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中药材生产统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统计 2021 年辽宁省内各地区中药材种植品种、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状况,为辽宁省中药材生产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区划与生产统计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各委员上报数据,采用抽样调查、分级分析、空间自相关性的分析方法,运用SPSS 27.0 软件、ArcGIS 10.7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 年辽宁省 28 个重点县域中药材种植面积约 128.98 万亩(1 亩≈666.67 m2),种植中药材 34 种,原植物 40种,年产量约 8.41 万t,总产值约 54.32 亿元.人参、苍术、五味子、威灵仙、水飞蓟、苦参、龙胆草等主要品种约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 87.03%.中药材年产值 10 亿元以上的药材品种有西洋参和人参.种植面积在 5 万亩以上的县域依次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凤城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和盘山县.中药材种植种类最多县为桓仁及清原,达 13 种."辽药六宝"中人参种植面积较大,但产量较低,龙胆、五味子产量和产值相对较高;细辛种植面积、产值、产量相对较低.结论:研究结果反映了辽宁省目前的中药材生产情况,可为辽宁省中药材的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细辛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与系统进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以细辛药材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组装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明确其结构特征、系统发育位置.方法 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对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同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马兜铃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华细辛和辽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60 521~160 555 bp,表现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且两者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均为38.5%.细辛叶绿体基因组包含128个基因,其中85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4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此外,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和蛋白编码数据集构建的拓扑树一致,细辛属物种和马蹄香属物种形成一个支持率的单系分支.结论 细辛叶绿体基因组测序、组装、结构特征分析,发现其大小介于 Asarum bracteolata 和 A.sieboldii var.seoulense 之间,IR 区存在 rpl16、rps19、ycf1、rpl23等基因扩张,研究结果丰富了细辛属植物遗传资源,为该属物种分子鉴定、系统发育以及野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不同年限及不同干燥方法的辽细辛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以辽细辛中马兜铃酸A、细辛脂素以及甲基丁香酚的含量为指标,对不同年限及不同干燥方法的辽细辛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进行评价,确定最佳采收年限和干燥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二年至六年的辽细辛及微波、红外、冻干等不同干燥方法中马兜铃酸、细辛脂素和甲基丁香酚的含量.结果:在不同年限干燥品中六年生辽细辛有效成分最佳,但与5年生相差不大.而在使用冷冻干燥方法时,辽细辛的有效成分含量整体较高,其中细辛脂素为0.661 mg·g-1,甲基丁香酚为1.349 mg·g-1.结论:综合考虑细辛的最佳采收年限应该为五年,干燥方法除了冷冻干燥处理比较好也可以采用50℃低温干燥方法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典名方中细辛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古代资料,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细辛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毒性与剂量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宋代之前细辛主流基原为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因历代推崇华阴为道地而得名;自明代以来,产自辽东一带的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成为商品主流,被认为品质亦佳并延续至今,华细辛产量则逐渐下降,目前已无商品.宋代之前文献记载细辛无毒,南宋陈承提出细辛有麻痹呼吸的作用,因而规定单用粉末服用时剂量不可超过半钱匕,后在此基础上演变成"细辛不过钱"的说法.经考证认为,细辛单用粉末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入汤剂则剂量限制放宽,但需久煎保证其安全性.结合当代生产实际,建议经典名方中细辛药材选用辽细辛A.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为基原,加工与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规定,其剂型与剂量当遵循原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林下山参生态环境及伴生植物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对辽宁省境内铁岭市西丰县、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及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进行林下山参生态环境及伴生植物调查研究,对这些地区林下山参的发展提出建议,并为林下山参的生态适宜性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方法:通过以代表区域-样地-样方的模式进行实地调查、文献查阅和资料整理,记录各指标、计算相关参数并归纳总结.结果:在对42个样方中林下山参样品收集的基础上对其生态环境及伴生植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95个植物物种,并对其出现频率高于33%的6个主要物种进行了关联性分析,均为正关联,其中细辛关联性最强,其次为五味子,乔木层以椴树关联性最强.调查也发现这些地区存在大规模的种植基地较少散户较多、种质混杂、种植技术不规范及种植模式和经济创收来源单一等问题.结论:辽宁省西丰县、宽甸县及桓仁县等地生态环境优越,林下山参资源丰富.通过调查,全面地了解辽宁省境内代表区域的林下山参生态环境及其伴生植物情况,为进一步发展林下山参栽培产业提供了基础,为推动林下山参经济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马兜铃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研究对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f.seoulense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下载的马兜铃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旨在明确汉城细辛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马兜铃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差异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汉城细辛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利用REPuter等软件对11种马兜铃科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重复序列、IR边界以及进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城细辛基因组大小为167 293 bp,LSC(large single-copy)为89 840 bp,SSC(small single-copy)为 21 415 bp,IR(inverted repeat)为 28 019 bp,GC 量为 37.9%,注释到 133 个基因,其中包括89个蛋白编码基因,36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11种马兜铃科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9 308~167 293 bp,基因数为130~134个.其中5种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均发现了 P、F、R、C 4种类型的长重复序列和具有SSR序列位点,其中汉城细辛具有6种类型的SSR序列,系统发育树中汉城细辛和辽细辛聚为1支.研究将为马兜铃科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等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医药领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收集中医药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梳理该领域的整体研究脉络、发展现状、热点方向及未来趋势.方法 检索科研数据库(CNKI、PubMed)中的文献信息,获取相关数据后使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及VOSviewer分别对纳入数据进行年度发文趋势、研究热点可视化,作者与机构合作网络等文献计量学分析,生成知识图谱.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文献2691篇,包括主题关键词178个,其中频次≥20次的高频关键词有46个;发现4个核心作者团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分别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等科研院所.临床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类疾病的常见中药包括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汤、参附注射液、心宝丸、参松养心胶囊及参仙升脉口服液.结论 目前本领域已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研究方法 、内容仍需进一步深入发展,研究团队、机构需继续加强合作交流,推动中医药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细辛"毒性-用量"证治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收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细辛方剂共16首及历代医家用药经验总结用药剂量,探索证治规律、配伍药物,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细辛汤剂用药范围3~120 g,散剂1~3 g.通络、软坚化瘀40~60g;散寒化饮、寒凝瘀阻6~60g;虚实寒瘀偏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等头面部疼痛3~12g;风湿寒凝痹症9~15g;温散厥阴血分之寒痼疾60~120g;寒凝气滞,腑气不通6~9g;心肾阳虚、温通泄浊30~60g.入药以延边辽细辛根为佳,最佳采收期为9月,炮制辅料以酒、米泔水为佳,煎煮30 min可保留有效成分,降低毒性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古今文献对经典名方中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研究细辛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为经典名方中细辛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式,搜集细辛的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细辛毒性与药物基原、用药部位、炮制方式、药物剂型、方药配伍、服药方法及患者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在经典名方的研发过程中,细辛在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中的用量分别为9、6g,煎煮时间应>120 min;细辛在辛夷散、三痹汤、大秦艽汤、清上蠲痛汤种的单次用量分别为0.8、1.2、0.9、1.1g;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清上蠲痛汤等应选用辽细辛的根茎,辛夷散可选择汉城细辛的根茎.在药物的炮制上,当归四逆汤、厚朴麻黄汤、三痹汤、大秦艽汤四方中的细辛可选用酒制;辛夷散、清上蠲痛汤中的细辛可选用炒制;另外,细辛的毒性与药物的配伍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该研究通过梳理有关细辛毒性的文献资料,得出了影响细辛毒性的关键信息,探析了细辛毒性的有效避减方式,为包含细辛的经典名方的合理开发和安全应用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