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过去的30年,高分辨力经阴道和经腹超声探头的发展、高敏感血流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改进,以及早孕期超声检测胎儿颈后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NT)预测染色体异常的普及,使得早孕期超声检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多年的早孕期超声应用研究证实其在妊娠风险评估和早期检测重大畸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2]。30多年前Gembruch等 [3]首次报道了应用经阴道二维灰阶与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此后文献证实了有明显结构改变的CHD可以在早孕期(11~13 +6周)的超声检查中被筛查出来,甚至获得正确诊断 [4,5,6]。一项对63个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即使是在低危人群,早孕期超声检出心脏结构畸形的敏感性也可达0.558,早孕期获得诊断的CHD占所有孕期可检出CHD的63.67%。而在高危人群中CHD的检出敏感性更高,达0.6774,早孕期获得诊断的CHD占所有孕期可检出CHD的79.86% [7]。早期发现的严重结构改变的心脏异常多数预后不良,及时诊断对妊娠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与在中晚期的检查有所不同,检出率因CHD的类型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检出率不但取决于检查人员学术水平和意识,还受超声设备预设、仪器调节、所采用的扫查切面和操作技巧等影响 [5],CHD筛查和诊断的效果更具经验依赖性。笔者将简述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安全性、检查途径和仪器调节,心脏扫查切面和步骤,早孕期可发现、难以发现和无法诊断的CHD的种类,早孕期CHD诊断线索、陷阱和对策,以及早孕期发现CHD的随访管理等,以便为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技术推广和临床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规范化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推动超声心动图规范化临床应用,进一步提升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在我国超声心动图检查设备和从业人员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下,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评价标准,在参考国际成熟报告体系标准基础之上 [1,2,3,4,5,6],推行超声心动图标准化存图及结构化报告,达成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超声心动图学组及国家超声诊断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结合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经胸超声心动图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本共识主要目的是:明确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基本构成,推荐超声心动图检查流程,规范超声检查报告书写格式与内容,以期推动和提高我国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规范化应用,从而助力国家分级诊疗政策有效实施。同时,本共识将有助于监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各项质控指标,使超声心动图检查水平得以持续改进,特别是在不同医疗单位之间,以期达到经胸超声心动图报告相互认可的目的。本共识的实施亦将有助于提升临床医生解读超声心动图报告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1年支气管镜介入诊断的技术更新和领域拓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年来,随着介入肺脏病学整体的快速发展,新的仪器设备和新的理念不断更新,同时肺部结节等检出率增高带来患者需求的增加,共同推动了经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超细支气管镜、径向探针支气管超声(RP-EBUS)和导航支气管镜,包括虚拟导航支气管镜(VNB)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RAB),以及诊断弥漫性肺疾病的冷冻活检在临床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为此,本文通过2021年发表的文献梳理,对支气管镜介入诊断技术的进展和应用领域的更新进行回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技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间叶源性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随着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仪器设备的更新,GIST发病率和检出率逐年升高,因而备受关注,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目前主要通过CT、MRI等影像学技术初诊,病理学检测为其诊断的金指标。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免疫标志物和基因检测对GIST的诊断日趋重要。笔者对GIST诊断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贵州省不同等级医院重症医学科资源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贵州省不同等级公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状况,为本省重症医学质量改进及学科建设提供方向和决策依据。方法:通过表格填报和(或)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取贵州省各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资源状况,填报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现场调查(部分医院)于2018年3月进行。2018年贵州省医院数据从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获取,该数据于2019年11月28日在线发布。对纳入的信息按ICU建设状况、主要设备配置状况和技能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39家三级医院和77家二级医院,分别占该等级公立医院数的76.5%(39/51)和50.0%(77/154);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分别占该等级综合医院的86.8%(33/38)和50.4%(69/137)。在ICU建设状况方面: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ICU成立更早〔年:2011(2008,2012)比2013(2011,2015), P<0.01〕,拥有的ICU床位数、医生和护士人数更多〔张:15(11,20)比8(6,10),名:9(8,11)比6(5,7),名:25(20,41)比15(12,19),均 P<0.01〕,但ICU医生/床位比、ICU护士/床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ICU设备配置状况方面:与二级医院ICU比较,三级医院ICU有更多的呼吸机和更高的呼吸机/床位比、更多的输液泵及更高的输液泵/床位比、更多的监护仪、胃肠营养泵和单人间,有负压病房的比例更高〔呼吸机(台):14(10,18)比6(4,8),呼吸机/床位比:1.0(0.7,1.1)比0.8(0.6,1.0),输液泵(台):10(6,20)比5(3,8),输液泵/床位比:0.8(0.0,1.0)比0.0(0.0,0.4),监护仪(台):18(13,24)比9(6,12),胃肠营养泵(台):2(1,5)比1(0,3),单人间病房(间):2(1,3)比1(0,3),负压病房:53.8%(21/39)比31.5%(23/73),均 P<0.05〕;此外,配备便携式呼吸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B超机、支气管镜、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CO 2)监测设备、脑电图双频指数(BIS)监测仪、床旁胃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仪的比例更高〔分别为86.7%(26/30)比59.6%(28/47),43.3%(13/30)比1.5%(1/66),14.3%(4/28)比0%(0/65),10.7%(3/28)比0%(0/65),62.5%(20/32)比37.3%(25/67),97.1%(33/34)比63.6%(42/66),60.6%(20/33)比28.4%(19/67),17.2%(5/29)比0%(0/65),27.6%(8/29)比1.5%(1/65),77.4%(24/31)比52.3%(34/65),均 P<0.05〕。在能开展的技能方面,与二级医院ICU比较,三级医院ICU开展颅内压监测、腹内压监测、超声诊断、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和血液净化的比例更高〔31.6%(12/38)比14.7%(11/75),75.7%(28/37)比38.6%(27/70),61.5%(24/39)比24.3%(18/74),89.7%(35/39)比45.9%(34/74),92.3%(36/39)比48.6%(36/74),均 P<0.05〕。 结论:本次数据主要来自贵州省公立综合医院。三级医院较二级医院更早建立ICU,其ICU规模更大,硬件配置更优,能开展的技术更多;但二、三级医院ICU之间人力资源状况类似。二、三级医院均需提升ICU人力和设备配置以及拓展各项ICU技能,且二级医院的需要可能更迫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症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我国面临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筛查率、诊断率、治疗率"三低"的防治困境,其症结在于缺乏便捷、有效的骨质疏松症筛查方法。OP的诊断"金标准"DXA技术存在诸如设备昂贵、辐射、社区拥有率低等缺陷,故无法用于OP的广泛筛查。我国指南推荐的OP筛查工具包括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 OSTA)、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 ?)、骨定量超声技术(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等。近年来,新型超声骨密度仪、数字X线成像(digital X-ray radiogrammetry, DXR)和机会性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像(opportunistic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opportunistic QCT)技术在OP筛查领域展现出潜力。本文将对上述筛查工具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逐一综述,以期提升OP的筛查率,助力OP"广知晓、早诊断、早治疗"的三级防控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超声影像技术评估慢性下背痛患者膈肌收缩特征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超声影像技术评价慢性下背痛患者的膈肌收缩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募集的慢性下背痛患者29例以及健康人员26例,分为下背痛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便携式彩超设备评估分别在不同的体位下测量受试者深呼吸时的膈肌厚度(Tdi)。要求受试者分别在仰卧位与站立位下进行用力最大吸气(TLC)后缓慢呼气(FRC),分别记录最大吸气末膈肌厚度(TdiTLC)和平静呼气末膈肌厚度(TdiFRC),并计算出膈肌增厚分数(DTF)。分析下背痛受试者一般资料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与膈肌功能的相关性;比较健康对照组与下背痛组的膈肌功能;分析Tdi及DTF诊断下背痛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ODI提物功能得分与站立位TdiTLC呈负相关( r=-0.50, P<0.01)。在组内比较中,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站立位状态下,TdiTLC值与TdiFRC值均较仰卧状态增加( t=6.115、7.314,均 P<0.001);下背痛组受试者站立位状态下,TdiTCL值与TdiFRC值均较仰卧状态增加( t=2.834、4.673,均 P<0.01)。在组间比较中,仰卧位下与站立位下背痛患者TdiTLC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 t=2.597、3.338,均 P<0.05);站立位下背痛患者TdiFRC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 t=2.098, P=0.041);站立位下背痛患者DTF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 t=2.902, P=0.006)。以仰卧位下TdiTCL≤3.3 mm预测下背痛,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6%、53.8%,曲线下面积为0.661;以站立位下TdiTCL≤4.5 mm预测下背痛,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7%、46.2%,曲线下面积为0.759;以站立位下DTF≤81.3%预测下背痛,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2.2%、84.6%,曲线下面积为0.698。 结论:下背痛患者膈肌收缩功能较正常受试者降低,且在站立位下差异显著。建议在患者站立位下进行右侧超声图像采集有助测量结果准确、客观。同时,可采用站立位TdiTCL≤4.5 mm或DTF≤81.3%作为慢性下背痛联合诊断参考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自动乳腺超声诊断系统的培训模式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超声新设备自动乳腺超声(automated breast ultrasound,ABUS)具有扫诊分离、获取的标准化全乳图像可重复阅读的优点,更适用于乳腺超声培训。本研究通过比较以ABUS病例诊断实践为核心的乳腺超声影像培训模式和以手持超声操作与诊断为核心的传统乳腺超声影像培训模式,发现以ABUS病例诊断实践为核心的新培训模式培训周期短、超声医生诊断水平提升快,新培训模式能更高效地培养出更多技术合格的乳腺疾病超声诊断医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视起搏电极相关三尖瓣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起搏器等心脏电子植入设备的应用日益增多,加之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新型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起搏电极相关三尖瓣功能障碍的认识更加深入。但由于三尖瓣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症状隐匿,导致诊断被低估或漏诊,而晚期发生严重右心功能不全后预后不良,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重点阐述起搏电极所致三尖瓣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诊断方面首先对此类疾病需高度认识,并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保持较高的临床警惕性,推荐对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的随访检查,是及时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有助于病因诊断并可指导治疗。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评估并尽早干预,主要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经静脉电极拔除及三尖瓣修复或置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在创伤性损伤医学评估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急诊医生仍然面临对闭合性胸腹部创伤患者的准确诊断和评估的挑战。很多严重腹部创伤或者多发伤患者在创伤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腹部体征,极易漏诊而进展至严重休克。影像学检查如CT和超声扫查可提供脏器破裂出血的关键诊断依据,是早期识别的关键。CT扫描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但因设备无法随意移动,不能便捷地在床边实施操作。对于病情不稳定或有潜在不稳定因素的患者,实施CT扫描的难度和风险较高 [1]。而超声检查具有可床边实施、无辐射、快速、简便易学、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急诊及重症医学已得到快速发展,成为该领域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