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上弧形截骨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踝上弧形截骨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足踝外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行踝上弧形截骨治疗的13例内翻型踝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47.2岁;采用改良的Takakura分期对关节炎分期:2期3例,3a期4例,3b期6例。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足部功能指数(F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炎Takakura分期、背伸、跖屈角度及整体活动度(ROM)、胫骨远端关节面正位角(TAS)、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TLS)及距骨倾斜角(TT)。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9个月(平均17.2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86.5±8.0)分]、FFI(14.5±1.6)、VAS评分[(1.5±1.0)分]、Takakura分期(2.7±1.3)、ROM(39.4°±8.0°)、TAS(92.4°±6.0°)、TT(3.7°±4.4°)较术前[(68.3±14.4)分、43.7±3.0、(4.2±1.4)分、3.2±0.8、43.3°±7.6°、78.2°±8.3°、7.0°±5.1°]显著改善,背伸角度(10.9°±4.4°)较术前(13.6°±5.1°)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跖屈角度(28.5°±5.2°)、TLS(78.1°±5.3°)与术前(29.7°±4.6°、77.8°±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踝上弧形截骨治疗内翻型踝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疼痛,纠正畸形,改善关节炎进展和功能,但可能会对背伸功能造成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后肌与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介绍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在儿童高弓内翻足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其操作方法、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以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2016—2018年收治的21例高弓内翻足患儿为研究对象,共25足;手术时患儿年龄(11.10±2.08)岁,随访(4.37±1.14)年。通过足部软组织松解、截骨治疗(骰骨、内侧楔骨或中跗关节截骨等)矫正足部畸形,畸形矫正后通过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平衡足部内、外侧肌肉力量。使用克氏针固定截骨端及踝关节,术后石膏固定六周;术后一年通过佩戴可行走支具及手法按摩巩固疗效。术前、术后随访均拍摄负重位足正侧位及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评分评价足踝功能。结果:经过手术治疗,21例均能恢复正常负重行走。1例术后畸形复发,行进一步手术治疗;1例出现皮肤坏死,换药后愈合。Kite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术后3年以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3, P=0.162)。Hibbs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3.831, P<0.001),通过两两比较发现,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但术后、末次随访Hibbs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且随着时间推移,Meary角和跟骨矩角有逐渐减小的趋势。AOFAS评分及FAAM评分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胫后肌、腓骨短肌平衡前移术治疗儿童高弓内翻足操作简单,足内、外侧背屈力量平衡效果满意,可以较好地维持手术后足部畸形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前肌腱外移联合踝上截骨治疗3b期内翻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探讨胫前肌腱外移联合踝上截骨治疗3b期内翻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行胫前肌腱外移联合踝上截骨的3b期内翻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共入组患者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7.8±9.3)岁。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踝、后足相关力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变化。13例患者经(33.5±13.4)个月的随访,胫骨关节面角(TAS)由术前的83.3°±2.4°增至术后的92.8°±1.7°,距骨倾斜(TT)由术前的12.3°±4.5°缩至术后的7.0°±4.7°,后足位移(FAO)由术前的-7.4%±2.8%增大至术后的-0.7%±2.2%,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患者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和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 P<0.001)。本研究表明,胫前肌腱外移联合踝上截骨治疗3b期内翻性踝关节炎可取得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鸿鹄"手术机器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执行个性化力线重建方案的精确度以及手术机器人辅助TK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烟台毓璜顶医院骨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接受机器人辅助TKA的患者106例,男24例、女82例,年龄(67.6±7.3)岁(范围45~80岁);体质指数(26.42±4.31) kg/m 2。均采用鸿鹄 ?SkyWalker TM手术机器人系统,依据术前基于CT的手术规划辅助截骨导块定位,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比较术前规划与术后测量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angle of femur,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angle of tibia,MPTA)等影像学指标,比较术前规划与最终植入的股骨假体及胫骨假体型号,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疼痛评分、僵硬评分、关节功能评分和总分以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12-item short-from health survey,SF-12)。 结果:106例随访时间为(109.60±9.80) d(范围95~143 d)。手术时间为(105.30±23.22) min,术中出血量为(141.70±58.33) ml,住院天数为(5.82±2.80) d。角度实际误差为术前规划角度与术后测量角度的差值,取角度实际误差的绝对值作为绝对误差,HKA绝对误差<3°者占99.1%(105/106),LDFA为90.8%(69/76),MPTA为98.7%(75/76)。在获得数据的45例患者中,所有患者术中实际使用假体型号均与术前规划大小一致,仅存在亚洲髁等版本选择差异。患者WOMAC疼痛评分、关节功能评分、总分分别从术前的(7.34±2.85)分、(25.10±9.85)分、(34.75±13.02)分降低至术后的(3.34±2.66)分、(14.68±9.64)分、(18.66±13.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SF-12生理总评分、心理总评分分别从术前(27.24±6.42)分、(30.68±8.26)分改善至术后(38.83±5.74)分、(39.36±7.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3, P<0.001; t=4.53, P=0.043)。1例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例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结论:"鸿鹄"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可辅助术者实现精确的个性化下肢力线重建并取得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个性化重建带来的远期效果及假体生存率变化仍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度与重度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中度与重度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重度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6.36±5.06)岁;中度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54.16±6.3)岁。术前和术后2年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Kellgren-Lawrence分级、髋-膝-踝角、负重力线比率、关节线汇聚角、内侧关节间隙宽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内侧半月板外凸和内侧半月板外凸比;于关节镜下评估股骨内髁和内侧胫骨平台软骨的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分级;以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程度评价临床疗效。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的预测因子。结果:术后两组Kellgren-Lawrence分级、髋-膝-踝角、负重力线比率、内侧关节间隙宽度均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关节线汇聚角术后改善、内侧半月板外凸和内侧半月板外凸比无改善,手术前后重度组均大于中度组( P<0.05)。股骨内髁软骨:重度组由ICRS分级3级2例、4级26例改善至2级11例、3级12例、4级5例,中度组由2级12例、3级18例、4级2例改善至2级30例、3级2例;胫骨平台软骨:重度组由3级2例、4级26例改善至2级17例、3级8例、4级3例,中度组由2级11例、3级18例、4级3例改善至2级27例、3级5例。重度组术后WOMAC评分由(50.71±8.07)分降低至(3.86±1.84)分、中度组由(44.09±6.63)分降低至(3.34±2.24)分,重度组VAS评分由(7.14±1.21)分降低至(3.34±2.24)分、中度组由(6.38±1.24)分降低至(0.44±0.62)分,术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组0°位和30°位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程度由术前Ⅰ度25例、Ⅱ度3例改善至0度28例,由术前Ⅰ度25例、Ⅱ度3例改善至0度24例、Ⅰ度4例;中度组由术前0度31例、Ⅰ度1例改善至0度32例,由术前0度28例、Ⅰ度4例改善至0度32例( P<0.05)。关节线汇聚角( OR=0.08,95% CI:0.007,0.948, P=0.045)、内侧半月板外凸( OR=0.11,95% CI:0.100,1.32, P=0.082)和内侧半月板外凸比( OR= 0.66,95% CI:0.422,1.030, P=0.067)是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的独立预测因子( P<0.10)。 结论: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中度与重度内侧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均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短期临床疗效好。术前较大的关节线汇聚角、较严重的内侧半月板外凸和较大的内侧半月板外凸比提示内侧副韧带假性松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跟骨骰骨楔骨截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跟骨骰骨楔骨截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柔韧性扁平足12例(18足)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患儿全部采用跟骨骰骨楔骨截骨术(calcaneo-cuboid-cuneiform osteotomy,简称3C截骨术)进行手术治疗。记录术时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装置取出时间及末次随访影像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进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量表来评估临床结局。测量并比较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上的6个参数,包括正位距骨第一跖骨角、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正位距骨跟骨角、侧位距骨跟骨角、距舟覆盖角和跟骨倾斜角。结果:12例患儿手术时年龄为(11.7±3.6)岁,手术时间为(93.1±15.8)min,术中出血(41.9±19.9)ml,内固定装置取出时间为(13.2±7.0)个月。所有患儿术后随访至少22个月,平均时长为31个月。患儿术前VAS疼痛评分为(5.08±0.36)分,比末次随访时的(0.92±0.19)分显著下降( P<0.05)。患儿术前AOFAS评分为(42.9±6.7)分,比末次随访时的(82.9±6.3)分显著上升( P<0.05)。术后6项影像学测量指标中有5项较术前显著改善,正位距骨第一跖骨角、侧位距骨第一跖骨角、正位距骨跟骨角、距舟覆盖角和跟骨倾斜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所有患儿术后未出现截骨不愈合、骨髓炎、伤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2例患儿中有11例取得令人满意的结局。 结论:3C截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扁平足有满意的疗效,没有严重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与传统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内侧副韧带(MCL)推进骨瓣的改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MOWHTO)与传统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TOWHTO)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的50例(60膝)内翻型KOA的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截骨方式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采用TOWHTO治疗)25例(30膝)和改良组(采用MCL推进骨瓣的MOWHTO治疗)25例(30膝)。术前及术后18个月测量两组患者髋-膝-踝角(HKA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关节线汇聚角(JLCA)以评价两术式对下肢力线的纠正情况,同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截骨区骨缺损情况、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效果。结果:传统组与改良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8个月传统组和改良组的HKAA分别为179.1° ± 1.1°、179.3° ± 0.7°,MPTA分别为91.9° ± 0.4°、91.9° ± 0.4°,以上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8个月传统组患者的JLCA(1.8° ± 0.4°)显著大于改良组(1.5° ± 0.4°),传统组患者的HSS评分[81.5(79.5,83.0)分]显著低于改良组[85.0(82.5,87.5)分],传统组患者的疼痛VAS[1.8(1.6,2.0)分]显著高于改良组[1.5(1.5,2.0)分],以上观察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JLC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传统组与改良组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评分>4分所需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5 ± 0.9)、(3.3 ± 0.6)个月,截骨区骨缺损率分别为20%(6/30)、0(0/30),以上项目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OWHTO与MOWHTO均能有效治疗内翻型KOA,MOWHTO在促进截骨区骨愈合,减少截骨区骨缺损及提高膝关节功能等方面疗效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一期内外联合固定结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GustiloⅢ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一期内外联合固定结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GustiloⅢ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伴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5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20例GustiloⅢ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伴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18~58(40±9.7)岁;损伤分型:Gustilo ⅢA型5例,ⅢB型12例,ⅢC型3例;踝关节骨折AO分型:A型4例,B型7例,C型9例;创面大小4 cm×3 cm~20 cm×9 cm;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内外联合固定+二期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治疗。受伤至初次手术时间1~8(5.5±1.4)h;自受伤至二期创面覆盖时间为7~21(12±4.7)d。其中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11例,腓动脉穿支皮瓣5例,前踝上皮瓣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3例。结果:本组20例肢体全部保肢成功,无截肢患者。9例患者出现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19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后期植皮治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12±2.9)个月,皮瓣愈合良好,无窦道及骨外露发生,皮瓣感觉恢复,其中S1级2例,S2级12例,S3级6例。骨折愈合时间4~10(6.5±1.7)个月,无患者出现骨不连。按美国足踝外科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4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5%。结论:一期内外联合固定结合早期穿支血管蒂皮瓣治疗GustiloⅢ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伴软组织缺损可缩短治疗周期,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肢体外观及功能,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1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病例,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吻合断裂的四肢主干血管重建肢体血运,同时尽可能修复创面内断裂肌肉(腱)及神经。肢体血管再通时间5~12 h,平均9 h。采用端端吻合8例,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0例。术后18例中16例肢体远端常规行切开减压。二期利用直接缝合闭合创面4例,游离植皮修复8例,2例采用局部转移皮瓣,2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皮瓣及植皮修复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8例肢体保肢成功17例,1例下肢损伤于术后第2天发生肌肉广泛坏死而截肢。成活肢体17例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获得骨愈合,1例股骨干骨折伴股动脉损伤者于术后12个月因骨不连再次行植骨内固定而愈合。成活肢体中13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3例下肢损伤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1例上肢术后患者出现轻度爪形手畸形。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13例(7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可有效保存肢体,避免截肢。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减少肢体缺血时间是肢体成活及恢复较好功能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