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并伴有呼吸功能衰竭、肠道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紊乱。现有治疗方法中,早期减压手术和激素类药物冲击疗法效果欠佳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与此同时,康复治疗费用高昂且仅能获得有限功能恢复。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刺激调控残存的低位脊髓中间神经元,重塑残存神经传导束功能,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修复。脊柱外科引入智能精准辅助技术,针对脊髓损伤不同程度、节段及病程来制订更加精准、个体化的神经调控和康复策略,结合实时反馈,不断修正算法,实现对SCS的远程安全调控,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助于制订更为有效的康复干预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转化价值。笔者就智能精准辅助技术在SCS治疗脊髓损伤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促进了口腔颌面外科由传统的经验依赖性诊疗模式逐步向数字化外科过渡。但目前数字化外科技术的应用场景还存在一定局限。近期,人工智能逐渐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的“数智化”口腔颌面外科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论述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推进人工智能在口腔颌面外科诊疗领域的深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2种数字化下颌角截骨导板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同一手术小组收治的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交替分配到A、B 2组,A组为常规导板组,B组为新式导板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针对患者情况和要求设计个性化下颌角截骨线和截骨导板。A组以下颌骨截除部分设计截骨导板(常规导板),B组以下颌骨保留部分设计截骨导板(新式导板),并三维打印出截骨导板。所有患者经口内切口入路,术中用截骨导板引导双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1周内同样对所有患者行CBCT扫描,并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下面部形态。比较2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及术前设计与术后1周内三维重建模型下颌下缘的偏差。结果:共纳入20例女性下颌角肥大患者,其中A组10例,年龄(24.3±2.3)岁(20~31岁);B组10例,年龄(24.6±2.2)岁(22~30岁)。2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下颌角截骨,无骨折、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效果均满意。A组单侧置入导板到完成下颌角弧形截骨时间为(18.1±1.0) min,明显长于B组的(14.2±1.4) min( P<0.05)。A组和B组术后单侧24 h引流量分别为(107.9±12.5) ml和(112.1±13.8) ml( P>0.05)。术前设计与术后下颌下缘的偏差:A组下颌下缘前部偏差值为(2.7±1.2) mm,明显大于B组的(1.6±0.9) mm ( P<0.05);A、B 2组中部偏差值分别为(1.9±0.7) mm和(1.8±0.8) 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后部偏差值为(2.8±1.1) mm,明显大于B组的(1.8±0.8) mm ( P<0.05)。 结论:数字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颌角截骨术,可以实现精确截骨,降低手术难度;新式截骨导板在术中就位更容易,固定更稳定,手术效率和截骨准确性高于常规截骨导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在辅助单侧粉碎性颧骨复合体骨折(ZCF)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7例单侧粉碎性Z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3D打印导板分为3D导板组和常规组:3D导板组20例,术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骨折复位;常规组17例,采用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维重建CT影像参数测量值:△L1,双侧眶下缘点至眶上缘点间距离的差值;△L2,双侧颧突点至外耳门点间距离的差值;△L3,双侧颧弓突点至正中矢状面间距离的差值;△α,双侧颧突角差值;△β,双侧颧弓角差值。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面部对称性、张口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3D导板组与常规组△L1分别为(1.04±0.62)mm、(1.91±0.50)mm,△L2分别为(1.32±0.56)mm、(3.50±0.92)mm,△L3分别为(1.48±0.64)mm、(2.83±0.94)mm,△α分别为0.93°±0.34°、3.01°±0.56°,△β分别为0.97°±0.27°、2.73°±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3D导板组中20例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常规组中3名患者出现患侧面中部塌陷症状;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钛板、钛钉松动外露、张口受限及眼运动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个性化3D打印导板辅助单侧粉碎性ZCF治疗可提高骨折复位精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技术与传统2D技术用于儿童腹部实体肿瘤的诊治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数字医学3D技术与传统2D技术用于儿童腹部实体肿瘤的诊治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贵港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腹部实体肿瘤患儿80例,纳入观察组,均使用数字医学3D技术指导手术治疗;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贵港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腹部实体肿瘤患儿80例,均使用传统2D技术指导手术治疗,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11.8±28.9)min]、术中出血量[(26.8±25.2)mL]、手术后排气时间[(2.2±1.2)d]、术后住院时间[(7.5±1.4)d]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193.1±66.0)min、(86.2±47.0)mL、(3.7±0.9)d、(12.2±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00、6.88、5.87、7.53,均 P < 0.05);观察组手术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74/80)比81.3%(65/80),χ 2=4.44,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3%(5/80)比16.3%(13/80),χ 2=4.00, P < 0.05]。 结论:数字医学3D技术用于儿童腹部实体肿瘤手术中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手术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低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辅助成角双L型截骨矫治颧骨肥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成角双L型截骨术矫正颧骨肥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4月唐都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颧骨截骨内推术的35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计算机辅助成角双L型截骨26例(计算机辅助组),年龄(28.4 ± 6.6)岁;常规手术9例(常规手术组),年龄(27.3 ± 4.8)岁。计算机辅助组患者行手术导板指引下成角双L型截骨,预弯钛板辅助颧骨截骨块就位,钛板、钛钉固定。常规手术组患者行L型截骨,内推后以钛板、钛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骨不连、双侧不对称)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调查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组比较手术模拟与术后3个月CT的差异。对2组的手术时间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对患者满意度和不对称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计算机辅助组手术时间(85.1 ± 17.8) min,常规手术组手术时间(62.2 ± 11.7)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53, P=0.020);2组患者术后早期均未发生明显截骨块移位,也未出现明显软组织下垂,常规手术组有1例患者右侧颧骨发生骨不连,左侧颧骨骨块部分吸收。计算机辅助组不对称发生率为3.8%(1/26,不要求手术纠正),常规手术组为33.3%(3/9,其中1例要求手术纠正),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179, P=0.046);计算机辅助组患者满意度为100%(26/26),常规手术组为78%(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29, P=0.019);计算机辅助组患者术后CT与手术模拟CT图像显示,颧骨块的位置偏差为(0.21±0.19) mm。 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成角双L型截骨术治疗颧骨肥大,可以实现颧骨的精确截骨和截骨块的精确就位,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并可降低骨不连和双侧不对称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效果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下颌骨定位导板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单侧下颌骨缺损中定位髁突位置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应用下颌骨定位导板进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后腓骨游离移植修复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2~65岁。下颌骨成釉细胞瘤4例,下颌骨中央性癌2例,下颌牙龈鳞癌4例;Brown Ⅰ类缺损7例,Brown Ⅱ类缺损3例。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方案,3D打印数字化导板,术中应用数字化导板精确重建下颌骨,术后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利用图像融合技术评估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手术设计中对应位置的偏差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比手术前后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来评估髁突位置变化。结果:手术导板在术中均能顺利就位,腓骨瓣均存活,手术时间(482.56±59.83)min。1例患者术后即出现轻度张口受限,张口度2.5 cm,其余患者未出现钛板外露、术创感染、颞下颌关节区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面容对称,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图像融合显示术后残余下颌骨位置与术前对应位置相比平均偏差为(-0.69 ± 2.28)mm。锥形束CT结果显示,术后双侧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髁突位置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结论:下颌骨定位导板辅助游离腓骨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能有效定位残余下颌骨及髁突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内侧髌股韧带(MPFL)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武汉市第四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36例复发性髌骨脱位需行MPFL重建术的患者资料。男15例,女21例;年龄23.5(18.3,29.0)岁;脱位次数2.5(2.0,3.0)次。根据在MPFL重建术中是否使用机器人辅助定位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和对照组(19例,采用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股骨隧道重建MPFL)。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导针定位次数、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3 d的髌骨倾斜角(PTA)、术后1~3 d的股骨隧道中心点与股骨理想Sch?ttle点的距离,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的膝关节主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0 (10.3,13.0)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4.1±16.7) min]、导针定位次数[1.0 (1.0,2.0)次]、疼痛VAS [2.5(2.0,3.0)分]、股骨隧道插入点与理想插入点间的距离[(4.7±1.2) mm]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84.2±19.7) min、3.0 (2.0,4.0)次、3.5 (3.0,4.0)分、(6.1±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机器人辅助定位股骨隧道在MPFL重建术中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与C型臂X线机术中透视定位相比,机器人辅助定位能够减少导针定位次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建立股骨隧道的精准度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摘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影像学表现为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附视频)的12例(12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32~59岁。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例术前视功能无损伤患者,术后视功能仍然正常。其余9例患者术前均有视功能损伤,其中3例术后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4例术后视功能无变化。12例患者中3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眼球内转轻度受限伴复视症状,均在术后1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37-84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