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疼痛2月余”入院。入院前2月余饱餐后出现中上腹钝痛,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呕血、腹胀、皮肤瘙痒等不适。外院CT示肝门部囊状病变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结石。肝功能:总胆红素109.0 μmol/L,碱性磷酸酶380.0 U/L。予以保肝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2个月后复查上腹部CT及MRI均提示:胆囊癌累及邻近肝实质可能。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9.8 μmol/L,碱性磷酸酶279.0 U/L。患者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胆囊壁增厚,肝门区胆管壁增厚,考虑恶性,伴临近肝实质累及,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PET-CT示:胆囊壁不均性增厚,高代谢改变,考虑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图1)。肝功能:总胆红素8.9 μmol/L,谷氨酰转移酶205.0 U/L,余正常。肿瘤指标正常。查体无殊。初步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胆囊结石。多学科讨论认为:行保肝等治疗后患者黄疸及肝功能好转,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不符,但患者影像学表现提示胆囊癌并发胆管癌可能性大,PET-CT提示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年轻男性,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腹腔镜下活检明确病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为恶性,建议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遂行超声引导下病理穿刺,因肝门区界限不清,穿刺损伤胆管风险较大,中止操作。完善术前检查后行腹腔镜探查术,腔镜下见胆囊大小约8 cm×6 cm×4 cm,胆囊三角欠清晰,与邻近组织粘连致密,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大网膜粘连致密。行开腹探查术,取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解剖后,见胆囊三角粘连致密,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见肝4b段直径3 cm大小脓肿,打开脓肿吸出大量脓液,冲洗脓腔,探查脓腔与胆道不相通,决定对肝脓肿仅行切开引流。游离胆囊底体部至胆囊管,缝扎胆囊管开口,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取出标本,见胆囊内结石数枚。术中冰冻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恢复可,终至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细胞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我国肝细胞癌患者常同时伴有病毒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术前肝功能及肝脏储备功能不佳,因此,对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有较高要求。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患者的远期疗效。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于规则性肝切除术,其可以在完整切除癌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肝实质,理论上是肝细胞癌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案。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了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但判断肝段之间的界面仍非常困难。采用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安全、可行,有助于外科医师对肝段之间界面的识别和肝脏外科医师安全、规范地行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的规范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切除是肝脏肿瘤最重要的根治性手段,其发展经历了局部切除、不规则切除、规则切除、解剖性切除等理念。随着对解剖认识的加深、肝实质离断器械的进步以及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策略等的实施,无论开放还是微创肝切除均得到极大的普及与发展。在精准外科理念指导下,解剖性肝切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关于手术方式选择解剖性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一直存在争议。临床中应综合评估肿瘤位置、大小、生物学行为和肝脏功能,兼顾手术安全性与彻底性,并要考虑到术后肿瘤复发和后续治疗,以患者获益最大化作为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发表文献,对肝细胞癌解剖性肝切除的规范与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理念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已成为肝细胞癌的治愈性治疗措施之一,从外科学和肿瘤学的角度,都被证实能给患者带来微创和生存双重获益。我国肝细胞癌患者>80%合并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受损,肿瘤常跨越肝段生长、累及多个肝段,传统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因切除肝脏体积较大,容易导致术后肝衰竭而应用受限。基于肝细胞癌的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传统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局限性,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理念应运而生并用于实践。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又称保留肝实质的解剖性肝切除术,是指以肿瘤病灶为中心,以荷瘤门静脉流域为参考平面,根据肿瘤所在位置及其与亚肝段和(或)肝段的解剖关系,切除肿瘤及其所在亚肝段和(或)肝段门静脉流域,其核心理念是在保证肿瘤学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肝实质。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方式包括解剖性亚肝段切除、肝段切除和保留肝实质的联合亚肝段和(或)肝段切除术,其适应证主要是位于(亚)肝段之间的小肝癌或微小肝癌,采用三维可视化、腹腔镜超声检查和吲哚菁绿融合荧光等导航技术,通过多个亚肝段的拼接组合,实现以肿瘤病灶为中心、以切缘为本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可以达到既最大限度切除荷瘤门静脉流域的肝组织,又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性肝脏结构和体积的目的。目前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远期肿瘤学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将成为肝细胞癌微创精准治疗的核心手段。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深入阐述腹腔镜限量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概念与发展沿革、理论和技术支持、肿瘤学安全性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早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术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的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5例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0岁[(30.5±8.4)岁]。根据重建方式和移植物选择,将患者分为带状重建组(31例)和圆束重建组(34例)。手术重建方法均为解剖重建,其中带状重建组采用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圆束重建组采用传统圆束状移植物解剖重建AC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即时ACL移植物与原始ACL形态差异、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15个月[(6.0±3.1)个月]。带状重建组手术时间为(61.6±6.7)min,圆束重建组为(48.0±6.3)min( P<0.01)。关节镜观察可见原始ACL在关节内为带状,带状重建组重建移植物主体也是带状,而传统圆束状移植物主体为束状。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重建组术后移植物相比圆束重建组更好模拟了原始ACL的带状结构,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带状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82.8±5.2)分,较术前的(47.5±8.7)分显著提高( P<0.01)。圆束重建组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为(79.9±7.5)分,较术前的(44.2±9.4)分显著提高( P<0.01)。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术后即时及术后3个月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带状重建组术中4例发生克氏针断裂或磨损,1例发生空心钻变形;圆束重建组术中2例发生克氏针磨损( P>0.05)。术后3个月带状重建组出现1例胫骨切口感染;圆束重建组未出现切口感染,创面均Ⅰ期愈合;两组均无韧带失效及功能受限发生( P>0.05)。 结论:新型自体半腱肌带状移植物重建ACL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圆束移植物相当。然而,关节镜下发现带状移植物实质部为带状,更好地模拟了原始ACL的生理形态,在屈膝时模仿ACL发生自然扭曲,可能会更好模拟原始ACL的生理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实质解剖优先法对比肝蒂优先法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背景与目的: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LRH),是难度较大的微创肝切除手术,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传统的LRH操作秉承了开放肝切除"肝蒂优先,鞘内解剖"的操作习惯,即在切除胆囊后先游离右肝动脉、右门静脉、右胆管,分别离断后再行肝实质离断.但它耗时费力,如操作不当,有出血风险.笔者在前期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了优先解剖肝实质再处理目标肝蒂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将其命名为"肝实质解剖优先法"(LPDF).这一方法未改变手术切除范围,仅调整了操作顺序,初步经验提示其可简化半肝切除手术流程,有利于LRH的推广应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LPDF相对于肝蒂优先法在LRH中的优势.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21年8月-2023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LRH且符合标准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中采用LPDF,对照组则采用肝蒂优先法.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结果:共纳入19例患者,其中观察组10例,对照组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224.30 min vs.267.78 min,P=0.045),两组其余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第3天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PDF应用于LRH相较于传统的肝蒂优先法简化了肝蒂处理流程,缩短了手术时间,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出血风险,建议行进一步大样本量研究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黄帝内经》三焦理论探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三焦理论从古至今存在诸多争议,为探究其源头,对其出处《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整理.《黄帝内经》中存在三焦合论和上中下焦分论两种三焦理论,前者仅为水液从肠入膀胱的水道,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包含了营卫之气出胃的通道,三焦解剖基础当为腹腔中的膜,为"有形"之腑,后世所言"无形"之意指三焦没有自己独立的形状而呈现其所包裹的脏腑之形.文章分析《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的矛盾及产生根源,推测了后世部位三焦说产生的渊源.后世部位三焦说是在《黄帝内经》三焦合论及上中下焦分论的基础上,将三焦为腹膜的概念外延扩大为了胸腹膜,胸腹膜联系人体内在脏腑,其借"上焦、中焦、下焦"之名将人体内在脏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已非《黄帝内经》中三焦理论的本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鸟类哈氏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本文对鸟类哈氏腺的解剖学、组织学及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大多数鸟类哈氏腺的形态大体上无实质性差异,最常见的与家鸡相似:形状不规则,腺体被一层薄的结缔组织包膜隔成不同的小叶.根据小叶结构和排列在腺泡及小管的上皮细胞种类,鸟类哈氏腺可分为三类,即复管泡状腺,复管状腺和混合型腺,复管泡状腺中家鸡为代表,复管状腺中家鸭为代表,混合型中秃鼻乌鸦(Corvus frugilegas)为代表.腺体结构的类型可能与鸟类习性和行为有关.鸟类哈氏腺除最基本的润滑角膜和瞬膜功能外,还是B细胞活化和终末分化以及浆细胞增殖的场所,作为外周免疫器官,与脾脏、法氏囊和盲肠集合淋巴样组织一起构成决定鸟类全身和局部免疫反应的器官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后腹腔镜右肾部分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4 cm以内肾肿瘤的首选手术方式,通过完整切除肿瘤,既能达到与根治性肾切除媲美的肿瘤控制效果,通过保留肾单位,又能最大程度保留肾功能,减少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远期并发症发生。随着腔镜缝合技术的成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广泛开展,成了治疗肾肿瘤的金标准。本例手术展示肾中极外侧肿瘤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手术采用腹膜后途径,手术步骤包括:腹膜后空间的建立、肾后平面的游离、肾动脉的显露、肿瘤的显露及肾脏的游离、阻断动脉、切除肿瘤、缝合肾脏创面、松开动脉阻断。为达到肿瘤根治效果、缩短热缺血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三连胜"目的,可以通过恰当的手术入路选择和熟练的缝合流程优化两个部分进行提升。首先,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我们会依据肿瘤位置、血管解剖关系和既往手术史等综合考虑。一般而言,位于肾脏上极、背侧、外侧的肿瘤,通过选择腹膜后途径,既能迅速显露肾动脉,又能较好地显露肿瘤,方便缝合等操作。然而,熟练的术者可以通过扩大操作空间、旋转肾脏等,对于解剖位置不理想的肿瘤,同样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其次,在缝合流程优化上,我们通过对主干肾动脉阻断,减少切除肿瘤过程的创面出血,降低切缘阳性事件发生;通过提前的缝线准备,减少缝合创面过程中不必要的热缺血时间浪费;通过对肾实质的双层缝合,减少松开肾动脉阻断开放后的再次出血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论经筋理论的整体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对经筋实质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多基于解剖学手段,缺乏中医整体思维观.通过探讨外在之自然、脏腑与内在之经筋之间的内外整体关系,经筋与气血在运行、功能、系统上必然的内在整体联系,以及基于功能力线分析经筋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角与隅相互联系平衡的结构整体观,认为经筋理论体系的建立,应当而且必须被置于一个多元结构的、互相联系的网络之中,才有助于打破目前对经筋研究的桎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