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配戴后角膜屈光力的变化及其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 OR=0.393, F=3.447, 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 OR=0.157, F=7.057, 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 OR=0.108, F=4.583, 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 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角膜塑形镜诱导角膜高阶像差改变与控制儿童近视性屈光参差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OK)镜后,双眼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和眼轴长度增加量的差异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次验配OK镜的31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其中男性15例(3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年龄(10.7±1.4)岁。戴镜前(基线)和戴镜后6、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双眼进行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和光学生物指标检查,记录角膜高阶像差、角膜相对屈光力(角膜周边屈光力和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和眼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双眼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的相关性。 结果:戴镜后12个月时失访6例,25例儿童(50只眼)纳入研究。总角膜和角膜前表面直径3.0和6.0 mm范围内,近视度数较高眼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均大于对侧眼(均 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角膜上方距中央2.0和2.5 mm处、下方距中央2.5 mm处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大于对侧眼( t=-2.06,-2.07,-2.42; P=0.05,0.049,0.023),但双眼角膜水平方向(角膜鼻侧和颞侧)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的眼轴长度增加量为0.14(0.08,0.20)mm,显著小于对侧眼的0.18(0.14,0.35)mm( Z=-3.21, P=0.001),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从基线的0.40(0.34,0.54)mm减小为0.33(0.24,0.54)mm( Z=-3.21, P=0.001)。角膜前表面直径3.0 mm范围内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以及角膜前表面直径6.0 mm范围内彗差的增加量,均与眼轴长度增加量呈负相关( r=-0.493,-0.606,-0.500,-0.307; P<0.05);而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无显著相关( r=-0.092,-0.104,-0.230,-0.061; P>0.05)。 结论:配戴OK镜后12个月,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减小,与近视度数较高眼的角膜高阶像差(尤其是彗差)的增加量大于对侧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配戴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的变化,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身对照研究。于2020年10月1─15日在温州医科大学收集成年近视受检者18例,在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单焦软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状态下分别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周边屈光度的测量范围为鼻颞侧30°(5°间隔)。周边屈光度与中心屈光度的差值为相对周边屈光度(RPR)。通过拟合获得鼻颞侧相对周边屈光度曲线,曲线下面积即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面积(ARPR)。根据高斯光学系统,计算各注视方位相应的角膜坐标,获取各位点的全角膜屈光力,并计算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CRPR)和角膜ARPR。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各状态RPR和CRP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视网膜ARPR与角膜ARPR的关系。 结果::配戴单焦软镜时鼻侧(5°至25°)及颞侧(5°至20°)的RPR呈远视状态,配戴多焦软镜使各点RPR发生近视性漂移(均 P<0.001),除鼻侧5°、颞侧30°外。配戴多焦软镜时,鼻侧(25°~30°)及颞侧(10°~30°)CRPR与配戴单焦软镜时相比呈现出更大的正屈光力(均 P<0.001)。配戴多焦软镜时,视网膜ARPR与相应的角膜ARPR呈正相关( r=0.54, P=0.031)。 结论::多焦软镜使角膜周边的相对正屈光力增加,从而增加了视网膜的周边近视性离焦量。临床上,配戴多焦软镜引起的角膜屈光力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视网膜离焦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配戴离焦RGPCL对高度近视儿童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儿童配戴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前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并分析配戴后镜片对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9-06/2020-06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并验配离焦RGPCL的8~12岁高度近视儿童30例60眼.使用TMS-4N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基线及戴镜0.5、1a时戴镜状态下角膜切向屈光力,分析角膜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中央顶点处角膜屈光力改变情况,同时以1mm为间隔采集前述4个方位角膜屈光力以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采集范围为1~4mm,分析戴镜前后各点位屈光力变化情况.戴镜0.5,1a时后要求停戴1wk后复测眼轴、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戴镜后较基线时眼轴、等效球镜度、散光和角膜屈光力等改变情况.结果:配戴离焦RGPCL时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的角膜最大屈光力在0.5、1a时较戴镜前均显著增加,与角膜顶点处屈光力相比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与戴镜前的负相对屈光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戴镜0.5、1a时复诊时戴镜状态下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方向改变,除T1点位周边负屈光力增加外,其余各轴向各点位周边屈光力均显著增加.配戴0.5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1±0.10D,simK值减少0.20±0.18D,1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0±0.12D,平均K值变平0.02±0.05D,simK值减少0.16±0.13D.戴镜0.5、1a时后角膜平K较基线变化无差异.结论:配戴离焦RGPCL状态下角膜最大屈光力较角膜顶点处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且4条轴向上各点位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由负值转变为正值.戴镜1a内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均较基线时增加,而散光量减少,角膜屈光力呈陡K变平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