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第一掌骨基底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我们对26例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下翻截骨块显露关节面骨折端,清理关节腔后纠正不平关节面骨折,复位及克氏针内固定骨折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个月,无关节僵硬、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拇指功能:优15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 经第一掌骨基底桡侧单平面斜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一腕掌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或肌电图佐证的CTS患者 172 例(共 204 腕)为CTS组,另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 78 例健康体检者的左右侧(156 腕)为对照组,使用SEW测量所有受试者的正中神经弹性,记录受试者的相关二维超声检查指标,并对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TS组正中神经的厚度、扁平比、横截面积、血流信号及杨氏模量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弹性在诊断CT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左侧曲线下面积(AUC)为 0.908(95%CI 0.830~0.987),临界值为 45.00 Kpa时,超声检查诊断CTS的敏感度为 100%,特异度为 92.3%;右侧AUC为 0.941(95%CI 0.877~1.000),临界值为44.48 Kpa时,超声诊断CTS的敏感度为 100%,特异度为 96.2%;3)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与年龄、性别、BMI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厚度、扁平比、横截面积及血流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是影响CTS组左侧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正中神经厚度、横截面积是影响CTS组右侧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通过SWE对正中神经弹性值进行准确测值,可有助于CTS的诊断,且弹性值与厚度、扁平比、横截面积及血流评分均相关,其中厚度及横截面积是影响CTS患者正中神经弹性杨氏模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腰部"筋"伤的可行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量化评估腰部"筋"伤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90例被诊断为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经3个月强筋功法训练后已无腰痛症状).在训练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所有患者L4~L5节段两侧多裂肌并测量多裂肌厚度、截面积,利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测量多裂肌剪切波速度(SWV).结果 ①最终共收集90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28.49±5.8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20±2.45)kg·m-2.②训练前,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多裂肌的厚度、截面积及SWV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多裂肌的厚度、截面积及SW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训练后,浅层与深层多裂肌的深度及SW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训练后,两侧多裂肌厚度的平均值、截面积的平均值和SWV的平均值之间存在相关性(r=0.311,P=0.004;r=0.316,P=0.003).⑤训练后,两侧多裂肌SWV重复测量的组内一致性良好(P<0.05).结论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是量化评估腰骶部"筋"形态功能的可靠手段,可用于指导和评价慢性筋骨病从"筋"论治,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CRP/PAB比值与病情严重性、发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原发性膝骨关节炎(KOA)患者C反应蛋白/前清蛋白(CRP/PAB)比值与病情严重性、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收治的93例原发性KO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KOA组),根据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将患者分为轻中度组66例(KL分级1~3级)、重度组27例(KL分级4级).另外选取同时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1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KOA组与对照组、KOA患者轻中度组与重度组血清CRP、PAB水平及CRP/PAB比值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CRP、PAB、CRP/PAB比值对原发性KOA患者病情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原发性KOA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KOA组血清CRP水平和CRP/PAB比值高于对照组,PA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血清CRP水平和CRP/PAB比值高于轻中度组,PAB水平低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PAB、CRP/PAB比值预测原发性KOA患者病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0.797~0.901)、0.751(0.699~0.803)、0.903(0.851~0.955),截点值分别为52.55 mg/L、172.77 mg/L、0.37,特异度分别为0.680、0.571、0.870,灵敏度分别为0.913、0.913、0.84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2.368,95%CI:1.584~3.539)、有KOA家族史(OR=2.158,95%CI:1.475~3.156)、CRP/PAB比值≥0.37(OR=2.782,95%CI:1.797~4.306)是原发性KOA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CRP/PAB比值升高与原发性KOA的发病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原发性KOA患者病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腿围和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冠心病合并肌少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 肌少症作为一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在冠心病(CHD)患者中有较高的患病率,其增加了跌倒、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已有研究证实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筛查具有一定价值,但在冠心病人群中应用较少.目的 评价小腿围、上臂围及Ishii评分在住院老年CHD合并肌少症筛查中的准确性及一致性.方法 选取 2023-01-01-05-31 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 213 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体成分测试仪检测肌肉量及上臂围等指标,进行小腿围的测量,并同时计算Ishii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肌肉量等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对肌少症的诊断效果,并确定最佳诊断截断值,计算Kappa值判断上臂围、小腿围及Ishii评分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HD患者合并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7.2%(58/213).总人群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男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女性上臂围、小腿围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均呈正相关(P<0.001),Ishii评分与四肢骨骼肌含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呈负相关(P<0.001).ROC曲线显示,男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4.3 cm(灵敏度=86.5%,特异度=64.6%);女性小腿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33.8 cm(灵敏度=100.0%,特异度=50.0%);男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8.0 cm(灵敏度=70.3%,特异度=85.9%);女性上臂围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27.5 cm(灵敏度=81.0%,特异度=69.6%);男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14.07 分(灵敏度=91.9%,特异度=62.6%);女性Ishii评分诊断肌少症的最佳截断值为 120.08 分(灵敏度=100.0%,特异度=64.3%).除女性小腿围与《老年人肌少症防控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3)》肌少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Kappa=0.353)较低外,其余指标与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在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上臂围和小腿围均与肌肉量呈正相关,Ishii评分与肌肉量呈负相关,三种指标均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但本研究更推荐Ishii评分用于筛查肌少症,辅助医务人员早期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低体温(IPH)的影响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出现IPH分为低体温组(n=53)和体温正常组(n=1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回归分析法构建预警模型,使用R语言软件绘制相应的列线图,采用患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检验预测效能.另选取2023年1-10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6例作为验证集,绘制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手术室室温、麻醉方式、术中麻醉时间、术后感染、糖尿病均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7个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最佳截断值0.276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7、0.752.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1.验证集AUC为0.838,最佳截断值0.483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00、0.93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误差为0.040.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IPH受年龄、BMI、手术室室温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IPH发生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下肢对线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生存率的重要因素.运动学对线是一种以患者病变前的膝关节状态和下肢运动轴为参照依据进行TKA术中截骨、假体安放的对线方法.运动学对线TKA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在恢复膝关节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性方面具有优势.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运动学对线TKA的认识,本文对TKA术中的对线方法进行了概述,并从假体选择、手术操作、临床疗效、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研究、假体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几个方面对运动学对线TK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Ⅲ期Kümmell病截骨方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在临床越来越常见,轻度的外伤就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压缩性骨折,有的患者疼痛症状不明显,未予重视,逐渐发展为Kümmell病.Ⅲ期Kümmell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和后凸畸形,部分患者需要手术矫正畸形.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和骨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术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截骨方式以外,最近很多学者报道了许多新的截骨术式,这些术式除了能达到可靠的矫形效果、确切的神经减压,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安全性,为Ⅲ期Kümmell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就Ⅲ期Kümmell病的术中截骨方式进行综述和对比分析,总结不同截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ICU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organism,MDRO)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入住ICU的383例MDRO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照1∶1比例随机选取本院同时期入住ICU的非MDRO感染患者383例的临床资料作对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模型方程,使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DRO感染患者与非MDRO感染患者入院类型、手术、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 Ⅱ)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骨科疾病、使用激素类药物、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使用时间、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激素类药物、入院类型、手术、SAPSⅡ评分、气管切开是ICU患者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6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x2=4.857,P=0.773;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6种因素联合预测ICU患者MDRO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9[95%CI:(0.800~0.858)],最佳截断值为0.548,灵敏度为0.708,特异度为0.84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拥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早期识别ICU患者MDRO感染风险及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期个体化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采用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治的10例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下肢复杂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期行软组织松解、肌腱转移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马蹄内翻畸形,二期根据患者术后步态及下肢畸形程度予以个体化适量截骨辅助增加Ilizarov外架延长、踝上截骨术及股骨远端截骨术等相关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个月踝关节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均为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无针道口、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2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AOF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增加(P<0.05),VAS评分较术前查体时降低(P<0.05).术后18个月下肢生物力线相关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分期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神经源性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复杂下肢畸形可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