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发生新发心房颤动的临床预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新发心房颤动(房颤)、不同种类新发房颤、不同新发房颤持续时间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心脏植入电子设备患者的家庭监测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注册研究中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存档的家庭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将ICD或CRT-D植入后首次检测到的每日≥1%心房高频事件负荷,无论是否有症状,定义为新发房颤。通过构建新发房颤作为时依协变量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其对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343例配备家庭监测系统的ICD/CRT-D植入术后患者,年龄(62.5±13.5)岁,其中男占77.6%(266/343),左心室射血分数39.1%±14.6%。随访(50.3±17.8)个月,新发房颤124例(36.2%,124/343),87例(25.4%,87/343)全因死亡,其中心源性死亡61例(17.8%,61/34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新发房颤患者是无新发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 HR=2.15,95% CI 1.24~3.71, P=0.006)和全因死亡( HR=2.16,95% CI 1.36~3.44, P=0.001)风险的2.2倍;新发房颤类型为持续性房颤( HR=2.68,95% CI 1.32~5.42, P=0.006)或新发房颤最长持续时间≥7 d者( HR=2.72,95% CI 1.40~5.29, P=0.003)发生心源性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其发生风险是无新发房颤患者的2.7倍。 结论:新发房颤的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远期死亡风险显著升高,尤其是新发持续性房颤可使远期心源性死亡风险进一步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起搏器新能源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起搏器是一类用于治疗心动过缓的电子设备。受起搏器电池寿命的影响,植入者需反复更换,由此增加经济成本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风险。近来,随着材料学领域的发展,借助光伏电池、超声换能装置、纳米发电机、振荡发生器等设备转换太阳能、超声波、无线电波、生物学动能等能源用于发电,为保障起搏器的持久续航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该文就近年来这些起搏器新能源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视起搏电极相关三尖瓣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起搏器等心脏电子植入设备的应用日益增多,加之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新型诊断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起搏电极相关三尖瓣功能障碍的认识更加深入。但由于三尖瓣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症状隐匿,导致诊断被低估或漏诊,而晚期发生严重右心功能不全后预后不良,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重点阐述起搏电极所致三尖瓣功能障碍的诊断及治疗。诊断方面首先对此类疾病需高度认识,并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保持较高的临床警惕性,推荐对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的随访检查,是及时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有助于病因诊断并可指导治疗。治疗强调多学科团队评估并尽早干预,主要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经静脉电极拔除及三尖瓣修复或置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术后术肢功能障碍评估及早期功能锻炼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术后术侧肢体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的评估内容及早期功能锻炼进行范围综述,为未来早期识别不同的术侧肢体功能障碍和对术后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指导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0月3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7篇、队列研究6篇,病例对照研究2篇。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术后术侧肢体相关功能障碍包括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屈曲、外展、内外旋角度受限)、握力降低和肩胛骨运动障碍,肩关节疼痛和主动前屈受损发生率最高,分别达到61%和60%,主要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患者。评估工具包括主观工具和客观工具,评估肩关节疼痛的3种量表,评估肩关节活动范围的测角仪、评估握力的液压手测力仪、评估肩胛骨运动障碍的试验和卷尺、评估肩术侧肢体整体功能的5种量表。术侧肢体的各种相关功能障碍基本表现在术后2周时出现,术后3个月时开始好转,术后12个月时基本趋于正常,术后5年完全恢复,持续时间最长的是ICD植入患者;康复运动方案包括5种,其中钟摆运动是单一方案,其余4种均是综合康复运动方案,均有成效;干预时间点有术后1~2 d,术后1周,术后2周。结论: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术后需要重点关注术侧肢体存在的系列相关功能障碍,评估工具多样化,应根据测量重点进行合适选择;虽然都有自限性,但自愈时间还是比较长,术后1年内在门诊定期复诊时需要纳入筛查,对其进行综合性干预;患者进行综合功能锻炼方案有利于降低术侧肢体不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缩短功能障碍的时间,具有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但锻炼方案不统一,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哪一类活动方案或者综合某几类活动方案进一步研究;早期功能锻炼时间不统一,有待进一步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探讨携带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患者对医源性干扰的预防处理和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 2018 年 3 月至 2022 年 12 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接受MRI、外科手术以及放射治疗的CIED患者 219 例.调查具有潜在干扰的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置与最近欧洲心律学会发表的关于预防和管理CIED患者医疗程序引起干扰的共识建议的依从度,并分析与CIED相关终点事件和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相关性.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导线功能异常需更换,起搏失夺获或误治疗;次要终点事件包括阈值、感知和电极阻抗改变达到预设值;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院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死亡.结果:共纳入 219 例患者,平均年龄(74.4±11.2)岁,男性 137 例(62.6%).医疗操作类型包括MRI检查 84 例(38.4%)、外科手术 127 例(58.0%)、放射治疗 8 例(3.6%).总体操作前CIED评估、准备和操作后管理与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的依从度分别为 44.7%、95.9%和 95.9%.CIED相关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0.9%,CIED相关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达 17.8%,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1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力衰竭史(OR=6.4,95%CI:2.0~20.2,P=0.002)、进行外科手术(OR=84.5,95%CI:5.2~1367.1,P=0.002)以及发生CIED相关终点事件(OR=19.1,95%CI:1.7~215.7,P=0.020)均是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规范的医疗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是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OR=0.1,95%CI:0.1~0.4,P<0.001).结论:医源性干扰影响CIED功能,本研究医疗操作前后的处理较最新国际共识规范处理存在差距.规范的操作前评估和准备有助于确保CIED安全有效运作,改善患者心血管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心室辅助装置电磁兼容性评价要点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前,心室辅助装置在替代人体心脏功能和作为心脏移植等待期间的过渡支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消费类电子设备和个人无线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周围的电磁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因此对心室辅助装置的电磁兼容性作出合理客观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心室辅助装置的预期使用环境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出发,从"通用电磁兼容要求""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专用抗扰度"和"瞬时高功率抗扰度"三大方面简要分析了心室辅助装置电磁兼容性的评价要点,理清了该类设备电磁兼容方面的评价思路,明确了采用的限值、符合电平和基本性能等关键试验参数,为心室辅助装置的设计、检测、评价和监管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携带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心内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与此同时,携带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患者行外科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大.手术中体位摆放、手术操作、组织器官灌注和氧供的改变均可能引起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的变化;术中电磁干扰可能影响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而且携带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的患者多数为老年患者,合并症较多[1].这些因素都给麻醉科医师的围术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本文回顾心脏植入型电子设备的临床应用、携带该类设备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及在特殊手术/操作期间的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毋庸置疑,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术后针对CIED本身的长期个体化随访对患者的疾病管理至关重要.随着国内CIED植入数量的增加,术后管理的需求日趋增多,而现有的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患者长期的诊室随访需求,且很多患者难以按照指南要求长期、按时坚持到医院随访.因此,目前国内CIED术后随访现状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具有远程数据传输功能的CIED使远程随访成为现实.已有的研究证实,远程随访能够缓解诊室随访压力,提高患者依从性与满意度,优化器械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各种异常、减少不恰当放电等),降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住院率与病死率,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参考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HRS)《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设备远程询问与监测专家共识》,并结合国内实际临床应用经验,编写了本专家共识,其目的是为尽快在国内建立并规范化实施CIED远程随访,以便更加安全、有序和有效地做好CIED术后患者的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远程心电监测对于心房颤动筛查与监测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筛查和监测有12导联常规心电图 、24 h动态心电图以及便携式或可穿戴式心电设备 、心脏电子植入装置.便携式或穿戴式心电设备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房颤的检出率.远程心电监测尚存在心电数据标准化 、数据库的存储 、未与互联网大数据结合等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房颤动负荷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房颤动负荷(简称房颤负荷)是单位时间内的房颤持续时间比,可通过事件监测法 、动态心电图 、便携式心电设备及心脏电子植入装置等进行测定,作为射频消融术预后的评估具有前景.目前发现,房颤负荷越高,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越高,这与部分其他预后指标相一致.此外,房颤负荷较低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房室重构程度较轻,心力衰竭 、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更低.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规模较小 、监测时长较短等问题.监测方法和临界值的不统一也限制了其在临床评估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