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3月-2019年3月泰州市中医院8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研究组4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前列地尔注射液与口服西洛他唑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通脉汤。2组均治疗1个月。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2 hPG,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TNF-α、IL-1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采用黏度计检测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采用微量热沉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采用Wintrobe法测定ESR。以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足背动脉和股浅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和峰值流速,记录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2%(37/41)、对照组为71.8%(28/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66, P=0.035)。治疗后,研究组FPG、2 hPG、TNF-α、IL-1、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6.113、4.180、7.655、2.825、2.534, P<0.01或 P<0.05);血浆黏度、全血黏度、Fib、ESR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649、9.894、15.280、3.455, P值均<0.01)。治疗后,研究组股浅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 t值分别为4.184、4.415)及血流量( t值分别为2.253、7.859)均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峰值流速均低于对照组( t=6.346、6.427, P值均<0.01)。 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汤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糖水平及血液高凝状态,升高股浅动脉、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血流量,降低峰值流速,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0例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ASO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组予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近期及随访1年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 Z=2.00, P < 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对照组的47.5%(1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77, 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均明显高于、长于对照组( t=3.34、8.30,均 P < 0.001),足背动脉内径、血流峰速及血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6.98、4.46、5.95,均 P < 0.001),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t=3.01、3.70,均 P < 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的15.0%(6/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相较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ASO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可改善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改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并发症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微血流成像监测横向骨搬移中血管再生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超微血流成像技术在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中监测血管再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的12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64.0±16.6)岁(范围30~86岁)。12例中伴糖尿病足者10例,糖尿病史(14.4±8.3)年(范围5~30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例。12例均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记录治疗前后的超微血流成像结果并进行比较,包括新生侧支血管数量与部位、血管直径、浸润深度等。结果:12例在接受治疗后均发现明显的围绕下肢知名血管的新生侧支,侧支数量(3.25±2.73)支(范围1~8支)。12例共发现20支知名血管有侧支建立现象,其中11例共12支跖动脉(dorsal metatarsal artery,DMA)周围发现侧支建立,2例共3支足背动脉(dorsal pedis artery,DP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共3支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A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2例各有1支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tery,PTA)周围发现侧支循环建立。6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同侧下肢,2例侧支建立于手术对侧下肢,4例侧支建立于双侧下肢。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在临床应用中血管再生现象明显,超微血流成像可有效反映新生血管侧支生成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永存坐骨动脉并发下肢急性缺血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74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右足疼痛伴麻木1 d入院。该患者右下肢跛行病史1年,行走200米左右即出现右小腿疼痛不适,休息后缓解。入院查体:右足及右小腿皮温低,右足潮红,右侧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及胫后动脉不能触及。左侧股动脉及以下动脉可触及有力搏动。入院时右侧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21。入院前超声检查示:右侧股动脉股骨干下段、腘动脉全段及左贮备动脉腔内可见不均匀稍低回升充填,可见微弱血流信号通过。入院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血栓。入院后急诊切开取栓,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纤细,有搏动,Forgarty双腔取栓导管向上下取栓,均未能取出血栓。行下肢动脉CTA检查见:双侧永存坐骨动脉(persistent sciatic artery,PSA)起始于双侧髂内动脉,右侧髂内动脉远端及部分PSA管腔低密度实质充填。左侧腘动脉未见异常,右侧腘动脉低密度影,重度狭窄(图1、2)。科室讨论后在DSA下再次行手术治疗。逆行穿刺左侧PSA,选择5F-50 cm溶栓导管放置右侧髂内动脉血管中段,经过右侧PSA至右侧腘动脉P2段,返回病房行导管溶栓治疗。次日复查见:右侧髂内动脉远端显影扩张至2 cm,长约5 cm,右侧PSA及右腘动脉内密度不均,血栓残留,应用8F导管吸栓,取出血栓20 ml,并应用6~120 mm美敦力球囊扩张导管分次扩张右侧PSA及右侧腘动脉狭窄段,扩张后造影效果不佳。术后抗凝(低分子肝素4 100 IU/次,Q12 h肌肉注射)、扩血管用药(前列地尔10 μg+生理盐水100 ml,每日一次静脉滴注),术后1周右下肢缺血症状逐渐缓解。出院时查体:右足及右小腿皮温良好,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动脉搏动,右腘动脉、足背及胫后动脉不能触及。出院时右侧ABI:0.8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大动脉炎继发中主动脉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儿女,6岁,因夜尿次数增多1周入院。既往体健,无家族史。入院血压:右上肢192/130 mmHg(1 mmHg=0.133 kPa),左上肢186/133 mmHg,右下肢136/91 mmHg,左下肢130/87 mmHg。查体:脐周可闻及血管杂音,双侧视网膜动脉硬化,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37 mm/1 h,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5.67 mg/L,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超声心动图:左室壁增厚,主动脉弓增宽,余未见明显异常。腹主动脉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远心端腹主动脉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范围约42 mm,较窄处原始管腔内径约8.8 mm,残余管腔内径1.5 mm(图1),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175 cm/s,舒张末期流速32.8 cm/s,阻力指数0.81;该狭窄段远心端可见管腔内呈条索样回声,累及长度范围约14 mm,未见血流信号显示;远端腹主动脉管腔血流来自肠系膜上动脉侧支循环;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至髂血管水平腹壁及腹腔见广泛的侧支血管。结论:腹主动脉大动脉炎声像;腹主动脉中下段管腔部分节段重度狭窄,内径减少>70%;部分节段闭塞,伴广泛侧支循环形成。超声见双侧髂血管改变符合大动脉炎声像: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可见管壁增厚,管壁层次结构不清,频谱呈单相;双侧髂总、髂外动脉略窄,双侧髂外动脉末端周围均可见侧支循环。双侧股总动脉及远端至足背动脉管壁及管腔未见异常,频谱呈低搏动(图2)。肾血管超声检查:左肾内血流较对侧略有减少,略显稀疏,左肾动脉起始处管壁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范围约18 mm,较窄处原始管腔内径约7.7 mm,残余管腔内径1.4 mm,该处血流明显紊乱(图3),收缩期峰值流速91 cm/s,舒张末期流速56 cm/s,阻力指数0.39,左肾叶间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12 cm/s,舒张末期流速7 cm/s,阻力指数0.39。结论:左肾动脉改变符合大动脉炎声像,左肾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内径减少>70%。胸腹主动脉计算机断层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腹主动脉局部管壁不均匀增厚,管腔不同程度变窄,局部断续显影,长约6.3 cm,累及左肾动脉起始段,左肾灌注减低。双侧髂总动脉、髂外及髂内动脉管腔略变窄,腹主动脉周围见多发迂曲血管影(图4)。结论:腹主动脉局部动脉炎,局部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局部闭塞,累及左肾动脉起始处,继发左肾灌注减低;双侧髂总动脉、髂外及髂内动脉略变窄及腹主动脉周围侧支循环开放。临床诊断:大动脉炎,中主动脉综合征(middle aortic syndrome,MA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压氧联合法舒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51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法舒地尔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临沂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辅助治疗。采用血管超声及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治疗前后患者血足背动脉血流量,计算耻-肱指数、踝-肱指数,并评估临床治疗效果。采用微量热沉法检测血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尿酸转运蛋白(UAT)表达水平;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热休克蛋白27(HSP27)表达水平。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16%)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44, P=0.029)。联合组患者治疗后足背动脉血流量、耻-肱指数、踝-肱指数及血清UA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清hs-CRP、TNF-α、IL-8、HSP27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 结论:高压氧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能明显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延缓下肢动脉硬化的进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髂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男性,60岁,因“双下肢冷感5年,左下肢冷感加重伴间歇性跛行3个月”于2021年11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述步行约10 m后双下肢疲乏,休息后可缓解。既往史:高血压20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和硝苯地平,血压维持于130/85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糖尿病20年,胰岛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8 mmol/L;2021年7月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目前病情平稳。体检:双下肢皮肤色泽苍白,小腿可见色素沉着,皮温低,左侧小腿为著;左侧足背动脉、左侧胫后动脉、左侧股动脉搏动未触及,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右侧胫后动脉未触及,右侧股动脉搏动可触及。双下肢感觉功能无明显异常,活动可。双侧桡动脉、颈动脉搏动无明显异常。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示:左侧髂总动脉见线样低密度影,累及左侧髂外动脉;双侧股动脉多发软硬斑,局部闭塞,左侧为著。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各房室大小正常;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心室肌顺应性下降;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心电图示:正常范围心电图。使用EndoSize软件测量患者髂总动脉直径为12.1 mm,闭塞段长度约34 mm(图1),根据测量的动脉直径和闭塞长度选择术中所用球囊、支架等腔内器械的型号。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间歇性跛行期);高血压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入院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查明无手术禁忌证后于2021年11月7日在新型通用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图2)的辅助下行下肢动脉造影、髂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和髂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AP-ROBIFA-01),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及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效果、患肢临床症状评分、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踝肱指数及跛行距离、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结果 2组各有2例患者主动退出治疗而剔除,最终分别纳入51例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2%(47/51)比76.5%(39/51)](x2=6.805,P=0.033).治疗后2组皮肤温度评分、皮肤色泽评分、疼痛评分、股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峰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内皮素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阳和汤加减联合针刺辅助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血管减容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病人血运重建率、血管内皮功能及踝肱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血管减容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变(LEAOD)病人血运重建率、血管内皮功能及踝肱指数(ABI)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黄河三门峡医院收治的LEAOD病人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n=50)予DCB,研究组(n=50)予DCB联合血管减容.比较靶血管通畅率、靶血管血运重建(TLR)率、再狭窄率、Rutherford分级情况、血管内皮功能、ABI、下肢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晚期管腔丢失(LLL)值.结果 术后12个月,研究组靶血管通畅率(92.00%,46/50)均较对照组(74.00%,37/50)高(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TLR率(2.00%,1/50)、再狭窄率(0,0/50)均较对照组(18.00%,9/50)、(12.00%,6/50)低(P<0.05).术后,两组Rutherford分级情况均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Rutherford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Z=-2.21,P=0.027).术后个12个月,两组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程度值(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程度值(NMD)、足背动脉ABI、胫后动脉ABI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个12个月,两组的下肢动脉MLD、LLL值均低于术后次日(P<0.05),且研究组下肢动脉MLD高于对照组(P<0.05),LLL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CB联合血管减容能提高LEAOD病人靶血管通畅率,降低TLR率、再狭窄率,改善Rutherford分级情况、血管内皮功能、ABI,调节下肢动脉MLD、LLL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PTA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TA治疗的97例慢性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间踝肱指数(ABI)、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峰值、血流量]、血清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单蛋白(hs-CRP)]变化,1年后随访再狭窄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下肢ASO患者术后7 d、6个月、1年ABI、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均高于术前(P<0.05),血流速度峰值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ABI均低于术后7 d和6个月(P<0.05),足背动脉内径低于术后7 d(P<0.05),血流速度峰值高于术后7 d(P<0.05);血管再狭窄者31例(31.96%),未狭窄者66例(68.04%);再狭窄组术前AB1、术后1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未狭窄组(P<0.05);植入支架≥2个比率、术前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术后1年TG、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高于未狭窄组(P<0.05),植入支架长度大于未狭窄组(P<0.05);术前ABI、TG、LDL-C和术后1年TG、LDL-C、HDL-C、hs-CRP均为下肢ASO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TA治疗慢性下肢ASO短期疗效显著,但有术后再狭窄风险,术前ABI、TG、LDL-C,术后TG、LDL-C、HDL-C、hs-CRP水平均为下肢ASO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