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联素分子受体3在转化生长因子-β介导的食管-胃交界腺癌发生和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在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特别是PAQR3表达水平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路介导肿瘤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80例食管-胃交界腺癌(Siewert Ⅱ型)手术组织标本中肿瘤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PAQR3、TGF-β、p-Smad2、p-Smad3、p53、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析PAQR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探讨PAQR3表达与TGF-β通路、EMT过程之间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78.3%(141/180)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的PAQR3蛋白呈低水平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1.1%,2/180)。癌组织中PAQR3表达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χ2=73.383, P<0.01)、肿瘤大小( χ2=51.207, P<0.01)、肿瘤分化( χ2=82.303, P<0.01)、静脉浸润( χ2=7.639, P<0.01)、神经侵犯( χ2=19.047, P<0.01)、浸润深度( χ2=14.572, P<0.01)、淋巴结转移( χ2=20.531, P<0.01)、远处转移( χ2=49.787, P<0.01)及TNM分期( χ2=147.120, P<0.01)均呈明显负相关;而与性别( χ2=1.326, P>0.05)、肿瘤诊断时年龄( χ2=0.815, P>0.05)均无相关。癌组织中PAQR3低表达患者的平均总生存时间显著短于PAQR3正常或高表达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587, P<0.01)。癌组织中PAQR3蛋白低表达与TGF-β蛋白上调( r=-0.768, P<0.01)、p-Smad2蛋白上调( r=-0.771, P<0.01)、p-Smad3蛋白上调( r=-0.774, P<0.01)、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上调( r=-0.946, P<0.01)、Twist蛋白上调( r=-0.966, P<0.01)、Snail蛋白上调( r=-0.931, P<0.01)及SIP1蛋白上调( r=-0.932, P<0.01)呈明显负相关,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下调呈明显正相关( r=0.875, P<0.01)。 结论: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中PAQR3蛋白低表达与TGF-β信号通路及EMT激活密切相关,提示PAQR3下调可能是食管-胃交界腺癌转移发生的起始因素,机制上是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小RNA-17-5p通过抑制转移生长因子β受体2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7-5p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RKO、SW620、LOVO、HCT116和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以上细胞购自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利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7-5p在各细胞系内的表达,构建miR-17-5p抑制剂miR-17-5p inhibitor及其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并转染至RKO细胞,分别设为miR-17-5p抑制剂(miR-17-5p inhibitor)组和阴性对照(NC)组。qRT-PCR法检测miR-17-5p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q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内转移生长因子β受体2(TGFBR2)表达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结果:人结直肠癌细胞RKO、SW620、LOVO、HCT116中miR-17-5p的表达倍数均高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3.22±0.72、1.99±0.36、2.26±0.51、1.77±0.60比1.07±0.05, F=5.15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7-5p inhibitor组miR-17-5p表达水平低于NC组(0.55±0.07比1.03±0.06, t=9.714,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K-8实验证实miR-17-5p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NC组(24、48、72、96 h吸光度值分别为(0.21±0.00比0.33±0.03,0.33±0.01比0.54±0.01,0.54±0.02比0.79±0.00,0.83±0.05比1.10±0.08, t=5.041、16.840、17.530、3.97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板克隆实验提示miR-17-5p inhibitor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低于NC组[克隆形成数目(327.33±9.53)个比(504.67±10.96)个, t=27.29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miR-17-5p inhibitor组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低于NC组[划痕实验细胞迁移率(16.83±1.21)%比(35.70±1.04)%,Transwell迁移实验细胞迁移数目(46.00±3.27)个比(146.33±4.92)个,Transwell侵袭实验细胞侵袭数目(131.00±5.35)个比(243.00±5.10)个, t=16.700、24.020、21.42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信息学预测并筛选出miR-17-5p靶基因TGFBR2,qRT-PCR法检测提示miR-17-5p inhibitor组TGFBR2 mRNA表达水平高于NC组(3.22±0.81比0.99±0.07, t=3.888,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R-17-5p inhibitor组TGFBR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NC组。 结论:miR-17-5p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升高,并且可以通过调控TGFBR2表达水平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导致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关键基因筛选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调控影响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关键基因,并探究分子机制和预后。方法:通过分析Enrichr数据库中的基因组,获得EMT和转移性结直肠癌之间共同表达的枢纽基因。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被用来分析识别关键基因。利用多个生物信息数据库公布的数据,分析关键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功能富集。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谱数据库(GEO)探讨关键基因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探究可能存在的通路及分子机制。结果:两个关键基因P21活化激酶1(PAK1)和转化生长因β3(TGFB3),分析与预后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显示,PAK1低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风险比( HR)=0.641, P<0.05],TGFB3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 HR=1.561 P<0.05)。TGFB3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M分期( t=6.314, P<0.05)、病理分期( t=4.368, P<0.05)和N分期( t=5.843, P<0.05)显著相关;PAK1高表达组与人种( t=2.367, P<0.05)、病理分期( t=1.540, P<0.05)、N分期( t=1.677, P<0.05)和M分期( t=7.561, P<0.05)显著相关。KEGG路径分析确定了PAK1和TGFB3靶基因分别在"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中的起着关键作用。 结论:PAK1和TGFB3可能通过相关的分子机制影响结直肠癌的上皮-间充质转化,并与预后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在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介导的食管-胃交界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孕激素和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在食管-胃交界腺癌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PAQR3、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蛋白表达水平。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株及人正常胃黏膜和食管黏膜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60例食管-胃交界腺癌(Siewert Ⅱ型)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取自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手术患者;以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系(OE19)和近端胃癌细胞系(NCI-N87)为模型细胞株建立带绿色荧光蛋白(GFP)标签过量表达野生型PAQR3的稳定细胞株及相对应的过表达GFP的对照细胞株,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检查过表达PAQR3对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生长、转移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行配对 t检验。 结果:与无转移组比较,转移组肿瘤组织中PAQR3、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显著下调(正常组织比肿瘤组织PAQR3 IHC平均分数为2.9比7.0, χ2=32.00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卷曲蛋白(Twist)、波形蛋白(Vimentin)蛋白表达显著上调[无转移组比转移组PAQR3 IHC平均分数为5.2比0.7, χ2=28.0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E-cadherin IHC平均分数为4.1比0.9, χ2=11.6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TGF-β IHC平均分数为1.4比7.0, χ2=42.4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Twist IHC平均分数为6.4比11.2, χ2=9.700, P<0.05;无转移组比转移组Vimentin IHC平均分数为6.0比11.3, χ2=8.7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过程伴随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量变化,以OE19细胞为例,与OE19-Vector比较,OE19-PAQR3 OV组中N-钙黏蛋白(N-cadherin)下调0.42倍( χ2=10.200, P<0.05)、蜗牛蛋白(Snail)下调0.38倍( χ2=9.700, P<0.05)、Twist蛋白下调0.32倍( χ2=8.400, P<0.05)、Vimentin蛋白下调0.29倍( χ2=14.300, 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1.9倍( χ2=13.2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侵袭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下调0.36倍( χ2=7.900, P<0.05)、MMP-9下调0.31倍( χ2=8.70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Smad通路关键蛋白分子Smad2/3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Smad2/3蛋白下调0.94倍( χ2=15.500, P<0.05),而p-Smad2下调0.24倍( χ2=14.300, P<0.05)、p-Smad3下调0.19倍( χ2=12.600, P<0.05)和TGF-β1下调0.21倍( χ2=9.700,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PAQR3在食管-胃交界腺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下调;PAQR3可抑制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等生物学作用,起着抑癌基因功能;PAQR3通过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抑制食管-胃交界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换过程,并参与抑制食管-胃交界腺癌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RMT1-10体外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雄性BALB/c小鼠100只和C57BL/6小鼠50只,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s),按照诱导干预不同分为imDCs组(不干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组(加入脂多糖)、RMT1-10组(加入RMT1-10和脂多糖)和IgG同型对照组(加入IgG同型抗体和脂多糖),培养7 d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s表型CD11c、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分子(Tim)-4和CD103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质量浓度。建立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各组DCs刺激CD4 + T细胞增生的刺激指数(SI)。以角膜基质缝线法诱导BALB/c小鼠角膜新生血管,以4个象限新生血管均匀长入角膜中周区的小鼠作为受体。将80只受体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mDCs组、mDCs组、RMT1-10组和IgG同型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分别于尾静脉注射相应DCs(1×10 6个/100 μl)。注射后7 d,以C57BL/6小鼠为供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受体小鼠角膜植片排斥体征,包括角膜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术后21 d,每组抽取5只受体小鼠,耳廓皮下注射20 μl(1×10 6个细胞)正常C57BL/6小鼠脾脏细胞,24 h后测量耳廓肿胀度评价迟发型超敏反应(DTH)。 结果:RMT1-10组DCs中CD80、CD86、MHC-Ⅱ和Tim-4阳性细胞占CD11c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RMT1-10组Tim-4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imDCs组,CD103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RMT1-1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TGF-β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各组DCs对CD4 + T细胞增生的SI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1 833.00, P<0.001; F比例=230.40, P<0.001)。在每一细胞比例内,imDCs组SI均明显低于mDCs组,RMT1-10组SI均明显低于i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角膜植片生存曲线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69, P<0.001),其中RMT1-10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imDCs组,imDCs组角膜植片存活数量明显多于mD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74、31.02,均 P<0.01)。阳性对照组、mDCs组、IgG同型对照组、imDCs组、RMT1-10组和阴性对照组小鼠耳廓肿胀度分别为(503.6±17.2)、(475.7±17.6)、(456.2±18.8)、(225.2±39.4)、(118.1±12.6)和(106.4±7.4)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10, P<0.001),其中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略低于阳性对照组,imDCs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低于IgG同型对照组,明显高于RMT1-1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RMT1-10可抑制小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体外诱导imDCs转化为Tol-DCs并上调TGF-β和IL-10表达,经过继转移后促进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进而间接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oll样受体4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在无机砷致大鼠肝纤维化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无机砷中毒大鼠肝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探讨TLR4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在砷致肝纤维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初断乳SD大鼠18只,按体重(80 ~ 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对照组给予10 ml/kg生理盐水灌胃;亚砷酸钠(NaAsO 2)染毒组给予10 mg/kg NaAsO 2灌胃;TAK-242干预组给予10 mg/kg NaAsO 2灌胃,12周后同时给予0.5 mg/kg TLR4抑制剂TAK-242腹腔注射。每周给药6 d,持续36周。实验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肝组织和血清,HE、Masson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及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亚基(p65)、NF-κB-p50亚基(p50)及其磷酸化蛋白p-p65、p-p50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肝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分泌水平。 结果: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NaAsO 2染毒组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及胶原纤维沉积,而TAK-242干预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NaAsO 2染毒组有所改善,并且胶原纤维沉积减少。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含量检测结果显示,NaAsO 2染毒组均高于对照组,而TAK-242干预组均低于NaAsO 2染毒组(均 P < 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NaAsO 2染毒组大鼠肝组织纤维化蛋白α-SMA、TGF-β1、Vimentin(1.04 ± 0.19、0.92 ± 0.14、1.20 ± 0.21),TLR4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TLR4、p50、p-p50、p-p65表达水平(1.16 ± 0.21、0.95 ± 0.16、1.24 ± 0.23、1.56 ± 0.25)均高于对照组(0.44 ± 0.08、0.42 ± 0.08、0.72 ± 0.07,0.69 ± 0.15、0.71 ± 0.11、0.46 ± 0.07、0.54 ± 0.11,均 P < 0.05),TAK-242干预组(0.60 ± 0.13、0.59 ± 0.16、0.49 ± 0.11,0.47 ± 0.08、0.86 ± 0.09、0.79 ± 0.14、1.02 ± 0.17)表达水平均低于NaAsO 2染毒组(均 P < 0.05);p65表达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14.29, P = 0.053)。ELISA检测结果显示,NaAsO 2染毒组大鼠肝组织IL-6、TNF-α分泌水平[(98.89 ± 4.58)、(83.25 ± 4.57)ng/g]均高于对照组[(27.30 ± 3.92)、(27.77 ± 1.83)ng/g,均 P < 0.05],而IL-10分泌水平[(36.88 ± 3.86)ng/g]低于对照组[(77.96 ± 7.87)ng/g, P < 0.05];TAK-242干预组与NaAsO 2染毒组比较,IL-6、TNF-α分泌水平[(44.32 ± 3.60)、(36.51 ± 2.93)ng/g]均较低,IL-10分泌水平[(60.40 ± 4.94)ng/g]较高(均 P < 0.05)。 结论:TLR4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磷酸化蛋白在无机砷暴露大鼠肝组织中均高表达,抑制TLR4信号通路可明显减轻无机砷致大鼠肝纤维化损伤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SSP1和TGFB1与食管腺癌发生、预后和免疫浸润关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分析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食管腺癌(EAC)基因表达数据,阐明EAC发病的潜在核心基因与肿瘤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为EA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分子靶标.方法:在GEO数据库检索"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下载包括EAC和食管正常组织的高通量芯片数据集GSE13898、GSE26886、GSE74553和GSE92396.采用R软件的limma包筛选EAC组织和食管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通过韦恩图获取共同DEGs,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后导入Cytoscape软件筛选核心基因并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采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表达水平,采用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癌症数据分析门户(UALCAN)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核心基因与EAC患者预后和临床资料的关联性,采用肿瘤免疫评价资源(TIMER)数据库分析核心基因与肿瘤免疫浸润的关系,采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LinkedOmics数据库获得的核心基因中正相关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对GEO获得的4个数据集的DEGs取交集,共获得340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127个,下调基因213个.经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筛选后,最终获得评分最高的关键核心基因分泌型磷蛋白1(SP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B1).GEPIA数据库分析,与食管正常组织比较,癌组织中SPP1和TGFB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SPP1低表达组EAC患者1、3和5年总体生存期均高于SPP1高表达组(HR=10.1,P<O.05;HR=3.09,P<0.05;HR=2.32,P<0.05),TGFB1低表达组EAC患者5年总体生存期高于TGFB1高表达组(HR=2.36,P<0.05).UALCAN数据库分析,与食管正常组织比较,Ⅱ-Ⅲ期及N1-N2期淋巴结转移的EAC患者癌组织中SPP1和TGFB1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TIMER分析,SPP1和TGFB1 mRNA表达水平与EAC患者癌组织中巨噬细胞(r=0.353,P<0.01;r=0.187,P<0.05)和树突状细胞(r=0.236,P<0.01;r=0.221,P<0.01)浸润呈正相关关系.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SPP1和TGFB1及其排名前50位正相关基因主要参与细胞迁移、细胞活性和血管发育等生物学过程及肿瘤蛋白多糖、细胞外基质(ECM)-受体互作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结论:SPP1和TGFB1与EAC患者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总体生存期有密切关联.SPP1和TGFB1高表达可能导致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从而改变肿瘤微环境.SPP1和TGFB1可能成为EAC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枳术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动力的改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枳术颗粒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复合因素造模法诱导大鼠FD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枳术颗粒治疗2周,观察枳术颗粒对FD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血清中胃泌素(gastrin,GAS)、胃饥饿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peptide,Ghrelin)、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及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量的影响;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胃窦组织、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变化;利用qRT-PCR检测下丘脑及胃组织中GAS、Ghrelin、CGRP、SSmRNA表达和胃及十二指肠组织中肾上腺素能受体 β1(β1-adrenergic receptor,ADRB1)、生长抑素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胃饥饿素-O-乙酰转移酶(ghrelin-O-acyltransferase,GOAT)、胃饥饿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ing hormone receptor,GHSR)、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 protooncogene protein,C-kit)、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钙激活氯离子通道蛋白 Anoctamin-1(ANO1)、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mRNA表达;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及十二指肠组织中C-kit、SCF蛋白表达.结果 枳术颗粒可以显著降低FD大鼠胃残留率(P<0.05),提高小肠推进率(P<0.01);升高血清中Ghrelin、GAS含量(P<0.01),降低CGRP、SS含量(P<0.05、0.01);升高下丘脑及胃窦组织中Ghrelin、GAS mRNA表达水平(P<0.05、0.01),降低下丘脑及胃窦组织中CGRP、SSmRNA表达水平(P<0.01);显著升高胃及十二指肠组织SCF、C-kit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升高胃及十二指肠组织 ADRB1、GOAT、GHSR、SCF、C-kit、ANO1、MLCK mRNA 表达水平(P<0.05、0.01),降低SSTR mRNA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枳术颗粒可以改善FD大鼠的胃动力异常,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肠肽水平、激活SCF/C-kit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胃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相关基因CXC基序受体4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分析胃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寻找胃癌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胃癌数据,在分子特征数据库(MSigDB)下载PI3K-AKT相关基因集合,使用Wilcoxon检验和倍性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R包"survival"进行生存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分析相关蛋白质交互作用(PPI)网络信息.基于Metascape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应用CIBERSORT算法计算胃癌免疫细胞浸润水平.选取2023年3—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的2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标本,使用Western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XC基序受体4(CXCR4)的表达.结果 基于TCGA数据库,胃癌组织中上调基因10个,分别为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1(SLC2A1)、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E2F转录因子1(E2F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RAF2)、tribbles假激酶3(TRIB3)、G蛋白亚基γ转导蛋白1(GNGT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7(FGF17)、白细胞介素4(IL-4)和CXCR4.下调基因12个,分别为蛋白激酶Cβ型异构体(PRKCB)、双特异性蛋白磷酸酶3(DUSP3)、类钙结合蛋白39(CAB39L)、蛋白激酶AMP激活催化亚基α2(PRKAA2)、腺苷酸环化酶2(ADCY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MAPK10)、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CDKN1A)、Toll通路中进化保守的信号传导中间体(ECSIT)、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NIMA相互作用1(PIN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MAPK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2(MKNK2)和T细胞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蛋白1(TIAM1).CXCR4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103例高表达CXCR4患者的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3.8%和18.8%,303例低表达CXCR4患者的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1.3%和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0,P<0.001).对CXCR4进行PPI网络显示,其与其他蛋白具有广泛的相互作用.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基因本体论(GO)数据库收录的通路中,CXCR4主要与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白细胞胞间黏附、正向调节细胞因子产生、调节肽基酪氨酸磷酸化、调节造血功能和调节防御反应密切相关.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收录的通路中,CXCR4主要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破骨细胞分化、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免疫细胞浸润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XCR4的表达与初始B细胞浸润呈正相关(r=0.24,P<0.001),与CD8+T细胞浸润也呈正相关(r=0.25,P<0.001).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CXCR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为1.52±0.27,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0.42±0.12;t=17.05,P<0.001).结论 PI3K-AKT相关基因CXCR4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患者预后、多种信号通路及初始B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相关,是胃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骨肉瘤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基于铁死亡相关基因(FRG)构建骨肉瘤(OS)预后模型,探讨FRG在OS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UCSC Xena数据库中获取88例OS患者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和其中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中获取的396例正常骨组织样本合并,从FerrDb数据库中获取FRG,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进行差异分析并提取差异表达的FRG.采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探索OS中FRG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单因素Cox与Lasso回归模型筛选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后模型的预测价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O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预后相关FRG在人成骨细胞hFOB1.19与OS细胞系U2OS、MG63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共获得57个差异表达的FRG.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缺氧反应、线粒体外膜、铁离子结合等生物学反应和线粒体自噬、化学致癌-活性氧以及铁死亡等途径.应用单因素Cox及Lasso回归模型共筛选出9个预后相关的FRG来构建预后模型,分别为酰基辅酶A合成酶家族成员2(ACSF2)、芳香烃受体核转运因子样蛋白(ARNTL)、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S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PGD)、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TGFB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ROC曲线和生存分析证实这9个FRG构建的风险模型对OS患者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转移和风险评分均是O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qPCR结果显示,U2OS和MG63细胞中FADS2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hFOB 1.19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G63细胞中ACSF2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hFOB1.19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基于 FRG 的 OS 预后模型,发现 A CSF2、ARNTL、G6PD、PGD、FADS2、SOCS1、BNIP3、TGFBR1、VEGFA 等 9个FRG能够作为OS患者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可为OS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