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冠桥修复体特征对植体周病发病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种植冠桥修复体不同特征对植体周病发病的影响,为临床制订植体周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种植冠桥修复的患者,建立前瞻性队列,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检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以及修复体的固位方式、邻接触情况、咬合情况等种植体和修复体相关因素及口腔卫生维护情况,并进行定期随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对植体周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植体周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214例患者,351枚植体,随访(11.0±3.5)个月。最终43.0%(92/214)的患者和37.3%(131/351)的种植体发生植体周病,植体周黏膜炎和植体周炎的患者水平发病率分别为41.1%(88/214)和4.2%(9/214),种植体水平发病率分别为34.2%(120/351)和3.1%(11/351)。在种植体和修复体相关因素中,单因素分析显示,修复体的固位方式、邻接状况、咬合情况与植体周病的发病有关联( 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螺丝固位(风险比=2.38,95% CI:1.42~3.99)、修复体邻接丧失(风险比=2.36,95% CI:1.31~4.27)为植体周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结论:种植冠桥修复体的固位方式与邻接状况对植体周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正中切口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的中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该技术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72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腰椎单节段和两节段病变患者,并获得>5年随访且资料完整,其中男28例,女44例;年龄(51.23±10.16)岁(范围24~72岁)。病程(46.5±47.60)个月(范围8~360个月);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8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1例、腰椎管狭窄症14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3例。单节段病变55例,两节段病变17例。病变部位:L 3,4 2例,L 4,5 43例,L 5S 1 10例,L 3,4及L 4,5 11例,L 4,5及L 5S 1 6例。均采用正中切口显露、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观察其5年或以上随访结果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未出现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出现椎弓根入点处骨折3例、终板损伤4例;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神经根损伤1例,考虑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顶压所致,予螺钉调整术。获得(81.52±12.34)个月(范围60~10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症状的深静脉栓塞。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7例23个节段。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在随访中出现明显的丢失。所有节段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为100%。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出现邻近节段退变4例。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5±0.87)分至末次随访时的平均(0.72±0.54)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658, 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2.77±2.57)分提高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27.1±1.68)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131, P<0.05)。 结论:正中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或两节段病变,既有操作的便利性、快捷性、安全性,亦有生物力学方面的优势,且中长期随访结果良好、邻近节段退变率低、无严重并发症或永久性损害,可作为部分腰椎病变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中数字化和硅橡胶印模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采用数字化印模技术和硅橡胶印模技术对牙列缺损患者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及满意度,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于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64例牙列缺损患者,男性31例,女性33例,年龄(49.3±13.3)岁;植入113枚种植体,根据取模方式不同分为数字化印模组(70枚)和硅橡胶印模组(43枚),上部修复体均为螺丝固位的氧化锆全瓷单冠;修复完成后随访观察3~36个月,分析种植体存留率、上部修复体、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以评价两种印模技术用于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临床效果。结果:64例患者中数字化印模和硅橡胶印模占比分别为62%(40/64)和38%(24/64),113枚种植体存留率为100%(113/113);种植单冠邻接丧失率为22.7%(41/181),食物嵌塞发生率为8.0%(9/113),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为2.7%(3/113),均为基台螺丝松动;患者均可保持较好的口腔卫生,植体周炎发生率为0.9%(1/113),植体周黏膜炎发生率为4.4%(5/113);种植体边缘骨吸收为(0.24±0.11)mm;患者各项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中位数为9~10分;以上各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两种印模技术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短期临床效果均较好,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高,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第二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的体外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第二代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的标准化置钉方法及其稳定性。方法:截取6具防腐保湿处理的全骨盆标本,制作左侧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模型,随机行第二代DAPSQ或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将标本装载于Zwick Z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模拟坐位以200 N、300 N、400 N、500 N、600 N、700 N、800 N垂直载荷加载,分别测试完整骨盆组、DAPSQ固定组和管型固定组轴向压缩位移、髋臼前后柱应变值变化,并计算刚度。结果:随垂直载荷从200 N增加至800 N,三组标本轴向压缩位移均呈增加趋势( F=68.581, P<0.001; F=91.795, P<0.001; F=33.819, P=0.002)。管型固定组在各级载荷下轴向压缩位移均大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00 N垂直载荷下完整骨盆组整体刚度为(220.72±70.33)N/mm、DAPSQ固定组为(185.68±48.49)N/mm、管型固定组为(135.83±60.58)N/mm,管型固定组骨盆整体轴向刚度低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45, P=0.003; t=6.443, P=0.001),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138, P=0.086)。在200 N~800 N各级载荷下,三组前柱测量点应变值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500 N~800 N各级载荷下,管型固定组后柱测量点应变值均大于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 P<0.05),而完整骨盆组和DAPSQ固定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后骨盆轴向压缩位移更小,轴向刚度更大,髋臼后柱应力的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应力分布情况,具有更为安全、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经骶2骶骨翼髂骨(S 2-alar-iliac,S 2AI)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S 2AI screw and S 1 screw fixation,S 2AI-S 1)与传统骶髂螺钉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对1名骨性结构正常的男性志愿者的腰椎及骨盆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ANSYS 17.0软件构建右侧DenisⅡ区骶骨骨折及耻骨联合损伤的有限元模型。骨盆前环统一采用五孔钢板固定,骨盆后环分别采用:骶髂螺钉,S 1节段半螺纹空心钉;S 2AI-S 1;经骶2骶骨翼髂骨螺钉与对侧骶1螺钉连接固定(S 2AI screw and contralateral S 1 screw fixation,S 2AI-CS 1)。通过约束双侧髋臼软骨并在L 4椎体上方施加500 N垂直应力,比较上述三种固定模型骶骨最大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垂直刚度。 结果:在垂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 2AI-S 1模型均最小,分别为1.40 mm、1.40 mm,而S 2AI-CS 1模型均最大,分别为1.60 mm、1.56 mm;在水平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 2AI-S 1模型最小(0.19 mm),而骶髂螺钉固定模型最大(0.37mm);在内固定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的应力最大(216.02 MPa),而S 2AI-S 1模型应力最小(39.82 MPa);在螺钉周围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应力最大(39.68 MPa)而S 2AI-S 1模型应力最小(31.56 MPa);在S 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方面,骶髂螺钉、S 2AI-S 1及S 2AI-CS 1组分别为0.83 mm、0.73 mm及0.93 mm。以S 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预测三组模型垂直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S 2AI-S 1、骶髂螺钉及S 2AI-CS 1。 结论:S 2AI-S 1在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骶骨骨折治疗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骶骨翼髂骨(sacral ala-iliac,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例,女9例;年龄(32.6±15.0)岁(范围13~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交通伤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4例,Ⅲ型8例。AO分型(Tile-Muller):C1.3型4例,C3.3型8例;其中C3.3型8例的改良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8例C3.3型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3分6例,4分2例;4例C1.3型无神经损伤。6例患者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3±9.2)d(范围6~32 d)。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骨盆前环根据损伤情况决定固定方式。根据Matta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系统和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8例C3.3型骨折采用腰椎-骨盆固定,其中6例因为有纵向分离移位加用横联杆固定;4例C1.3型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术,横向固定采用骶髂螺钉3例、骶骨局部钢板1例。6例合并前环损伤者采用钢板固定4例,INFIX固定1例,耻骨支螺钉固定1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7.3±1.7)个月(范围6~12个月)。按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优7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6例,良5例,可1例。2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术中发现S 1,S 2神经根部分断裂,末次随访时直肠、膀胱功能恢复,但小腿以下仍残存肌力减退;6例术前小腿以下肌力减退者均有明显改善,4例完全恢复,2例残存下肢感觉障碍。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术前平均为3.2分,术后平均为1.4分,改善(1.8±0.7)分。术后3~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1例S 2AI螺钉穿出髂骨外板,1例患者因腰背部不适于术后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突出不适、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和内植物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技术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后路矫形术中,采取单侧或双侧双枚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的适应证,并且探究此技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11例应用双S2AI固定技术进行后路脊柱矫形融合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8.8±16.8)岁(范围12~60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拍摄全脊柱正位、侧位X线片以及全脊柱CT,根据Gertzbein & Robbins评分法评价螺钉置入的精确性,测量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CB),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探究描述患者采取双S2AI固定技术的原因,并且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及疗效评价差异。结果:11例中9例患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伴骨盆倾斜,另外2例为既往脊柱术后医源性后凸畸形患者。11例患者术后随访(11.6±8.5)个月(范围6~30个月)。7例患者单侧置入双S2AI螺钉,4例双侧置入双S2AI螺钉,3例患者联合置入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或髂骶螺钉(iliac sacral screw,ISS)。共置入35枚螺钉,术后CT示30枚为A级,5枚为B级,螺钉位置均良好,术前侧凸Cobb角87.2°(5.3°,150.5°),CB为13.6 mm(2.2 mm,91.7 mm),SPO为30.7°(0.6°,57.5°),RK为27.6°(14.2°,128.3°);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25.4°(4.9°,84.1°),CB为8.2 mm(3.1 mm,63.2 mm),SPO为12.1°(0.9°,27.0°),RK为8.4°(4.1°,57.8°)。术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失衡均得到改善;末次随访矢状面以及冠状面的形态有较好的维持。11例术中均无SEP以及MEP信号改变或者丢失,随访中1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伤口愈合不良。余患者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断棒断钉,螺钉松动等。结论:需行骨盆固定的患者若存在以下三种情况:①胸腰椎大段椎体无法置钉,但需保持植入物密度;②行序贯矫形的手术策略时单枚S2AI螺钉的置入无法有效的分散腰骶部的应力;③行复杂腰骶部畸形翻修手术时需要获取牢固内固定时,运用同侧双枚S2AI固定技术是一种好的选择,可提供坚强固定,有效地矫正畸形,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摄影测量与传统印模技术制取牙列缺失种植修复印模精度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对比摄影测量与传统印模技术制取牙列缺失种植修复印模的精度。方法:选择1例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的74岁男性上颌牙列缺失患者的上颌石膏模型,其上含螺丝固位基台替代体8个。通过开窗夹板式印模复制该石膏模型,将复制模型作为参考模型。由同1名主治医师用两种方法制取参考模型种植体基台水平印模,摄影测量组:在基台替代体上安装摄影测量专用基台扫描体,使用基于摄影测量技术的口外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获取“.stl”数据(扫描重复10次);传统印模组:应用开窗个别托盘制取参考模型的夹板式印模,灌注石膏模型(10个)。在传统印模组石膏模型和参考模型上安装模型扫描专用基台扫描体,应用高精度模型扫描仪进行扫描,获取印模组和参考模型“.stl”数据。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exocad)中,根据扫描体三维坐标,将两组模型和参考模型的扫描体替换为基台替代体。将数据输入三维分析软件(Geomagic Control X),摄影测量组和传统印模组数据分别与参考模型数据配准(正确度评估)以及组内两两配准(精密度评估),评估精度。结果:摄影测量组正确度和精密度[分别为(17.33±0.34)和(2.50±0.79)μm]均显著优于传统印模组[(24.30±4.16)和(26.12±4.54)μm]( t=-5.29和-34.35, P<0.001)。 结论:制取牙列缺失种植修复基台水平印模时,摄影测量技术的精度优于传统印模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伴严重骨盆倾斜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经S 2骶髂螺钉的精准置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O"型臂三维计算机导航系统在伴严重骨盆倾斜的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术中置入经S 2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 2AI)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伴严重骨盆倾斜的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2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10~51岁,平均22.2岁;骨盆倾斜角27.54°±9.90°(范围16.2°~53.6°)。术前行骨盆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应用LightSpeed系统模拟理想的S 2AI钉道;选择第1骶孔外缘1 mm垂线与下缘1 mm水平线的交点为进钉点,旋转三维骨盆图像找到髂骨骨髓腔最长且最宽的骨盆横断面,在此横断面穿过髂骨中央部位的直线即为理想的S 2AI钉道;测量其矢状面尾向偏角(sagittal angle,SA)、横断面外向偏角(transverse angle,TA)及钉道最大长度(maximal length,ML)。术中均在"O"型臂三维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置入S 2AI固定骨盆,术后测量实际置入S 2AI的钉道参数(即SA、TA)并评价S 2AI置入的准确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可重建出理想的S 2AI钉道,该钉道穿过骶骨和骶髂关节后穿行于髂骨内。骨盆倾斜的高侧和低侧SA分别为30.20°±21.94°(范围-25.80°~73.10°)和50.94°±16.02°(范围12.60°~8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90, P<0.001);骨盆旋转的旋前侧和旋后侧SA分别为30.14°±21.93°(范围-25.80°~73.10°)和51.00°±15.96°(范围12.60°~8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27, P<0.001)。骨盆倾斜的高侧和低侧TA分别为43.67°±12.86°(范围7.40°~66.70°)和31.95°±13.80°(范围8.30°~7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34, P=0.009);骨盆旋转的旋前侧和旋后侧TA分别为42.56°±12.52°(范围7.40°~63.50°)和33.05°±14.94°(范围8.30°~7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92, P=0.037)。骨盆倾斜的高侧和低侧ML分别为(97.12±12.44)mm(范围80.32~121.38 mm)和(92.28±11.04)mm(范围72.85~116.59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63, P=0.060);骨盆旋转的旋前侧和旋后侧ML分别为(97.72±12.41)mm(范围80.32~121.38 mm)和(91.68±10.57)mm(范围72.85~116.5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56, P=0.017)。SA与骨盆高低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骨盆倾斜的高侧SA倾向于偏小( r=0.474, P<0.01),TA与骨盆旋前旋后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骨盆旋前侧TA倾向于偏大( r=-0.419, P<0.01)。术后仅2枚螺钉(3.6%)出现中等程度的皮质穿破现象,临床无明显与螺钉误置相关的神经、血管或内脏并发症。 结论:伴严重骨盆倾斜的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骨盆CT三维重建均能得到理想的S 2AI钉道,但其SA、TA离散程度很大;术中应用"O"型臂三维计算机导航系统可辅助确定钉道方向与长度,提高S 2AI螺钉置入的准确率,是避免置钉不良的可靠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激光选区熔化制作口腔修复体纯钛大跨度支架的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作纯钛及钴铬合金下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义齿上部结构支架和上颌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精度,为SLM纯钛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下颌无牙颌模型1个,于双侧尖牙和第一磨牙处制作螺丝固位的基台替代体,作为下颌全牙弓种植修复用牙颌模型;同时选用上颌Kennedy第一类牙列缺损牙颌模型1个;扫描牙颌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并用扫描仪配套软件设计下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义齿上部结构金属支架和上颌可摘局部义齿金属支架(设计模型)。通过改良的双激光金属打印机分别制作钴铬合金组和纯钛组下颌支架各12个(每组6个进行热处理,其余6个不进行热处理),以及钴铬合金组和纯钛组上颌支架各7个,扫描获得数字化模型,借助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重叠数字化模型与设计模型。以牙颌模型矢状轴为X轴,牙颌模型冠状轴为Y轴,打印粉末堆积方向为Z轴,分析下颌支架数字化模型基台替代体接口中心点在X、Y、Z轴方向上与设计模型的偏差,作为下颌支架的正确度,偏差数据越大,正确度越差。分析上颌支架整体和7个测量点(腭板中心点和双侧 支托、I杆、邻面板)与设计模型的均方根,作为上颌支架的适合度,均方根数据越大,适合度越差。比较每组下颌支架热处理前后正确度差异以及下颌支架正确度和上颌支架适合度的组间差异。 结果:钴铬合金组下颌支架热处理前X、Y、Z轴方向上的正确度[(96.3±12.1)、(86.3±11.4)、(61.2±13.2) μm]与纯钛组[(82.3±11.2)、(72.2±10.2)、(51.2±11.6) μ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热处理能减小两组支架的变形,热处理后纯钛组下颌支架在X、Y、Z轴方向上的正确度[(62.4±11.3)、(55.2±13.2)、(41.3±10.8) μm]均显著优于钴铬合金组[(84.5±10.5)、(72.3±11.2)、(54.2±11.6) μm]( P<0.05)。纯钛组上颌支架的整体适合度[(121.3±17.0) μm]显著好于钴铬合金组[(174.0±18.3) μm]( P<0.05)。 结论:SLM纯钛支架可满足全牙弓种植修复和可摘局部义齿纯钛大跨度支架的制作要求,且相应热处理后下颌纯钛支架的正确度优于钴铬合金支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