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汉语普通话成人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SSD)患者人工耳蜗(CI)植入术后1年的康复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CI植入的11例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成人S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4~50岁。在180°平均分布7个扬声器的声场中,测试患者术前、术后CI开机1、3、6和12个月时的声源定位角度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评估患者声源定位能力的改善情况。在声场中采用“空间言语评估系统”,测试患者在稳态噪声环境中不同信噪方位下裸耳(CI off)和助听(CI on)条件下的言语接受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RT),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双耳总和效应和静噪效应的获益情况。采用耳鸣致残量表(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SSD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开机1个月、开机3个月、开机6个月和开机12个月时的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的变化情况。采用言语、空间和音质听觉量表(The 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和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jmegen Cochlear Implant Questionnaire,NCIQ)评估患者CI植入后空间言语感知和生活质量等多方面主观获益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SSD患者佩戴CI后,患耳助听听阈较裸耳听阈有明显改善;声源定位能力明显改善,各随访时间点RMSE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反映头影效应的S SSDN NH测试条件下,患者在助听情况下的SRT较裸耳时平均降低6.5 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5, P=0.001);在反映双耳总和效应的S 0N 0和反映静噪效应的S 0N SSD测试条件下,SSD患者在裸耳和助听情况下的S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各时间点THI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助听时VAS评分显著低于裸耳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助听下,SSQ问卷总分、言语理解和空间听觉分类得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NCIQ问卷总分与裸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自信心分项得分较裸耳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497, P=0.013)。 结论:CI植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汉语普通话SSD患者重建双耳听觉,改善声源定位能力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同时有助于减轻耳鸣困扰和耳鸣响度,提高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手机视频的帕金森病患者冻结步态的自动识别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手机拍摄PD伴冻结步态(FOG)患者的步态视频,构建基于手机视频的PD伴FOG患者的自动识别系统。方法:选择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49例PD伴FOG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手机拍摄患者"3 m往返"和"3 m往返通过窄道(长0.6 m)的过程,获得87个有效视频,标注每个视频的转身阶段、直行阶段及其中的FOG事件。提取视频中关键点的位置信号,对信号预处理后提取特征数据,由特征数据分别建立动作识别模型、直行FOG识别模型和转身FOG识别模型,最后组成端到端的FOG识别模型。采用留一法(LOSO)评估上述模型的性能。结果:87个有效视频中25 881个窗口样本,其中22 066个非FOG窗口样本,3815个FOG窗口样本。LOSO法评估结果显示,动作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83.27%,特异度为91.38%,准确度为89.28%。直行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57.69%,特异度为88.12%。转身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为61.54%,特异度为98.72%。端到端的FOG识别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1%、75.73%。结论:基于手机视频的PD患者FOG自动识别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实现远程识别PD患者的FOG,便于对PD伴FOG患者的筛查和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采用"O"型臂导航下磨钻刮除治疗的骨样骨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8.4±10.9)岁(范围2~44岁);病程1周~3年,平均14.2个月。病灶部位:股骨近端6例,股骨远端3例,胫骨近端4例,胫骨远端1例,腓骨近端2例,肱骨远近端各1例。术中应用"O"型臂导航确定病灶部位,通过1~4 cm小切口剥离肌肉软组织至骨面,放置通道拉钩,将磨钻注册为导航识别设备,逐步磨除瘤巢表面骨质,以刮匙刮除瘤巢送病理学检查;根据导航图像用磨钻扩大磨除病灶,结束前再次"O"型臂X射线机扫描确认磨除范围。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手术前后行CT病灶扫描,进行影像学对比病灶是否有残留或复发。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结果:18例手术时间40~175 min,平均89.3 min,其中建立导航图像所需时间为(18.0±4.1)min(范围13~22 min)。手术切口长为(2.7±1.1)cm(范围1~4 cm)。所有患者均达到病灶完全刮除,术后病理全部证实为骨样骨瘤。全部病例随访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24 h患者均自主下地活动,术后第3至7天疼痛性质和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疼痛基本消失。18例术前VAS为(5.33±1.24)分,术后第3天为(2.79±1.32)分,术后第7天为(1.86±1.21)分,术后1个月为(0.86±0.93)分,术后3个月为(0.33±0.48)分,术后6个月为(0.09±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50, P<0.001)。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治疗成功率(症状缓解无复发,影像学病灶无残余无复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为100%。 结论:"O"型臂导航下小切口磨钻刮除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而高效的技术手段,术中精确定位及磨除范围大于瘤巢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范围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范围的相关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分析性研究,入选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选者均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以CMR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识别是否存在心肌纤维化及其部位,应用视觉分析法计算LGE范围(LGE%)。根据是否存在LGE分为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进一步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最大室壁厚度(LVMWT)将LGE阳性组患者分为轻度肥厚组、中度肥厚组和重度肥厚组。入选患者均测定外周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该研究共入选患者48例,年龄(46.4±14.3)岁,其中男性42例(87.5%)。CMR检查示LGE阳性患者34例(LGE阳性组)占70.8%,阴性者14例(LGE阴性组)。与LGE阴性组比较,LGE阳性组患者较为年轻( P=0.038),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Ⅲ/Ⅳ级者占比较高( P=0.00)。与LGE阴性组比较,LGE阳性组患者LVMWT较厚( P=0.008),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较大( 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大( P=0.04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均较低( P均<0.05)。LGE阳性组患者血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LGE阴性组[分别为2 760.5(1 503.4,3 783.6)ng/L比861.3(552.2,1 092.8)ng/L, P=0.002;0.970(0.448,1.684)μg/L 比0.147(0.033,0.251)μg/L, P=0.041]。LGE阳性组患者心肌轻度肥厚者15例(轻度肥厚组)、中度肥厚者10例(中度肥厚组)、重度肥厚者9例(重度肥厚组),3个亚组间LGE%以及NT-proBNP和cTNI均随着心肌肥厚程度增加而增加( P均<0.05)。LGE%与年龄呈负相关性( r=-0.618, P=0.011),与NT-proBNP 、cTnI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 r=0.271, P=0.010; r=0.111, P=0.013),与LVEDV、LVMWT及LVMI均呈正相关(分别为, r=0.438, P=0.09; r=0.735, P=0.001; r=0.532, P=0.034)。 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范围与年龄呈负相关,与血NT-proBNP、cTnI水平以及LVEDV、LVMWT、LVMI均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至2017年在“上海糖尿病眼病研究”中由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的7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作为测试数据集。患者年龄(69.65±19.09)岁,男性384例,女性403例。根据眼底图像预处理、成像质量评价、内容检测和评估结果输出4个模块开发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将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输入该系统自动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视盘、黄斑识别,并根据图像质量判断规则对图像进行合格与否的判断并分类。同时由12位专业眼底图片阅片医师对此数据集的图像质量进行人工分类,其中合格1 846幅,不合格551幅。将系统判断结果与人工判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可对输入的彩色眼底像图片自动进行眼别和眼位识别,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估,之后直观输出评估结果。每幅眼底图像评估时间<1 s。1 846幅人工判断为图像质量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亦为合格者1 788幅(96.86%);551幅人工判断为不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结果亦为不合格者550幅(99.82%)。图像质量不合格原因为图像过暗(62幅,11.27%)、图像过亮(51幅,9.27%)、黄斑区不清晰(59幅,10.73%)、黄斑视盘未见(36幅,6.54%)、未见眼底结构(125幅,22.73%)、图像模糊(175幅,31.82%)、图像有遮挡(42幅,7.64%)。系统评估与人工判断结果总体一致率为97.54%。结论:该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对眼底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与专业阅片医师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具有客观性。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0-92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智能技术在脊柱侧凸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用于研究、开发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新兴科学,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完成需要人类智能的复杂任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器视觉、语言识别、图像理解、遗传编程、机器人工厂和专家系统等专业领域。脊柱侧凸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不仅会引起患者外观与体型的改变,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临床中,由于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具有维持姿势的重要功能、脊柱外科手术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使得脊柱侧凸的诊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大规模诊筛工作中易出现工作量大、易疲劳、高误诊率及漏诊率等现实问题。近年来,学者们发现AI技术具有的对样本数据内在规律和表征的深度学习能力,可应用于脊柱侧凸的诊断、筛查、手术决策、术中操作、预测预后和保守治疗等专业领域。然而,AI技术在现阶段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脊柱侧凸临床诊疗应用中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数据采集不规范、技术研发难度大、技术固有缺陷、过度依赖及法律伦理等问题。借助文献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共享网络,对近年来国内外AI技术在脊柱侧凸诊疗中的应用趋势和总体概况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AI技术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术式选择系统的建立及在腰椎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术式选择系统,探讨其指导腰椎内镜手术选择的效果。方法:收集天津市天津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1 110例接受经皮经椎间孔内镜、804例接受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923例接受可动式椎间盘镜及623例接受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的腿痛、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MacNab标准。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4∶1将患者分为训练数据集(2 768例)和测试数据集(692例)。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多模态数据输入深度学习模型,对影像学数据感兴趣区域进行标注,模型分为椎间盘定位模块、是否需要手术的判别模块和术式推荐模块,采用以U-Net分割模型、ResNet为骨干的卷积神经网络与最终采用的术式进行整合,建立训练数据库。计算测试集各模块的准确率和召回率。结果:所有患者与术后随访12个月时相比,接受经皮经椎间孔内镜、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可动式椎间盘镜和单侧双通道内镜手术患者的腿痛VAS评分,分别从术前的(7.69±0.80)、(7.82±0.88)、(7.62±0.69)和(7.56±1.00)分降至(1.44±1.09)、(1.35±0.82)、(1.51±1.08)和(1.43±0.91)分;腰痛VAS评分分别从术前的(5.73±0.83)、(6.17±0.99)、(6.11±0.88)和(6.46±0.95)分降至(0.93±0.75)、(1.01±0.67)、(1.40±0.72)和(1.27±0.70)分;ODI分别从术前的39.91%±4.50%、40.05%±8.05%、47.08%±9.50%和44.43%±4.71%降至5.77%±2.22%、6.05%±2.31%、8.51%±2.16%和9.51%±3.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MacNab标准评价:优1 637例、良1 585例、可235例、差3例,优良率为93.12%(3 222/3 460)。在深度学习模型中,训练集输入2 768例患者的多模态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形成手术识别和术式推荐系统,测试集输入692例患者术前资料,与最终采用的术式相对比。在椎间盘定位模块中,患者腰椎间盘的位置与名称的准确率为97.1%(672/692)。在是否需要手术的判别模块中,以椎间盘为单位的判断准确率为94.80%(3 280/3 460),召回率为91.9%(636/692);以患者为单位的判断准确率为91.9%(636/692)。在术式推荐的模块中,以椎间盘为单位的系统推荐术式准确率为89.5%(569/636),以患者为单位的系统推荐术式准确率为82.2%(569/692)。 结论:成功建立的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术式选择系统可有效地指导腰椎内镜手术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为视角的医院品牌形象建设探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医院作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公共环境,医院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医院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院文化输出的有力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塑造优良的医院品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也是医院形象建设的主旨。作者概述了医院视觉识别(Ⅵ)系统设计的内涵以及对医院品牌建设的意义,探究Ⅵ设计系统开发和导入医院品牌形象建设的应用方法,以加强医院品牌个性化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整体形象。作者还提出了医院Ⅵ系统设计导入品牌建设中需要遵守可施行性和适用性的原则,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合多重元素,既要保证设计的艺术性,又能够与医院形象高度统一,从而促进医院品牌价值和文化的广泛推广,对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Ⅵ设计系统开发和导入医院品牌形象建设是对用户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同时也是医院加快提升知名度的必要措施。加强医院品牌建设,要提高Ⅵ设计系统个性化,将之转化为医院整体品牌形象缩影的视觉符号系统,并传达给用户。设计过程中既要确保Ⅵ系统的视觉符号形象易懂,融入医院品牌建设中,使大众的接收度更高,又要遵循艺术性,在传递品牌理念时展现出自身的形象艺术价值。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医疗竞争环境进一步严峻。医院管理者更需要注重Ⅵ设计系统开发和导入医院品牌形象建设。对医院内部来讲,可以提升核心凝聚力、竞争力;对社会来讲,有利于提升医院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提高知名度和患者忠诚度。这对医院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视的促进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尔茨海默病伴发视觉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认知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症状和多种功能受损。研究发现,AD患者常伴发复杂的视觉障碍,其甚至可以出现在认知功能受损之前。本文对AD患者视觉障碍的临床症状、视觉系统的变化、视觉障碍的发生机制、视觉系统生物标志物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我们了解视觉系统改变及视觉障碍作为AD早期筛查、识别和干预的窗口所具有的潜能和价值,为AD的早诊早治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智能在近视防治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未经矫正的近视会影响人类的视力和视觉功能,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增加的近视人口正在给卫生保健系统带来越来越大的负担。此外,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导致不可逆转的视觉障碍。因此,近视的及时发现与干预、并发症的及早发现与治疗至关重要。基于医疗大数据的人工智能(AI)模型具有辅助指导近视个体化诊断和治疗的潜力,AI作为近视高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一种潜在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早期识别、风险分层、进展预测和及时干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专家共识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和国际转化医学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总结目前AI在近视防治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提出AI在近视防治领域的未来方向,旨在为AI在近视防治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