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失神同源物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七失神同源物2(SIAH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六安市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癌组织标本和癌旁组织标本(距肿瘤组织至少5 cm),比较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SIAH2、PDGF-BB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检验分析乳腺癌组织中SIAH2、PDGF-BB表达的相关性,并分析SIAH2、PDGF-BB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SIAH2、PDGF-BB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72.92%(70/96)比9.38%(9/96)、56.25%(54/96)比11.46%(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80.03、43.01, P<0.01)。乳腺癌组织中SIAH2和PDGF-BB表达具有相关性( r = 0.425, P<0.05);并且组织学分级越高,SIAH2、PDGF-BB阳性表达率越高( P<0.05);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患者SIAH2、PDGF-BB阳性表达率高于ER、PR阴性患者[91.38%(53/58)比44.74%(17/38)、90.16%(55/61)比42.86%(15/35)、81.03%(47/58)比18.42%(7/38)、72.13%(44/61)比28.57%(10/35)]( P<0.05)。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IAH2、PDGF-BB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其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过程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大鼠肺血管重塑中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是否通过调控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1 alpha,HIF-1α)表达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参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的肺血管重塑。方法:160只Wistar新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氧组、HPH组、常氧+PDGF-BB组、HPH+PDGF-BB组、HPH+PDGF-BB抑制剂(STI571)组,每组各32只,每组再分为第3、7、14、21天4个亚组,每组8只。PDGF-BB组经尾静脉注射载有PDGF-BB的腺病毒、HPH+STI571组给予STI571灌胃;缺氧建立新生大鼠HPH模型,建模后第3、7、14、21天检测平均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小动脉形态变化及检测肺血管重塑指标,免疫组化测定各组PDGF-BB、HIF-1α及增殖相关蛋白核蛋白Ki67在肺血管中的表达部位和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肺组织中PDGF-BB、HIF-1α及Ki67的mRNA水平。结果:各时间点HPH组RVSP均高于常氧组( P<0.05),HPH+PDGF-BB组RVSP均高于HPH组( P<0.05),HPH+STI571组RVSP均低于HPH+PDGF-BB组与HPH组( P<0.05);建模后第3天HPH+PDGF-BB组发生肺血管重塑,第7天常氧+PDGF-BB组和HPH组发生肺血管重塑,HPH+STI571组肺血管重塑出现较晚且程度较其他缺氧组轻;第3、7、21天HPH+PDGF-BB组PDGF-BB、HIF-1α、Ki67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组( P<0.05),各时间点HPH+STI571组PDGF-BB、HIF-1α、Ki67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HPH+PDGF-BB组和HPH组( P<0.05)。 结论:PDGF-BB通过上调HIF-1α表达水平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加重肺血管重塑,从而提高HPH新生大鼠肺动脉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小RNA-17-5p下调同源盒蛋白HOXB13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7-5p调控同源盒蛋白(HOXB13)的分子机制。方法:从SD大鼠胸主动脉分离和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iRNA和miR-17-5p的表达;细胞转染miR-17-5p mimics、anti-miR-17-5p和小干扰RNA(siRNA)-HOXB13寡核苷酸;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7-5p对靶基因的调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培养出VMSCs,并通过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免疫染色进行验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VSMCs的增殖和诱导表型转换,促进HOXB13表达并降低miR-17-5p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分析证实miR-17-5p靶向HOXB13 mRNA的3’端-非翻译区下调其表达。anti-miR-17-5p组细胞增殖水平(1.362±0.076)高于阴性对照组(0.795±0.087),而miR-17-5p mimics组细胞增殖水平(0.164±0.057)低于阴性对照组( F=31.86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7-5p/HOXB13轴调控α-SMA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 结论:miR-17-5p通过调控HOXB13介导VSMCs的表型转换和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对大鼠BMSCs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含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载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Ag-MSN)这种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银离子(Ag +)缓释特点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细胞毒性和体外抗菌性能。 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模板法与共沉淀法结合,精确制备出Ag-MSN,将PDGF-BB加载进入Ag-MSN,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检测Ag +缓释特点;从SD大鼠提取并培养BM- SCs,对CD29、CD45进行流式细胞检测,鉴定BMSCs的纯度,取长势良好的第3代BMSCs,检测P-Ag-MSN的细胞毒性;制备不同浓度的P-Ag-MSN混悬液,检测对骨髓炎常见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P-Ag-MSN中的Ag +逐步释放,6~ 12 h后达到峰值;随后释放的幅度逐步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定的浓度。不同浓度的P-Ag-MSN对大鼠BMSCs在1、3、5、7 d时的相对增殖率均值均在80%以上,细胞毒性评级均为0级或I级,对大鼠BMSCs无明显细胞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Ag-MSN对于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杀菌效果,其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0、50.0、50.0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杀菌效果,其MBC为100.0 μg/ml。 结论:新型纳米抗菌材料P-Ag-MSN的细胞毒性小,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在体外对骨髓炎常见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与恙虫病患者免疫损伤的差异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与恙虫病两种疾病患者病程中免疫损伤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SFTS患者和16例恙虫病患者,另外以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 +、CD8 + 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CD3 + 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比例;同时用Luminex液相芯片平台技术检测外周血34个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间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差异。 结果:SFTS患者外周血CD3 + T淋巴细胞比例、CD4 +及CD8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恙虫病患者( t值分别为4.860、9.411和5.030,均 P<0.01),NK细胞及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恙虫病患者( t值分别为2.344和5.896,均 P<0.05)。SFTS患者病程中外周血浆细胞比例为(7.7±1.2)%,危重患者最高可达30%,都表现为λ单克隆型细胞群;而恙虫病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浆细胞。检测34个细胞因子水平发现,SFTS与恙虫病患者白细胞介素- 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IL-6、IL-15、IL-10、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 -干扰素(IFN-γ)、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IFN -γ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α、MIP-1β)、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AA、PDGF-AB/BB)及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表达均异常,其中SFTS患者IL-1RA、IL-6、IL-15、IL-10、TNF-α、IFN-γ、G-CSF、Eotaxin、IL-8、IP-10、MCP-1和MIP-1α水平明显高于恙虫病患者( Z值分别为2.312、2.447、3.660、5.444、1.965、2.402、2.402、2.997、3.525、2.481、3.817和2.211,均 P<0.05),PDGF-AA、PDGF-AB/BB和RANTES分泌水平明显低于恙虫病患者( Z值分别为3.728、2.514和2.649,均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RANTES、PDGF-AA和PDGF-AB/BB水平均与SFTS、恙虫病患者血小板水平呈明显正相关(SFTS: r值分别为0.223、0.365、0.330,恙虫病: r值分别为0.263、0.632、0.407,均 P<0.05)。在SFTS患者中,与存活组(21例)比较,死亡组(10例)CD3 + T淋巴细胞比例、CD4 +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浆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980、3.314和26.692,均 P<0.01),IL-1RA、IL-6、IL-15、IL-10、TNF-α、IFN-γ、G-CSF、Eotaxin、IL-8、IP-10、MCP-1、MIP-1α和MIP-1β明显升高,PDGF-AA、PDGF-AB/BB和RANTES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3.930、4.014、2.832、3.592、2.958、3.508、2.578、3.254、4.270、3.465、2.663、3.085、3.107、3.639、3.043和3.825,均 P<0.05)。 结论:SFTS患者较恙虫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更严重;SFTS患者过强的体液免疫及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与死亡发生密切相关。病程中检测CD4细胞、浆细胞及IL-6、IL-10为代表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对SFTS与恙虫病的鉴别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与鼻息肉内在型之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内在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探寻和内在型关联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鼻内镜手术的74例CRSwNP患者,其中男41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岁;另纳入4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前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等基本特征以及鼻部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T评分等临床特征。根据鼻息肉组织标本嗜酸粒细胞(Eos)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Neu)计数将CRSwNP患者分为高嗜酸高中性(Eos highNeu high)、高嗜酸低中性(Eos highNeu low)、低嗜酸高中性(Eos lowNeu high)及低嗜酸低中性(Eos lowNeu low)4种内在型。采用Bio-Plex悬浮芯片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27个常见的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内在型CRSwNP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以及外周血血清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Eos highNeu high、Eos highNeu low、Eos lowNeu high及Eos lowNeu low CRSwNP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鼻部症状VAS评分、内镜及CT评分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os highNeu high以及Eos highNeu low CRSwNP患者的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均显著高于Eos lowNeu high和Eos lowNeu low CRSwNP组( P值均<0.05);但Eos highNeu high和Eos highNeu low CRSwNP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术前血清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2、干扰素γ(IFN-γ)]、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3型细胞因子(IL-17A)、炎性因子[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织重塑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B]等27个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尽管Eos high和Eos low CRSwNP患者在特应性体质比例、哮喘和变应性鼻炎合并率、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方面有显著差异,但临床特征、外周血细胞以及炎性介质不能有效区分4种不同内在型的CRSwNP,需进一步寻找客观、方便、可靠、与内在型关联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型血管耦联成血管-成骨机制在骨微环境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形成与骨形成的耦联作用对骨微环境重构具有重要意义。H型血管是一种骨特异性微血管亚型(CD31 hiEmcn hi),主要分布于干骺端,周围密布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terix +)和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 +)成骨祖细胞。H型血管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Slit同源蛋白3(SLIT3)、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Notch等信号调控,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内皮细胞等增殖、分化的过程。H型血管耦联成血管-成骨的作用机制已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笔者就H型血管的特点、H型血管调控骨形成的机制、H型血管形成的调控机制、H型血管耦联成血管-成骨机制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骨损伤修复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DGF-BB在胆道闭锁患儿肝脏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脏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锌指转录因子(Snail 1)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表达情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BA患儿25例(BA组)、胆总管囊肿患儿15例(CCC组)以及肝脏肿瘤患儿10例(NL组)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活检组织,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DGF-BB、Snail 1、E钙黏素(E-cadherin)和N钙黏素(N-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A组患儿肝脏中PDGF-BB、Snail 1和N-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CCC组和N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CCC组和N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PDGF-BB与Snail 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r=0.772, P<0.05; r=0.780, P<0.05);PDGF-BB与N-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 r=0.835, P<0.05; r=0.702, P<0.05);PDGF-BB与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r=-0.756, P<0.05; r=-0.696, P<0.05);Snail 1与N-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0.723, P<0.05; r=0.702, P<0.05);Snail 1与E-cadherin mRNA和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r=-0.720, P<0.05; r=-0.636, 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PDGF-BB的表达呈正相关( r=0.977, 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r=-0.722, 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N-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r=0.711, P<0.05);肝纤维化程度与Snail 1表达呈正相关( r=-0.810, P<0.05)。 结论:PDGF-BB可能通过增强转录因子Snail 1的转录活性,促进BA患儿发生EMT,这为BA患儿的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房水中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房水中多种细胞因子浓度,分析这些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3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的DR患者63例97眼作为DR组,其中NPDR组38眼、PDR组59眼;光凝组39眼、非光凝组58眼。收集同期住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27例31眼作为对照组。抽取受检者房水,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胎盘生长因子(PL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A、PDGF-BB、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白细胞介素(IL)-6、IL-8、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1种细胞因子的质量浓度。统计比较各组间房水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房水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DR组VEGF-A、PLGF、PDGF-AA、ANGPTL4、IL-6、IL-8、MCP-1和ICAM-1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IL-1β质量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747、-5.164、-3.373、-8.062、-4.535、-5.954、-5.098、-3.228、-5.954,均 P<0.01)。光凝组和非光凝组房水VEGF-A、PLGF、PDGF-AA、ANGPTL4、IL-6、IL-8、MCP-1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IL-1β质量浓度低于对照组,光凝组ICAM-1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7)。PDR组房水PLGF、PDGF-AA、ANGPTL4质量浓度较NPDR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291、-3.396、-2.276,均 P<0.05)。VEGF-A与除ICAM-1外其他各细胞因子均呈正相关( rs=0.237~0.540,均 P<0.05);ANGPTL4与除IL-1β外其他各细胞因子均呈正相关( rs=0.361~0.733,均 P<0.01)。 结论:DR的发生和发展与VEGF家族、PDGF家族、ANGPTL家族及炎症因子密切相关。PLGF、PDGF-AA、ANGPTL4在PDR患眼房水中浓度更高;DR患者眼内多种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联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水平及其诊断和治疗监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在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江苏省徐州市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111例NSCLC患者和同期在南京易安门诊部体检的105名健康对照者血液样本,采用Luminex法测定NSCLC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PDGF-BB水平以及采用铂类药物化疗后患者血清PDGF-BB的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患者血清PDGF-BB水平对NSCLC的诊断价值,分析血清PDGF-BB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药物化疗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NSCLC患者血清PDGF-BB水平降低[(54±24)ng/ml比(125±61)ng/ml, t=11.09, P<0.01]。血清PDGF-BB水平对NSCLC诊断的ROC下面积为0.890。不同性别、年龄及是否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间,血清PDGF-B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NM分期高者血清PDGF-BB水平低于分期低者,分化程度低者血清PDGF-BB水平低于分化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治疗后,NSCLC患者血清PDGF-BB水平持续降低。 结论:NSCLC患者血清PDGF-BB水平降低,其在NSCLC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