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机械通气条件下使用呼吸机的感染防控关键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起全球关注,其强传播力导致感染人数众多,且医务人员占一定比例。在当前患者多且负压病房"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环境保护,加强对各种传播风险的防范,尽可能避免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二次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现着重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机械通气条件下如何通过细节管理进行感染防控,以减少病毒对患者的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结直肠肿瘤规范化诊治的仁济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我国肆虐。已经证实,新冠肺炎存在明显的院内感染现象,给外科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结直肠外科并不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线学科,但在特殊的形式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在保护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以及病区和医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保证以往临床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当下的艰巨任务。笔者参照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结合《上海仁济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文件汇总》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开展结直肠外科临床工作,分享了如何在疫情防控情况下,针对结直肠肿瘤急诊患者的诊疗流程、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准备择期入院手术结直肠癌患者的处理、病房的防护、围手术期的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详细介绍了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包括医务人员及手术室、手术器械的防控措施。其中特别强调的包括:(1)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贯穿于结直肠肿瘤整个诊疗过程,MDT成员中,除常规相科室外,呼吸科和感染科也需列入。(2)肠镜检查有可能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对操作人员和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风险,故仅优先对于可能危及生命的急诊患者(出血、梗阻、消化道异物等)进行;若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不采取内镜下减压措施,直接拟定急诊手术治疗方案。(3)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应放置于隔离病室,配备单独医疗器具,在指定的独立负压(-5 Pa以下)手术间完成手术;围手术期伤口换药等使用过所有一次性物品、体液、粪便等,均按医疗废物规范进行处置。(4)参加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的结直肠外科患者手术的医护人员应实施三级防护,术后应隔离进行"医学观察"14 d。希望能对同道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岁。16例手术后采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纳入联合组,17例采用直接关腹及传统引流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体温、心率、腹内压、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组手术后3 d腹内压分别为(11.7±2.6)mmHg(1 mmHg=0.133 kPa)、(11.1±3.2)mmHg、(10.2±3.7)mmHg,均低于对照组(18.1±5.3)mmHg、(15.6±6.2)mmHg、(15.0±6.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住院总时间(29.2±17.8)d、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7.1±3.2)d,均少于对照组(49.5±26.3)d、(11.8±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体温降低(-0.1±0.9)℃、心率降低(18.2±17.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1.2±0.7)℃、(-5.9±17.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8%(3/16),低于对照组52.9%(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164, P=0.041)。 结论:严重胰腺损伤患者手术后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控制腹腔压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严重胰腺损伤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正压拔管与负压拔管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正压拔管和负压拔管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后成功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的1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压拔管组(53例)和负压拔管组(52例)。拔管时所有患者均取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清除口、鼻、咽喉及气管内分泌物。负压拔管组断开呼吸机,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导管并越过远端开口,行气管内持续负压吸引,同时抽空气管导管气囊后,将吸痰管随同气管导管一起拔出;正压拔管组不断开呼吸机,在原有SBT模式下,指导患者用力吸气,当患者达到吸气高峰时,抽空气囊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两组均给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5 L/min)。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5 min及1 h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 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后30 min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严重呛咳、气道高反应、肺炎)。 结果:拔管后5 min,正压拔管组患者PaO 2明显高于负压拔管组〔mmHg(1 mmHg≈0.133 kPa):123.4±30.2比111.0±21.1, P<0.05〕,pH值和PaCO 2略低于负压拔管组〔pH值:7.411±0.042比7.419±0.040,PaCO 2(mmHg):39.7±4.7比40.5±5.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拔管后1 h,正压拔管组患者pH值、PaO 2、PaCO 2均略低于负压拔管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30 min内,正压拔管组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负压拔管组〔呼吸急促:9.4%(5/53)比28.8%(15/52),心动过速:15.1%(8/53)比32.7%(17/52),血压升高:11.3%(6/53)比30.8%(16/52),血氧饱和度下降:7.5%(4/53)比34.6%(18/52),均 P<0.05〕,严重呛咳发生率亦明显低于负压拔管组〔9.4%(5/53)比30.8%(16/52), P<0.05〕,但两组间气道高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53)比5.8%(3/52), P>0.05〕。两组患者均未在拔管后48 h内发生肺炎。 结论:正压拔管能保证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得到充分氧合,避免低氧,还能降低严重呛咳发生率,有利于生命体征的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省不同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资源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贵州省不同等级公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状况,为本省重症医学质量改进及学科建设提供方向和决策依据。方法:通过表格填报和(或)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取贵州省各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资源状况,填报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现场调查(部分医院)于2018年3月进行。2018年贵州省医院数据从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获取,该数据于2019年11月28日在线发布。对纳入的信息按ICU建设状况、主要设备配置状况和技能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39家三级医院和77家二级医院,分别占该等级公立医院数的76.5%(39/51)和50.0%(77/154);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分别占该等级综合医院的86.8%(33/38)和50.4%(69/137)。在ICU建设状况方面: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ICU成立更早〔年:2011(2008,2012)比2013(2011,2015), P<0.01〕,拥有的ICU床位数、医生和护士人数更多〔张:15(11,20)比8(6,10),名:9(8,11)比6(5,7),名:25(20,41)比15(12,19),均 P<0.01〕,但ICU医生/床位比、ICU护士/床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ICU设备配置状况方面:与二级医院ICU比较,三级医院ICU有更多的呼吸机和更高的呼吸机/床位比、更多的输液泵及更高的输液泵/床位比、更多的监护仪、胃肠营养泵和单人间,有负压病房的比例更高〔呼吸机(台):14(10,18)比6(4,8),呼吸机/床位比:1.0(0.7,1.1)比0.8(0.6,1.0),输液泵(台):10(6,20)比5(3,8),输液泵/床位比:0.8(0.0,1.0)比0.0(0.0,0.4),监护仪(台):18(13,24)比9(6,12),胃肠营养泵(台):2(1,5)比1(0,3),单人间病房(间):2(1,3)比1(0,3),负压病房:53.8%(21/39)比31.5%(23/73),均 P<0.05〕;此外,配备便携式呼吸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B超机、支气管镜、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监测设备、脑电图双频指数(BIS)监测仪、床旁胃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仪的比例更高〔分别为86.7%(26/30)比59.6%(28/47),43.3%(13/30)比1.5%(1/66),14.3%(4/28)比0%(0/65),10.7%(3/28)比0%(0/65),62.5%(20/32)比37.3%(25/67),97.1%(33/34)比63.6%(42/66),60.6%(20/33)比28.4%(19/67),17.2%(5/29)比0%(0/65),27.6%(8/29)比1.5%(1/65),77.4%(24/31)比52.3%(34/65),均 P<0.05〕。在能开展的技能方面,与二级医院ICU比较,三级医院ICU开展颅内压监测、腹内压监测、超声诊断、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和血液净化的比例更高〔31.6%(12/38)比14.7%(11/75),75.7%(28/37)比38.6%(27/70),61.5%(24/39)比24.3%(18/74),89.7%(35/39)比45.9%(34/74),92.3%(36/39)比48.6%(36/74),均 P<0.05〕。 结论:本次数据主要来自贵州省公立综合医院。三级医院较二级医院更早建立ICU,其ICU规模更大,硬件配置更优,能开展的技术更多;但二、三级医院ICU之间人力资源状况类似。二、三级医院均需提升ICU人力和设备配置以及拓展各项ICU技能,且二级医院的需要可能更迫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例负压性肺水肿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2例负压性肺水肿(NPPE)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并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对2012年8月、2019年12月上海松江区中心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收治的2例NPP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结果:2例患者既往均无呼吸及循环系统病史。一例儿童,全麻喉罩辅助下行眼科手术,术后清醒后在手术室立即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肺水肿、应激性心肌病、心源性休克,给予机械通气,静脉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和米力农治疗,顺利脱离呼吸机;另一例青年男性,急性会厌炎,明显呼吸窘迫、咳淡血性痰,出现低氧血症和意识丧失,急诊行气管切开,表现为急性肺水肿,镇静镇痛后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2例患者一周后均顺利转到普通病房。结论:NPP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早期吸氧、镇静、机械通气等呼吸循环支持,预后良好。全麻中使用喉罩、出现急性会厌炎时应警惕NPP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快速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负压隔离病房的管理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进入大范围传播阶段,北京作为疫情输入地区,陆续出现输入性病例。作为北京市定点收治医院,北京地坛医院紧急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患者负压隔离病房,快速组织护理人员管理培训,对这些输入病例实施流入人员分类管理。整个组建新病房过程中人员到位迅速、后勤供给及时、隔离设施严密,顺利完成了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的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移植相关感染风险防控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使用新冠肺炎风险表对肝移植术前和手术相关风险的临床评估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3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53.0岁,年龄范围为42.0~62.0岁。6例供者中,男5例,女1例,中位年龄为41.5岁,年龄范围为24.0~60.0岁。供肝均通过中国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分配获得。肝移植在固定负压手术室进行,低风险供者采用二级防护措施。根据受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经典原位肝移植或背驼式肝移植。病区医护人员采取二级防护措施,对有发热或疑似感染的肝移植受者,医护人员采取三级防护措施。观察指标:(1)肝移植受者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2)肝移植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3)肝移植受者治疗情况。(4)肝移植受者术后情况。(5)肝移植受者随访情况。(6)肝移植医护人员感染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肝移植受者是否出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3月。对参与器官获取、移植手术和病区管理的医护人员随访健康状态,观察14 d内是否出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肝移植受者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6例受者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属,14 d内均无新冠肺炎疑似或可疑患者接触史及疫区旅居史。6例受者中,发热1例,体温为38.1 ℃,胸部CT检查结果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提示阴性;发热合并低氧血症1例,体温为38.5 ℃,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双肺大量胸腔积液,无浸润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提示阴性;其余4例无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院前常规胸部CT检查结果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提示阴性。5例受者无新冠肺炎接触史,1例受者有1级风险医院治疗史。6例受者均为低风险等级。(2)肝移植医护人员新冠肺炎风险评估情况:6例受者中,5例等待医院风险为0级,1例为1级;移植医院风险等级为0级。(3)肝移植受者治疗情况:6例受者中,2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4例采用背驼式肝移植。6例受者肝脏冷缺血时间为(5.9±2.4)h,无肝期为(49±14)min,术中出血量为1 500 mL(800~1 800 mL),手术时间为(8.9±2.1)h,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为2 d(1~4 d)。6例受者中,2例需调整免疫抑制方案,4例免疫抑制方案无改变。(4)肝移植受者术后情况:6例受者中,5例无严重感染,1例术后严重感染。5例无严重感染受者术后最高体温范围为37.8~38.5 ℃,术后3 d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周复查胸部CT无明显病毒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康复出院;1例严重感染受者,术后7 d出现消化道瘘及反复高热,体温最高达39.2 ℃,收入隔离病房,积极引流治疗,体温恢复正常,移植物功能良好,转回当地医院继续康复治疗。6例受者住院时间为30 d(15~74 d)。(5)肝移植受者随访情况:6例受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5 d(12.0~64.0 d),受者体温正常,胸部CT检查无病毒性肺炎表现,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阴性。(6)肝移植医护人员感染情况:参加肝移植手术的外科医师、护士、麻醉医师,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肝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在肝移植术后14 d内身体状况良好,未发现疑似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利用新冠肺炎风险评估表对肝移植受者进行风险评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主张开展低风险受者器官移植,谨慎开展不确定风险受者器官移植,不主张对高风险受者进行器官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染病房负压水平对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污染影响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房不同负压水平对物体表面该病毒核酸污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负压病房作为调查对象,检测病房内外气压差,对病房内的床扶栏、地板、水槽和马桶等表面进行新冠病毒核酸采样,并检测病毒核酸污染情况.结果 2个层楼的感染病房负压差分别为(20.96±0.57)和(6.49±0.90)Pa(t=113.348,P<0.001),均符合GB/T 35428-2017要求(负压差≥5 Pa);相应层楼阳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16.41%和16.97%(χ2= 0.020,P=0.887).低负压病房起居室内阳性样本检出率为23.23%,高于洗手间阳性样本检出率(7.58%)(χ2=6.889,P=0.009);高负压病房两区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负压病房地面阳性样本检出率高于高负压病房(27.27%vs 7.69%;χ2=4.934,P<0.05).结论 负压差大小对感染病房内新型冠状病毒的污染整体分布影响不明显,低负压病房应注重洗手间的清洁消毒,尤其应加强地面的清洁消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消毒执行现状及认知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消毒执行现状及认知水平.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4月抽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市公卫中心、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南大学湘雅附二院等医院有负压病房消毒经验的118名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空气/物表/织物/污物消毒具体措施、特殊硬件设施管理、消毒工具的管理、消毒效果监测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18名医务人员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6份,职业背景中护理专业人员109人(93.96%),临床医疗人员3人(2.59%),专职感控人员4人(3.45%);负压系统开启情况下,20.69%(24/116)的消毒人员未对病房内空气进行消毒,62.07%(72/116)的消毒人员选择含氯消毒剂+抹布进行擦拭,87.07%(101/116)的消毒人员对负压病房内患者的排泄物等进行了预处理;93.96%(109/116)的消毒人员所在的医疗机构有单独的消毒工具存储间;31.03%(36/116)的医务人员不清楚负压病房送排风口位置.结论 负压病房的消毒工作存在消毒不足或消毒过度的情况,各地医务人员对负压病房的消毒认知水平不一,应进行相关培训进一步提高其认知水平、规范消毒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