/41例,4.8%)和左下叶(2/41例,4.8%)。其他征象包括肺囊泡改变、过度通气、磨玻璃样改变及小结节形成等。5.共7例患儿因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所有患儿行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为(11.67±4.90) d,合并腺病毒感染者住院时间为(19.25±5.93) d。9例患儿随诊失访(其中8例轻症,1例重症),余患儿症状均在1周~1个月消失,21例在出院1个月内肺部影像恢复正常,7例出院3个月恢复正常,4例在6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急性ELP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无特异性。重症患儿肺部影像多肺叶受累,可出现肺实变和囊泡改变。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并感染尤其是腺病毒感染可能是急性ELP患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BAL能同时起诊断和治疗作用,BAL联合局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重症急性ELP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和蜱虫空间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简称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特点及蚊虫、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特征、人口学信息、农牧业资料收集自亚东县2020年统计年鉴,媒介生物资料收集自亚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2021年亚东气象站数据收集自世界天气网站。2021年7月,根据亚东县植被、畜牧分布情况选择蚊虫、蜱虫采样点共20个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灯诱法诱集蚊虫,人工检查和布旗法捕捉蜱虫,分析蚊虫和蜱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地势北高南低,海拔落差约5 000 m;水资源丰富,亚东河平均径流量为20.1 m 3/s;北部气候高寒干燥、南部温和湿润。2010-2021年亚东县年均站点气压为452.8 mmHg(1 mmHg = 0.133 kPa),月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及空气相对湿度分别为8.7 ℃、134.5 mm、81.3%,均在7月份。灯诱法共诱集双翅目昆虫6 897只,均为非吸血蚊虫;蚊虫总密度为163.77只/(灯·小时),优势种群为眼蕈蚊科,占89.69%(6 186/6 897)。不同采样地区中,以下亚东乡诱集蚊虫数最多,占67.17%(4 633/6 897);其他依次为亚东县县城和上亚东乡,分别占27.36%(1 887/6 897)、5.47%(377/6 897)。共对2 014只宿主动物进行体表检查,梳检出寄生蜱23只,包括硬蜱属20只、血蜱属3只;各蜱虫采样点均未捕捉到游离蜱。 结论:西藏亚东县自然疫源地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蚊虫和蜱虫有活动但密度不高,蚊虫密度整体呈南高北低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一种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的切取新方法——"逆行解剖切取法",报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共收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5例,应用"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术中于髂结节、髂骨内侧附近寻找合适的皮肤穿支或肌支,应用显微剪和显微蚊氏钳逆血管分支由表至里分离解剖至旋髂深血管起始部,然后骨刀凿取髂骨瓣,髂骨瓣嵌入股骨头内,吻合旋髂深血管与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术后通过门诊随访患者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采用配对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髂骨瓣切取长度为3.0~5.0(4.0±0.5)cm,血管蒂长度为4.0~7.0(5.3±1.0)cm;髂骨瓣切取时间35~55(45.0±6.1) min;术中旋髂深血管髂骨瓣切取成功率为100%,所有髂骨瓣断蒂前骨面渗血活跃;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100~400(226.7±78.2)ml。术中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伤,术后第1天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术后4个月麻木症状得到缓解,其余14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大腿前外侧区域麻木等症状。术后髂骨瓣供区引流量为50~70(62.7±7.5) ml,髂骨瓣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3年,髂骨瓣供区均未出现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9、12、18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18个月后基本达到较好的水平。 结论:"逆行解剖切取法"切取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能快速确定髂骨瓣的营养血管,操作相对简单,解剖安全可靠,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了供区的损伤及术后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生物感染组学揭示白蛉携带病毒,细菌和真核微生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发微生物与感染杂志(Emerging Microbio and Infection)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中国研究团队关于白蛉(Sandfly)微生物组(microbiome)的研究结果,题目为"感染组学研究揭示被忽视的吸血媒介白蛉所携带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病毒、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山西省中部和南部地区自然界采集的白蛉标本中微生物组RNA占标本中总的非核糖体RNA的1.8%,共含有87种病原体,其中70种是新物种。RNA病毒在病原体中占比最多,其次是细菌、DNA病毒和真核微生物。RNA病毒包括15个超群(viral super-groups),共78种,其中66种是RNA病毒中的新病毒种。在RNA病毒序列信息中包含大量已经在当地白蛉中分离到的白蛉病毒属(Genus Phlebovirus)的Wuxiang病毒(Wuxiang virus, WUXV)和Hedi病毒(Hedi virus, HEDV )两种新病毒的基因组信息。分析中发现2种DNA病毒(Adintovirida和细小病毒科病毒)。细菌基因组信息包括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Pseudomonas)、立克次体(Rickettsia)和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在10批白蛉标本中至少5批标本存在利什曼原虫。此外还发现一种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新成员。病毒基因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RNA病毒中存在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的新成员,该病毒与蚊虫相关病毒,如广平病毒(Quang binh virus)、细胞融合病毒(Cell fusing agent virus)和伊蚊黄病毒(Aedes flavivirus)等相聚类。综上结果提示自然界白蛉中不仅携带多种可以在组织培养细胞复制的病毒分离物,还携带病毒以外的多种细菌、立克次体和利什曼原虫等。这一研究首次报道自然界白蛉的微生物感染组学结果,对于了解白蛉携带和传播病原微生物及其所带来的公共卫生危害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同时这种应用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媒介物种,从而将更有效地发现和表征媒介中的潜在病原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0-2023年长春市蚊虫生态学监测及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长春市 2020-2023 年蚊虫的密度、种类、消长规律及病毒携带情况,为蚊虫防控及蚊媒传染病的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长春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及《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每年 5-10 月在长春市朝阳区和绿园区使用诱蚊灯法开展监测.使用Excel 2016 和SPSS 21.0 软件分析不同年份、月份及生境中蚊密度监测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的差异比较.结果 2020-2023 年共设置诱蚊灯 920 盏,捕获成蚊14 554只,蚊虫总密度为15.81 只/(灯·夜),蚊虫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牲畜棚捕获蚊虫占总捕获蚊虫的 72.7%,且主要以刺扰伊蚊为主,其他生境均以淡色库蚊为主.蚊种构成比和各蚊种密度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92,P<0.05;F=14.118,P<0.05).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总体呈单峰型,7-8 月为密度高峰.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020-2023 年长春市蚊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未发现其携带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但应关注淡色库蚊的构成比及密度,加强防蚊灭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20-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蚊媒密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 2020-2022 年蚊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于 2020-2022 年每年 5-10 月对东城区 10 个监测点进行蚊密度监测.Excel 2007 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GraphPad Prism 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2020-2022 年共捕获蚊虫 7 488 只,蚊密度为 1.73 只/(灯·h).不同年份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7,P=0.147 6).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 57.71%,白纹伊蚊次之;蚊总密度高峰出现在 8 月上旬和 8 月下旬;不同蚊种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单峰型;不同生境中居民区蚊密度最高,为2.37 只/(灯·h),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P=0.214 8).结论 东城区应根据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以居民区为重点场所,在高峰来临前开展灭蚊工作,防止蚊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2017-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及登革热传播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为了解四川省绵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分布、消长趋势,为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和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2年在绵阳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双层叠帐法对伊蚊幼蚊和成蚊开展监测,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中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帐诱指数、布雷图指数差异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间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2014版)定性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结果 2017-2022年绵阳市登革热媒介仅为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每年7至9月为白纹伊蚊密度的高峰期.成蚊的年平均帐诱指数为1.88只/(顶·h),幼蚊的年平均BI为14.64,不同年份的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857,P<0.001).竹筒类容器中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率最高,不同孳生容器之间的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12,P<0.001).监测的36个月中,有登革热传播风险的月份占比69.44%.结论 绵阳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应重视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以清除孳生地为主,化学灭蚊为辅的蚊密度控制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病媒生物监测及防制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掌握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场馆及接待酒店的病媒生物侵害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病媒防制措施,保障大会病媒安全并分析总结病媒防制经验,为重大活动保障提供参考.方法 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举办前期,于2023年9-10月对涉及的1个场馆和5家接待酒店开展3轮病媒生物密度监测以及病媒防制效果评估,分析各场所蜚蠊、蝇、鼠、蚊侵害情况以及防制效果.结果 3轮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显示,6个场所的总体蜚蠊粘捕率、蟑迹阳性率、成蝇侵害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蜚蠊粘捕率分别为1.74%、0.97%、0.24%;蟑迹阳性率分别为5.15%、2.63%、0.39%;成蝇侵害率分别为3.76%、1.47%、0.00%;P<0.05);所有场所均未捕获到鼠类,室内未查见鼠迹;6个场所的总体诱蚊灯蚊密度、停落指数及路径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病媒防制效果评估显示,所有场所蚊虫达到密度控制水平A级,蝇及蜚蠊达到密度控制水平B级,酒店A和酒店E鼠类密度控制水平仅达到C级,其余场所鼠类密度控制水平达到B级.结论 随着时间不断推进,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场馆及接待酒店病媒防制效果持续改善;开展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和防制效果评估,可为病媒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客观反映病媒防制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2016-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为了解四川省绵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和季节消长,有针对性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2 年在绵阳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双层叠帐法对伊蚊幼蚊和成蚊开展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中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帐诱指数、布雷图指数差异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间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6-2022 年绵阳市登革热媒介仅为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幼虫BI年均值范围为 2.17~4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516,P<0.001);CI年均值范围为 2.52%~2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581,P<0.001);成蚊年均诱帐指数范围为 0.78~4.22 只/(顶·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2.463,P=0.052).每年 7-9 月为白纹伊蚊密度的高峰期,各月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56,P<0.001).闲置容器作为孳生地的数量最多,占比达到孳生地的 50.32%.幼蚊孳生容器中CI最高的为竹筒、树洞、石穴和废旧轮胎类型;不同孳生类型的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86,P<0.001).结论 绵阳市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为防止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暴发或引发本土传播,建议每年 7-9月,开展以清除孳生地为主的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地控制白纹伊蚊的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2021年辽宁省蚊虫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了解辽宁省 2021 年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于 2021 年 5-10 月在辽宁 14 个市开展蚊虫监测,每月2 次,使用Excel 2010 和SPSS 23.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21 年辽宁省蚊虫总平均密度为 42.72 只/(灯·夜),背点伊蚊为优势种群,占捕获总数的 35.37%,其后依次为淡色库蚊(23.85%)、中华按蚊(19.57%)和刺扰伊蚊(10.40%).不同生境蚊虫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 154.75 只/(灯·夜),居民区最低,为 5.50 只/(灯·夜).全省各监测点蚊虫密度营口最高,密度为 190.67 只/(灯·夜);其次为盘锦,密度为 59.32 只/(灯·夜);大连最低,密度仅为 2.10只/(灯·夜).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曲线,分别在 6 月上旬和 8 月上旬达到高峰,峰值密度分别为104.55 和 81.61 只/(灯·夜).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4.230,P<0.05).结论 基本掌握了辽宁省蚊虫种类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各地进行蚊虫防治时,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控制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