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方肌、上孖肌、下孖肌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来源于长治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时,观察到其左侧股方肌、上孖肌和下孖肌变异。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鲜有此类变异报道。为积累国人股方肌变异解剖学资料,现作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主动脉弓分支、胸导管变异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笔者在解剖2具成年尸体时,观察到标本主动脉分支之一的头臂干在起点、走行位置存在变异,胸导管在走行、最终注入点存在变异。尸体标本10%甲醛固定,来源于长治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标本1为女性,身高168 cm,60岁左右,发育正常;标本2为男性,身高158 cm,55岁左右,发育正常。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精确度0.02 mm)。查阅国内外文献,未见此类变异报道。为积累国人主动脉弓和胸导管变异的解剖学资料,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根据臂丛神经走行的特点,臂丛神经阻滞有多种入路可供选择。近年来,随着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新型入路,即肋锁间隙入路。肋锁间隙内的臂丛神经各束相互聚集,位于腋动脉外侧,解剖变异率低。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所需局麻药容量较少,在上肢手术中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应用。文章就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相关解剖、操作技术、局麻药容量和浓度、临床应用优势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下肢CT血管成像的腘动脉分支变异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腘动脉分支变异率及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205例(387肢)患者的术前下肢血管CT成像(CTA)资料,其中男153例、女52例,年龄12~79岁;双下肢182例、单侧下肢23例,左侧195肢、右侧192肢。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小腿动脉图像,观察腘动脉分支的解剖变异形态,根据Kim-Lippert分型统计腘动脉分支解剖变异Kim Ⅲ型及其各亚型变异率;测量变异分支动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包括变异动脉分支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分支动脉长度、分支动脉缺失处至踝关节水平长度等,并与腘动脉正常分支比较。结果:205例患者中有33例(43肢)发生腘动脉分支变异:Kim ⅢA型变异发生率4.1% (16/387肢) ;ⅢB型变异发生率3.4%(13/387肢);ⅢC型变异发生率0.26%(1/387肢);ⅢD型变异发生率1.8%(7/387肢);特殊类型变异5例6肢(6/387,1.6%),主要表现为胫前或胫后动脉未缺失,腓动脉增粗替代形成足背或足底动脉。28例(37肢)腘动脉分支KimⅢ型解剖变异于小腿中下1/3处发生缺失,变异的主干动脉分支均为不完全缺失,胫后动脉(ⅢA型)、胫前动脉(ⅢB型)、腓动脉(ⅢA型)变异分支长度分别为(176.8±51.2)、(187.9±73.7)、(153.4±58.5)mm;其管径(起始处外径、分支末端外径)均较正常腘动脉分支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结论:腘动脉分支存在广泛的解剖变异模式,其总变异率为11.1%,术前通过下肢CTA可准确判断腘动脉分支解剖形态,为降低临床下肢手术的风险提供解剖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婴幼儿遗传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住院并接受CMA检查的130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按照美国Affymetrix公司CytoScan HD技术平台的标准操作流程行全基因组CMA检测,结果采用ChAS(chromosome ana-lysis suite染色体分析套件)软件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根据CHD患儿是否合并心外异常分为孤立型CHD组和综合征型CHD组;根据CHD患儿解剖学特点对2组患儿CHD表型进行分类,分为简单型CHD组和复杂型CHD组。结果:在130例行CMA的CHD婴幼儿中,共在53例患儿中检出60个有临床意义的拷贝数变异(CNVs),总体检出率为40.8%(53/130例),其中32例(24.6%)患儿的致病性CNVs<10 7 bp。检出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综合征29例(54.7%),其中最常见的为22q11.2微缺失综合征、Williams-Beuren综合征及Wolf-Hirschhorn综合征。孤立型CHD组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42.8%(30/70例),综合征型CHD组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38.3%(23/6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0)。简单型CHD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34.4%(20/58例),复杂型CHD致病性CNVs检出率为45.8%(33/7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9)。通过基因型与表型分析,发现 SUZ12、 DGCR6、 YWHAE、 CRKL、 LZTR1、 DLG1、 ADAP2、 TBX6基因是与CHD相关的候选致病基因。 结论:CMA在婴幼儿CHD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推荐CMA作为CHD婴幼儿临床一线遗传学检测技术,无论哪种类型CHD均应接受CMA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尖瓣环分离的再认识:从患病率到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二尖瓣环分离(MAD)是二尖瓣纤维环的一种解剖学变异,表现为二尖瓣铰链点移位,导致左心房壁与二尖瓣环连接处与左心室游离壁的分离。过去普遍认为MAD是二尖瓣脱垂患者的影像学特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正常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的MAD,近年来MAD的患病率、组织学与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影像学、临床意义等方面认知不断更新,该文就此进行简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面部软组织修复与重建技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相应临床经验,对鼻面部软组织的解剖学特点、修复及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其中常用的亚单位修复技术包括鼻背和鼻侧壁-局部皮瓣、鼻尖-前额瓣、鼻翼-鼻唇沟瓣,需要根据全层皮肤特点及个体变异灵活改进加以应用。此外,供区皮肤特点及血供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鼻内衬重建与外鼻重建分开进行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咽升动脉分支的解剖分组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组肾盏的分型及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后组肾盏的分型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CT尿路造影(CTU)检查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20例,女320例;年龄(52.4±11.9)岁。患者两侧均有肾,501例集合系统正常,139例有轻度积水。对患者的CTU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以脊柱为标记在立体空间旋转集合系统图像,模拟俯卧体位。采取两人阅片方式,观察俯卧位肾盏的影像学形态,统计左、右侧各640个肾后组肾盏的分型。依据肾盏形态及其对手术通道建立的影响,将后组肾盏分为3个类型。壶腹型:肾盂形如壶腹,肾盂直接与杯口状肾小盏相连,没有明显的肾大盏。经典分支型:≥2个肾大盏呈分支状汇集形成肾盂。细长分支型:肾大盏呈分支状,至少有1个肾大盏轴线长度≥0.9 cm且盏颈宽度≤0.3 cm。依据后组肾小盏从属肾大盏的关系,又将经典分支型分为a、b、c 3种类型,包括7个亚型。仅来源1组肾大盏为a型,同时来源于2组肾大盏为b型,同时来源于上、中、下3组肾大盏为c型。a型包含3种亚型,仅来源于上组肾大盏为a1型,仅来源于中组肾大盏为a2型,仅来源于下组肾大盏为a3型。b型也分为3种亚型,同时来源于上、中组肾大盏为b1型,同时来源于中、下组肾大盏为b2型,同时来源于上、下组肾大盏为b3型。c型无相应亚类。结果:本组640例(共1 280个肾)均有后组肾盏。后组肾盏的形态学分型中壶腹型占8.83%(113/1 280),其中2个肾小盏占比最高(5.63%,72/1 280);经典分支型占71.25%(912/1 280),其中3个肾小盏占比最高(31.17%,399/1 280);细长分支型占19.92%(255/1 280),其中3个肾小盏占比最高(9.92%,127/1 280)。经典分支型的解剖学分型中a型占20.50%(187/912),b型占66.45%(606/912),c型占13.05%(119/912)。a1、a2、a3型的比例分别为4.06%(37/912)、6.14%(56/912)、10.31%(94/912)。b1、b2、b3型的比例分别为2.03%(21/912)、7.46%(68/912)、56.69%(517/912)。结论:后组肾盏结构复杂,变异极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存在后组肾盏,后组肾盏形态学分3种类型,以经典分支型占比最高,且以3个后组肾小盏占比最高。经典分支型解剖学分型以b3型占比最高。后组肾盏分型可为PCNL从后组穿刺提供解剖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腋弓的常见形态与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腋弓是常见的腋窝肌纤维变异,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0.8%。它的形态多样且不固定,有不同起止点,临床医师尚缺乏对它的充分认知。随着前哨淋巴结活检逐渐获得广泛开展,腋弓的临床意义日益凸显。腋弓的存在不仅会遮挡腋窝区域淋巴结,导致腋窝淋巴结清扫解剖层次不清;还会压迫腋窝神经血管束,引起上肢静脉血栓、淋巴水肿及神经卡压等相关症状;体积明显的腋弓还会表现为腋窝异常凸起。除在尸体解剖或手术过程中发现腋弓外,目前已有多种影像学方法可对腋弓进行评估,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人员虽尝试用胚胎学、比较解剖学来解释腋弓的起源,但多数观点仍为假说,腋弓的起源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