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老年性黄斑变性发病中的作用研究现状和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玻璃膜疣的形成是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主要标志之一。玻璃膜疣内的氧化磷脂(OxPLs)具有强促炎特性,其引发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引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死亡(凋亡、焦亡等)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即AMD的发病。焦亡又称炎性坏死,是OxPLs导致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之一。焦亡细胞释放的炎性因子又可反过来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损害。而通过调节脂代谢,减少OxPLs内吞和增加胆固醇外流,就可能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防治AMD的目的。因此,深入了解OxPLs、炎症以及焦亡在AMD发病中的作用,对于阐明AMD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吸烟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视力损失多由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光感受器的退化引起。主动、被动吸烟会增加AMD发病率及向晚期AMD进展的风险,并且影响湿性AMD的治疗效果。吸烟可引起脉络膜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脉络膜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变薄,导致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反应性受损。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度表达,VEGF增加血管通透性及诱导内皮细胞增生,从而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吸烟可诱发氧化应激,导致氧化损伤,减少补体因子H表达,增加膜攻击复合物,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促进玻璃膜疣形成,诱导CNV形成。因此,在控制AMD发生、预防CNV形成中应充分认识吸烟与CNV以及AMD的关系,这对AMD的早期预防及探索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网状黄斑病变的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特征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征和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2至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者资料,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确诊为早中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54只眼)为AMD组,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存在视网膜下疣样沉积物者33例(62只眼)为RMD组,同期连续纳入50~83岁的双眼眼底正常志愿者32例(64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应用谱域OCT检查并分析各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F)和黄斑中心凹颞侧(T)、鼻侧(N)、上方(S)和下方(I)2 mm的外层视网膜(ORL)、内层视网膜(IRL)、脉络膜的厚度特征,分析RMD黄斑区ORL厚度与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 χ2检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结果:RMD组黄斑区F、T、S、I位点ORL厚度相较于AMD组和HC组明显变薄,以F位点最为明显[RMD组、AMD组和HC组分别为(90.27±8.93)、(98.04±11.7)和(97.19±7.02)μm; P<0.01]。在自变量包括了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性别、年龄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与RMD患病之间存在关联(比值比=0.926, P<0.05)。RMD组黄斑区ORL和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其中F位点ORL和脉络膜厚度RMD组分别为(90.27±8.93)和(163.21±72.43)μm;AMD组分别为(98.04±11.7)和(235.34±64.15)μm;HC组分别为(97.19±7.02)和(240.08±62.27)μm; P<0.01],但两者间没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多个位点的线性关系不显著;RMD患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F、T、S位点的ORL厚度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r =0.487,0.722,0.467, P<0.05)。 结论:RMD患眼黄斑区的ORL较健康眼及不伴RPD的早中期AMD患眼更薄。RMD患眼黄斑区ORL变薄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埋藏性视盘玻璃疣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比较视盘鼻侧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双眼ODD患者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 Whitney U检验。 结果:ODD组20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为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DD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SD-OCT检查显示视盘鼻侧外核层下椭圆形低信号影,或局部堆积样中等信号影,边界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包膜。ODD组与对照组上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分别为(102.6±19.1)、(119.0±13.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1; P<0.01)。ODD组GCC厚度[ M( Q1, Q3)]为97.0(89.3,99.8)μm,对照组为101.0(100.0,102.0)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48.50; P<0.01)。ODD组OCTA en-face扫描图像可见黄斑区血管网较对照组稀疏。ODD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为48.5%±2.8%,与对照组的5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3; P<0.05)。 结论:埋藏性ODD患者视网膜上方鼻侧RNFL及黄斑区GCC层变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胶质玻璃膜疣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性,41岁。因体检发现眼底异常,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均为1.0,双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眼底黄斑区多发大小和质地均匀、黄色圆形玻璃膜疣样病变(精粹图片1)。双眼眼底自发荧光检查:黄斑区散在颗粒样弱自发荧光被环形强自发荧光包绕(精粹图片2)。双眼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多处突起,其下方呈均匀中等信号(精粹图片3)。临床诊断:双眼大胶质玻璃膜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内液病原微生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内液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的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3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8.51±11.17 )岁。全葡萄膜炎20例,后葡萄膜炎10例,感染性眼内炎1例。同期血清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4 +TC)0~239个/μl。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眼内液进行检测。31份标本中,房水、玻璃体液分别为27、4份。 结果:31份标本中,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18份(58.1%,18/3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5份(16.1%,5/31);Epstein-Barr病毒(EBV)9份(29.0%,9/31 );人类β疱疹病毒6型(HHV6)3份(9.7%,3/31 ),人乳头状软疣病毒(HPV )、人多瘤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各1份(3.2%,1/31 ),均与其他微生物共存;细环病毒8份(25.8%,8/31 );梅毒螺旋体5份(16.1%,5/31 );刚地弓形虫和哈蒙哈蒙球虫1份(3.2%,1/31);Synitelium Polycarpum 1份(3.2%,1/31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1份(3.2%,1/31)。CMV 18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 5 9份(50.0%),10 4~10 5 5份(27.7%)。VZV 5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 4 4份(80.0%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的1份标本,基因序列数均<100。所有标本中读取到的HHV6、HPV、人多瘤病毒、庚型炎病毒、细环病毒基因序列数均较低。31份标本中,检测到病原微生物≥2种15份(48.4% )。 结论:CMV、VZV是血清CD4 +TC <100个/μl AIDS患者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梅毒螺旋体、刚地弓形虫或其他原虫、结核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葡萄膜炎更常见于血清CD4 +TC>100个/μl的AIDS患者。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的AIDS患者眼内液中可检测到2种或以上微生物共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自动诊断系统在社区和医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彩色眼底像阅片的人工智能(AI)系统分别在社区和医院筛查和(或)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率和差异,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连续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 60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9例,女性949例;年龄中位数64岁。前瞻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以社区为来源主动招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94例;年龄中位数62岁。由眼科或经培训的内分泌科医生对患者行双眼免散瞳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拍摄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后极部45°正位片。AI系统基于深度学习YOLO源码开发,采用"AI+人工复核"方式最终确定DR诊断并分为0~ 4期,其中1期为无需转诊DR,2~ 4期为需转诊DR。结果:AI总读片1 989例(94.5%,1 989/2 104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患者分别为437 (88.1%,437/496)、1 552 (96.5%,1 552/1 608)例。社区来源AI读片率低于医院来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612, P<0.001 )。社区图像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为小瞳孔(47.1%,24/51)、白内障(19.6%,10/51)、白内障合并小瞳孔(21.6%,11/51)。AI诊断DR阴性62.4% (1 241/1 989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分别为84.2%、56.3%,社区来源AI诊断DR阴性率高于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108, P<0.001)。AI诊断需转诊DR 20.2% (401/1 989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分别为6.4%、24.0%,社区来源AI诊断需转诊DR率低于医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5.655, P<0.001)。不同来源AI诊断DR不同分期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35, P=0.001)。其中,社区来源患者以无需转诊DR为主(52.2%,36/69);医院来源患者以需转诊DR为主(54.9%,373/679 ),且已治疗DR检出率更高(14.3%)。AI自动识别眼底病灶数顺位中,社区、医院来源排首位的分别为玻璃膜疣(68.4%)和视网膜内出血(48.5%)。 结论:AI诊断DR,社区以无需转诊DR为主,更适合筛查早期DR;医院以需转诊DR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视盘周围强反射卵圆形肿块样结构的儿童假性视乳头水肿患者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儿童假性视乳头水肿(PPE)合并视盘周围强反射卵圆形肿块样结构(PHOMS)患者的临床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眼科检查确诊的PPE合并PHOMS儿童患者12例2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10.6±2.7)岁。发病至确诊PPE合并PHOMS的病程为(8.0±7.5)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相对性传入瞳孔功能障碍(RAPD)、色觉、眼底彩色照相、OCT、眼底自身荧光(FAF)、眼B型超声、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观察患者临床和OCT影像特征。结果:患眼眼前节均未见明显异常;眼压、色觉正常;RAPD阴性。22只眼中,BCVA 1.0者21只眼;0.12者1只眼。眼底视盘边界模糊,呈轻度至中度隆起,鼻侧隆起更为显著,呈"C"形光晕。FAF未见明显异常荧光。OCT检查,可见视盘不同程度隆起;连续视盘鼻侧扩大扫描,可见与眼底彩色照相视盘周围鼻侧隆起对应部位侧向突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下、Bruch膜上,边界清晰卵圆形稍强反射结构,且隆起程度越高其体积相对越大。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神经节细胞层厚度均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眼球后壁视神经头(视盘前)隆起结构,其内无强信号回声。视野检查,存在生理盲点扩大3只眼,视野缺损2只眼。P-VEP检查,存在波峰略延迟3只眼,波幅值轻度降低3只眼。结论:OCT扩大鼻侧视盘扫描可提高PHOMS检出率。双眼PPE者双眼均存在PHOMS,单眼PPE者仅患眼存在PHOMS;PPE程度越高,PHOMS体积相对越大。PHOMS有助于儿童PPE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彩色眼底图像中的玻璃膜疣进行自动判读,并进一步探讨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相关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健康体检且年龄大于50岁的参与者,共1 035例(2 055眼)的彩色眼底图像,使用DeepSeeNet深度学习模型对彩色眼底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判读,按玻璃膜疣大小进行分组。同时随机选择392张(19.1%)彩色眼底图像采用人工阅片方法对玻璃膜疣大小进行判读,采用Cohen's Kappa检验比较2种判读方法的一致性。根据电脑验光数据计算等效球镜度(SE),并分为中重度远视(>+3.0 D)、轻度远视(+0.51~+3.0 D)、正视(-0.5~+0.5 D)、轻度近视(-3.0~-0.51 D)、中重度近视(<-3.0 D)。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深度学习模型对玻璃膜疣大小判读与人工阅片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κ=0.67, P<0.001)。在矫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SE向正方向增加与大玻璃膜疣发生风险相关( OR=1.03,95% CI:1.01~1.04, P<0.001)。中高度近视为玻璃膜疣的保护因素,与正视者相比,中重度近视者发生大玻璃膜疣的风险为0.89(95% CI:0.82~0.97);相反,中高度远视为危险因素,与正视者相比其发生大玻璃膜疣的风险为1.20(95% CI:1.03~1.39)。 结论::屈光不正与玻璃膜疣的发生相关。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技术,除了可以增强医师临床诊断的速度和精准性,同样可以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关的科研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伴双眼角巩膜炎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2岁,于2020年12月15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门诊,主诉双眼眼红伴右眼视力下降2个月。患者就诊前1个月内曾于外院诊断为结膜炎、角膜炎、青光眼、葡萄膜炎,先后给予双眼阿昔洛韦滴眼液每2 h 1次,可乐必妥滴眼液4次/d,氧氟沙星眼膏每晚1次,普南扑灵滴眼液3次/d,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美开朗滴眼液2次/d,阿法根滴眼液2次/d,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每晚1次,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等药物治疗,但眼部症状仍进行性加重。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疾病史,否认发热、咳嗽、游走性关节痛、皮疹等全身症状。就诊当日进行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为0.4,左眼为0.8,眼压右眼为15.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33.3 mmHg,双眼球结膜重度弥漫性充血,右眼角膜透明,左眼颞侧角膜上皮假树枝样浸润(图1),角膜荧光素染色提示双眼角膜上皮弥漫性脱落,KP(+),前房清,前房中深,瞳孔正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混浊,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视盘界清、色淡红,杯盘比约0.3,视网膜及黄斑未见明显异常。角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发现,右眼角膜上皮及上皮下见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上皮下神经丛稀疏、断续;内皮面见条索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内皮层见散在小片状暗区(图2);左眼角膜上皮细胞水肿,疱样改变,片状缺损,伴朗格汉斯细胞浸润,上皮下神经缺失,浅层基质水肿;内皮面见条索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内皮层见散在小片状暗区(图3)。辅助检查:血液沉降35 mm/h,类风湿因子58 U/ml,超敏C反应蛋白8.030 mg/L,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呈阳性,蛋白酶3-ANCA呈阳性,抗核抗体初筛实验(IIF法)呈1∶32阳性,HX荧光模型呈核颗粒型。根据临床表现,拟诊断为双眼免疫性角巩膜炎,给予患者双眼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4次/d、0.1%玻璃酸钠滴眼液4次/d。转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入院后出现皮疹和关节炎,结合角巩膜炎症状和实验室相关检查后最终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患者于2020年12月29日来我院复诊,行眼科专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为0.7,左眼为0.9,眼压右眼为11.2 mmHg,左眼为16 mmHg;双眼球结膜充血大幅好转,角膜透明(图4),KP(-),余眼部情况同前。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复查发现:双眼角膜上皮下神经丛缺失,伴少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双眼角膜基质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角膜内皮偶见赘疣结构,内皮细胞形态欠均一,左眼角膜内皮面散在点状高反射结构附着(图5)。综合患者眼部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风湿科会诊意见修正诊断为双眼ANCA相关性角巩膜炎,眼部治疗维持原方案,同时给予患者全身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全身症状好转。患者于2021年3月2日行肾穿刺活检术,病理诊断为:寡免疫复合物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pauci-immune crescentic glomerulonephritis,PICGN)(图6)。复查免疫指标胞质型ANCA阴性,蛋白酶3-ANCA 3.9 U/ml;9日后检查血液沉降17 mm/h,超敏C反应蛋白2.94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