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血流量与表观扩散系数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人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定量参数脑血流量(CBF)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定量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相关性,并分析CBF对TIA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三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TIA病人22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TIA后1年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3D-ASL、DWI检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不同预后TIA病人CBF、ADC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CBF与ADC的相关性,分析TIA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BF对TIA病人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228例TIA病人7 d内出现脑梗死24例,发生率10.53%;观察组CBF、ADC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病人CBF、ADC值低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观察组病人CBF与ADC值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预后不良病人TIA发作次数多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长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及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于预后良好病人(P<0.05);校正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TIA发作次数、TIA发作持续时间、TG、LDL后,CBF降低仍是TIA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尸<0.05);CBF值预测TIA 7 d内发生脑梗死的AUC为0.858.结论:TIA病人CBF降低,且病人CBF与ADC值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病人进展至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指数与斑块参数及血流储备分数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周围脂肪密度指数(FAI)与血流储备分数(FFR)及斑块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科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113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共141个斑块)的资料,其中男78例,女35例,年龄40~83(63±9)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有创FFR检查。测量斑块及管腔的定量指标(如斑块长度、体积)和定性指标(如斑块性质、高危斑块)以及斑块周围的脂肪密度指数。以斑块周围是否FAI≥-70 HU,将患者和斑块分为FAI阳性组(47例,56个斑块)与FAI阴性组(66例,85个斑块)。分析比较两组间年龄、斑块长度和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CCTA狭窄程度等参数,以及斑块类型、高危斑块数量和特征、心肌缺血(即FFR<0.75)的例数和斑块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肌缺血与年龄、斑块长度、MLA、FAI等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各指标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FAI阳性组最小管腔面积较FAI阴性组显著减小[(2.00±1.33)mm 2比(4.13±2.41)mm 2, P<0.001]。FAI阳性组心肌缺血的病例比例和血管比例高于FAI阴性组(21.3%比4.5%;23.2%比8.2%)(均 P<0.05),高危斑块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比16.1%, P=0.451)。FAI对预测心肌缺血具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666, P=0.021],且具有增量价值(0.915比0.951, P= 0.033)。 结论:FAI较高者MLA更小,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更高,同时FAI对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和增量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24岁,因左侧大阴唇肿胀1年余,阴道肿物脱垂3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左侧大阴唇扪及一界清质软光滑肿块,大小约3 cm×3 cm,活动度一般,无压痛,皮温正常;双侧腹股沟区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常规超声检查显示:左侧大阴唇皮下见一低回声肿块,紧贴阴道壁左后方生长,延伸至宫颈,大小约5.5 cm×3.4 cm×2.5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液化及钙化征象,后方回声无改变,膀胱与子宫无明显受压移位(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测及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图1B);弹性成像示应变弹性评分4分(图1C)。超声造影[造影剂选用SonoVue(Bracco公司)]示:肿块于10 s自周边向内部增强,呈整体均匀高增强,24 s开始缓慢减退(图2)。超声提示:左侧大阴唇皮下富血供占位,性质待定,建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他影像学检查:CT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片状稍低密度影,不伴骨质破坏(图3A);MRI平扫示阴道壁左后方至左侧大阴唇皮下囊性为主异常信号,增强示肿块边缘轻度强化(图3B,C),考虑偏良性或低度恶性病变。术前行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图4A),穿刺病理示少许肌肉组织及纤维结缔组织,伴间质少许间充质细胞增生,局灶黏液变性,考虑梭形细胞病变不能除外。行腹腔镜及会阴开放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HE染色提示梭形细胞肿瘤(图4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4(灶+),Desmin(灶+),SMA(-),ER(+),PR(+),SOX10(-),S-100(-),Ki-67(5%+),诊断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在超声造影检查、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2019-SR-29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35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正前方视物遮挡3 d于2022年12月9日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发病前3 d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发热病史。否认既往眼部病史和相关家族史。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数指/30cm。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13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暗红色楔形病灶(图1A,1B)。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双眼外丛状层、外核层强反射病灶,外界膜、椭圆体带、交叉带反射中断,右眼伴有外丛状层裂隙状弱反射囊腔及中心凹神经上皮脱离(图1C,1D)。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双眼黄斑区病灶相应区域深层血管复合体血流密度较正常区域减低(图1E,1F)。诊断:双眼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检查以及全身肺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6例。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24只眼中,男性1例2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29.00±5.17)岁。出现流感症状并确诊COVID-19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时间为1~2 d。急性期(COVID-19后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时的病程1~5 d)、进展期(病程>5 d)分别为5例10只眼和7例14只眼。患眼BCVA 0.02~0.9。肺部CT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患眼黄斑区均可见片状深红色病灶;IR表现为黄斑区弱反射灶;OCTA表现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降低16只眼。OCT检查,急性期可见外核层(ONL)和(或)外丛状层(OPL)强反射带伴其下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弱反射;进展期部分ONL变薄,EZ、IZ连续性中断。横断面(en-face)OCT检查,急性期ONL/EZ可见边界清晰的强反射区域;进展期ONL/EZ无强反射区域,仅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随访期间,急性期5例患者均主诉视力提高、暗点缩小;进展期7例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不明显。急性期10只眼,OCT B扫描1周内ONL、OPL强反射带逐渐消失;en-face OCT可见ONL/EZ强反射灶在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始终可见EZ/IZ大小形态基本不变的弱反射区。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OCT急性期ONL、OPL强反射带,进展期EZ、IZ连续性中断;en-face OCT急性期ONL/EZ可见强反射区域,并可观察到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任何时期均可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位于灰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值位于灰色区域(0.75≤FFR≤0.80)的75岁及以上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对症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行FFR检查的75岁以上冠心病(至少1支主要冠脉狭窄50%~90%)患者96例,且行FFR检查结果为0.75≤FFR≤0.80,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接受优化药物治疗(保守组35例)和PCI治疗(PCI组61例),随访记录其术后1年心绞痛改善程度(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和复合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保守组和PCI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并存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I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保守组患者(均 P<0.05)。随访1年结果显示,保守组患者西雅图心绞痛评分(77.6±19.5)分与PCI组(83.1±22.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1.4%(4/35)比9.8%(6/61),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PCI组患者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1.6%(1例)低于保守组5.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75岁以上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FFR测值位于0.75~0.8的灰区,优化药物治疗对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效果和PCI相似,且1年复合终点事件未见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PMT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72岁,中位年龄45.5岁)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CT、MRI、 99Tc m-联肼尼克酰胺-酪氨酸3-奥曲肽( 99Tc m-HYNIC-TOC)SPECT/CT、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 99Tc m-MDP)SPECT/CT骨显像和 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并总结PMT的临床特点及其综合影像学表现。 结果:PMT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骨痛、肌肉无力以及肿瘤原发部位局部不适等;术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磷水平降低。38例患者中,有超声、CT、MRI、 99Tc m-HYNIC-TOC SPECT/CT、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和 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者分别为8、20、18、12、8、7例。PMT患者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内低或混合回声,血流信号丰富。50.0%(4/8 )骨组织来源的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溶骨性病变;软组织来源的12例PMT患者在CT上表现为异常软组织密度灶或软组织肿块。PMT患者的病灶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像等低信号、T2加权像高低混杂信号,增强MRI表现为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PMT患者 99Tc m-HYNIC-TOC SPECT/CT显像阳性率为83.3%(10/12 )。PMT患者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均呈多发异常骨代谢活跃灶,其中1例软组织来源的肿瘤显示为病灶放射性摄取轻度增高。PMT患者 18F-FDG PET/CT显像中所有病灶的葡萄糖代谢均增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3.1~10.7,中位数为4.0。 结论:PMT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肿瘤导致的低磷性骨软化,而原发肿瘤的表现不突出;影像学表现没有特异性, 99Tc m-HYNIC-TOC SPECT/CT、 99Tc m-MDP SPECT/CT骨显像及 18F-FDG PET/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对PMT进行准确地定位并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索拉非尼通过调控Runt相关转录因子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抑制肝癌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抗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肝癌人源肿瘤异体移植(PDX)模型进行索拉非尼药效筛选和验证;采用小动物B型超声和活体激光共聚焦观察PDX 血管生成;采用免疫组化观察PDX组织增殖、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观察PDX组织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表达;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4例PDX进行索拉非尼药效筛选,PDX1对索拉非尼有明显应答,抑制率为68.07%;与对照组相比,索拉非尼明显抑制PDX1相对肿瘤体积(5.76±2.14比11.71±2.87, P<0.05);细胞分裂指数(39.50±7.72比67.10±9.14, P<0.05)以及Ki67表达明显降低(288.60±43.40比531.70±55.60, P<0.05);小动物超声可以检测到PDX1肿瘤有明显血流信号;活体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索拉非尼能明显减低PDX1肿瘤的总血管长度(1 573.00±236.21比2 675.03±162.00, P<0.05)和面积(11 145.33±1 931.97比20 105.37±885.93, 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索拉非尼显著下调CD34(27.55±3.76比45.47±5.57, P<0.0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33±2.86比22.77±3.20, P<0.05)蛋白表达以及减少微血管密度(38.75±6.01比55.50±8.61, 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索拉非尼明显上调RUNX3基因表达(2.14±0.71比1.00±0.36, P<0.05),索拉非尼组RUNX3基因表达量与VEGF阳性细胞比率呈负相关( R2=0.5097)。 结论:索拉非尼可能通过调控RUNX3-VEGF通路抑制肝癌PDX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肝癌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1980年至2018年眼眶横纹肌肉瘤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个月~14岁,平均(6.54±3.79)岁。眶上象限为其好发部位。就诊的主要症状为眼球突出。B超检查,肿瘤显示为低或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探查,肿瘤内可见动脉频谱,血流丰富。28例行CT扫描呈软组织密度影,其中骨质破坏6例。10例行MRI检查,8例T1WI显示为中等或中等偏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36例中眶内容摘除4例,前路开眶切除肿物3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亚型中胚胎型20例(55.6%),腺泡型9例(25.0%),多形型7例(19.4%)。结论:眼眶横纹肌肉瘤属高度恶性肿瘤,传统的B超、CT、MRI结合PET-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指导诊断、治疗,监测复发与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