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重症腺病毒肺炎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人腺病毒(HAdVs)是一种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的常见病原,可引发多系统广泛的感染;HAdVs感染具有季节性,主要型别因地区和时间而异;约有1/3的腺病毒肺炎可发展为重症肺炎,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SAP)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预后差,目前缺乏特异性抗HAdVs药物以及针对不良并发症的预测手段;患儿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初发症状多为高热伴咽部疼痛;影像学表现包括肺纹理增粗、小斑片状影、实变影、肺不张及磨玻璃影;血清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有助于提示SAP;病原学方法通过鉴定HAdVs的血清型,对SAP有提示作用;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血清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可以提高准确性,使得早期识别成为可能.针对SAP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需要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治疗,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伴随不同的风险和局限性;现有抗HAdVs药物大多数不推荐常规使用,疗效尚存争议,新型药物的出现为患儿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支气管镜和无创通气手段可改善患儿舒适度与通气功能,但也可引发感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免疫调节治疗对病情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谨慎使用并依据病情综合考虑;同时合并感染的存在使得诊疗更为复杂,需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犬尿氨酸代谢通路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犬尿氨酸代谢通路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成骨分化的影响,为研究牙周炎微环境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6至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口腔综合科收集19例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组)和19例牙周健康者(牙周健康组)的非刺激性唾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两组受试者唾液中犬尿氨酸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对牙周炎组和牙周健康组的牙龈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与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的表达情况。收集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的前磨牙5颗(来自2022年7至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2~18岁的5例就诊患者),从离体牙上提取PDLSC,使用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对照组)或含有20 μmol/L犬尿氨酸的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犬尿氨酸组)培养7 d,对成骨诱导的PDLSC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ALP活性测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对照组和犬尿氨酸组PDLSC成骨相关基因ALP、骨钙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Ⅰ,COL-Ⅰ)mRNA表达和犬尿氨酸通路相关基因AhR、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cytochrome P450 family,CYP)1A1、1B1 mRNA的表达。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对照组和犬尿氨酸组RUNX2、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AhR蛋白表达情况。培养21 d时,用茜素红染色评估对照组和犬尿氨酸组PDLSC矿化情况。结果:牙周炎组唾液中犬尿氨酸[8.26(0,19.60)nmol/L]及犬尿喹啉酸[11.4(3.34,13.52)nmol/L]含量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分别为0.75(0,4.25)、1.92(1.34,3.88)nmol/L]( Z=-2.84, P=0.004; Z=-3.61, P<0.001)。牙周炎组牙龈组织中IDO(18.33±2.22)和AhR的表达(44.14±13.63)均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分别为12.21±2.87、15.39±5.14)( t=3.38, P=0.015; t=3.42, P=0.027)。ALP活性测定显示,与对照组(329.30±19.29)相比,犬尿氨酸组PDLSC ALP活性(291.90±2.35)显著下降( t=3.34, P=0.029)。RT-qPCR结果显示,犬尿氨酸组PDLSC ALP、骨钙素和RUNX2表达(0.43±0.12、0.78±0.09、0.66±0.10)均较对照组(1.02±0.22、1.00±0.11、1.00±0.01)显著下降( t=4.71, P=0.003; t=3.23, P=0.018; t=6.73, P<0.001),AhR、CYP1A1 mRNA表达(1.43±0.07、1.65±0.10)均较对照组(1.01±0.12、1.01±0.14)显著升高( t=5.23, P=0.006; t=6.59, P<0.001),两组间COL-Ⅰ、CYP1B1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犬尿氨酸组OPN、RUNX2表达(0.82±0.05、0.87±0.03)与对照组(1.00±0.00、1.00±0.00)相比均显著下降( t=6.79, P=0.003; t=7.95, P=0.001),AhR表达(1.24±0.14)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0)( t=3.04, P=0.039)。 结论:牙周炎患者犬尿氨酸通路异常激活,不仅能上调AhR相关通路,还能抑制PDLSC的成骨向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个体化聚醚醚酮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骨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骨导板。然后在截骨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骨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骨;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例上颌骨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 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骨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性便秘气秘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治疗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气秘证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肛肠医院120例FC气秘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六磨汤。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于静息状态下测定肛管静息压(resting anal pressure,RAP),用力收缩肛门测定肛管最大自主收缩压(anal maximalcontraction pressure,AMCP),保持放松状态并向直肠气囊内注入气体记录直肠感觉阈值(rectal sensation threshold,RST)及直肠最大耐受量(rectal maximum tolerance,RM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P物质、NO水平;记录不良事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3%(50/56)、对照组为64.4%(38/5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90, P=0.002)。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t=-15.36, P<0.01);RAP[(48.31±4.15)mmHg比(53.64±5.46)mmHg, t=-5.88]、RST[(30.14±3.17)ml比(35.42±3.12)ml, t=-9.00]、RMT[(154.21±15.27)ml比(160.61±16.38)ml, t=-2.16]低于对照组( P<0.05),AMCP[(156.67±15.62)mmHg比(132.26±13.21)mmHg, t=9.07]高于对照组( P<0.01);P物质高于对照组( t=9.08, P<0.01),NO低于对照组( t=-6.58, 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生物反馈与六磨汤联用可有效缓解FC气秘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调节肠神经递质水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及龋活性检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掌握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病状况及Cariostat法龋活性检测结果,为制定学龄前儿童防龋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长沙市雨花区6所幼儿园1 032例3~5岁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随机抽取6个大班、6个中班及6个小班565例儿童进行Cariostat法龋活性检测。结果:1 032例儿童中患龋者626例,患龋率为60.66%,龋均为2.87±3.67,龋齿充填率为8.53%。上颌中切牙患龋率最高(37.89%),其次是下颌第二乳磨牙(32.56%)、下颌第一乳磨牙(32.36%)。不同年龄组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231, P<0.05),5岁儿童患龋率最高(66.50%)。1 032例儿童按乳牙龋、失、补牙数(dmft)值分为4组,无龋组人数最多;中龋组人数最少。1 032例儿童龋失补牙数共2 959颗,高龋组儿童龋失补牙数最多,达1 861颗,占龋失补牙总数的61.89%。565例儿童按龋活性试验(简称CAT)分析显示:不同CAT分度患龋率不同(χ 2=27.390, P<0.05),高度组患龋率最高(90.48%)。CAT值与龋均呈正相关( r=0.261, P<0.05)。 结论:长沙市雨花区3~5岁儿童龋齿发生率为60.66%。Cariostat法可较真实地反映儿童患龋情况,有助于筛选儿童龋病易感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用于简单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制作的3D打印模型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应用数字化的诊疗设计和3D打印制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从而解决简单牙列不齐等问题。评价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3D打印牙列模型的精确性,论证该数字化正畸流程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轻度间隙不调、扭转等不同类型的简单不齐病例20例,3shape Trios全称"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3shape Ortho Analyzer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在85个上下颌牙列数字化设计模型和对应3D打印模型上选取对应左右中切牙、尖牙和磨牙的牙冠高度、牙冠宽度、尖牙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分别进行软件及手工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重复测量信度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两种模型在各测量指标上有无差异以检验模型精确性。 结果:软件测量数字化设计模型和手工测量3D打印实体模型结果的ICC均>0.95,测量者应用软件及手工测量的可重复性均较高。两种模型在除外牙冠高度的其他各测量指标上的一致性高,配对 t检验结果 P>0.05,整体偏差范围在(-0.01±0.12) mm至(0.11±0.31) mm之间。 结论: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以10 μm层厚精度3D打印的牙列模型精确性较高,可用于临床简单病例隐形矫治器制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步一步做好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中咬合关系的复制和转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牙列重度磨耗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美观和咬合功能,治疗时不仅需要美学重建,还需要咬合重建。咬合重建包括咬合设计、咬合表达和咬合实现。咬合表达即使用 垫、诊断饰面、临时冠等诊断性临时修复体,将咬合设计建立的上下颌基准诊断性咬合关系从无创、微创到有创,逐级诊断、验证、调改、磨合,最后获得最适合患者的最终修复体咬合关系。咬合表达的关键是从 垫到诊断饰面和(或)临时冠到最终修复体咬合关系的逐级复制和转移,将调改磨合后的咬合关系精确逐级复制和转移至下一个治疗环节。本文重点介绍牙列重度磨耗全口咬合重建中如何一步一步做好咬合关系的复制和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价南京市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干预效果,为儿童蛲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2022年9-10月在南京市12个区中各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对全部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分别在主城区和郊区各选取感染率较高且环境、规模等相近的4所幼儿园,将其全部儿童、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和每个班级的班主任纳入研究对象.其中主城区2所和郊区2所幼儿园为实验组,实施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其余4所为对照组,实施传统蛲虫病防控措施,两组均开展为期1年的干预(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实验组干预分为症状监测(对疑似儿童蛲虫感染的症状进行监测)、同伴监测(对患儿同住家人和同班级儿童、玩伴采样检测)、环境监测(采用透明胶纸对阳性患儿家庭和所在班级环境粘贴采样),并从"知、信、行"3个维度切入,家庭、学校、社区多部门协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干预仅对检测发现的阳性患儿驱虫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干预实施完成后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对两组儿童开展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干预实施前后,分别对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与儿童同住的1名监护人开展蛲虫病防治相关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5%(13/885)和1.4%(12/8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2,P>0.05).干预期间,实验组症状监测共发现疑似症状儿童234人,其中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34.6%,81/234),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0.5%,48/234);疑似症状儿童共检出阳性8例,有肛门瘙痒症状者占比最多(5/8),其次为睡觉磨牙症状者(2/8).同伴监测共在患儿同住家人中检出阳性4例,同班级儿童中检出阳性2例.环境监测中在患儿家庭环境中检出毛绒玩具阳性样品4份,被子、床单、沙发阳性样品各2份,在患儿班级中检出课桌和椅子阳性样品各1份.干预1年后,实验组蛲虫感染率由干预前的1.5%下降至0.1%(1/885)(x2=10.368,P<0.05),低于干预后的对照组(0.9%,8/886)(x2=4.014,P<0.05).干预前两组在儿童卫生行为习惯、家长及教师蛲虫病"知、信、行"各知识点正确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饭前便后是否洗手、是否勤剪指甲、是否有咬手指习惯、是否有咬玩具等习惯行为的正确率(89.9%,796/885;88.9%,787/885;85.8%,759/885;86.8%,768/885)和是否有单独毛巾、每周洗澡频率、每个月被褥晾晒频率卫生习惯的正确率(89.2%,789/885;85.7%,758/885;78.9%,698/885)均高于对照组(61.7%,547/886;71.2%,631/886;56.2%,498/886;59.8%,530/886;78.8%,698/886;78.8%,698/886;68.6%,608/886)(x2=192.194、86.989、187.741、164.402、35.371、14.285、24.010,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家长蛲虫病"知、信、行"全部题目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实验组教师对蛲虫病认知调查各题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儿童蛲虫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儿童蛲虫感染率,实现及时阻断、精准防控,同时提升了家长、教师的蛲虫防病健康素养和认知水平,促进其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带动儿童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有效预防和阻断蛲虫病的传播和蔓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三维环境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三维环境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取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用烫伤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成1个1 cm 2深Ⅱ~Ⅲ度烫伤创面。伤后1 d,取创面全层皮肤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组织中TNF-α浓度。(2)将0.9 g明胶和0.3 g海藻酸钠混匀后溶于30 mL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水凝胶,取10只1 d龄雌雄不明C57BL/6小鼠足底全层皮肤研磨成真皮匀浆,从10只7 d龄雌雄不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混合8 mL预热水凝胶、1 mL小鼠足部真皮匀浆、1 mL第2或3代终浓度为1.5×10 5个/mL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利用三维生物打印机在培养皿中打印出纵横交错的圆柱块共12块。打印块用25 g/L氯化钙溶液交联10 min,加入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常规培养12 h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TNF-α处理组,每组6皿、6块。2组打印块均更换新鲜的汗腺诱导培养基培养,TNF-α处理组培养基中另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ng/mL的TNF-α。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各组2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多能性标志物Nanog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1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的Nanog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培养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各组2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的汗腺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4(CK14)、CK18、钠钾ATP酶蛋白a1(ATP1a1)和水通道蛋白5(AQP5)mRNA表达,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1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4、CK18、ATP1a1和AQP5蛋白表达分布。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伤后1 d,小鼠烫伤创面组织中TNF-α质量浓度为(19±3)ng/mL。(2)培养6 h,TNF-α处理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Nanog 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9±0.04、0.36±0.03,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00±0.05、1.00±0.07( t=16.51、14.56, P<0.01)。(3)培养14 d,TNF-α处理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8、CK14、ATP1a1、AQP5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8±0.03、0.42±0.11、0.23±0.06、0.25±0.03,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的1.00±0.03、1.00±0.05、1.00±0.05、1.00±0.07( t=25.31、8.31、17.07、17.06, P<0.01)。(4)培养14 d,空白对照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8、CK14、ATP1a1和AQP5蛋白均广泛分布于细胞质,而TNF-α处理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8、CK14、ATP1a1和AQP5蛋白在细胞质的分布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外源性TNF-α抑制三维环境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这可能与TNF-α抑制Nanog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使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下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数字化外科用于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效果及精确度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导板和 板引导下的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精确度及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行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方法分为数字化外科组和传统模型外科组。通过对数字化外科组术前设计模型及术后模型的拟合比对、定量分析评价虚拟手术设计的精确性,分析传统模型外科组及数字化外科组的上颌骨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手术位移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半年满意度调查。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字化外科组术前设计模型与实际术后模型之间的线性距离和角度采用配对 t检验,数字化外科组和传统模型外科组患者各个标志点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并对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21例患者,数字化外科组129例,男35例,女94例,年龄为(24.5±6.5)岁;传统模型外科组92例,男28例,女性64例,年龄为(27.7±5.4)岁。数字化外科组中术前设计模型与实际术后模型之间线性距离差为(1.23±0.35)mm,角度差为2.48°±0.31°。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2组患者上颌骨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手术位移量测量中,数字化外科组与传统模型外科组右上颌尖牙牙尖点、左上颌第1磨牙近中颊尖点(U3R、U6L)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量分别比较[(6.72±1.57) mm vs.(4.07±2.14) mm、(4.73±2.07) mm vs.(1.62±1.8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数字化外科组除1例牙根损伤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传统模型外科组则出现3例腭瘘,4例牙根损伤,2例骨不连,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高于数字化外科组[(9.8%,9/92) vs.(0.8%,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数字化外科组术后94.5%(122/129)的患者满意度评分>3分,传统模型外科组术后有89.1%(82/92)的患者满意度评分>3分,2组患者对手术效果都很满意。 结论:相对于传统模型外科,在数字化导板及 板指导下,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精确度高,术后效果好,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