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桐子雌、雄株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山桐子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雌、雄株差异,为该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40份山桐子(雌、雄株各半)叶片进行微形态观察,测定12个气孔相关性状,并分析样品间的异同.[结果](1)山桐子雌、雄株叶片的表皮毛、细胞形态、气孔特征及蜡质式样相似,其下表皮密布的类锥形纤维体型蜡质纹饰,鲜见于其他植物类群.(2)山桐子雌株叶片的气孔大小(长度、宽度、面积及周长)及密度相关参数均略大于雄株;雄株叶片的气孔开口相关参数(孔隙宽度、开口面积及气孔开度)均略高于雌株;但所有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3)多数气孔性状彼此显著相关,而气孔密度与其他性状关联较弱,可能受到相对独立的遗传调控.[结论]研究明确了山桐子叶片表皮的微形态特征,其类锥形纤维体型蜡质式样可作为种质评鉴的关键依据,其气孔性状参数可为童期种苗的性别判定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热损伤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取人HaCaT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拟微重力热损伤(SMGTI)组、正常重力热损伤(NGTI)组和正常重力假伤(NGFI)组。NGFI组和NGTI组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SMGTI组细胞应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培养。将SMGTI组和NGTI组细胞置于45 ℃热水中10 min制作热损伤模型,NGFI组细胞置于37 ℃温水中10 min致假伤。伤后12 h,倒置相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形态。伤后2、6、12 h,取3组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伤后2、6、12 h,取3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浓度,实验重复3次。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1)伤后12 h,NGFI组细胞形态规则,细胞间排列规则,未见细胞碎片。NGTI组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碎片较少,细胞间排列较NGFI组紧密。SMGTI组不规则形态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可见死亡细胞碎片。(2)NGTI组伤后2 h G1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 P<0.05),伤后6、12 h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降低( P<0.05)。NGTI组伤后2 h的G2/M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降低( P<0.05),NGTI组伤后6、12 h G2/M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 P<0.05)。NGTI组伤后2、6、12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升高( P<0.05),NGTI组伤后2、6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明显降低( P<0.05)。(3)伤后2、6 h,NGTI组细胞HSP70 mRNA表达量为2.50±0.30、3.99±0.35,较NGFI组明显升高(1.14±0.15、0.82±0.27, P<0.05),较SMGTI组明显升高(1.17±0.53、1.65±0.59, P<0.05)。伤后2、6、12 h,SMGTI组细胞MMP-9 mRNA表达量较NGTI组明显升高( Z=-2.319、-2.882、-2.908, P<0.05)。伤后各时间点,NGTI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与NGFI组、SMGTI组相近( P>0.05)。(4)伤后2、6、12 h,N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FI组明显降低( P<0.01)。伤后2、6 h,SM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TI组明显升高( P<0.01)。 结论: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热损伤人HaCaT细胞的增殖、分泌功能以及创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呈现复杂、多元的变化,这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条件下损伤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衰老皮肤中ⅩⅦ型胶原蛋白α1对表皮干细胞的影响及微小RNA干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ⅩⅦ型胶原蛋白α1(COL17α1)在小鼠衰老皮肤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对人表皮干细胞(ESC)干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且探讨相关微小RNA(miR)干预人ESC中COL17α1表达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个月龄(青年)和24个月龄(老年)雄性C57BL/6J小鼠各12只,取其胸背部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后续检测。对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表皮层结构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基底膜形态和半桥粒并行半桥粒计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与分布。取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行包皮切除手术的3名20~30岁健康男性术后弃用的新鲜包皮组织,提取ESC,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ESC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17α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和细胞角蛋白14(CK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通过DIANA、miRTarBase、miRNAMap、TargetScan、microRNA数据库筛选可能作用于 COL17α1 mRNA 3'非编码区的miR。将ESC分为转染miR模拟物阴性对照物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前述筛选出的各miR的模拟物的各miR模拟物组,转染后48 h,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miR测序数据集GSE114006,使用GEO2R工具统计分析前述筛选出的可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下降的miR在30名青年(18~25岁)人和30名老年(>70岁)人皮肤中的表达。取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前述老年人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的表达。取2批ESC,第1批分为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第2批分为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分别转染对应序列,48 h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组织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或Dunne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界模糊且细胞层次较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 Z=-2.88, P<0.01),基底膜形态不连续,表皮-真皮连接处半桥粒较少且分布不均,半桥粒数量明显减少( Z=-2.91, P<0.01),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10.61、6.85, P<0.01)。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毛囊球部的COL17α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 Z=-2.24, P<0.05)。培养48 h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27、1.12±0.21、1.13±0.23、0.42±0.18。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和空载体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K1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SC增殖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P>0.05),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这些指标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miR-203a-3p、miR-203b-3p、miR-512-5p、miR-124-3p、miR-28-5p、miR-590-3p、miR-329-5p可能结合 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转染48 h后,与阴性对照组的1.000±0.224比较,miR-329-5p模拟物组、miR-203b-3p模拟物组和miR-203a-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6±0.188、0.170±0.025、0.235±0.025, t值分别为3.17、5.43、5.07, P<0.05或 P<0.01)。老年人皮肤中仅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人( t=3.27, P<0.01)。老年小鼠皮肤中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小鼠( Z=-2.88, P<0.01)。转染后48 h,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 t=7.66, P<0.01),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相近( P>0.05)。 结论: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导致小鼠ESC脱离表皮基底膜。COL17α1的表达减少可抑制CK14的表达与ESC增殖,这可能是老年人皮肤中表皮层变薄和创面愈合减慢的原因。小鼠衰老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203b-3p可以靶向结合 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阻碍转录后翻译过程,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超声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乳腺肿块患者120例,共120个乳腺病灶,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常规超声及三维超声检查。参考St.Gallen标准,根据免疫组化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将入选病例分为管腔上皮型(Luminal型)、HER-2过表达型以及三阴型(TN型),分析三维超声特征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①三维灰阶超声:Luminal型乳腺癌易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边缘有毛刺,微分叶,周围常伴高回声晕且冠状面汇聚征最多见;HER-2过表达型肿块边缘模糊,有成角,内部回声不均匀,且常伴有微钙化;TN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边缘较规则,后方回声略增强;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三维能量多普勒: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三维超声血流容积参数平均灰阶值(MG)、平均能量值(MP)、血管指数(R)、血管血流指数(VF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G、MP在HER-2过表达型和TN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R、VFI在HER-2过表达型和Luminal型、HER-2过表达型和TN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MG、MP、R、VFI值在TN型表达均最低,在HER-2过表达型表达最高(均 P<0.05)。③Luminal型、HER-2过表达型、TN型肿块的血流分级及血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结合二维超声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在形态学、血供方面的特点,为术前明确诊断及鉴别乳腺癌提供更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联合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5月—2022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按照剔除标准剔除3例患者,最终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4~61(42±13)岁。共选择受试区20个(创面40个,大小均为10 cm×10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每个受试区中的2个相邻创面分为涂抹含hUCMSC透明质酸凝胶的hUCMSC+凝胶组及涂抹单纯透明质酸凝胶的单纯凝胶组,每组20个创面,随后2组创面均移植扩展比例为1∶6的自体Meek微型皮片。术后2、3、4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若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则采集创面分泌物标本行微生物培养。术后3、6、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创面瘢痕增生情况。术后3个月,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i67阳性和波形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并统计阳性细胞数。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术后2、3、4周,hUCMSC+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0±11)%、(84±12)%、(92±9)%,均明显高于单纯凝胶组的(67±18)%、(74±21)%、(84±16)%( t值分别为4.01、3.52、3.66, P<0.05)。hUCMSC+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1±11)d,较单纯凝胶组的(36±13)d明显缩短( t=-3.68, P<0.05)。术后,相邻的2组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均相同,4个受试区结果为阴性,16个受试区结果为阳性。术后3、6、12个月,单纯凝胶组创面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7.8±1.9)、(6.7±2.1)、(5.4±1.6)分,均明显高于hUCMSC+凝胶组的(6.8±1.8)、(5.6±1.6)、(4.0±1.4)分( t值分别为-4.79、-4.37、-5.47, P<0.05)。术后3个月,HE染色显示,hUCMSC+凝胶组创面表皮层厚度、表皮嵴等较单纯凝胶组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UCMSC+凝胶组创面Ki67阳性细胞数较单纯凝胶组明显增加( t=4.39, P<0.05),2组创面波形蛋白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将含hUCMSC的透明质酸凝胶涂抹于创面的应用方式操作方便,是一种较佳的给药途径。hUCMSC外用可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区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可能与创面表皮层厚度、表皮嵴增加和细胞增殖活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腺癌常见驱动基因变异与临床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腺癌常见驱动基因变异与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次确诊为原发性肺腺癌的病例4 995例。因1 983例标本病理分型评估局限,3 012例进行了驱动基因变异与病理分型相关性分析,分别分析其与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等病理分型的相关性及与形态学高、中、低分化的相关性。采用二代测序检测患者肿瘤组织样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RAS、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RET、ROS1、MET、HER2、BRAF驱动基因变异情况。结果:患者男性2 384例,女性2 611例。在临床特征分析中,肺腺癌EGFR、ALK变异多见于≥60岁女性患者,EGFR在临床分期Ⅰ期突变率(25.80%)高于其他分期突变率( P<0.05)。KRAS突变多见于≥60岁吸烟男性患者,HER2突变多见于<60岁患者,RET融合多见于非吸烟患者(均 P<0.05)。未发现ROS1、MET、BRAF基因变异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P>0.05)。在病理分型分析中,相较于其他7个基因,1 899例腺泡型腺癌中EGFR突变率最高(67.30%),其中在浸润性黏液腺癌及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中外显子21 L858R、外显子19缺失为主要突变位点,在微乳头型中外显子20 T790M的突变率(11.63%)较高。在浸润性黏液腺癌中,KRAS总突变率检测最高(43.80%),其中外显子2 G12D、外显子2 G12V在腺泡型、实体型和浸润性黏液腺癌中突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KRAS各位点在低分化组比高~中分化组突变率高( P<0.05)。HER2突变多发生在浸润性非黏液性腺癌的腺泡型、乳头型和微浸润性腺癌中。BRAF在微浸润性腺癌中突变率高于其他类型( P<0.05)。 结论:原发性肺腺癌中EGFR、ALK、KRAS、HER2、RET变异与患者年龄、吸烟史及临床分期有关,且在不同的病理亚型中驱动基因变异有所不同。在浸润性非黏液腺癌中以EGFR突变为主,在浸润性黏液腺癌中以KRAS突变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药复方糖耐康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足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中药糖耐康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8月-2020年1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团结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德市双滦区元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7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以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7例。对照组给予降糖、抗感染等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糖耐康颗粒。2组均连续治疗90 d。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创面肉芽形态评分、VAS评分、瘙痒评分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评分;测量溃疡创面面积,计算上皮组织覆盖率;采用ELISA检测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以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微量热沉法测定纤维蛋白原,Wintrobe法测定ESR,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2 hPG、HbAlc),ELISA检测胰岛素(包括空腹胰岛素、糖负荷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2%(33/37)、对照组为70.0%(2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 P<0.01);治疗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5%(32/37)、对照组为63.3%(1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8, P<0.01)。治疗组治疗后肉芽形态评分、疼痛评分及溃疡面积均低于对照组( t=-27.70、-78.76、-5.80, P值均<0.01),肢体疼痛、跛行、皮肤溃疡、肢体青紫、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χ2=4.77、4.21、5.75、3.88、4.75、4.48, P值均<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ESR均优于对照组( t=-23.38、-8.01、18.10、-18.93, P值均<0.01),上皮覆盖面积[(5.43±1.65)cm 2比(4.65±1.14)cm 2, t=2.20]、上皮组织覆盖率[(59.14±3.37)%比(42.42±3.21)%, t=20.63]高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VEGF、EGF、bFGF水平高于对照组( t=3.19、40.59、28.53, P值均<0.01),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低于对照组( t=-8.55、-21.38, P值均<0.01),口渴喜饮、五心烦热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χ2=4.38、4.48, P值均<0.01)。 结论:中药复方糖耐康颗粒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疮面愈合时间,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合人表皮干细胞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复合人表皮干细胞(ESC)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观察猪ADM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猪ADM中细胞残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ADM表面结构,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猪ADM二级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分析猪ADM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猪ADM电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猪ADM在培养基中放置30 min、1 d、5 d的形态(样本数为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猪ADM分为5 min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常温静置相应时间,称量法计算吸水量(样本数为3);将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Fb)分为仅有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和另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ADM浸提液的50.0 g/L ADM浸提液组、37.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6.5 g/L ADM浸提液组,分别于培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样本数为5);将1只6周龄雄性SD大鼠红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超纯水组及添加相应终质量浓度猪ADM浸提液的5 mg/mL ADM浸提液组、10 mg/mL ADM浸提液组、15 mg/mL ADM浸提液组,于反应3 h,采用酶标仪检测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代表猪ADM血液相容性(样本数为3)。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6岁健康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中分离培养E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混合培养法构建复合ESC的猪ADM(以下简称ESC/ADM)颗粒,培养3 d后采用HE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SC/ADM复合效果。将36只7~8周龄雄性无胸腺裸鼠分成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每组9只,并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创面均一次性采用相应试剂处理。分别于伤后1、7、11、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3);伤后7 d,行HE染色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并测量未上皮化长度(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4);伤后11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沉积和真皮化情况并计算创面切面真皮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创面表达ESC特异性标志物CD49f的细胞数,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移植ESC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 t检验。 结果:猪ADM为白色微粒状,内部无细胞存在,由网状结构组成,结构排列无序,表面粗糙;猪ADM分别在1 659、1 549、1 239 cm -1波数处出现吸收峰;猪ADM在溶液中主要粒径分布在500~700 nm;猪ADM表面带负电荷。放置30 min、1 d、5 d,猪ADM均形态相对稳定;放置30~120 min猪ADM吸水量保持相对高水平。6.5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小鼠胚胎Fb在培养24 h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反应3 h,超纯水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15 mg/mL ADM浸提液组( t值分别为8.14、7.96, P<0.01)。第4代细胞常规培养3 d形态呈鹅卵石样且低表达CD71和高表达CD49f的被鉴定为ESC。猪ADM颗粒上有ESC附着、生长。伤后1 d,单纯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大小基本一致。伤后7、11、15 d,各组裸鼠创面收缩,其中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收缩明显。伤后7 d,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83、4.72, P<0.05或 P<0.01);伤后11 d,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4.86, P<0.01);伤后15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71、2.90、3.23, P<0.05)。伤后7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未上皮化长度分别为(816±85)、(635±66)、(163±32)μm,明显短于单纯PBS组的(1 199±43)μm( t值分别为5.69、10.19、27.54, P<0.01)。伤后11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切面真皮面积明显大于单纯PBS组( t值分别为27.14、5.29、15.90, P<0.01);单纯ADM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的胶原生成比单纯PBS组明显,单纯ESC组和单纯PBS组相近。伤后11 d,单纯ESC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中CD49f表达阳性数量分别为(135±7)、(185±15)个,GAPDH的mRNA表达阳性;单纯PBS组、单纯ADM组裸鼠创面均无CD49f、GAPDH的mRNA表达。 结论:ESC/ADM颗粒能够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提高了ESC移植后的存活率和ADM促进了真皮结构重排、血管新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Meek微型皮片修复严重烧伤患者四肢创面的效果及其机制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Meek微型皮片修复严重烧伤患者四肢创面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烧伤整形科2016年9月—2020年1月收治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18~69岁)。8例患者两侧患肢损伤程度相近,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肢分为Meek植皮+PRP组和单纯Meek植皮组;将另8例患者损伤较重一侧患肢纳入Meek植皮+PRP组,另一侧患肢纳入单纯Meek植皮组。2组患肢创面进行相应治疗。术后10 d,观察Meek微型皮片成活和融合情况,并计算皮片成活率和融合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Meek微型皮片基底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eek微型皮片基底组织微血管增生情况并计数。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 结果: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较干燥,绝大部分Meek微型皮片与基底贴合牢固;单纯Meek植皮组患肢创面可见少量分泌物,小部分Meek微型皮片脱落或与基底贴合不牢固。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皮片成活率、融合率分别为(94±3)%、(86±4)%,明显高于单纯Meek植皮组的(89±4)%、(79±4)%( t=3.633、4.229, P<0.01)。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表皮与真皮连接紧密,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微血管增生活跃;单纯Meek植皮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表皮与真皮连接欠紧密,真皮层下胶原纤维变性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微血管增生情况欠佳。术后10 d,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组织微血管呈簇状密集分布,单纯Meek植皮组患肢创面皮片基底组织微血管呈散在、稀疏、点状分布;Meek植皮+PRP组患肢创面Meek微型皮片基底每400倍视野下的微血管数为(36±6)条,明显多于单纯Meek植皮组的(29±7)条( t=2.671, P<0.05)。 结论:自体PRP可能通过促进皮片基底微血管新生,提高严重烧伤患者四肢创面削痂后移植的Meek微型皮片的成活率和融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