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模拟骨科导航机器人定位肘关节屈伸轴准确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不同医生在应用Mimics软件模拟三维导航机器人导航软件定位肘关节屈伸轴中是否存在误差,并且比较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出建议:机器人导航软件设计可以持续优化以减少误差,让机器人定位更广泛地应用于手术,并且定位更加准确.方法 在我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成人肘关节CT数据10例,导出后均在Mimics软件中操作,先进行三维重建,再由实验者确定肘关节屈伸参考轴后隐藏该轴及尺桡骨,3名受试者(分别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凭个人经验分别在软件中自定义这10个肘关节的虚拟屈伸轴并分别标明.最后实验者运用软件运算得出受试者各虚拟轴与实验者设定的参考轴的夹角数据和拟合的肱骨小头球体圆心、滑车切迹球体圆心与参考之间的直线距离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名受试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名受试者根据在Mimics软件中模拟机器人导航软件进行肘关节屈伸轴的定位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增加了实际的定位误差.通过本实验提示,这与受试者对肘关节屈伸轴的认知和在软件中采用主观的视觉定位有关,也提示机器人导航软件的开发者应针对三维定位肘关节屈伸轴设计相应的辅助工具以减少医生规划屈伸轴存在的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系统性评价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中骨隧道位置定位中的准确性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ACLR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9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运用NoteExpress V3.0软件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项研究,共705例患者,其中导航组354例,常规组3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比较,导航组骨隧道位置定位明显改善[股骨侧(MD=5.59,95%CI:1.21~9.97,P=0.01)、胫骨侧(MD=1.32,95%CI:0.20~2.43,P=0.02)];但两组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MD=1.76,95%CI:-0.17~3.70,P=0.07)、Lysholm评分(MD=0.49,95%CI:-0.16~1.14,P=0.14)、Tegner评分(MD=-0.08,95%CI:-0.35~0.20,P=0.58)、KT-1000前移距离(MD=0.01,95%CI:-0.49~0.52,P=0.96)、拉赫曼试验阳性率(RD=-0.01,95%CI:-0.09~0.07,P=0.75)及轴移试验阳性率(RD=-0.09,95%CI:-0.22~0.04,P=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有助于提升ACLR中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定位的准确性,然而并不能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扩展现实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扩展现实(XR)包括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多种可视化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打造一个可人机交互的虚拟环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虚实结合等特征,近年来XR技术在医学教育、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手术辅助与导航等方面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简述XR概念的提出及其技术发展历程,重点对XR技术的骨科临床应用进展,尤其是骨科手术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剖析了现存的问题和难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及理解基于XR技术的智能骨科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工智能规划联合计算机导航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复合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男性,33岁,因“强直性脊柱炎20年,双侧髋关节强直、脊柱侧后凸10年”于2021年4月20日入院。患者13岁确诊强直性脊柱炎,10年前进展至以双侧髋关节屈曲位强直和脊柱侧后凸融合为特征的“剃刀背”畸形,并丧失竖直站立外观和双髋关节活动能力,行走能力严重受限,无法平视和仰卧。腰椎及双侧髋关节活动度丧失,双侧膝关节活动度0°~130°,双侧踝关节背伸20°,跖屈45°,行走时主要为双足跖跗关节和双踝关节屈伸活动。影像学检查: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可见典型竹节样改变。冠状位、矢状位严重失平衡,顶椎位于L 1~2椎间盘,上端椎位于T 10,下端椎位于L 4。骨盆前后位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破坏(4级),骨盆极度后倾,双侧髋关节融合于屈曲45°,右侧外旋25°,左侧内旋30°(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8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7.6%,血红蛋白161 g/L,C反应蛋白12.2 mg/L,红细胞沉降率2 mm/1 h,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终末期),脊柱侧凸后凸畸形并骨性融合,双侧髋关节破坏并骨性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摘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影像学表现为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附视频)的12例(12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32~59岁。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例术前视功能无损伤患者,术后视功能仍然正常。其余9例患者术前均有视功能损伤,其中3例术后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4例术后视功能无变化。12例患者中3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眼球内转轻度受限伴复视症状,均在术后1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37-84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松质骨的衰减和弥散——超声引导脊柱导航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结合Micro-CT扫描数据了解椎体松质骨的声学特性,以此作为脊柱融合手术中超声导航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块牛脊椎松质骨块和2块人同种异体脊椎松质骨块模拟椎弓根螺钉通道内松质骨的情况,用Micro-CT扫描获得各骨标本的CT参数,用中心频率分别为2.2、2.5、3、12 MHz的无聚焦宽频换能器,分别对其进行超声透射实验,通过水听器检测穿过骨块样品的超声波振幅、声衰减和声速数据,计算骨块样品对不同频率超声波的衰减及声速影响。结果:高密度人同种异体骨的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数高于低密度人同种异体骨(均 P<0.05),骨小梁分离度和结构模型指数低于低密度人同种异体骨(均 P<0.05)。4块骨样本在4个不同频率下,超声波振幅随骨块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均 P<0.05),声衰减随骨块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均 P<0.05)。随着频率的增加,低频超声(2.2、2.5、3 MHz)下2 mm薄牛松质骨的声衰减逐渐减小[( r(牛骨1)=0.95, r(牛骨2)=0.89,均 P<0.05],4块骨样本声速均逐渐增大[ r(牛骨1)=0.71, r(牛骨2)=0.81, r(高密度人同种异体骨)=0.35, r(低密度人同种异体骨)=0.61,均 P<0.05]。牛松质骨中,在相同的低频超声(2.2、2.5、3 MHz)下,声速随骨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均 P<0.05)。 结论:松质骨骨块的CT参数特征和多种频率超声透射下的声学特性具有相关性,为超声导航系统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定位的准确性及其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辅助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定位隧道位置的准确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 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0例A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5~48岁,平均26.3岁。30例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术中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导航组),30例采用人工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隧道位置,利用格子法评估隧道位置在股骨髁间外侧面与胫骨平台面的比例值,以股骨髁间外侧面后缘深处到前缘浅处(DS)的比例位点和上缘高处至下缘低处(HL)的比例位点代表股骨侧隧道位置,以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的比例位点代表胫骨侧隧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隧道位置。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6.1±8.1)min,导航组为(76.0±6.7)min( P<0.05)。导航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导航定位针安装处皮肤皮缘坏死。股骨隧道DS比例位点:导航组为(27.2±3.7)%,对照组为(33.9±4.4)%( P<0.05);HL比例位点:导航组为(36.6±4.8)%,对照组为(38.9±4.9)%( P<0.05);胫骨侧隧道位置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缘的比例位点:导航组为(44.9±1.8)%,对照组为(44.7±3.0)%( 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两组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与人工定位在ACL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计算机导航辅助ACL重建可以使股骨侧隧道定位更接近于解剖位置,胫骨侧隧道定位与人工定位无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膝单髁置换术中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和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膝单髁置换术(UKA)中胫骨平台后倾角(PTS)的测量及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平台后倾角”以及“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posterior tibial slope”等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7年1月—2023年7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共87篇,剔除其中内容不符、质量较低、重复研究、证据等级不高、无法获取全文者,最终纳入37篇文献,对PTS在UKA术中的意义、PTS测量及其术中定位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UKA术中获得良好的PTS对患者术后膝关节软组织平衡、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具有较大意义。MRI和CT是测量PTS最为准确的方式,而基于X线片的胫骨近端解剖轴(TPAA)参照法、前皮质切线(ATC)参照法和后皮质切线参照法由于经济便捷在临床使用更多,其中TPAA参照法最佳,可作为统一的测量方法,ATC法可作为随访及髓外引导时的首选方法。传统UKA术中PTS定位多依靠髓外定位杆进行经验测量,但准确性较低。其改进方法,如新型截骨导向杆参照法、前内侧胫骨平台参照法及探针法等,有效提高了术中PTS定位的精准性;另外,数字骨科技术如增强现实技术、计算机导航、机器人辅助及个性化截骨导板等,也能提高PTS定位准确性,是未来精准医疗的方向。结论:在UKA术中恢复患者原始PTS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术前精准测量与定位、术中应用先进方法进行截骨,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精确性与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盆与髋臼骨折治疗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盆与髋臼的解剖位置深在,毗邻结构复杂。因此,就创伤骨科医生而言,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处理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急诊处理、骨折分型、手术时机、骨折复位质量、合并伤及医师的经验等因素都会影响骨折的预后。目前,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骨盆与髋臼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正在发生转变,同时计算机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及机器人辅助技术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给骨盆与髋臼骨折的诊治带来了新的推动。本期共有6篇骨盆与髋臼骨折方面的文章,内容涉及到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髋臼骨折前方手术入路的改良、骨盆与髋臼骨折的通道螺钉技术及老龄化问题等,希望对读者的临床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