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治思路与对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上公认的胃癌前疾病,中医药治疗CAG具有明显的优势及鲜明的特色.从CAG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入手,对中医药治疗CAG提出治本独取阳明,补虚泻实,顾护脾胃,升降气机,调气和血,祛瘀通络,祛邪解毒,甘平凉润,和胃护络的辨治思路与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湿、毒、瘀"论治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2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通常局限于手足,伴或不伴有经典的斑块状皮损.其中连续性肢端皮炎和掌跖脓疱病是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的 2 个特殊类型.由于发于肢端并累及于甲,局部红肿、脓疱、脱屑伴痒痛,较寻常型银屑病更易并发银屑病关节炎,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更为棘手.现总结 2 例本院从中医"湿、毒、瘀"论治的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以除湿解毒化瘀通络中药内服外用,患者皮损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消退.为中医治疗特殊类型难治性银屑病提供治疗思路,以飨读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清代古籍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国清代古籍中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与用药规律.方法 对《中国国家图书馆》(V6.16版)收录的清代古籍中出现的关于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进行归类总结,并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V2.3.5)统计频次前30味中药的归经、性味和功效,及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检索到关于乳中结核的清代古籍10本,记载的乳中结核的外治方法有外敷、艾灸、热疗、针刺4种.其中外用方共13首,中药53味,总频次为104次,频次≥3次者共10味,前三位分别是铅丹、麝香、麻油;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解毒散结为主;归经多为脾、肝、心,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四气以温、寒、平为主;社团分析显示外用药物治法分为4类,分别是清热燥湿泻火、活血通络化痰、消肿敛疮生肌、行气活血散结;关联分析显示外用药方核心处方为琥珀膏;外用药中麻油和动物药2种特殊类型的药材出现频率较高.结论 清代古籍中关于乳中结核有4种不同治疗方法,外用药物以寒温并用、标本兼顾、活血清散为主,并常用芳香类溶剂和血肉有情之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肺癌肿瘤微环境新生血管病变的辨治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络病理论,认为邪侵肺络,癌毒内蕴,逐渐形成“瘀络”“盛络”“虚络”等络脉病变,与肿瘤细胞形成的异常血管网络较为相似,可分别演变为缺氧、炎症、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影响肺癌的治疗效果。结合肿瘤生物学特性,基于叶天士“络以通为用”观点,可相应运用化瘀通络、解毒通络、益气通络之法,活用化瘀、解毒与扶正药物,靶向调节缺氧环境、炎症状态和免疫反应,有助于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重塑肿瘤微环境,在提高联合治疗疗效的同时,也可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内服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中药内服方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有关中药内服方治疗PHN的有效验案与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并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33篇,涉及处方243首,包括中药191味,使用频次>40的中药有20味,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亦较多应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之药,用药药性以温、平、微寒、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归肝、脾、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15组,常用中药可聚为4类,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用药处方为当归、甘草、延胡索、柴胡、红花、白芍、桃仁、川芎、生地黄。结论:中药内服治疗PHN重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顾清解瘀热、调和气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UPOINT系统的袁少英辨治慢性前列腺炎用药规律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挖掘袁少英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的用药规律,探讨CP中医证型与UPOINT系统分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袁教授治疗CP疗效肯定的中药内服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中医证型频次、UPOINT系统各分型频次、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频次,根据复杂系统熵聚类获得UPOINT系统中各分型的中医证型及中药。结果:共纳入处方123首,涉及中医证型9个,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五的是湿热瘀阻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肝郁肾虚证,其中,湿热瘀阻证患者以U分型(排尿症状)及I分型(感染症状)为主,肝郁肾虚证患者以P分型(心理症状)及N分型(神经症状)为主,气滞血瘀证患者以O分型(器官特异症状)及T分型(盆底肌疼痛)为主;涉及中药123味,使用频次排名前五为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延胡索、甘草、野葡萄根、丹参,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与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药性以寒、平多见,药味以苦、甘、辛多见。U分型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蛇莓、甘草;P分型以疏肝解郁、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甘草、白芍;O分型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失笑散、延胡索、川牛膝;I分型以清热活血、利湿通淋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野葡萄根、失笑散、甘草;N分型以疏肝通络、活血补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柴胡、三棱、丹参;T分型以活血止痛、补益肝肾类中药为主,使用频次排名前三的中药为延胡索、失笑散、丹参。结论:袁少英教授治疗CP常以"行气-活血-逐瘀"为主轴,注重调理肝脾肾三经,采用行气逐瘀止痛、清热利湿通络为主线的治法。UPOINT系统与中医证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文献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中医辨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的中医辨治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有关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的文献,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365录入信息,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及SPSS Modeler 18.1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及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10篇,治疗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患者共计3 969例,运用处方111首,涉及中药206味。本病病位主要在肾与脾,本虚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常见,标实证以血瘀证为常见。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治疗常用方剂包括六味地黄汤、真武汤、补阳还五汤、参芪地黄汤等,较多运用具有补气或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黄芪是组方核心用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物关联规则54条。结论:2型糖尿病肾脏病Ⅳ期病性为虚实夹杂,本虚多见气阴两虚、脾肾两虚、脾肾阳虚,标实常见血瘀、湿邪、浊毒。现代中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其基本治法,同时重视健脾补肾、利湿解毒。黄芪、当归、丹参、茯苓、山药、山萸肉、大黄、泽泻为该期基本用药,体现了“气血水同治”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痰瘀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属中医肺胀病范畴。中医认为,AECOPD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肺、脾、肾虚,标实以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治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遵循标本同治、辨别寒热原则,偏于寒者,治以化痰渗湿、行气通络;偏于热者,重视宣肺平喘、清热解毒、化痰祛瘀;同时强调中病即止,兼顾其本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董桂英从浊毒角度分阶段论治H型高血压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齐鲁名医董桂英教授临证从浊邪害清与浊毒损脉角度论治H型高血压,认为本病病理过程以脏腑功能失调为基础,并贯穿始末;以浊邪内蕴为椽,日久毒损脉络。据此创立本病的分阶段基本治法,即首以补健脾胃,平抑风阳;渐之解毒通络,复土之枢。董教授认为,本病亦有多变之势,病情错杂难分者当健脾与解毒同治,标本同求、阴阳同调,临证多以四妙丸为底方加减,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湿瘀毒探析糖尿病肾病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糖尿病肾病(DN)作为糖尿病一种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由于DN病程迁延,预后不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威胁.通过整理中医古籍中DN的历史沿革及现代医家对DN的见解,总结出"湿""瘀""毒"这三种病因病机,以及它们在DN中的发病机制—湿浊内生、瘀血阻络、毒损肾络,以健脾益肾泄浊、扶正祛瘀、解毒通络、益肾通络泄毒为治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