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会阴部疣状黄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 1 例女性会阴部疣状黄瘤的病例,患者女性,65 岁,发现会阴部结节半年,本病采取会阴部结节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示镜下见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呈乳头瘤样增生;真皮乳头层内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提示为疣状黄瘤.术后患者病情平稳,如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痣(53例,44.92%)、甲母痣(12例,10.17%)、脂溢性角化病(14例,11.86%)、血管肿瘤(10例,8.47%)、鳞状细胞癌(5例,4.24%)、基底细胞癌(4例,3.39%)、其他疾病(20例,16.95%)。按黑素瘤ABCDE法则(A:病灶不对称;B: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C:颜色不均匀;D:直径> 6 mm;E:进展迅速),符合A 78例(66.10%)、B 64例(54.24%)、C 57例(48.31%)、D 66例(55.93%)、E 39例(33.05%),符合ABCDE 14例、ABCD 13例,13例均不符合。53例原位黑素瘤中,28例(52.83%)误诊为色素痣,11例(20.75%)误诊为甲母痣;65例浸润性黑素瘤中,25例(37.88%)误诊为色素痣,9例(13.64%)误诊为血管肿瘤,5例(7.58%)误诊为鳞状细胞癌。67例误诊患者有送检医师信息,42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27例至少符合ABCD的患者中,9例有送检医师信息,其中7例的医师出诊年资≤ 5年。结论:皮肤黑素瘤皮损形态多样,易误诊,临床医生经验和是否遵从"ABCDE"标准甄别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合并肺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合并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以“pulmonary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quamous cell carcinoma”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从1983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共检索到国外病例3例;在万方数据库以“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肺鳞癌”为检索词,从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肺)鳞癌”为检索词,未检索到相关病例报道。阅读文献入选4例及本文病例,共5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64岁,因“胸闷、气促10 d, 咳嗽、发热1 d”入院。胸部增强CT示右下肺门区可见软组织肿块影,相邻支气管局部阻塞,增强后局部轻度强化,双肺下叶见实变影,散在片状结节影,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右侧少量胸腔积液;支气管镜检查见右下基底段开口处菜花样新生物,约7 mm×8 mm;支气管镜活检示部分黏膜结构破坏,鳞状上皮层次消失,细胞核大深染,部分呈巢团状分布,伴不良角化和少量坏死、纤维组织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NapsinA、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及p53均阴性,p40、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5/6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均阳性, Ki-67阳性细胞约30%。右肺下叶穿刺活检示肺泡腔内充满巢状排列的淋巴样细胞,由小淋巴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及单核样细胞构成,偶见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 20+、CD 79a+、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血管及Bcl2均阳性,CD 3散在阳性,Bcl6、CD 10、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均阴性,Ki-67阳性细胞约3%。病理诊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淋巴瘤),肺鳞状细胞癌。 结论:肺 MALT 淋巴瘤合并肺鳞状细胞癌罕见,极易漏诊或误诊,胸部CT影像学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团块影或实变影,常伴有病灶内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扩张及病灶周围的磨玻璃密度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偶可见胸腔积液。肺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汗腺汗孔瘤2例皮肤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例1 男,58岁,因左足底皮疹20余年就诊。患者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足底出现一花生米大小粉红色斑丘疹,皮损逐渐增宽增厚为条状斑块,偶有出血,无瘙痒等不适,未予治疗。无类似疾病家族史。体检:各系统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底外侧可见一2.0 cm × 0.5 cm粉红色类椭圆形斑块,境界清楚,表面呈颗粒状(图1A),质稍软,未见明显角化,无糜烂、渗出,无压痛,皮温正常。皮肤镜检查:未见色素网,可见乳红色结构,其上可见大量肾小球状、点状、球状血管,部分可见不规则线状、叶状血管,中央可见粉白色结构(图1B),未见溃疡、蓝白幕。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呈网篮状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栓形成,表皮内见汗孔细胞形成的瘤团,与真皮相互交织成宽带状,瘤团内见管腔形成,其内见嗜伊红物质;瘤细胞较棘细胞小,大小形态一致,呈立方形,胞核呈圆形,嗜碱性;真皮浅层、附属器周围散在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图1C、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西达本胺联合PD-1单抗治疗Sézary综合征获得持续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1岁,因"反复皮疹10年,加重伴淋巴结肿大1年余"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患者2010年出现手背、双肘、足踝部皮肤红斑,伴脱屑、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仍反复出现皮疹。2018年患者出现全身弥漫性红斑,累及90%体表面积,瘙痒明显,并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血常规大致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可见2%~4%异形单个核细胞,具有脑回状核,形态符合Sézary细胞;皮肤活检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少量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4(++),CD5(++)、CD7(+)、CD8(+)、CD30(个别+)、PD-1(+);TCRβ重排阳性,诊断为蕈样肉芽肿(红皮病型,T4NxM0B0,ⅢA期)。先后予光疗(UVA、UVB)联合干扰素、糖皮质激素口服联合阿维A胶囊、低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症状均无改善,并出现手足皲裂、瘙痒难耐。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血液科,血常规:WBC 13.33×10 9/L,HGB 111 g/L,PLT 161×10 9/L;乳酸脱氢酶323 U/L。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8.5%(计算Sézary细胞绝对值为3.86×10 9/L);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T细胞比值26.5;骨髓免疫分型:CD4/CD8比值16.8,主要表达CD2、CD3,不表达CD16、CD56、CD57。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符合皮病性淋巴结炎。PET-CT:双侧腋窝、腹股沟代谢增高淋巴结,直径1~3 cm,SUVmax 1.6~2.2。修订版皮肤T细胞淋巴瘤严重度加权评分(mSWAT)为109.5分。诊断:Sézary综合征(T4N1M0B2,ⅣA期)。2020年6月予患者西达本胺联合CHOE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依托泊苷+泼尼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症状一过性好转,2个疗程化疗后再次加重。此后换用西达本胺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皮肤症状无改善,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0%。2019年11月患者被纳入本中心开展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296786),具体用药方案为:信迪利单抗200 mg/次,第1日;西达本胺20 mg,每周2次,每3周为1个疗程。第1~2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一过性皮肤红斑、水肿、瘙痒加重。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皮肤红斑、脱屑及瘙痒开始逐步改善。10个疗程治疗后评估,mSWAT评分降至40分,外周血Sézary细胞降至8%,无新发淋巴结肿大及脏器受累,综合评估疗效为部分缓解。目前患者治疗周期延长为每2个月应用1次,随诊至2021年6月,患者仍为持续缓解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80nm半导体激光治疗阴囊血管角化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阴囊血管角化瘤又称Fordyce血管角化瘤,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常因结节出血就诊。本研究对8例阴囊血管角化瘤患者行980nm半导体激光治疗,所有手术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无明显并发症,局部症状均明显好转。结果显示,980nm半导体激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阴囊血管角化瘤治疗的可选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母质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甲母质细胞癌。患者女,76岁,左手拇指甲下肿物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拇指甲板增厚,局部呈黄色及黑色,远端甲板略弯曲,甲板下可见明显血管扩张,甲下及甲板外侧缘可见疣状增生。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呈团块状向下浸润生长,团块中央明显角化坏死,伴较多"鳞状涡"结构及细胞异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示HK31、HK85在鳞状涡区域阳性表达,K6/K16在肿瘤基底部阳性表达,HK75在整个肿瘤区域强阳性表达。诊断:甲母质细胞癌。治疗:手术切除联合3次皮肤光动力治疗,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相关幼年皮肌炎临床特征和治疗随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相关幼年皮肌炎(JDM)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5例抗MDA5相关JDM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和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转归,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4岁,起病到确诊1~7个月。结果:5例均有皮损,其中面部非特异红色斑疹3例,Gottron疹/征4例,2例表现为皮肤粗糙和角化过度。甲周毛细血管炎改变5例,皮肤黏膜溃疡3例,关节受累3例,发热1例。肌力2例正常,3例轻度下降,肌酸激酶均正常,肌肉核磁和肌电图异常各4例。血清学全部为抗MDA5抗体阳性,3例伴抗Ro52阳性。5例肺计算机断层摄影(CT)均显示间质性肺病(ILD)但缺乏呼吸系统症状,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L-6)和铁蛋白均增高。5例患者的治疗中均包括了激素和静脉免疫球蛋白。2例单独使用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完全缓解,2例难治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联合他克莫司方案。1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甲氨蝶呤达到完全缓解,后由于密切接触发生肺结核。结论:抗MDA5相关JDM发病年龄低,肌肉损害轻,皮疹不典型,容易漏诊及合并ILD。肌炎抗体有助于诊断,肺CT、铁蛋白和KL-6综合评估治疗反应,应积极免疫抑制治疗以改善预后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