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堇属植物苄基异喹啉类成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全球紫堇属Corydalis约400余种,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和非洲南部地区.在我国,该属多种物种作为民间用药具有上千年历史.紫堇属植物富含异喹啉生物碱,对该类成分通常以回流、超声加热、湿法超微粉碎法和酶解辅助技术等方法提取,并使用溶剂分离法、硅胶柱色谱法、反向填料柱色谱法、HPLC法、离子交换树脂法、高效逆流色谱法和活性引导技术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法.紫堇属生物碱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都具有较强药理活性,现代药理学表明,该属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对心脑血管、抗肿瘤、镇痛、消炎、保肝和抗血小板凝集等均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本文对已报道的紫堇属植物生物碱类成分的结构类型、特征、药理作用以及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行综述,为植物药用化学成分富集和安全用药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气流粉碎技术制备牡蛎壳超微粉的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气流粉碎技术制备牡蛎壳超微粉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进料粒度、进料速度、粉碎压力和粉碎次数为影响因素,超微粉收得率和粉末平均粒径为指标,使用矩阵分析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确定牡蛎壳超微粉最佳粉碎工艺.结果优选出牡蛎壳超微粉的最佳气流粉碎工艺条件为:进料粒度100目,进料速度210 V,粉碎压力0.6 MPa和粉碎6次;微粉平均收得率为94.9%,平均粒径为2.448μm.结论 采用气流粉碎技术得到的牡蛎壳超微粉粒度分布均一,粒径符合要求,可以作为牡蛎壳超微粉碎工艺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微粉碎技术对灵芝中三萜类成分溶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灵芝中三萜类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灵芝中三萜类成分总提取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灵芝中9种三萜类成分(灵芝酸A、灵芝酸B、灵芝酸C、灵芝酸C1、灵芝酸C2、灵芝酸D、灵芝酸E、灵芝酸G、灵芝酸H)含量,比较30、50、80目灵芝普通粉和300目灵芝超微粉中三萜类成分总提取率及9种三萜类成分的含量.结果:30、50、80、300目灵芝粉中三萜类成分总提取率分别为(0.74±0. 08)%、(0. 75±0. 06)%、(0. 78±0. 06)%、(1. 09±0. 10)% (RSD<2%, n=3);随着灵芝粉目数的增大,三萜类成分含量逐渐增大,其中300目含量最大,显著高于灵芝普通粉(P<0. 05).结论:灵芝经超微粉碎后三萜类成分的溶出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酶法提取联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桑叶不溶超微颗粒剂及其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桑叶不溶超微颗粒剂,并建立其质量标准.方法:桑叶分别经复合纤维素酶提取法提取总黄酮和总糖成分,经超微粉碎法制备桑叶超微粉,以玉米朊为粘合剂将桑叶提取物和超微粉混合制成不溶性颗粒剂.在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糖和总黄酮进行定量.结果:复合纤维素酶提取桑叶总糖、总黄酮,联用超微粉碎工艺制备成不溶性超微颗粒剂后,总糖、总黄酮的溶出速度提高1.6和1.2倍;与对照药材的TLC图谱对比,在相同比移值的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成品中总糖、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33.5%和4.1%.结论:复合纤维素酶联用超微粉碎技术能增加桑叶总糖和总黄酮的提取率,制备得到的不溶超微颗粒剂具有有效成分溶解速度快、颗粒外形保持完整的特点,工艺合理、可行.建立的定性及定量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产品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响应面法优选葛根超微粉的制备工艺及活性成分测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葛根中8种主要黄酮类成分UPLC同时测定法,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葛根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葛根超微粉的生产工艺.方法 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对葛根粉碎技术中的粉碎时间、投药量和初始粒度3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粒径分布(D90、D50)和UPLC法测定的不同粒径葛根粉(10~40、40~65、300目)中8个黄酮类活性成分(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芒柄花素)的含量数据,共10个指标作为响应因子进行葛根超微粉碎技术评价研究.结果 葛根中8种黄酮类化合物分别在75.8~242.7、205.6~658.0、147.3~417.3、10.2~163.3、11.3~182.0、1.2~18.8、0.25~4.00、0.35~5.37 μg/mL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86%、99.25%、99.90%、100.17%、100.21%、101.40%、100.73%、101.42%,RSD均小于3.0%,UPLC同时测定结果显示,相较其他粒径葛根粉,葛根超微粉(300目)黄酮类含量更高.响应面法优选结果显示超微粉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为在粒径为80目[(180.0±7.6)μm],通过5号筛时,投药量为247 g,粉碎时间为26 min.结论 响应面法优选的葛根超微粉碎工艺简便,准确度较高,得到的超微粉黄酮含量更高.该工艺可以为葛根超微粉碎技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微温脾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证CKD3期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该病病程长,预后差,严重损害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寿命,如何改善并延缓CKD的进展是当前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温脾汤源于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是治疗慢性肾脏病脾肾阳虚证的经典方药.近年来,随着中药新技术的发展,具有使用简便、中药成分利用度高等特点的新型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在国内外发展迅速.有研究提示[1],该技术可提高细胞破壁率、缩短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时间、增加有效成分溶出度及生物利用率、减少药材用量,同时还能够改善口感、减轻药物异味等.笔者将2015年01月~2016年01月应用超微温脾汤治疗CKD3患者疗效汇报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微粉碎对白术饮片粉体学性质和溶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超微粉碎技术对白术粉体学性质及体外溶出行为的影响,为中药制剂投料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振动磨制备白术不同粒径的超微粉,并与细粉进行微观特征、润湿性、比表面积与孔隙率、红外光谱等粉体学性质的对比;采用自身对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评价不同粒径粉体的溶出特性;利用热图和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 白术饮片经超微粉碎后粒径减小,比表面积显著增加,溶出度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润湿性略有降低;粉体红外特征谱图未发生变化;热图结果表明:粒径是影响溶出的关键因素.结论 超微粉碎技术对于改善白术粉体的制剂学性质和溶出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散剂研究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散剂是中药的传统剂型,具有易吸收、起效快、制作工艺简单等特点.在我国用药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检索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散剂研究的文献,对散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散剂的新形式与新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药粒子设计技术改善发酵虫草菌粉吸湿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发酵虫草菌粉类产品的常用剂型为胶囊剂和片剂.粉体的吸湿性作为压片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片剂的压片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如何改善粉体吸湿性,对开发新型复合粒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该研究采用粒子设计技术制备复合粒子粉,并与发酵虫草菌粉原粉、物理混合粉比较吸湿性.通过制备3种不同类型的粉体,比较平衡吸湿量、粒径、扫描电镜图、休止角、接触角及压缩度来观察中药粒子设计技术对发酵虫草菌粉吸湿性的改善情况.结果 显示发酵虫草菌粉原粉、物理混合粉、复合粒子粉平衡吸湿量分别为21.2%,19.6%,14.5%;中位粒径分别为(49.751±0.280),(59.183±0.170),(12.842±0.080) μm;众位粒径分别为(185.479±1.372),(173.964±1.104),(61.671±0.979) μm;在复合粒子粉的扫描电镜图中可明显看出发酵虫草菌粉上有固定形态、大小均一的疏水性气相纳米二氧化硅附着;休止角分别为(50.63±0.75).,(49.25±0.43)°,(48.33士0.84)°;接触角分别为(7.4±0.2)°,(8.2±0.3)o,(15.0±2.6)°;压缩度分别为(38.2土1.3)%,(35.8±0.2)%,(32.5±2.6)%.该研究表明经振动式超微粉碎机后发酵虫草菌粉粒子上有明显且大小均一的小粒子疏水性气相纳米二氧化硅附着,形成部分包裹的包覆结构,使得发酵虫草菌粉与外界的接触面降低,从而降低了复合粒子粉的吸湿性,进一步说明通过粒子设计可以改善发酵虫草菌粉的吸湿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6种抹茶产品的主要成分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对3种日产和3种国产的抹茶产品的叶绿素、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主要成分的含量及粒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为:日产“小山园”的叶绿素含量最高,达到0.061 g/L,而种植过程中未进行遮阴处理的“煎茶”含量最低,为0.0026 g/L,说明遮阴能有效地提高茶叶的叶绿素含量;而国产产品“春鸠”和“夏鸠”的茶多酚、咖啡因含量都较高,其中“夏鸠”的茶多酚、咖啡因含量为最高,达到16.52%和2.13%,说明中国的茶树品种‘鸠坑’不适宜作抹茶产品的原料;6种产品中氨基酸含量较大的组分为谷氨酸和脯氨酸,日产3个产品中谷氨酸含量均大于国产,其施高氮肥技术成熟;日产“小山园”、“福寿园”和国产“薮北”的粒径较小,分布均匀,D(≥90)为30-40μm.研究表明,日产的抹茶产品品质普遍高于中国.因此我国的抹茶产业还需在茶树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等多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