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广角视网膜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在DR筛查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超广角视网膜激光扫描成像(UWFSLO)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0—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康复医院行DR筛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 288例2 304眼,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完成UWFSLO和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检查,比较DR的检出及分级水平。不同眼底检查对DR分级的一致性采用Cohen Kappa检验。结果:去除成像不清晰及缺失的图像,最终1 857眼纳入分析。彩色眼底照相、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及绿通道图像对DR的检出率分别为31.3%(581/1 857)、44.5%(826/1 857)和43.4%(807/1 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547, P<0.001),其中UWFSLO复合彩色图像、绿通道图像对DR的检出率均高于彩色眼底照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与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在DR检出分级之间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375( P<0.001),完全一致性为64.08%。UWFSLO绿通道图像与复合彩色图像对DR分级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为0.953( P=0.008),完全一致性为98.17%。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对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视网膜新生血管(NV)病变的检出水平均低于绿通道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6.489、-4.198、-2.111,均 P<0.05)。 结论:UWFSLO较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对DR的检出及分级评估水平更高,其中绿通道图像在MA、IRMA和小的NV病变检出上更为出色。在大规模人群DR的筛查及诊断中,UWFSLO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冷冻治疗后随访18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18岁。因双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冷冻治疗后18年到深圳市眼科医院定期复诊。右眼视力0.1,矫正视力-11.50DS/-3.75DC*4°→0.8;左眼视力0.16,矫正视力-9.50DS/-1.50DC*180°→1.0。眼底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双眼后极部视网膜血管走行纡曲,动静脉比约为2:3,后极部呈豹纹状眼底,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视网膜血管发育至冷冻区边缘,周边视网膜冷冻区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及巩膜(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未见黄斑中心凹轮廓,黄斑区内层视网膜结构未完全退化,椭圆体带结构大致正常(图2)。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双眼视网膜浅层黄斑区拱环变形(图3)。诊断:双眼ROP冷冻治疗后、双眼高度近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在变性近视周边视网膜形态改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超广角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发现的远周部视网膜异常改变的种类和发生率。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变性近视患者59例(118只眼),均接受了OCT及Optos Californi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照相自发荧光(UWAF)检查。其中16例(32只眼)疑似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行超广角荧光素底造影(UWFA)。有患者按眼轴长度分为<30 mm组(66只眼)和≥30 mm(52只眼)组,比较两组周边视网膜异常改变的发生率。结果:眼轴长度≥30 mm组与眼轴长度<30 mm组相比:非压迫变白[48.08%(25/52) vs.28.79% (19/66), χ2=4.63, P=0.031]、周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30.77%(16/52) vs.10.61%(7/66), χ2=7.54, P=0.006]及视网膜裂孔或脱离[21.15%(11/52) vs.7.58(5/66), χ2=4.58, P=0.032]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确诊为CNV者32只眼中眼轴长度≥30 mm组17只眼和眼轴长度<30 mm组15只眼行UWFA检查,两组患者的微动脉瘤[58.82%(10/17) vs.20.00%(3/15), χ2=4.98, P=0.026]、远周部视网膜无灌注区[52.94%(9/17) vs.13.33%(2/15), χ2=5.54, P=0.019]和荧光素钠渗漏[76.47%(13/17) vs.40.00% (6/15), χ2=4.39, P=0.0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能够发现变性近视远周部视网膜结构及血管走行的异常,能为诊断变性近视眼底病变、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伴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患者欧堡全景激光扫描检眼镜与房水检测的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并初步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伴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患者眼底活动性病灶面积与房水巨细胞病毒(CM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AIDS合并活动性CMVR患者22例31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0±8.7)岁。接受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者13例,治疗时间中位数4个月;未接受HAART者9例。采用英国欧堡P200T激光扫描检眼镜行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应用设备自带软件测量活动性病灶面积。所有患眼行前房穿刺,抽取房水100 μl,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CMV-DNA载量。同时行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CMV-DNA载量检测19例;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RNA载量检测17例。CMV及HIV病毒载量均以lg表示。以活动性病灶面积为自变量,房水CMV-DNA载量为因变量构建线性回归函数。 结果:所有患眼均为活动性CMVR,其病灶面积为1 ~264个视盘直径(DD),中位数43 DD. 31只眼中,30只眼(96.8%,30/31)房水CMV-DNA载量中位数为1.3×10 4拷贝/ml,1只眼房水CMV-DNA为阴性。行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检测的19例患者,CD4 +T淋巴细胞中位数18个/μl;检测出CMV-DNA载量4例(21.1%,4/19)。行HIV-RNA载量检测的17例患者,HIV-RNA载量中位数Y为4.1×10 4拷贝/ml。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g(房水CMV-DNA载量)与眼底活动性病灶面积大小明显相关( r=0.601, P<0.001),与CD4 +T淋巴细胞以及lg(血CMV-DNA载量)、lg(HIV-RNA载量)均无明显相关( r=0.125、0.202、-0.096, P>0.05)。回归方程为:lg(房水CMV-DNA载量)= 3.38+0.01×活动性病灶面积。 结论:房水CMV-DNA载量与眼底活动性病灶面积大小明显相关,可反映眼底病灶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小鼠早期视觉功能损伤与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小鼠早期视觉功能损伤及其初级视觉皮层神经元的反应特性。方法:将20只SPF级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组小鼠经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前及造模后1、2、3周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和体质量,并于造模后4周进行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评估糖尿病模型建立情况。造模后4周,采用视网膜电图(ERG)分别记录小鼠暗适应下光刺激强度分别为0.01、3.0 cd·s/m 2的ERG反应,并于明适应10 min后记录光强度为3.0 cd·s/m 2的ERG反应评估小鼠视网膜功能;采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测小鼠的眼底表现;采用视觉水迷宫检测小鼠光栅辨别截止频率以评估小鼠的视觉功能;采用在体电生理技术检测小鼠初级视觉皮层(V1)神经元的空间频率调谐曲线并统计神经元的最大发放强度、自发放强度、最优空间频率、截止频率、带宽等以评估小鼠的神经元功能。 结果:糖尿病组10只小鼠均造模成功。造模后4周,糖尿病组小鼠暗适应光强度为0.01 cd·s/m 2的b波振幅、光强度为3.0 cd·s/m 2的a波和b波振幅以及明适应10 min后光强度为3.0 cd·s/m 2的b波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眼底超广角成像检查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未见明显血管改变;视觉水迷宫检测小鼠光栅辨别能力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小鼠截止频率为(0.45±0.06)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58±0.05)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0, P<0.05);在体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小鼠视觉皮层V1区的神经元最大发放强度为4.29(2.60,8.33)spikes/s,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10(4.34,11.6)spikes/s,最优空间频率、截止空间频率、带宽分别为0.03(0.02,0.05)、0.07(0.05,0.12)和0.14(0.07,0.22)c/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41(0.03,0.05)、0.10(0.07,0.14)和0.14(0.10,0.26)c/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29、-3.22、-3.19、-2.19,均 P<0.05)。 结论:在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管病变尚未出现时视觉功能即可出现异常,这种功能异常与视觉皮层V1区的神经元功能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广域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超广域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联合超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UWF SLO)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DR分级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 横断面研究.招募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 UWF SS-OCTA、UWF SLO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用于检测DR病变,包括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出血(IRH)、视网膜无灌注区(NPAs)、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s)、视网膜静脉串珠(VB)、视网膜新生血管(NVE)、视盘新生血管(NVD)及玻璃体积血(VH).联合三类影像检查(以下简称三联影像)结果作为标准对照,对比不同影像两两联合对DR病变的检出率及对DR严重度分级的一致性.结果 共纳入101例175眼.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MA、IRH、NPAs、IRMAs、NVE、NVD 及 VH 的检出率分别为 91%、83%、77%、69%、27%、10%及12%,Kappa 依次为 0.812、1.000、1.000、1.000、0.986、0.970 及 1.000.与三联影像结果相比,UWF SS-OCTA联合UWF SLO对DR的严重度分级具有优异一致性(Kappa=0.943).结论 UWF SS-OCTA 联合 UWF SLO 能准确识别 MA、IRH、NPAs、IRMAs、NVE、NVD 及VH,对DR筛查及分级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临床上对DR的大规模筛查与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和失明的主要原因,寻求更简便、安全、无创、高效的诊查及监控方法尤为重要.近年推出的多种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在DR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和随访监测中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广角激光扫描眼底成像系统具有免散瞳、快速、无创、成像范围广等特点,包括广角眼底照相、超广角FFA、广角FAF等多种激光扫描模式,可通过不同波长成像定位病变位置.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系统可识别DR的微动脉瘤、视网膜出血、渗出等,因其无创、方便、快捷,已逐渐用于DR的筛查、诊断和随访.OCT血管成像技术可对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黄斑血流密度等进行定量检测,为临床提供多元化的DR诊断依据和评估手段.这些新型眼底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完善将对建立个性化的DR评估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在近视青少年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应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Daytona P200T)对小、初、高中学段的低、中、高度近视学生的周边视网膜进行扫描,了解其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患病率和近视屈光度等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绵阳市随机抽取2所小学、1所初中、1所高中,筛选出近视眼学生,按屈光度不同划分为低、中、高度近视.先应用Daytona P200T在自然瞳孔下行眼底图像采集,然后散瞳后由高年资眼科主治医师在裂隙灯下前置镜眼底检查有无遗漏.结果:不同屈光度组间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不同,且近视屈光度越高,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增高(趋势 χ2=75.76,P<0.001).比较不同屈光度组间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霜样变性(STD)三组间无差异(χ2=5.66,P=0.059),格子样变性(LD)、蜗牛迹样变性(SD)、非压迫性变白(WWP)、囊样变性(CD)、裂孔(DRP)、色素样变性(RP)三组间均有差异(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除WWP(χ2=9.385,P=0.002)外,低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均无差异(P>0.017),低度与高度组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17).中度组和高度组比较,除CD(χ2=8.525,P=0.004)和RP(χ2=6.454,P=0.011),其余均无差异.不同学段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比较:小学段共34眼视网膜变性(5.7%),初中段共90眼(14.9%),高中段130眼(21.9%);随学段增高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增高(趋势χ2=64.79,P<0.001).WWP患病率三组间无差异(χ2=5.63,P=0.060),其它各组间患病率均有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除LD(χ2=6.209,P=0.013)和STD(χ2=9.953,P=0.002)外,小学段与初中段、初中段和高中段比较,均无差异(P>0.017);小学段与高中段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17).结论:青少年近视周边视网膜变性患病率与屈光度、学段成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广角眼底成像在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欧堡Dayton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近视患者眼底周边部视网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研究,收集爱尔眼科医院要求行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000例(2000只眼),分别进行小瞳下欧堡Dayton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眼底检查和散瞳后三面镜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欧堡Daytona 200度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发现有周边视网膜病变共230例(310只眼),检出阳性率为15.50%;三面镜检查发现周边部视网膜病变共242例(322只眼),检出阳性率为16.10%.两种检查方法对近视患者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检出阳性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1.0).结论:欧堡Daytona 200度超广角成像系统为检查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提供了更省时高效的方法,在屈光手术前筛查视网膜周边部病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视网膜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观察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和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olor fundus photography,CFP)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对视网膜出血的检出情况.方法 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4例360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均在白内障术前行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Ⅱ)、传统CFP以及超广角SLO检查,术后行散瞳后前置镜检查.根据OQASTMⅡ获得的客观散射指数(object scatter index,OSI)对不同混浊程度的晶状体进行分级.透过3种不同混浊程度的晶状体,对比观察传统CFP和超广角SLO眼底成像的图片质量评分以及两种检查设备对视网膜出血检出与白内障术后确诊的阳性符合率.结果 在3种不同晶状体混浊程度下,超广角SLO的图片质量评分均高于传统CF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24、0.000).OSI 1.0~<4.0为早期白内障,共100眼,术后实际确诊视网膜出血23眼.术前超广角SLO检出视网膜出血19眼,符合率为82.6%;传统CFP检出11眼,符合率为47.8%.OSI 4.0~<7.0为进展期白内障,共200眼,术后实际确诊视网膜出血35眼.术前超广角SLO检出视网膜出血20眼,符合率为57.1%;传统CFP检出12眼,符合率为34.3%.OSI≥7.0为成熟期白内障,共60眼,术后实际确诊视网膜出血11眼.术前超广角SLO检出视网膜出血4眼,符合率为36.4%;传统CFP检出2眼,符合率为18.2%.透过不同混浊程度的晶状体,超广角SLO视网膜出血检出符合率均高于传统CF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26).结论 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术前眼底检查中,超广角SLO对于视网膜出血的检出符合率高于传统CF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