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针药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优势与针灸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系统梳理针药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探讨其潜在的临床优势与针灸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收录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 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ups等数据库中的近20年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药结合治疗哮喘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及SPSS Modeler 18.0、Gephi0.10.1软件进行文献挖掘分析.结果 ①针刺优势以靶器官功能与多项血生化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的调节为主;中药优势为能进一步增强肺通气功能;针刺与中药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哮喘患者临床疗效.②针刺治疗哮喘重要程度排名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肺俞、定喘、足三里、肾俞、膻中,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定喘-肺俞支持度最高,其次为脾俞-肺俞;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阴肺经为常用经脉.③体现针刺优势的腧穴处方重视局部选穴,循经选穴,上下配穴.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哮喘是提高疗效的主要原因,其临床优势在于局部与整体兼顾,"标本同治,从肺论治,局部选穴,远近配穴"的临床取穴规律是针刺优势的体现之一,这为针药结合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大椎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大椎主治优势病症与配伍规律。方法:检索2012年1月1日-2022年8月15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发表的大椎相关文献,归纳其主治病症和腧穴配伍,采用Gephi 0.9.5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对比大椎单穴和配伍主治优势病症;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基于Apriori算法对腧穴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22篇,涉及处方732首,单穴主治优势病症为颈椎病、痤疮、和感冒;配伍主治优势病症为颈椎病、变应性鼻炎、缺血性卒中后遗症等14类;经脉配伍以足太阳膀胱经为首,阳经频次高于阴经;腧穴配伍以下合穴、背俞穴、八会穴等特定穴为主,高频腧穴有肺俞、百会、风池、足三里等33个穴,得到4系8类大椎配伍组合。结论:大椎广泛应用于内科病症,长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倾向于特定穴多重配伍与聚类组合灵活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穴位贴敷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中,或单独应用,或联合其他外治法,在改善腹水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效果明确。在贴敷穴位选择方面,各医家虽各有其法,但多根据经脉腧穴理论进行选穴,以神阙、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等任脉穴位为主,配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脾经穴位;所选药物多以化瘀利水、理气补虚为主,多为中药复方,少有使用单味中药者。今后还需加强基础研究、辨证论治,注意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刮痧治疗颈椎病选穴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对刮痧治疗颈椎病的应用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颈椎病刮痧疗法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刮痧治疗颈椎病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8月12日,建立刮痧治疗颈椎病的数据库,统计腧穴、经络及手法等,利用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描述腧穴配伍关联规律。结果:纳入文献152篇,共使用79个穴位,累计使用频次为1 088次。最常用的腧穴为风池(11.86%,129/1 088)、肩井(10.39%,113/1 088)、大椎(8.46%,92/1 088)等。足少阳胆经、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等为常用经脉。肩井-风池、肩井-大椎是常用腧穴配伍组合。点压、按揉及弹拨手法是常用治疗颈椎病刮痧手法。结论:文献数据挖掘可有效分析刮痧治疗颈椎病的常用腧穴及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取穴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取穴及用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的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献。选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1.0、SPSS Modeler 14.2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纳入的穴位和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穴位处方102首,涉及腧穴38个,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依次为膻中、内关、心俞、足三里、至阳;穴对排名前5位依次是内关-三阴交、心俞-膈俞、膻中-膈俞、膻中-厥阴俞、膻中-膈俞和心俞。纳入中药处方102首,涉及中药88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依次为川芎、冰片、丹参、乳香、檀香,药对排名前3位依次为川芎-肉桂、薤白-瓜蒌、乳香-没药。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单穴为膻中,常用配穴为内关、心俞,重视足太阳膀胱经穴的应用;用药以活血止痛药为主,体现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产后尿失禁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产后尿失禁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3年2月1日有关针灸治疗产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并进行腧穴、归经和特定穴频次统计,分别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进行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0篇,涉及针灸处方70首,包含腧穴31个,总频次384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46次)、关元(45次)、足三里(43次)、中极(41次)和气海(38次),常用经脉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阴脾经,腧穴多位于下肢部和腹部,特定穴以交会穴、募穴和五输穴居多。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得到5个有效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腧穴组合为三阴交-足三里-关元-气海-中极。结论:产后尿失禁病机以气虚为主,针灸治疗基于益气健脾、养肺补肾治法,注重腹部和下肢部腧穴的使用,并运用上下配穴、前后配穴等配穴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穴位贴敷可改善心力衰竭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穴位贴敷治疗心力衰竭选穴可单穴应用,也可双穴或多穴配伍运用,主要有任脉的膻中、神阙,督脉的至阳,手少阴心经的神门、阴郄,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足太阳膀胱经的心俞、厥阴俞、膈俞、脾俞、肾俞,足少阴肾经的涌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等穴;用药以经验效方最为常见,也应用经典古方与民族医药;或于疾病发作时每日贴敷,或于三伏天贴敷;穴位贴敷治疗心力衰竭兼症如便秘、胃肠功能不全、睡眠障碍、汗证等亦有较好疗效。今后应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并规范疗效判定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种多功能背部艾灸装置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艾灸是常用中医疗法。背部是常用的施灸部位,经络腧穴覆盖广泛,灸背部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可温煦五脏、温经通络,起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养容美颜的目的。但目前推广背部艾灸存在以下局限性:取穴和使用方式不便、存在烫伤风险、灸疗中灸条调节不便、灸盒清洁不便、遗忘施灸时间。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一种多功能背部艾灸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刮痧治疗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刮痧对不同证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扬州市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30例非急症期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气滞血瘀型11例,湿热痹阻型8例,寒湿痹阻型7例,肝肾亏虚型4例。主要刮拭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以及病变或疼痛段的夹脊穴、阿是穴、肾俞穴、委中穴,每次以刮至出痧为度,2~5 d(痧退)刮1次,2次为1个疗程,共刮3个疗程。比较刮痧前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结果:与刮痧前比较,刮痧后患者JOA评分提高、VAS评分降低、血清IL-1β含量减少、血清IL-10含量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患者JOA评分提高高于湿热痹阻型和肝肾亏虚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气滞血瘀型、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患者血清IL-10含量提升高于肝肾亏虚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刮痧治疗LDH疗效确切,对实证证型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针刺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疼痛、关节僵硬等临床症状,改善类风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ESR等临床指标,并通过抑制病灶局部关节滑膜细胞增殖及软骨细胞凋亡、抑制肥大细胞炎症反应,以及脾脏、腘窝淋巴结等上游免疫器官炎症细胞浸润,调节T细胞极化平衡,改善RA炎症状态。临床多取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督脉等治疗,选穴以足三里、阳陵泉、大椎、曲池等温经散寒通络的穴位为主。近年研究表明,针药联用的治疗策略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