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细胞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门静脉癌栓(PVTT)是影响肝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PVTT肿瘤学特性较强,极易发生肝外转移,并发门静脉高压,导致消化道出血或肝衰竭,引起死亡。本文通过综述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局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微环境方面的形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透明质酸注射填充导致眼动脉栓塞的治疗及预防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透明质酸近18年来一直是最常用的面部填充剂,使用量逐年增加,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注射导致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更令人沮丧的是,这种视力损害迄今为止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针对透明质酸造成眼动脉栓塞的治疗,球后注射透明质酸酶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存在争议,所以目前业内的共识是预防重于治疗。对于注射所致的视力障碍,其致病机制并未明确,主要有动脉栓塞、动脉缺血、动脉痉挛和静脉累及等理论学说,致病原因主要与眼动脉在面部的分支密切相关,如果能充分掌握这些分支的解剖参数及其在面部的准确分布,则可最大程度地防止透明质酸填充剂进入动脉内。该文对近年来透明质酸注射导致视力缺损的机制、治疗进展和预后进行了分析、总结,有助于增强临床医生对透明质酸注射导致眼动脉栓塞相关解剖学和治疗进展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填充剂注射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猎人弓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猎人弓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 BHS)又称旋转型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相关综合征,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其常见诱因为单侧颈部旋转。BHS由Sorensen [1]于1978年报道1例因转头射箭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例时首次命名,其特征是颈部在生理范围内旋转或拉伸诱发的可逆性同侧或对侧椎动脉闭塞。BHS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骨赘、纤维带形成、颈椎间盘突出、肿瘤 [2]或其他压迫颈椎的解剖学结构异常。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过程中由于头部位置改变导致的单侧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是诊断BHS的金标准 [3]。本文报道了一例通过动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dTCD)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诊断的BHS病例,并从病因、机制、分型、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对BHS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软腭及咽部肌肉神经解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该文综述了软腭及咽部肌肉神经解剖相关的研究进展。软腭部肌肉分为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腭咽肌、腭舌肌及悬雍垂肌。其中,腭帆张肌受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支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他软腭肌由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形成的咽丛分支支配,面神经及腭小神经亦参与其中。咽肌可分为咽缩肌和咽提肌,咽缩肌包括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及咽下缩肌;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腭咽肌和咽鼓管咽肌。咽上缩肌及咽中缩肌被认为由咽丛分支支配,而咽下缩肌则由咽丛及喉部神经支配;茎突咽肌由舌咽神经分支支配,而腭咽肌和咽鼓管咽肌则由咽丛分支支配。了解腭咽部肌肉的神经支配有助于减少腭裂修复术中的神经损伤,有助于了解腭咽闭合不全所致的吞咽、发音等障碍的相关机制,并指导神经源性吞咽困难及部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后踝韧带结构及踝关节稳定性为基础的后踝骨折分型及其病理解剖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提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进一步阐明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方法:选择20例形态正常的下肢新鲜冰冻尸体标本,解剖并测量后踝相关联韧带胫骨附着区的范围。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及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共收治的296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将后踝韧带结构解剖测量值与后踝骨折的CT影像学特征相关联,结合后踝韧带结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征及损伤机制创建后踝骨折新分型系统。共分为3型:Ⅰ型为下胫腓横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Ⅱ型为下胫腓横韧带及下胫腓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依据后踝骨折是否伴有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压缩或Die-Punch骨块可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Ⅲ型为下胫腓横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及胫距后韧带胫骨附着区骨折,按照后踝骨折块数目分为ⅢA和ⅢB两个亚型。观察后踝各韧带结构胫骨附着区的尸体解剖学特征、后踝骨折CT成像的影像学参数及对应分型情况。同时,将后踝骨折新分型与Haraguci分型及Mason分型相对比。结果:后踝韧带结构从后外侧至后内侧依次为下胫腓后韧带、下胫腓横韧带及胫距后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附着于胫骨后外侧,最高点距离关节面(45.2±5.6)mm。下胫腓横韧带附着于胫骨后方远端,最高点距离关节面(5.5±1.0)mm。胫距后韧带附着于内踝后丘或丘间沟,中心距丘间沟(2.5±0.6)mm。296例后踝骨折患者中,Ⅰ型、Ⅱ型及Ⅲ型分别为36例、229例(ⅡA 150例,ⅡB 79例)及31例(ⅢA 11例,ⅢB 20例)。ⅡB型后踝骨折占关节面百分比、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A型后踝骨折[23.7(18.6,28.8)%∶18.4(12.7,21.7)%、4.1(2.1,6.0)mm∶1.9(0.2,3.0)mm、4.7(1.5,6.2)mm∶2.3(1.1,3.0)mm]( P均<0.01)。Ⅲ型后踝骨折向近端移位程度及距骨向后脱位程度明显大于Ⅱ型后踝骨折[7.2(6.0,8.2)mm∶2.7(0.4,4.0)mm、10.1(6.0,15.0)mm∶3.1(1.1,5.0)mm]( P均<0.01)。相对于Haraguchi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结合了后踝韧带结构及后踝骨折损伤机制,不仅分型进一步细化,而且随着分型等级增加,损伤严重程度亦增加,其临床实用性更强。相对于Mason分型,后踝骨折新分型主要增加了单纯旋转型后踝骨折类型(新分型的ⅡA型),其骨折类型更全面。 结论:结合后踝韧带结构、骨折形态及损伤机制,后踝骨折可分为3型,该分型系统可更全面地阐述后踝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特征,将有助于后踝骨折相关基础研究,并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ibia,CPT)研究被引频次最高的100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预测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搜索自19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所有CPT相关的原创研究文献。使用引用参考搜索工具对每一篇被检索文献进行分析,选取被引频次排名前100的文献,并收集被引频次排名前100文献的引文数、出版年份、出版期刊、作者单位、出版国家和关键词,再将以上内容生成知识图谱,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选定的100篇文献被引频次为11~196次,发表时间为1928—2016年。主要研究类型为临床研究( n=93),基础研究仅有7项。发文量排名前4的国家依次是美国(37篇)、韩国(9篇)、德国(6篇)、意大利(6篇)。出现10次以上的关键词被聚类2个簇:"神经纤维瘤"和"假关节临床特点"。而"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NF1)是2010年以后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热点关键词。 结论:现阶段对于CP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对症治疗方面,针对CPT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仍相对匮乏。未来应加强CPT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期为CPT提供更全面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源性压迫导致颈内静脉回流障碍性脑鸣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业界对颅外静脉回流障碍缺乏系统的认知,其主要原因是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其中静脉流出道梗阻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先前的解剖学研究表明,位于颅底的颈内静脉容易受到邻近骨质、肌肉结构的压迫。颈内静脉内部的狭窄及外源性压迫导致的狭窄等多种原因均有可能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脑鸣、颈部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相应症状。本文综述了外源性压迫引起颈内静脉回流障碍性脑鸣的国内外诊治方法,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生长受限宫内脑损伤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及神经炎症有关,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围绕FGR脑损伤相关的解剖学改变、潜在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不同脑细胞类群参与FGR的具体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损伤模式建立肝再生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脏是一种具有出色再生潜力的实性器官,其再生能力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深入研究肝再生的机制对于理解肝脏生物学和发展再生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小鼠凭借其技术、经济及解剖学等优势成为当前最优候选动物。目前已有的肝再生小鼠模型包括部分肝切除、化学药物损伤模型和基因工程模型等,本综述比较其优缺点及应用前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周脂肪组织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周脂肪组织是一种非典型的内脏脂肪组织,具有完整的血液供应、淋巴液引流和神经系统支配,可通过神经调节对肾功能造成影响;同时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参与肾功能调节。近期有研究提示肾周脂肪厚度是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肾周脂肪组织的解剖学结构、测量技术、对肾脏影响的相关机制及治疗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