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敏原皮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防治专家共识(2023年,重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变应性(过敏性)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异性皮炎、荨麻疹、过敏性胃肠炎、严重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因患病率高、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给全球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医疗负担。过敏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是针对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诱发的主要由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对因治疗方法,已被众多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 [1]。目前临床常用的AIT方法包括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均分为剂量累加(递增)阶段和剂量维持阶段,疗程一般3~5年 [2]。SCIT根据剂量累加阶段注射频率的不同,又分为常规SCIT和加速SCIT,后者包括集群SCIT和冲击SCIT,加速SCIT大大缩短了剂量累加阶段所需时间。目前我国SCIT使用的过敏原制剂有屋尘螨变应原制剂(丹麦,Alk-Abello)、螨变应原注射液(德国默克,Allergopharma)、协和尘螨变应原制剂。前二者标准化程度较高,第三者标准化程度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乳糖凝集素-13在呼吸道和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中表达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3(galectin-13,Gal-13)在过敏性疾病中的表达情况,为过敏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途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筛查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和呼吸内科就诊的,以屋尘螨或曲霉为过敏原的过敏性疾病患者216例。这些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哮喘、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过敏性鼻炎、变应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变应性荨麻疹。选取25例无基础疾病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检测各组疾病血浆Gal-13含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判断各组疾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特异性IgE、过敏性疾病相关评分量表等的相关性。结果显示,Gal-13在过敏性哮喘组(71.44±39.44)pg/ml、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组(100.10±47.62)pg/ml、过敏性鼻炎组(54.11±24.81)pg/ml、特应性皮炎组(44.12±19.51)pg/ml中表达均显著升高,在变应性荨麻疹组(32.75±10.29)pg/ml和变应性结膜炎组(30.55±9.87)pg/ml无明显升高。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54, P<0.001)、屋尘螨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51, P<0.001);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63, P=0.025)、曲霉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58, P=0.046);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52, P=0.000 2)、屋尘螨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41, P=0.005);变应性结膜炎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结膜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 r s=0.47, P=0.048);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r s=0.58, P<0.001)、屋尘螨特异性IgE呈正相关( r s=0.47, P=0.002);变应性荨麻疹患者血浆Gal-13含量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屋尘螨特异性IgE无明显相关性。综上,Gal-13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且可能参与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6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屋尘螨皮下免疫治疗全身不良反应的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常年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采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皮下免疫治疗(SCIT)时发生全身不良反应(SRs)的频率及严重程度,分析探讨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集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AR专病门诊进行SCIT的362例尘螨过敏患者资料,男性209例,女性153例,年龄5~55岁。对出现SRs的记录按评定标准分为速发性和迟发性,根据分级标准将SRs分为4级(Ⅰ~Ⅳ级)。分析发生SRs的例数/次数、患者症状体征、发生时间及治疗处理等,并探讨SRs与患者年龄、性别、变应原注射剂量以及合并变应性疾病种类等的关系。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362例AR患者中57例(15.75%)出现SRs。所有患者共接受12 308针次皮下注射,111次(0.90%)发生SRs,其中速发性31次(27.93%),迟发性80次(72.07%);Ⅰ级83次(74.78%),Ⅱ级25次(22.52%),Ⅲ级3次(2.70%),无Ⅳ级反应。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14岁患者SRs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4岁患者(35.14%比13.54%,2.34%比0.76%,χ 2值分别为11.679、28.162, P值均<0.05),而在男女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66%比11.76%,5.98%比5.62%,χ 2值分别为3.166、0.095, P值均>0.05)。SRs发生于起始治疗时15次(13.51%),发生于维持治疗时96次(86.49%);在大多数剂量阶段均可发生SRs,常见于40 000 SQ-U以上的高剂量阶段(85.59%,95/111)。合并多种变应性疾病患者的SRs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AR及仅合并哮喘或特应性皮炎的患者(30.67%比11.85%,χ 2=15.875, P<0.001),且单纯AR患者的SRs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合并其他变应性疾病的患者(5.26%比20.56%,χ 2=13.783, P<0.001)。 结论:尘螨过敏的常年性AR患者应用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行SCIT过程中,按注射针次统计SRs的发生率不到1%,严重程度多为轻微,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迟发性SRs较多见。SRs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注射高剂量变应原以及AR合并其他变应性疾病(哮喘、特应性皮炎等)有明显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专科门诊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湿疹皮炎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方法:回顾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于华山医院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利用Phadia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计算各项过敏原的检测阳性率,分析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051例湿疹皮炎患者中,特应性皮炎1 412例,其他湿疹/皮炎1 639例。1 629例(53%)过敏原阳性,阳性过敏原数为(3.0 ± 1.6)个。最常见的3种吸入性过敏原分别是粉尘螨(904/1 522例,59%)、户尘螨(891/1 513例,59%)和链格孢霉(206/1 068例,19%);最常见的3种食物过敏原分别是虾(251/1 432例,18%)、鸡蛋白(165/992例,17%)和牛奶(149/994例,15%)。3 051例中,25例(1%)年龄< 2岁,571例(19%)2 ~ 12岁,285例(9%)12 ~ 18岁,2 170例(71%) > 18岁。在< 2岁、2 ~ 12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鸡蛋白(77%、37%),12 ~ 18岁、> 18岁患者组中,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虾(31%、17%);户尘螨、粉尘螨是所有年龄组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36% ~ 84%),此外2 ~ 12岁患者组中,霉菌过敏率也较高,其中霉菌混合(37%)、链格孢霉(27%)。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间,每个月就诊患者的室外过敏原检测阳性率在10% ~ 15%间;树花粉、草花粉阳性率从2021年4月开始增加,高峰期出现在10月。特应性皮炎组过敏原阳性率(73%)高于非特应性皮炎组(37%, χ2 = 389.36, P < 0.001),常见阳性过敏原排序与湿疹皮炎患者基本一致。 结论:湿疹皮炎患者的常见过敏原为粉尘螨、户尘螨和链格孢霉,婴幼儿患者以食物过敏为主,而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则均以吸入性过敏为主。特应性皮炎患者的过敏原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特应性皮炎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过程中眼表不良事件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度普利尤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其与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IL)-4α受体结合阻断IL-4及IL-13的信号通路,治疗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结膜炎及睑缘炎的发病率升高是其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不良事件,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眼表黏膜免疫调节异常、屏障功能受损以及蠕形螨定植有关。本文就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过程中眼表症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案进行综述,分析目前该药物引起眼表不良事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深入探索发病机制的方向以及诊治的相关注意事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天津地区4 488例儿童过敏性鼻炎吸入性变应原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AR)吸入性变应原种类及特点,为儿童AR预防与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3月至2022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和过敏专病门诊AR患儿4 48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儿童AR的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特点,探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及变应原种类与性别、年龄以及共患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关系。采用UniCAP100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4 488例AR患儿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3 116例,阳性率69.43%。单一变应原阳性比例28.47%(887/3 116)、双重变应原阳性比例25.22%(786/3 116)、3种变应原阳性比例19.67%(613/3 116)、4种及4种以上变应原阳性比例26.64%(830/3 116)。最常见吸入性变应原为霉菌类(45.72%,2 052/4 488),其次依次为粉尘螨(34.71%,1 558/4 488)、艾蒿(33.95%,313/922)、屋尘螨(31.13%,1 397/4 488)、豚草(30.97%,227/733)等。2.学龄前组、学龄组、青少年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依次为56.15%(1 132/2 016)、79.26%(1 624/2 049)、85.11%(360/423)( χ2=309.72, P<0.001)。在学龄前组、学龄组首位吸入性变应原均为霉菌类(40.23%、50.85%),在青少年组首位吸入性变应原为粉尘螨(56.74%),其次为屋尘螨(53.66%)、霉菌类(47.04%)。3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6.99, P<0.001)。在学龄前期组以单一变应原阳性为主,学龄组、青少年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增多,以4种及4种以上变应原为主。3.男童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达73.28%(2 139/2 919),明显高于女童组阳性检出率62.40%(979/1 569)( χ2=58.28, P<0.001),男童和女童组常见吸入性变应原前3位均为霉菌类、艾蒿、粉尘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种类在男童与女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02, P<0.001),女童组以单一变应原为主(20.78%),男童组变应原阳性种类增多,以4种及4种以上变应原阳性为主(20.45%)。4.AR共患支气管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组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最高,达79.21%,其次AR共患支气管哮喘阳性率73.67%,AR共患特应性皮炎组阳性率61.05%,单纯AR组阳性率57.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8.57, P<0.001)。 结论:天津地区儿童AR主要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霉菌类、粉尘螨、艾蒿、屋尘螨、豚草,不同年龄、性别及共患不同过敏性疾病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特征存在差异。应尽早为AR患儿检测变应原,做到提前预防,减少药物使用量,也为开展变应原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荧光染色法在面部皮肤蠕形螨检查中的应用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荧光染色法在蠕形螨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半脸对照研究。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皮肤科拟诊为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的患者,挤粘结合法(挤粘法)取材后分别采用荧光染色和直接镜检法检查蠕形螨,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检出数目及平均阅片时间等,并比较荧光染色法和标准化皮肤表层取材法(SSSB)蠕形螨检出率和检出数。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 结果:共招募433例志愿者,年龄(28.3 ± 3.5)岁,男185例,女248例;其中,338例对比挤粘法取材后荧光染色法和直接镜检的检出效率,95例比较挤粘法取材后荧光染色法和SSSB的检出效率。荧光染色法蠕形螨检出率[34.0%(115/338)]高于直接镜检[31.4%(106/338)],McNemar检验, P = 0.004;118份阳性标本蠕形螨检出数荧光染色法[(8.0 ± 3.3)条/cm 2]高于直接镜检[(5.5 ± 2.9)条/cm 2], t = 9.21, P<0.001;荧光染色法阅片时间[(8.3 ± 1.2)min]短于直接镜检法[(17.3 ± 2.5)min], t = 38.44, P<0.001;荧光染色法在不同观察者之间一致性好(Kappa值= 0.935, P<0.001)。蠕形螨阳性率荧光染色法[34.7%(33/95)]略高于SSSB[33.7%(32/95)],McNemar检验, P<0.001;阳性标本中蠕形螨数荧光染色法[(11.4 ± 4.2)条/cm 2]优于SSSB[(9.8 ± 4.8)条/cm 2], t = 4.77, P<0.001。 结论:荧光染色法蠕形螨检出率及检出数量均高于直接镜检和SSSB,不同观察者之间有更好的一致性,同时可缩短阅片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7—2021年北京市某医院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的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流行特征,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2021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患者中诊断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共2 822例,以成人为主,>18岁占比83%(2 340/2 822)。采用 ImmunoCAP 荧光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进行sIgE 检测,按照年龄、性别、年度等统计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分析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共收集过敏原特异性IgE 检测数据 22 503 项次。2 822例研究人群的过敏原阳性率40%(1 122/2 822),且以多重致敏为主,13~18 岁人群过敏原阳性率和多重致敏率均最高。2 822例研究人群以吸入过敏原为主,阳性率最高的是吸入混合(29.3%),单价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前五的分别是:粉尘螨(26.7%)、户尘螨(25.5%)、艾蒿(23.9%)、桦树花粉(19.2%)、苍耳(18.2%),单价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前五的分别是:虾(15.2%)、花生(14.8%)、芝麻(14.7%)、小麦(13.2%)、牛奶(13.1%);不同年龄段过敏原阳性率分析显示,吸入性过敏原中除桦树花粉在 3~12 岁人群阳性率最高外,其他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均在 13~18 岁人群达到高峰;食物性过敏原中食物混合-1(常见)、牛奶、鸡蛋白、小麦在<3 岁人群中阳性率最高,随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下降,其他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均在 13~18 岁达高峰,虾蟹是成人阶段最主要的两种食物过敏原。2 822例研究人群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在男女之间差异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5 年期间,过敏原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吸入过敏原中猫毛发皮屑、狗毛发皮屑、粉尘螨、蟑螂变化幅度较大,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变化趋势平稳。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与接触过敏原、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方面有关,本研究多角度分析了北京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人群过敏原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锡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过敏原种类和分布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德国Mediwiss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本文对2017年1月至12月在无锡市儿童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的2 544例过敏性疾病患儿的血清总IgE和19种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定量检测。结果:2 544例过敏患儿总IgE阳性率为67.6%,阳性率最高的吸入过敏原是户尘螨(42.2%),其次是霉菌(22.3%),阳性率最高的食物过敏原是牛奶(36.9%),其次是腰果(22.6%)。不论吸入还是食物过敏原,男孩阳性率均高于女孩。6~8月过敏原阳性率最高,1~2月、12月最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过敏原阳性率逐渐升高。婴幼儿以食物过敏原为主,而3岁以上儿童以吸入物过敏原为主。特应性皮炎和过敏性胃肠炎患者以婴幼儿为主,过敏性结膜炎、鼻炎、支气管哮喘患者以学龄前期多见。结论:无锡地区过敏性疾病儿童最主要的过敏原是尘螨,其次是牛奶、霉菌和腰果,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疾病儿童过敏原阳性率及种类不完全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舌下免疫治疗可有效改善特应性皮炎儿童的室内尘螨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舌下免疫治疗对5~17岁室内尘螨过敏患儿的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这是一项开放的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来自韩国过敏专科中心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的60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一半接受舌下免疫治疗12个月,另一半为对照组。通过专家评分、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皮肤点刺试验对受试者进行评估。结果:舌下免疫治疗显著降低了舌下含服组的特应性皮炎平均测量值,从基线(30.2±10.7)降至第3个月(20.7±8.5),且效果持续至第12个月(21.5±12.4)。然而,对照组仅在基线(30.4±11.9)和第12个月(24.3±10.2)之间表现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室内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4水平在治疗组中由基线(0.6±0.5)显著升高至第12个月(1.0±0.7),而在对照组中无明显变化。在基线和第12个月之间,舌下含服组对两种或多种过敏原新的过敏反应(21.4%)明显低于对照组(54.2%)。结论:舌下免疫治疗可以改善尘螨过敏患儿特应性皮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有助于预防新的过敏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