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相关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CL-iLSCD)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于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角膜病门诊确诊为CL-iLSCD并接受药物治疗和随访的17例患者(25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14例,年龄为(36.4±6.9)岁。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结合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和角膜缘尤其是上皮病变范围,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角膜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转归和相关因素等。结果:所纳入的患者有4~30年软性角膜接触镜戴镜史,中位数为10年;每日戴镜时间为(10.5±2.5)h。88.0%(22/25)的患眼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或疼痛、眼红和畏光等症状。常见体征为角膜上皮梳齿状和(或)漩涡状迟发性荧光素染色,上方角膜缘(11~1点钟方位)受累最多(25/25,100.0%),并伴随中央角膜上皮厚度、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和神经纤维长度降低等活体影像学表现异常。结合影像学参数综合等级评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的各为5、11和8只眼。80.0%(20/25)的患眼曾发生误诊。停戴角膜接触镜并给予以人工泪液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后,所有患眼的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其中13只眼治愈,12只眼好转。结论:CL-iLSC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早期体征较为隐匿。停戴角膜接触镜和药物治疗是目前该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调节聚散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对调节和聚散功能的影响。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7─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46例近视患者参加本研究,分别在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测量其调节参数和聚散参数,包括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微波动、相对调节、远近隐斜以及远近BI/BO破裂点。采用配对 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同一受检者配戴单光框架眼镜和多焦软镜时在33 cm处的调节反应无明显差异,多焦软镜配戴后的调节微波动高于单光框架眼镜( t=-5.155, P<0.001),近距隐斜向外隐斜方向偏移(单光框架眼镜:-0.83 △±7.03 △,多焦软镜:-2.46 △±6.29 △, t=-2.647, P=0.011),远距BO破裂点变小( t=-3.023, P=0.004),近距BI破裂点变大( t=2.575, P=0.013)。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多焦软镜后近距调节微波动增大,近距外隐斜增大,近距发散范围变大,提示多焦软镜的周边离焦设计会对配戴者的双眼视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选择多焦软镜作为近视防控手段时需评估其双眼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周边视网膜离焦机制在近视进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近视眼发病率的不断攀升,其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探索近视眼的发生与进展机制对于防控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周边视网膜离焦机制在近视发展中的作用,特别关注了调节滞后与周边视网膜离焦的相互作用,以及光学干预手段对近视眼控制效果的影响。近年来,基于周边视网膜离焦理论,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防控近视的光学工具,如周边离焦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和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本文也对这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加深对近视眼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并指导未来防控近视眼产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近视控制的行业指南和伦理考量》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球近视患病率不断攀升,近视程度不断加深,发生可致盲并发症的概率升高,近视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视力受损以及盲的主要原因,近视防控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目前的防控方法包括户外活动、药物治疗及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软性角膜接触镜、渐变焦和双焦眼镜配戴等,这些方法给参与治疗决策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带来了许多伦理争议问题,比如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潜在的利益冲突?对开处方的临床医生有什么监管上的考量?企业参与的近视控制研究涉及哪些伦理问题?学术组织应该如何适当传播近视控制研究的成果信息?开处方者的资质如何认证?近视防控医疗产品应该如何销售给开处方的医生以及患者?本文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关循证指南,对国际近视防控治疗的现状和相关问题及解决建议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式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老视的视觉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式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多焦软镜)和单光软性角膜接触镜(单焦软镜)联合验配方式矫正老视的视觉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于2018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20例老视观察对象(老视度数+1.00~+2.00 D),分别按多焦法(双眼配戴多焦软镜)、单眼视法(一眼配戴远用单焦软镜,一眼配戴近用单焦软镜)和改良法(主视眼配戴单焦软镜,非主视眼配戴多焦软镜)3种方法验配角膜接触镜。每种方法配戴1周,间隔1周作为洗脱期,分析选用单光框架眼镜和3种接触镜矫正方法矫正下的观察对象双眼远、中、近距离100%及10%的双眼对比度视力(后文中视力均为双眼视力),同时采用VFQ-25汉化版视觉质量量表评估视觉效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方法下视力的差异。结果::在远距视力对比中,多焦法视力低于单光框架眼镜( t=3.91, P=0.001)和改良法( t=2.94, P=0.008)。在5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 t=-4.76, P<0.001;10%: t=-4.22, P<0.001)、单眼视法(100%: t=-3.50, P=0.002;10%: t=-4.76, P<0.001)和改良法视力(100%: t=-4.22, P<0.001;10%: t=-3.90, P=0.001)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在30 cm处100%和10%对比度时,多焦法(100%: t=-4.36, P<0.001;10%: t=-5.48, P<0.001)、单眼视法(100%: t=-7.43, P<0.001;10%: t=-4.03, P=0.001)和改良法(100%: t=-5.67, P<0.001;10%: t=-3.93, P=0.001)视力均高于单光框架眼镜。所有观察对象中有1例认为单光框架眼镜最佳,7例认为多焦法最佳,2例认为单眼视法最佳,10例认为改良法最佳。 结论::联合多焦法和单眼视法的改良验配方法能很好地矫正老视,提供不弱于单眼视法和多焦法的视觉效果,更容易被老视患者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2023摘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视研究是一个动态且快速变化的领域,目前的研究提供了对于近视病因更好的解释并介导了新的近视防控策略。在2019年,国际近视研究院(IMI)收集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近视相关主题的白皮书,并在2021年更新了证据摘要。本文中,我们对过去2年的关键主题进行总结。动物模型研究继续探索光的波长和强度对眼球生长的影响,以及新的药物和巩膜之间的交联作为减缓近视的潜在策略。随着对于近视早期干预的重视,"近视前状态"也得到关注。尽管高度近视中眼球结构的分类和定义仍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使用IMI的标准定义近视(≤-0.5 D)和高度近视(≤-6.0 D)。临床试验表明,结合多区、微透镜或扩散光学的新型眼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讨论了影响软性多焦接触镜和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因素。局部使用阿托品仍然是唯一可广泛获取的药物治疗方法。高浓度阿托品的反弹现象在低浓度阿托品或光学干预下并不明显。总的来说,近视控制治疗对视力功能的不良影响很小,且普遍安全,佩戴时间延长和联合治疗会使治疗效果最大化。一种新兴的针对儿童的光疗法仍需要全面的安全性数据,以进行风险与收益分析。鉴于近视控制策略的成功,本文重点讨论在临床试验中纳入对照组的伦理问题。本文还讨论了对于临床试验方案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对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配戴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引起的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的变化,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身对照研究。于2020年10月1─15日在温州医科大学收集成年近视受检者18例,在配戴单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单焦软镜)和多焦软性角膜接触镜(简称多焦软镜)状态下分别采用红外自动验光仪和角膜地形图测量周边屈光度及周边角膜屈光力。周边屈光度的测量范围为鼻颞侧30°(5°间隔)。周边屈光度与中心屈光度的差值为相对周边屈光度(RPR)。通过拟合获得鼻颞侧相对周边屈光度曲线,曲线下面积即视网膜相对周边屈光面积(ARPR)。根据高斯光学系统,计算各注视方位相应的角膜坐标,获取各位点的全角膜屈光力,并计算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CRPR)和角膜ARPR。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各状态RPR和CRP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视网膜ARPR与角膜ARPR的关系。 结果::配戴单焦软镜时鼻侧(5°至25°)及颞侧(5°至20°)的RPR呈远视状态,配戴多焦软镜使各点RPR发生近视性漂移(均 P<0.001),除鼻侧5°、颞侧30°外。配戴多焦软镜时,鼻侧(25°~30°)及颞侧(10°~30°)CRPR与配戴单焦软镜时相比呈现出更大的正屈光力(均 P<0.001)。配戴多焦软镜时,视网膜ARPR与相应的角膜ARPR呈正相关( r=0.54, P=0.031)。 结论::多焦软镜使角膜周边的相对正屈光力增加,从而增加了视网膜的周边近视性离焦量。临床上,配戴多焦软镜引起的角膜屈光力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视网膜离焦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于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争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近视的高发和低龄化趋势,高度近视的防控措施持续受到关注。目前控制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进展的手段主要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点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或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FSCLs)、后巩膜加固术等,这些干预措施也已在高度近视儿童群体中开展,并被证实可能可以有效控制近视进展,但在临床用法、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存在着使用浓度与安全性的矛盾,较高浓度的阿托品控制效果较好,但也伴随着更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同时部分儿童应用阿托品后近视控制效果不佳。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的控制效果不够明确,且角膜塑形镜的度数设置尚缺少定论。MFSCLs配戴对高度近视的控制效果仍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手术手段,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创伤较其他干预措施大,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各类高度近视干预措施的推广应用仍需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本文从药物、光学、手术及其他干预措施几个方面就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高度近视干预措施存在的争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际近视研究院2023摘要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近视研究是一个动态且快速变化的领域,目前的研究提供了对于近视病因更好的解释并介导了新的近视防控策略.在2019年,国际近视研究院(IMI)收集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近视相关主题的白皮书,并在2021年更新了证据摘要.本文中,我们对过去2年的关键主题进行总结.动物模型研究继续探索光的波长和强度对眼球生长的影响,以及新的药物和巩膜之间的交联作为减缓近视的潜在策略.随着对于近视早期干预的重视,"近视前状态"也得到关注.尽管高度近视中眼球结构的分类和定义仍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研究使用IMI的标准定义近视(≤-0.5 D)和高度近视(≤-6.0 D).临床试验表明,结合多区、微透镜或扩散光学的新型眼镜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本文讨论了影响软性多焦接触镜和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因素.局部使用阿托品仍然是唯一可广泛获取的药物治疗方法.高浓度阿托品的反弹现象在低浓度阿托品或光学干预下并不明显.总的来说,近视控制治疗对视力功能的不良影响很小,且普遍安全,佩戴时间延长和联合治疗会使治疗效果最大化.一种新兴的针对儿童的光疗法仍需要全面的安全性数据,以进行风险与收益分析.鉴于近视控制策略的成功,本文重点讨论在临床试验中纳入对照组的伦理问题.本文还讨论了对于临床试验方案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近年来视网膜周边离焦理论的提出,为近视防控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基于该理论,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Multifocal Soft Contact Lens,MSCLs)和周边离焦框架眼镜(Defocus Spectacles)均通过辅助矫正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实现了对近视的防控.本文主要针对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