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免疫状态下的重症腺病毒性肺炎3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人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腺病毒性肺炎是目前造成婴幼儿肺炎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受损者更易发展为重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也能发生重症腺病毒性肺炎,但目前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其原因可能与免疫机制的触发有关。本文介绍3例不同免疫状态下的重症腺病毒性肺炎病例,通过吸氧、稳定内环境等支持治疗,以及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治疗,最终均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00例百日咳婴幼儿合并病毒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百日咳婴幼儿合并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对病情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确诊百日咳的住院婴幼儿,采集鼻咽拭子进行包括百日咳在内的10种病原体检测,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PIV)、百日咳杆菌(BP)、人鼻病毒(HRV)、博卡病毒(HBoV)、人偏肺病毒(hMPV)、流感病毒B型(INF-B)、腺病毒、流感病毒A型和巨细胞病毒(CMV)。根据病原体检出结果分为百日咳单检出组(单检出组)和合并病毒共检出组(共检出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特征的差异及对其病情的影响。结果:100例婴幼儿中,男54例(54.0%),女46例(46.0%),年龄分布在28 d~2岁5个月,中位年龄3.5个月。百日咳单检出56例,合并病毒共检出44例,其中合并CMV 14例(31.8%,14/44),HRV 7例(15.9%,7/44),PIV 7例(15.9%,7/44),RSV 4例(9.1%,4/44),hMPV 1例(2.2%,1/44),CMV+HRV 8例(18.2%,8/44),HRV+HBoV 1例(2.2%,1/44),CMV+PIV 1例(2.2%,1/44),CMV+PIV+INF-B 1例(2.2%,1/44)。单检出组患儿治疗前合并发绀、需要头罩中流量吸氧、收治PICU、合并重症肺炎或心肌酶异常的例数均高于共检出组( P均<0.05),而出生月龄低于共检出组( P<0.05)。3月龄以上患儿比较临床特征时,仅发现单检出组治疗前合并发绀例数和住院天数高于共检出组( P<0.05),其余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百日咳单检出组患儿需要头罩中流量吸氧、合并重症肺炎或心肌酶异常的例数均高于共检出组,其原因可能主要与月龄偏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慢性呼吸衰竭家庭机械通气11例效果分析及随访管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20年呼吸道感染病例11种病原体流行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和肺炎病例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的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三家哨点医院,采集门诊上感病例、肺炎病例及住院重症肺炎病例的呼吸道标本,用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副流感病毒(PIV)、博卡病毒(HBoV)、鼻病毒(HRV)、冠状病毒(CoV)、流感病毒(Flu)、人偏肺病毒(HMPV)、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肠道病毒(E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11种呼吸道病原的检测。结果:2014—2020年,共调查并检测4 941例呼吸道感染病例,总阳性率31.1%。总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病原分别是Flu9.2%(455/4 941)、MP5.0%(245/4 941)、PIV4.8%(238/4 941)。5~14岁年龄组检测阳性率最高,6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最低。重症肺炎病例检出率排在前三位的病原分别是PIV6.6%(82/1 241)、Flu6.2%(77/1 241)和RSV5.2%(65/1 241)。8.21%病例为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结论:本研究通过长期系统监测,发现北京市西城区的急性呼吸道病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Flu、MP和PIV,并初步阐明了其流行季节、人群好发年龄等流行特征,为后续制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运用自动巢式多重PCR系统对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自动巢式多重PCR系统检测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效果,了解佛山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PICU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采集鼻咽分泌物,运用自动巢式多重PCR检测腺病毒、冠状病毒(HKUl型、NL63型、229E型、0C43型)、人类偏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1亚型、H1-2009亚型、H3亚型)、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2型、3型、4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百日咳杆菌、肺炎衣原体和肺炎支原体。结果:自动巢式多重PCR系统检测290份标本中,阳性246份(84.83%)。单一病原阳性样本166份,检出2种病原阳性样本60份,3种病原阳性样本17份,4种病原阳性样本3份。病毒检出阳性病例中,小于6月龄最常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62.39%,73/117);7月龄~1岁最常见病原体为人鼻病毒/肠病毒(3.48%,20/46);1~3岁患儿最常见病原为腺病毒(37.50%,18/48);3~6岁最常见病原为人鼻病毒/肠病毒(35.00%,7/20);大于6岁最常见病原为流感病毒(46.67%,7/15)。腺病毒检出率每年5月份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8月份最高,流感病毒检出率7月份最高,肺炎支原体及百日咳杆菌感染全年均有散发。结论:自动巢式多重PCR系统可高效、快速、准确检测多种病原;不同年龄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不同;不同地区因气候不同,常见病原的流行季节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腺病毒肺炎4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重症腺病毒肺炎中的临床应用,评估ECMO在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诊断重症腺病毒肺炎并予ECMO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收集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机械通气时间、ECMO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预后等指标。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4例应用ECMO治疗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其中2例成功撤离ECMO,最终3例死亡,1例存活,3例死亡患儿起病至ECMO启动时间长,均超过18 d。ECMO启动前的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5 d,ECMO治疗时间长,最长为27.5 d。1例存活患儿起病至ECMO启动时间为11 d,ECMO启动前的呼吸机辅助时间为5 d,ECMO治疗时间<10 d 。结论:ECMO救治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抢救成功率低,但仍是抢救患儿生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早期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重症腺病毒肺炎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外源性类脂性肺炎(ELP)的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探讨其诊断策略、治疗方式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41例ELP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结果、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共41例患儿,其中男29例,女12例;发病年龄4~53个月,多数3岁以内发病(35/41例,85.4%),以1~2岁为主(23/41例,56.1%)。2.误服油脂包括灯油/香油11例、白电油7例、电蚊香油5例、润滑油5例、石蜡油4例、汽油/柴油3例、煤油和鱼肝油各2例、缝纫机油和性质不清各1例。3.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26/41例,63.4%)、气促(23/41例,56.1%)、发热(17/41例,41.5%)、发绀伴低氧血症(15/41例,36.6%)、喘息(9/41例,22.1%)、呼吸窘迫(9/41例,22.1%)、肺出血(6/41例,14.7%)、喂养困难和/或一过性呕吐(4/41例,9.8%),无症状7.3%(3/41例)。4.胸部X线主要表现为双肺渗出性改变或肺实变,胸部高分辨CT(HRCT)最常见征象为局部或广泛渗出,可伴肺实变(18/41例,43.9%)。受累部位最常见为双下肺叶(8/41例,19.5%),其次为右下叶(3/41例,7.3%)、右中叶(2/41例,4.8%)和左下叶(2/41例,4.8%)。其他征象包括肺囊泡改变、过度通气、磨玻璃样改变及小结节形成等。5.共7例患儿因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所有患儿行经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为(11.67±4.90) d,合并腺病毒感染者住院时间为(19.25±5.93) d。9例患儿随诊失访(其中8例轻症,1例重症),余患儿症状均在1周~1个月消失,21例在出院1个月内肺部影像恢复正常,7例出院3个月恢复正常,4例在6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急性ELP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无特异性。重症患儿肺部影像多肺叶受累,可出现肺实变和囊泡改变。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并感染尤其是腺病毒感染可能是急性ELP患儿病情加重的高危因素。BAL能同时起诊断和治疗作用,BAL联合局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对重症急性ELP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腺病毒肺炎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腺病毒肺炎(adenovirus pneumonia, AP)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9例AP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情况,并与61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P患儿的单核细胞计数水平较高( P<0.001)。住院初期重症腺病毒肺炎(severe adenovirus pneumonia, SAP)组及普通腺病毒肺炎(general adenovirus pneumonia, GAP)组单核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但SAP组单核细胞计数低于GAP组( P<0.05)。住院后期GAP组单核细胞计数较前下降( P<0.05),而SAP组单核细胞计数下降不显著( P>0.05),SAP组单核细胞计数高于GAP组(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初期较低的单核细胞计数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P=0.004)。住院初期单核细胞计数用于预测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742,最佳截断值为1.05×10 9/L,灵敏度为74.3%,特异度为63.5%。 结论:AP患儿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呈不同程度升高,SAP病例升高程度不及GAP病例,但下降较后者慢。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估AP患儿病情进展风险的潜在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的早期识别与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腺病毒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重症患儿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因此早期识别与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从病原、宿主、实验室检查及生物标志物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早期识别与诊断提供了新的临床线索。目前尚无用于重症腺病毒肺炎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治疗策略为免疫调节及呼吸支持,大量临床研究为规范治疗策略、改善患儿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腺病毒感染及呼吸系统相关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腺病毒发现60余年来,人腺病毒感染全球普遍存在,时有局部暴发流行。腺病毒通过基因重组,不断有新基因型被发现,新的基因型其致病特点各异,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流行的基因型存在差异。腺病毒感染可引发呼吸系统、胃肠系统、泌尿系统及眼部疾病。儿童腺病毒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重症病例多,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抗病毒药物批准用于腺病毒感染治疗。儿童重症腺病毒肺炎病死率超过50%,是目前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救治难题。现综述人腺病毒感染研究进展,并总结儿童腺病毒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研究,以提高对儿童腺病毒感染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