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卵期女性用自然周期、改良自然周期或人工子宫内膜制剂进行一次冷冻胚胎移植后活产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为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研究,研究对象为18~45岁的排卵期女性,受试者按照1:1:1的比例被随机分为自然周期组、改良自然周期组或人工周期组.由于研究干预措施的性质特殊,故本试验不设盲.自然周期组不使用雌激素、孕酮或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改良自然周期组使用hCG来触发排卵;人工周期组使用口服戊酸雌二醇(从月经第2~4天开始,每天8 mg)和阴道孕酮(从子宫内膜厚度≥7 mm开始,每天800 m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NA-17~92基因簇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以卵巢的多囊样改变、雄激素过多和排卵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已有大量研究证实,miRNAs在PCOS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miRNA-17~92基因簇是一个包含多顺反子簇的miRNA家族,最初被认为是癌基因,后来被证实可触发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新近研究显示,miRNA-17~92基因簇可通过调控卵巢颗粒细胞的功能而在PCO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miRNA-17~92基因簇在PCO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途径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不孕症患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方案触发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接受体外受精治疗的不同年龄患者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拮抗剂方案中提前触发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接受GnRH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治疗的1 529例不孕症患者,按照不同触发标准分为早触发组和标准触发组,并按年龄划分亚组:<35岁、35~40岁、>40岁,比较患者的促排卵及辅助生殖治疗结局情况。结果:(1)各年龄亚组内早触发组患者促性腺激素(Gn)天数均明显短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但仅35~40岁和>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Gn用量[分别为(2 702±551)、(2 780±561)U]明显少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35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获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分别为(6.6±4.8)、(2.6±2.7)个]均明显少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但优质胚胎数无显著差异( P=0.580);35~40岁和>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获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与标准触发组分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均>0.05),而优质胚胎数[分别为(0.6±1.0)、(0.6±0.9)个]明显高于标准触发组( P均<0.01)。(2)在<35岁和35~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与标准触发组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在>40岁患者中,早触发组的临床妊娠率[33.0% (30/91)]明显高于标准触发组[19.2% (25/130), P=0.020],但活产率无显著差异( P=0.06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提前触发仅在>40岁患者中是临床妊娠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OR=0.334,95% CI为0.119~0.937, P=0.037),但不是活产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P>0.05)。 结论:>40岁的不孕症患者在GnRH拮抗剂方案中提前触发可以有效减少Gn使用时间及Gn用量,增加优质胚胎数,提高临床妊娠率;与≤40岁的患者相比,>40岁的患者提前触发获益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辅助生殖中卵泡发育、垂体抑制、触发排卵和黄体支持优化的2021年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1年由德国达姆施塔特默克公司组织并发布了关于卵泡发育、垂体抑制、触发排卵和黄体支持的全球性专家共识(德尔菲共识),旨在对2019年欧洲人类生殖和胚胎学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ESHRE)发布的关于《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卵巢刺激的指南》进行补充。与ESHRE指南相比,此共识纳入更多类型研究证据及专家经验,最终专家组在卵泡发育、垂体抑制和触发排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共识,但是对黄体支持仍然有争议。本文拟通过对该共识的解读,为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的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卵巢低反应人群的个体化控制性卵巢刺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人群主要表现为对促性腺激素反应不良,周期结局较差,它的管理是辅助生殖技术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近几年提出的基于博洛尼亚标准的波塞冬标准对POR患者进行分层,更有利于患者的个体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本文将从POR患者的诊断、排卵方案的制定、排卵的触发、个体化的辅助治疗等方面对最新的基于波塞冬标准的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排卵后卵母细胞老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卵母细胞老化与许多不良因素有关,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紊乱等均致其质量低下,影响进一步发育.作为卵母细胞老化的一种类型,排卵后卵母细胞老化(POA)在体外培养时较为常见,可造成卵母细胞质量下降、胚胎发育不良,导致妊娠率下降和出生缺陷增加.氧化应激是POA过程中的重要触发因素,可激活细胞凋亡通路,影响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现就近年来有关POA的影响因素、与氧化应激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使用不同抗氧化剂延缓POA的发生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法降低辅助生殖技术刺激周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法的PDCA循环管理工具是否能降低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方法 2017年上半年应用PDCA循环法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比较开展PDCA前(2016年1~6月)、后(2017年1~6月)辅助生殖技术(ART)刺激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基础促黄体生成素(LH)、基础雌二醇(E2)、平均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Gn用量在PDCA开展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开展PDCA后中重度OHSS患者的血抗苗勒管激素(AMH)、基础窦卵泡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血E2水平明显高于PDCA前(P=0.00、P=0.00、P=0.03).PDCA后中重度OHSS发生率(1.2%)、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率(54.5%)、迟发型OHSS发生率(54.5%)较PDCA前明显下降(2.1%、86.0%、82.5%,P=0.01、P=0.00、P=0.01),PDCA后氯米芬(CC)温和刺激促排卵方案比率(45.5%)、全部胚胎冷冻率(45.5%)明显增加(17.5%、14.0%,P=0.01、P=0.00).达菲林触发排卵比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较PDCA前无明显增加.结论 应用PDCA循环,实施一系列防止中重度OHSS发生的措施,可降低ART刺激周期中重度OHSS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两种高孕酮方案即高孕激素环境下超促排卵方案(PPOS)和黄体期促排卵方案(LPOS)在卵巢低反应患者(PO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205个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胚胎移植周期.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POS 138个周期,LPOS 67个周期.比较两组促排卵结果、实验室相关指标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年龄、获卵数、D3优质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POS方案较LPOS方案触发日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更高(P<0.05),而触发日孕酮(P)水平、Gn总量、卵子成熟率则更低(P<0.05).两组优质胚胎率、后期冻融胚胎移植的I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早发LH峰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结论 LPOS和PPOS均能使POR患者获得理想的优胚率以及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两种方案均适用于POR患者,使促排卵受月经周期影响减小,启动时间更加灵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孕酮血症发病机制进展论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孕酮血症是育龄期女性一种常见病.目前,高孕酮血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研究发现,高孕酮血症的发生主要与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关键酶的缺乏,促超排卵等方面有关,并对女性的生育健康能力造成影响.因此,了解其发病机制十分重要.本文参阅近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文章,对相关机制做一综述并展开讨论,以期对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性指导在改善促排卵患者妊娠结局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在传统药物促排卵基础上进行性指导,能否提高排卵率、增加临床妊娠率和改善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接受药物促排卵治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药物促排卵治疗,即于月经周期第3天口服来曲唑(LE),2.5 mg/d,共5 d,当优势卵泡直径≥1.8 cm时,一次性肌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0 IU触发排卵.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摩卵泡区,并接受性指导(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知识宣教,性反应周期解释,指导患者了解性敏感区,讲解同房前刺激性敏感区的意义,告知患者适宜的同房时间、环境等,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分析两组患者的性敏感区知晓率、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问卷得分、排卵率、临床妊娠率、妊娠至12周的比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等观察指标.结果 试验组性敏感区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接受性指导后的试验组患者,女性性功能障碍(FSD)发病率与接受性指导前(试验组)及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排卵率、临床妊娠率、妊娠至12周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传统药物促排卵治疗过程中,按摩卵泡区并提供性指导,可提高患者排卵率和临床妊娠率,并提高患者妊娠至12周的比率,可有效改善促排卵患者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