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足动态参数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对DNP患者发生足溃疡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下肢震动感觉阈值(VPT)、最大足底压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发生足溃疡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12例,按随访1年内是否发生足溃疡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N)组57例(50.89%)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伴足溃疡(DNFU)组55例(49.11%),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以及双足动态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的独立预测因素,重点分析VPT、最大足底压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发生足溃疡的相关性,并绘制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结果 DN-FU 组患者糖尿病病程[(7.93±2.21)年 vs.(6.23±1.85)年,t=2.678,P=0.013]、糖化血红蛋白[(8.83±2.23)%vs.(7.23±2.12)%,t=4.725,P=0.000]、胰岛素抵抗指数(3.61±0.38 vs.2.87±0.34,t=4.882,P=0.000)明显高于 DN 组(P<0.05);DNFU 组患者 VPT[(12.56±3.22)v vs.(8.42±1.32)v,t=4.878,P=0.000]、最大足底压力[(2 456.89±322.74)N vs.(2 228.33±234.42)N,t=7.838,P=0.000]明显高于 D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OR=2.275,95%CI:1.226~3.452,P=0.028)、VPT(OR=2.594,95%CI:1.137~3.786,P=0.005)以及最大足底压力(OR=2.376,95%CI:1.342~3.567,P=0.017)3个指标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指数、VPT以及最大足底压力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65(95%CI:0.712~0.867)、0.834(95%CI:0.782~0.927)以及0.811(95%CI:0.775~0.878);决策曲线分析显示,VPT、最大足底压力、胰岛素抵抗指数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足溃疡均具有良好的净收益率,并且3者联合预测的净收益率最高.结论 VPT、最大足底压力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用于预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访1年发生足溃疡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净收益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贝前列素钠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贝前列素钠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的DP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进入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治疗12周。研究组方案为口服贝前列素钠40 μg(3次/d)+甲钴胺片500 μg(3次/d);对照组仅口服甲钴胺片500 μg(3次/d)。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采用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进行严重程度分级;进行平衡功能评估,记录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足底压力中心晃动的轨迹总长度(LNG)、轨迹包络图形的面积(SSKG)和单位时间轨迹长(LNG/T);进行前庭功能评估,记录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和眼性VEMP检查的P1和N1波潜伏期、振幅和双侧不对称度。观察干预前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并采用 t检验、配对 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基线资料基本均衡。研究组干预后BBS为55.00(54.00,56.00)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54.00(53.00,55.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在强化闭目Romberg试验中,研究组干预前LNG为(1 825.30±735.57)mm,干预后为(1 329.54±582.34)mm,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5)。研究组干预前LNG/T为(74.26±20.65)mm/s,干预后为(63.99±15.75)mm/s,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对照组干预前后LNG及LNG/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颈性VEMP中,研究组干预前后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 P<0.05);在眼性VEMP中,干预后研究组振幅(3.90±1.58)μV高于对照组(2.16±0.46)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研究组干预前TCSS为(8.73±2.05)分,干预后为(7.07±2.34)分,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对照组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77)。研究组干预后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MCV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贝前列素钠可改善DPN患者平衡功能及神经症状,其机制可能与前庭神经传导功能、内耳微循环改善以及DPN改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年龄正常人步行后足底压力中心轨迹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正常人步行后足底压力中心轨迹的变化。方法:选取正常受试者50例,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5例。采用AL-60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2组受试者进行步态测试,分别测试2组受试者步行前、步行10 min后及步行15 min后步态相关参数变化,步态检测指标包括各时间段足底压力中心总轨迹长(COPD)、足底压力中心在左右(COPD-X)及前后(COPD-Y)方向的平均偏移。结果:与组内步行前比较,老年组步行10 min及15 min后的COPD、COPD-X、COPD-Y均增大( P<0.05),青年组仅步行15 min后COPD[(37.73±2.16)cm]、COPD-X[(1.95±0.22)cm]、COPD-Y[(2.11±0.27)cm]增大( P<0.05)。老年组各时间点的COPD、COPD-X及COPD-Y均较青年组大( P<0.05)。 结论:老年人步行后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值增大;青年人步行初始阶段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值变化不大,但延长步行时间后,相关参数值增大,且步态稳定性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治疗塌陷性距骨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治疗塌陷性距骨坏死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收治的8例采用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进行假体置换治疗的严重距骨塌陷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8.0岁(范围:22~65岁)。左侧距骨塌陷5例,右侧3例,病程29.7周(范围:6~96周)。采集对侧健康距骨骨性CT数据进行镜像设计,采用电子束三维打印技术制备假体。距骨体部假体采用钛合金材料(Ti6Al4V),胫距关节距骨侧关节面假体采用钴铬钼合金材料(Co-Cr-Mo),并对距下关节面进行微孔处理。术前通过数字化三维有限元分析与实体对比,测量假体的解剖匹配性。手术采用踝正中长切口,完整取出塌陷坏死距骨,植入上述假体。患者术后3、6、12个月于门诊复查。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的踝关节活动范围、影像学数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术后足底压力分布相关参数。多次测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的距骨假体解剖结构与对侧健康距骨完全一致,适配性良好,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3.2个月(范围:12~48个月)。患者术前踝关节背伸角度为(7.6±5.7)°,术后12个月时为(14.2±6.6)°( t=-2.67, P=0.03);术前踝关节跖屈角度为(22.0±9.9)°,术后12个月时为(29.2±8.7)°( t=-8.95, P<0.01)。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 M( Q R)]3.0(0.8)分,术后3个月为2.5(1.0)分,术后6个月为1.5(1.0)分,术后12个月为1.0(1.0)分( F=20.00, P<0.01)。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为(26.3±6.6)分,术后3个月为(70.1±2.2)分,术后6个月为(76.0±3.4)分,术后12个月为(79.3±4.2)( F=56.81, 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影像学检查均示假体位置稳定,无下沉迹象,无需行二期踝关节融合或翻修术,距骨高度为(34.6±3.5)mm,与术前高度(27.6±6.0)mm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 P=0.02);健侧足底压力为(350.6±29.6)N,最大压力为(629.9±26.1)N、患侧的足底压力为(212.3±9.7)N,最大压力为(521.4±14.4)N;健侧前、后足负荷分别为(38.1±2.8)%、(24.6±2.5)%,患侧分别为(11.5±2.0)%、(21.1±1.8)%。 结论:个性化三维打印距骨假体能恢复正常距骨的解剖以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临床疗效较好,对于足底压力的影响主要在于健侧负重增加和患侧重心后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运动模式下健康男性足底受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压力的受力特征,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F-scan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10例健康男性裸足状态下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双脚跳跃、单脚跳跃)的足底受力数据,本研究均使用受试者的右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ython和Excel 2010版数据分析软件处理本研究所得数据,分析足底受到的垂直压力、足底压强峰值、足底压力分布区域以及压力中心轨迹等。结果:对比不同运动模式,慢走、正常行走、奔跑时,运动速率越快则压力中心轨迹变化越快,正常行走和慢走所受垂直力为体重的1.6倍,而奔跑则达到了体重的6倍;双脚跳跃时压力中心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时的足底压强峰值最大。所有运动受力区域几乎都集中在足跟与前脚掌,脚趾中仅拇趾有明显受力。结论:不同运动模式下,足底受力的各项指标均有各自的特征。奔跑运动时,足底所受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的差异最为显著,足内侧至足外侧的COP轨迹变化较为平稳;单脚跳跃和双脚跳跃时,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波形均有一定的起伏,呈现出"M"型双峰,双脚跳跃时,足跟侧至足趾侧的COP轨迹变化剧烈,单脚跳跃足底压强峰值的平均值最大,这些特征可为步态识别和运动康复等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Lab-in-Shoe"智能鞋的可穿戴步态分析系统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发一种"Lab-in-Shoe"的可穿戴智能鞋步态时空参数分析系统("Lab-in-Shoe"智能鞋系统),实现足踝损伤患者步态功能障碍的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将惯性传感器和鞋垫式足底压力分布传感器集成于鞋具,构成"Lab-in-Shoe"智能鞋系统的硬件主体。利用惯性传感器的加速度数据积分获得步态空间参数;利用鞋垫式足底压力分布传感器获得足底压力分布数据以及支撑相、摆动相、零速度时刻等步态时间参数和力学参数。招募8名年轻的健康受试者,年龄(25.6±1.3)岁,身高(175.4±2.2)cm。在光学动作捕捉实验室进行步态数据采集,通过比较"Lab-in-Shoe"智能鞋系统与"金标准"Vicon光学动作捕捉系统的步态数据结果,验证智能鞋系统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并对足底压力分布传感器进行传感单元的标定实验,以证明其压力数据的准确性。结果:"Lab-in-Shoe"智能鞋系统可准确获取受试者的步长、步宽、步频、步速、步态相位划分、足底压力分布以及压力中心曲线等核心步态时空参数,并且能够实现步态中的双足位姿复现。通过Bland-Altman图与"金标准"Vicon光学动作捕捉系统进行比较,"Lab-in-Shoe"智能鞋系统在慢速(0.68±0.05)m/s、最适速度(1.10±0.07)m/s和快速(1.40±0.13)m/s 3种行走速度下的步长平均误差为3.12%(范围值为2.76%~4.24%),90%的结果在95%置信区间内,一致性良好。步长参数在慢速、最适速度、快速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3、0.917、0.893,可靠性良好。足底压力传感器的多个传感单元标定数据均落在95%的线性回归范围内,相关系数 r=0.949( P<0.05)。"Lab-in-Shoe"智能鞋系统所采集的足底压力数据整体曲线呈现明显的双峰特性。 结论:自主研发的"Lab-in-Shoe"智能鞋系统能够实现对步态参数的便捷采集和计算,在不同行走速度下各结果参数均具有较好的可靠性与有效性,有助于在临床环境下的大规模步态数据采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雷火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伴低肌肉质量女性患者平衡功能和肌骨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雷火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伴低肌肉质量女性患者平衡功能和肌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POP伴低肌肉质量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5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2例).对照组予钙尔奇D(1.5 g碳酸钙+125 IU维生素D3)口服,每次1片,每天1次,共治疗1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雷火灸治疗,穴取命门、腰阳关及双侧肝俞、肾俞、大肠俞,每穴艾灸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指标[足底压力中心(COP)95%置信椭圆面积、总位移、平均速度]及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肌肉代谢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和骨代谢因子[Ⅰ型胶原N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肽(CTX-Ⅰ)]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P 95%置信椭圆面积、总位移、平均速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腰部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MSTN、PINP、CTX-Ⅰ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血清PGC-1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患者血清MSTN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MSTN、PI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GC-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雷火灸可有效缓解POP伴低肌肉质量女性患者腰部疼痛,改善平衡功能,并调节肌骨代谢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机接口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血清IL-6、TNF-α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脑机接口控制脚踏训练系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9月—2023年9月住院治疗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卒中对照组和卒中实验组.同时招募20例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相关足底压力数据.卒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包括上下肢主被动运动训练系统在内的常规康复训练,卒中实验组将卒中对照组中的上下肢主被动运动训练系统替换为脑机接口控制脚踏训练系统进行康复治疗,其他不变.治疗4周前后使用足底压力评估系统分别采集两组卒中患者睁闭眼状态下的双侧足底压力对称指数(SI)及身体压力中心(COP)摆动面积;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卒中患者进行评估;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结果 ①两组卒中患者治疗后睁闭眼状态下的SI值及COP摆动面积均较入院前改善,且卒中实验组结果优于卒中对照组(P<0.05),但与健康对照组仍存在差距(P<0.05).②两组卒中患者治疗后BBS、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卒中实验组分数大于卒中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两组卒中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前下降,卒中实验组血清IL-6、TNF-α水平下降程度大于卒中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结论 脑机接口控制脚踏训练系统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血清IL-6、TNF-α水平降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步态矫正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步态矫正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9-10月在上海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患者88例,采用抽签法将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干预过程中,观察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1例,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共85例,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接受社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及社区常规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步态矫正训练,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左、右足足底压力相关指标(峰值压力、冲量和最大力).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左、右足的峰值压力、冲量及最大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步态矫正训练可降低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患者左、右足的峰值压力、冲量及最大力等足底压力相关指标,改善下肢功能,预防及减少足溃疡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青年女性递增负重行走时双侧足功能分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支撑期步态功能性不对称规律及双侧足功能分化,深入了解人体运动补偿机制以及稳定控制特征,为预防单侧足踝损伤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招募12名正常足型的青年女性受试者,通过三维动作捕捉及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在递增负重下[0%体重(body weight,BW)、10%BW、20%BW]以最适步速行走时优势足与非优势足的支撑期各阶段周期百分比、纵弓角度变化量、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及足底压力中心轨迹.运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偏侧性(优势足、非优势足)和负重(0%BW、10%BW、20%BW)对足弓变化和步态参数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1)偏侧性和负重因素对足弓变化交互作用显著,对步态参数交互作用不显著.(2)与0%BW相比,非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减小(P<0.05),双侧足负重20%BW缓冲载荷率均增大(P<0.05),双侧足负重10%BW缓冲受力偏移均增大(P<0.05),双侧足负重10%BW、20%BW纵弓角度变化量增大(P<0.05),非优势足负重10%BW和20%BW蹬伸载荷率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蹬伸水平斜率减小(P<0.05).与10%BW相比,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阶段周期百分比减小(P<0.05),双侧足负重20%BW缓冲载荷率均增大(P<0.05),优势足负重20%BW缓冲受力偏移减小(P<0.05).(3)与非优势足相比,负重10%BW和20%BW优势足缓冲载荷率减小(P<0.05),负重20%BW优势足纵弓角度变化量、蹬伸载荷率减小(P<0.05),负重0%BW优势足蹬伸水平斜率增大(P<0.05).结论:负重行走会引起双侧足功能分化,无负重行走时优势足在水平方向上蹬伸效率更高,较小和较大负重时优势足在垂直方向上缓冲功能更佳,较大负重时非优势足在垂直方向上执行更充分的承重和蹬伸功能.提示行走时避免单侧足损伤的最大负荷,对于负重行走步态的研究不宜选取单足来代表和评价双足的功能和损伤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