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比较视盘鼻侧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双眼ODD患者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 Whitney U检验。 结果:ODD组20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为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DD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SD-OCT检查显示视盘鼻侧外核层下椭圆形低信号影,或局部堆积样中等信号影,边界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包膜。ODD组与对照组上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分别为(102.6±19.1)、(119.0±13.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 P<0.01)。ODD组GCC厚度[ M( Q1, Q3)]为97.0(89.3,99.8)μm,对照组为101.0(100.0,102.0)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8.50; P<0.01)。ODD组OCTA en-face扫描图像可见黄斑区血管网较对照组稀疏。ODD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为48.5%±2.8%,与对照组的5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3; P<0.05)。 结论:埋藏性ODD患者视网膜上方鼻侧RNFL及黄斑区GCC层变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伴双眼角巩膜炎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2岁,于2020年12月15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门诊,主诉双眼眼红伴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患者就诊前1个月内曾于外院诊断为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葡萄膜炎,先后给予双眼阿昔洛韦滴眼液每2 h 1次,可乐必妥滴眼液4次/d,氧氟沙星眼膏每晚1次,普南扑灵滴眼液3次/d,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美开朗滴眼液2次/d,阿法根滴眼液2次/d,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每晚1次,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等药物治疗,但眼部症状仍进行性加重。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疾病史,否认发热、咳嗽、游走性关节痛、皮疹等全身症状。就诊当日进行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为0.4,左眼为0.8,眼压右眼为15.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33.3 mmHg,双眼球结膜重度弥漫性充血,右眼角膜透明,左眼颞侧角膜上皮假树枝样浸润(图1),角膜荧光素染色提示双眼角膜上皮弥漫性脱落,KP(+),前房清,前房中深,瞳孔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视网膜及黄斑未见明显异常。角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右眼角膜上皮及上皮下见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上皮下神经丛稀疏、断续;内皮面见条索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内皮层见散在小片状暗区(图2);左眼角膜上皮细胞水肿,疱样改变,片状缺损,伴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上皮下神经缺失,浅层基质水肿;内皮面见条索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内皮层见散在小片状暗区(图3)。辅助检查:血液沉降35 mm/h,类风湿因子58 U/ml,超敏C反应蛋白8.030 mg/L,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呈阳性,蛋白酶3-ANCA呈阳性,抗核抗体初筛实验(IIF法)呈1∶32阳性,HX荧光模型呈核颗粒型。根据临床表现,拟诊断为双眼免疫性角巩膜炎,给予患者双眼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4次/d、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入院后出现皮疹和关节炎,结合角巩膜炎症状和实验室相关检查后最终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于2020年12月29日来我院复诊,行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为0.7,左眼为0.9,眼压右眼为11.2 mmHg,左眼为16 mmHg;双眼球结膜充血大幅好转,角膜透明(图4),KP(-),余眼部情况同前。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复查发现:双眼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缺失,伴少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双眼角膜基质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角膜内皮偶见赘疣结构,内皮细胞形态欠均一,左眼角膜内皮面散在点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图5)。综合患者眼部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风湿科会诊意见修正诊断为双眼ANCA相关性角巩膜炎,眼部治疗维持原方案,同时给予患者全身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全身症状好转。患者于2021年3月2日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寡免疫复合物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pauci-immune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PICGN)(图6)。复查免疫指标胞质型ANCA阴性,蛋白酶3-ANCA 3.9 U/ml;9日后检查血液沉降17 mm/h,超敏C反应蛋白2.94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视盘旁高反射卵圆样团块状结构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视盘旁高反射卵圆样团块状结构(PHOMS)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武汉市中心医院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且近视等效球镜度数(SE)≥0.50 D的6~16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轴长度检查,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联合检眼镜检查患者眼底,并行眼底彩照以及视盘加强深度扫描模式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CT)检查,测量参数包括视盘直径、视盘倾斜度、视盘平移度和PHOMS高度。根据是否存在PHOMS分为PHOMS组及无PHOMS组,根据PHOMS高度分为大(>400 μm)、中(200~400 μm)和小(<200 μm)型PHOMS 3个亚组。观察PHOMS组和无PHOMS组以及各亚组的视盘特征,并分析PHOMS的相关因素。主要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 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和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108例(108只眼)患者,其中男性46例(46只眼),女性62例(62只眼),PHOMS组为70只眼(64.8%),无PHOMS组为38只眼(35.2%)。小型PHOMS仅可在EDI-OCT中检出,中、大型PHOMS检眼镜下表现为视盘边界模糊。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PHOMS与年龄( OR=1.36, 95% CI:1.13~1.65, P=0.001)、近视等效球镜度数( OR=4.57,95% CI:2.51~8.32, P<0.001)、眼轴长度( OR=2.28,95% CI:1.37~3.82, P=0.002)、视盘倾斜度( OR=3.44, 95% CI:2.09~5.66, P<0.001)、视盘平移度( OR=0.95,95% CI:0.93~0.98, P<0.001)、视盘直径( OR=0.75,95% CI:0.58~0.95, P=0.019)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较高( OR=3.01,95% CI:1.27~7.17, P=0.013)和视盘倾斜度较大( OR=4.06,95% CI:1.99~8.29, P<0.001),PHOMS出现的风险较大。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分析显示,PHOMS高度与视盘平移度呈负相关( r=-0.31, P<0.001)。 结论:PHOMS存在于部分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不同高度PHOMS的眼底表现略有差异。近视等效球镜度数较高与视盘倾斜度较大的患者,PHOMS出现的风险更大;其高度与视盘平移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盘玻璃疣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盘玻璃疣(ODD)是无细胞性沉积物,位于视盘的筛板前部。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通常被忽视,也容易与全身高危疾病导致的视盘水肿相混淆。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视神经纤维轴突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内线粒体钙化,轴突慢性崩解后钙化的线粒体不断释放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外钙浓度远较细胞内高,钙质不断积聚从而产生微小的钙化体,多个钙化体逐渐融合形成ODD。增强深度成像OCT能敏感地检测ODD,其影像特征是被强反射边缘完整或部分包绕的弱反射核心。ODD是造成视盘拥挤的重要原因,在青春期,埋藏型玻璃疣逐渐发生钙化,向视盘浅表迁移,转变为浅表型ODD,因而部分ODD患者在青春期突然进展,成年期趋于稳定,可以伴发视野缺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血管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脂腺痣综合征5年随访观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男,2个月。因新生儿全身检查于2016年12月8日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患儿胎龄39周顺产。否认癫痫及全身其他器官系统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左侧面部、颞部、耳前、眉部大片淡黄白色病变,眉部及颞部皮损呈疣状隆起,病变部位无毛发生长(图1A)。经本院皮肤科会诊,诊断为"皮脂腺痣"。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左眼视盘周围约6个视盘直径大小的橘红色病灶(图1B)。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检查,左眼视神经周围强回声光带,其后可见声影(图1C)。头部CT检查,左侧眼环后部条形强密度影(图1D)。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皮脂腺痣综合征合并脉络膜骨瘤。嘱患儿家属定期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表皮玻璃膜疣伴卵黄样沉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63岁。因双眼视物不清1年到济南明水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无其他伴随症状,既往身体健康,无家族遗传眼病史。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1、0.12,矫正均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2、11.3 mm Hg(1 mm Hg= 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晶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大血管走行尚可,上下血管弓以内散在黄白色圆点状病灶(图1A);左眼黄斑区可见卵黄样圆形橘黄色病灶,边界较清晰,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图1B)。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右眼病灶中部强荧光背景下散在边界清晰的圆点状弱AF,黄斑中心弱AF,病灶整体周边过渡区呈稍弱AF,病灶颞侧显示不易被察觉的细点状弱AF(图1C);左眼卵黄样病灶呈稍强AF,黄斑中心部分弱AF,病灶整体周边过渡区呈稍弱AF(图1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早期右眼后极部可见大量大小不一、单个点状或融合成簇的强荧光,在暗背景下呈典型的"星空状"表现,黄斑区弱背景荧光(图1E);左眼后极部可见大量大小不一,单个点状或融合的强荧光,卵黄样病灶处呈圆形弱背景荧光(图1F)。FFA晚期,右眼可见细点状荧光减弱,黄斑区大的点状荧光增强,融合更广(图1G);左眼细点状荧光减弱,黄斑区出现中心凹弱荧光,外围被环状强荧光包绕(图1H)。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双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复合体层失去光滑完整的结构,出现多个连续、呈锯齿状的小结节状突起(图1I);左眼黄斑区视网膜下见大量略强反射物质沉积(图1J)。眼电图检查,患者双眼Arden比正常。患者拒绝行基因检测。临床诊断:双眼表皮玻璃膜疣(cuticular drusen)、左眼卵黄样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盘旁高反射卵圆形团块样结构与视神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视盘旁高反射卵圆样团块状结构(PHOMS)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视盘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征象,可见于多种视神经疾病。目前,对于PHOMS的OCT结构特点、病理表现已有初步认识,本文总结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重点关注PHOMS与各种视神经病变的关系及最新进展,期望加深认识,有助于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皮脂腺痣综合征5年随访观察1例
编辑人员丨2024/6/1
患儿男,2个月.因新生儿全身检查于2016年12月8日到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就诊.患儿胎龄39周顺产.否认癫痫及全身其他器官系统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左侧面部、颞部、耳前、眉部大片淡黄白色病变,眉部及颞部皮损呈疣状隆起,病变部位无毛发生长(图1A).经本院皮肤科会诊,诊断为"皮脂腺痣".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左眼视盘周围约6个视盘直径大小的橘红色病灶(图1B).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检查,左眼视神经周围强回声光带,其后可见声影(图1C).头部CT检查,左侧眼环后部条形强密度影(图1D).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皮脂腺痣综合征合并脉络膜骨瘤.嘱患儿家属定期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从业20年以上影像医师眼底疾病发生情况及眼底结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从业20年以上影像医师的眼底疾病发生情况及眼底结构变化.方法 选择从业20年以上的影像医师68例纳入医师组,同期同龄健康体检者71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观察对象进行裂隙灯检查、眼部彩超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对比两组多种眼底疾病发生率及眼底结构参数.结果 医师组玻璃膜疣、玻璃体后脱离、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病率分别为23.5%、58.8%、13.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医师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病率为4.4%,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师组视盘上1/4象限、下1/4象限、颞侧1/4象限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360°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医师组黄斑区立方体体积和立方体平均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从业20年以上的影像医师多种眼底疾病(如玻璃膜疣、玻璃体后脱离、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病率增高,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黄斑区立方体体积和立方体平均厚度减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眼埋藏性视盘玻璃疣伴盘周视网膜下出血二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例1,患者男,16岁,2016年1月右眼阵发性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飘动,2016年2月在当地医院首诊,诊断为右眼视盘血管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未好转,患者于2016年3月至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就诊.患者既往双眼近视,无外伤史、家族史和全身疾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6;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双眼1.0.眼压右眼14.5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6.0 mm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略小,饱满略隆起,边界欠清晰,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未见异常;右眼视盘表面浅层火焰状出血,鼻侧盘周呈暗红色新月状视网膜下出血,伴少量玻璃体积血(图1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