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血病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白血病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DR合并白血病的患者常首诊于眼科,其眼底除了会出现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微动脉瘤和视网膜出血、渗出等典型DR表现,还会合并罗斯斑等白血病视网膜病变的表现。其在微血管异常轻微的病变早期就可能出现大量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同时玻璃体积血、纤维血管增生膜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出现较早,病程进展迅速,视力预后不佳。白血病加重DR的原因包括高黏血症、恶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等加重视网膜缺血缺氧,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损害血管内皮,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等多方面。临床上,须警惕迅速进展的DR患者是否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等危险因素,对已确诊DR合并白血病的患者,应及时尽早行眼科治疗并缩短随访时间,这是防止该类患者视网膜病变突然恶化、提高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广角视网膜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在DR筛查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超广角视网膜激光扫描成像(UWFSLO)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0—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康复医院行DR筛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 288例2 304眼,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完成UWFSLO和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检查,比较DR的检出及分级水平。不同眼底检查对DR分级的一致性采用Cohen Kappa检验。结果:去除成像不清晰及缺失的图像,最终1 857眼纳入分析。彩色眼底照相、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及绿通道图像对DR的检出率分别为31.3%(581/1 857)、44.5%(826/1 857)和43.4%(807/1 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547, P<0.001),其中UWFSLO复合彩色图像、绿通道图像对DR的检出率均高于彩色眼底照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与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在DR检出分级之间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375( P<0.001),完全一致性为64.08%。UWFSLO绿通道图像与复合彩色图像对DR分级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为0.953( P=0.008),完全一致性为98.17%。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对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视网膜新生血管(NV)病变的检出水平均低于绿通道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6.489、-4.198、-2.111,均 P<0.05)。 结论:UWFSLO较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对DR的检出及分级评估水平更高,其中绿通道图像在MA、IRMA和小的NV病变检出上更为出色。在大规模人群DR的筛查及诊断中,UWFSLO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和疾病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RAM)的多模态眼底影像学特点及疾病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03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确诊的RAM患者57例(58眼)。分析患者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点,并总结疾病特征。结果::纳入患者年龄为(69.0±9.3)岁,其中女性占75%,单眼发病患者占98%,共发现瘤体65个。彩色眼底照示95%的瘤体位于颞侧动脉,32%位于动脉主干,29%位于视网膜动脉分支处或动静脉交叉处。85%伴不同程度出血,86%伴硬性渗出。FFA的瘤体检出率为92%,动脉期可呈圆点状或梭状强荧光,周围出血或硬性渗出遮蔽荧光,晚期荧光增强并出现渗漏。ICGA的瘤体检出率为95%,可透过出血的遮蔽荧光见视网膜动脉壁上瘤体高荧光,造影晚期瘤体荧光仍较背景荧光强。OCT的瘤体检出率为63%,可见RAM局部高隆起,病灶处可见圆形强反射瘤体腔壁。结论::RAM常见于老年女性。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可从多角度显示RAM的瘤体形态、活动性以及伴随的出血、渗出表现。其中,ICGA对于瘤体的检出率更高,显示RAM更为清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视网膜大动脉瘤32例(32眼)纳入本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B组行单纯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BCVA均有提高(A组: F=16.109, P<0.001;B组: F=6.145, P=0.001),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均下降( FA=63.107, PA<0.001; FB=22.842, PB<0.001);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间BCVA及C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CVA和CMT早期恢复更快;治疗后6个月,两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64, P=0.164),但A组CMT低于B组( t=-2.478, P=0.026)。A组的激光光凝(1.19±0.40)次少于B组的(1.44±0.63)次( t=-2.236, P=0.041)。 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光凝及单纯多波长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均有明确疗效,联合治疗早期恢复更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五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5例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合并CML的PDR患者5例10只眼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CML病史等基本信息。检测其内分泌、血液学指标以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眼部情况。患者接受的眼科治疗包括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切割手术(PPV)等。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6年。随访观察患者视力、眼压、眼前节及视网膜状态。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9岁。均为双眼发病。均患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为3个月~13年。4例患者在眼科就诊前均已确诊CML,1例患者因视力下降首诊于眼科而后确诊CML。患者治疗前视力为光感~0.4 ,6只眼的初始视力<0.1。除静脉纡曲扩张、渗出、微动脉瘤以及新生血管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之外,患者还出现了罗斯斑等白血病眼底表现。所有患者双眼均发展至PDR,易在视网膜下方出现异常增厚的视网膜前增生膜并继发严重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所有患眼均接受了RPR治疗,9只眼接受PPV治疗。经治疗后,8只眼视网膜复位,最佳矫正视力为无光感~1.0,其中4只眼最佳矫正视力达到0.2以上,1只眼因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力丧失。结论:合并CML的PDR患者眼底不仅具有静脉纡曲扩张、渗出、微动脉瘤、新生血管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同时还出现了罗斯斑等白血病的眼底表现。其视网膜病变迅速进展,加重的增生膜、玻璃体积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会导致视力预后不良,早期筛查和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脓毒症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导致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为微循环功能障碍、宿主免疫反应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视网膜作为人体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在脓毒症中可出现严重的损伤,约50%的脓毒症患者存在视网膜血流缓慢、渗出、出血和微动脉瘤形成等改变,这远远高于临床医师的预期。对于个体而言,眼球的重要性超越了这个器官本身,即使是视觉功能的微小退化也可能与日常活动密切相关。但目前重症医学医师主要关注"大"器官的功能障碍,所以通常在患者出现不可逆视力损害时才会被注意到。另外,眼球也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预测疾病的转归,因此,在脓毒症时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更加关注眼球这个器官。本文就脓毒症视网膜和视神经损伤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可能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脓毒症患者眼球损伤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患者眼底照相人工与人工智能分析结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人工与人工智能分析对糖尿病患者眼底照相眼底病变判别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连续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53例210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88例,女性16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日本Kowa无散瞳眼底照相机进行眼底检查。采用上工眼科云网筛查平台人工智能分析自动检测渗出、出血、微动脉瘤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特质性病变,并根据DR国际分期标准对图像检测结果进行自动分级。由两位主治医师进行人工分析,并由主任医师审核,以保证人工分析的准确性。两种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存在差异时,以人工分析结果为标准。计算并对比两种分析方法的一致率。一致率=(诊断结果相同眼数/总收集有效眼数)×100%。对人工分析和人工智能分析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0.0≤ κ<0.2为一致性程度很差,0.2≤ κ<0.4为一致性较差,0.4≤ κ<0.6为一致性中等,0.6≤ κ<1.0为一致性较好。 结果:2106只眼中,排除因病情严重人工智能无法识别64只眼,最终纳入分析2042只眼。人工分析与人工智能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者1835只眼,占89.86%;分析有差异者207只眼,占10.14%。两者差异主要表现为:(1)人工智能分析为点状出血、渗出,而人工分析为正常96只眼(96/2042 ,4.70% );(2)人工智能分析为玻璃膜疣,而人工分析为点状渗出71只眼(71/2042,3.48% );(3 )人工智能分析为正常或玻璃体变性,而人工分析为点状渗出或出血或微动脉瘤40只眼(40/2042,1.95% )。人工分析、人工智能分析对DR的诊断率分别为23.2%、20.2%,对非DR的诊断率分别为76.8%、79.8%。人工智能判读符合度达87.8%。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工分析和人工智能分析诊断结果呈中等一致性( κ=0.576, P<0.01 )。 结论:人工分析与人工智能分析对糖尿病患者眼底照相眼底病变判别呈中等一致性。人工智能判读符合度达87.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一类非常罕见的黄斑血管疾病,以一孤立的位于中心凹旁的大动脉瘤样病变为主要特征,可同时伴有视网膜内小出血和渗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临床上常与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3型黄斑新生血管等相混淆。深入了解PEVAC的临床特征,对其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由于PEVA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缺乏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措施。多数学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但并不能提高患者视力;目前多尝试采用单纯或联合激光光凝治疗以消除病灶的异常渗出,维持视功能,达到良好的预后。当前仍需探究PEVAC的发病机制,提升对该病的认识,以求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视网膜大动脉瘤(retinal macroaneurysm )又称获得性视网膜大动脉瘤(acquired retinal macroaneurysm),其视网膜动脉管壁呈现纺锤状或梭形血管瘤样膨胀 [1]。绝大多数动脉瘤位于颞侧血管上,多见于视网膜动脉的第3分支以前,偶可见于主干上的小分支。患者多单眼发病,常伴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相关疾病 [2]。患者在早期可无任何不适,当动脉瘤壁发生渗漏、破裂时,可导致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可累及黄斑区。患者多因突发的视力下降而就诊。作者曾诊治一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病例,该病例患者瘤体突然破裂出血引起视力下降,未累及黄斑区,通过控制血压,在全身状态稳定的情况下口服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随诊过程中出血逐渐吸收,瘤体自然萎缩,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指导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手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2021年2—12月因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玻璃体积血等疾病需眼底手术就诊于武汉艾格眼科医院的患者82例(8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由同一位医师主刀行25G玻璃体切割术,并在术中行iOCT检查。记录术前、术中和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的变化。对比术者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判断和iOCT呈现的图示结果是否一致,并记录分析。结果::纳入患者中男42例(42眼),女40例(40眼)。年龄35~78(63.0±7.0)岁。术前诊断包括黄斑前膜25眼(30%)、黄斑裂孔16眼(20%)、黄斑劈裂13眼(16%)、玻璃体积血25眼(30%)、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3眼(4%)。对于黄斑区手术的患眼,术中可动态观察黄斑区剥膜前后的状态变化。玻璃体积血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2眼、视网膜静脉阻塞7眼、视网膜裂孔3眼、视网膜大动脉瘤2眼、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眼;有19眼黄斑区iOCT扫描结构异常,其中黄斑水肿10眼,黄斑前膜5眼,黄斑水肿伴黄斑前膜2眼,黄斑萎缩2眼。术者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判断与iOCT图示结果一致有69眼(84%),不一致有13眼(16%)。11眼(13%)因iOCT而改变治疗策略,其中包括黄斑裂孔4眼、黄斑前膜3眼、玻璃体积血4眼。结论::iOCT能较清晰地实时动态观察术中眼部视网膜情况,特别是黄斑区细微结构,能及时指导术者更适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