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14岁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患病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14岁人群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患病危险因素。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北京市、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和江苏省、华中地区的河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共7个大区8个省市,按照多阶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64 215名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确诊2 034例哮喘患者,对其中符合重症哮喘入选标准的哮喘患者进一步分析,了解我国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患病危险因素。结果:2 034例哮喘患者中,首次确诊者560例(27.5%),既往确诊者1 474例(72.5%);其中145例符合重症哮喘,占既往确诊者的9.8%(145/1 474),占全部哮喘的7.1%(145/2 034)。83.5%(121/145)重症哮喘患者至少存在一种触发因素。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吸烟( OR=1.543,95 %CI:1.250~1.814)、肥胖( OR=2.186,95 %CI:1.972~2.354)、饲养宠物( OR=2.135,95 %CI:1.904~2.283)、合并过敏性鼻炎( OR=3.456,95 %CI:2.721~4.326)、胃食管反流( OR=1.842,95 %CI:1.682~2.140)、支气管扩张( OR=1.665,95 %CI:1.347~1.9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OR=1.312,95 %CI:1.171~1.694)是重症哮喘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我国>14岁人群重症哮喘合并症以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最常见,患病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过敏性鼻炎、胃食管反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吸烟、饲养宠物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老年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老年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方法:于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北京市、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和江苏省、华中地区的河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和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共7个大区8个省市,按照多阶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64 215例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确诊2 034例哮喘患者,对其中符合老年哮喘入选标准的哮喘患者进一步分析,了解我国老年哮喘患者常见临床表现、合并症、哮喘控制和对疾病自我管理和认知情况。结果:2 034例哮喘患者中,年龄≥65岁老年哮喘组共584例(28.7%),非老年哮喘组1 450例(71.3%)。老年哮喘组中早发型439例(75.2%),晚发型145例(24.8%);常见临床表现为:胸闷395例(67.6%)、喘息304例(52.1%)、咳嗽298例(51.0%);常见合并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4例(24.7%)、过敏性鼻炎122例(20.9%)、胃食管反流病114例(19.5%)、过敏性眼结膜炎86例(14.7%)、湿疹82例(14.0%)、慢性支气管炎76例(13.0%);老年哮喘组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显著低于非老年哮喘组[(18.5±3.2)比(21.7±3.4)分]( P=0.042)。老年哮喘组仅13例(2.2%)每日使用峰流速仪进行病情监测,仅93例(15.9%)和64例(11.0%)患者能正确认识哮喘的本质和治疗目标。 结论:我国老年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典型发作性喘息少见,且合并症多,哮喘控制水平较差,患者对哮喘疾病的自我管理和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分析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与配置现状,为相关部门优化、均衡医疗资源配置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依据辽宁省统计局的数据,从时间和地域2个维度对比分析辽宁省内医疗资源发展、配置情况,应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等指标对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分布公平性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辽宁省中心城市医疗资源配置水平较高,省内西北部地区相对薄弱.结论:辽宁省内各地区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均有所提高,但差异仍然存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引入信息化技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方式逐步缩小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遥感土壤湿度因子的防风固沙功能估算模型改进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在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研究中,土壤湿度因子是重要参量之一.传统方法多使用气象站点观测的潜在蒸发量、降雨量和灌溉量等估算土壤湿度,在空间连续性和数据可利用性方面均具有较大局限.基于遥感技术在土壤湿度探测方面的发展,本研究选择4种土壤湿度的遥感指标(MODIS蒸散比值法、SMAP 土壤湿度比值法、可见光-短波红外干旱指数法、遥感湿度指数法)对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中的土壤湿度因子的计算过程做出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算法分析辽西北地区2001-2021年防风固沙服务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MODIS蒸散比值法计算的土壤湿度与传统气象方法的相关性最高,二者经拟合后得到的公式可用于RWEQ模型中土壤湿度因子的计算改进.2001-2021年,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能力呈现北部及东部地区较强、中部及西部地区较弱的空间分布特征.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辽西北地区72.7%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呈上升趋势.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发现,防风固沙能力的变化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土壤类型、年均风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且各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防风固沙的影响高于单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RWEQ模型估算做出改进,同时为辽西北地区长时间的生态功能形成机制与驱动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基于MaxEnt模型的宁夏枸杞潜在分布区预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带,有很强的抗旱抗寒能力,是我国北方地区退耕还林、生态修复等工程的重要造林树种,也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探讨限制宁夏枸杞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拟其潜在适宜分布区,可为宁夏枸杞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特色经济林建设中合理布局和推广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主要基于188个宁夏枸杞自然分布样点,利用生态位理论与MaxEnt模型,探究在主要气候因子影响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结果:影响宁夏枸杞自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冷季度降水量和平均温、年平均气温、最干季平均温和降水量、最冷月份最低温.基于以上气候条件特征,模拟得到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总面积为6.63×106 km2,高适生区面积为1.69×106 km2,中适生区面积为2.09×106 km2,低适生区面积为2.85×106 km2.结论: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中部和西部,河北东、中和西部,北京大部,天津北部,山西大部,陕西中部和北部,宁夏全境,甘肃东部、中部、南部及河西走廊地区,新疆北部和西部.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建议在潜在分布高适生区作为生态林树种推广使用,在有配套灌溉设施的降水量为64.5~213.0 mm的潜在分布中适生区可作为经济林树种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辽西北沙地樟子松树干液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树干液流是量化植物蒸腾耗水的基本指标.本研究于2015年5-10月采用FLGS-TDP热扩散式树干液流计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的沙地樟子松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结合林内小气候观测系统,探讨樟子松树干液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树干液流速率和日累积量均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变化均呈“倒U”型,晴天时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不同月际间(5-10月),树干液流速率与月累积量为7月>6月>8月>5月>9月>10月;不同季节间,树干液流启动时间夏季比秋季早lh左右,且树干液流速率夏季>秋季.树干液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大,其中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VPD)和风速与树干液流呈显著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则相反;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树干液流的影响较为复杂,随时间(月际)、天气状况(阴天、晴天和雨天)和土层深度(5、10、20、40和100 cm)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生长季期间和不同月际间(5-10月)、表层土壤温度(0~ 10 cm)与树干液流均呈显著正相关,深层土壤(20~ 100 cm)则相反;生长季前(5月)和生长季末期(10月),树干液流随土壤水分的增多而增加,生长季期间(6-9月)则相反,树干液流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减产概率的辽宁水稻灾害风险区划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关于灾害风险评价的危险性研究多考虑某一种或者多种灾害的出现概率,由于多数灾害指标难以与作物产量直接相关,常常出现有灾无害现象,难以正确评价灾害风险;依据产量变异的风险研究多从产量变异出发,但对不同减产程度的风险评价研究较少.以辽宁水稻减产风险为例,分析了辽宁省水稻歉年减产率、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及5%和10%两种减产率等级风险概率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K-平均聚类算法将辽宁省水稻产量灾害风险划分为高、较高、中、低4类风险区.结果显示:水稻单产歉年减产率的分布总体呈中部、东部低,向东北西南增高的趋势.水稻单产的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具有西北—东南方向条带状分布特点,中部、东部最小,整体上呈向西南、东北方向递增的趋势.减产率大于5%和10%的风险概率的低值区主要分布于辽宁中部,中值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北部、东南,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南部,整体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辽宁省水稻产量灾害的不同等级风险区域呈整体上分散,小面积连片的特点.辽宁西部、东北部为高风险区,中南部地区为较高风险区,而辽宁中部、东南部为中、低风险区.探讨了各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与水稻减产的关系,给出了针对不同区域水稻产量灾损的防御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的人口经济快速增长、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InVEST模型,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评价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水库坑塘为主,其次为草本沼泽.在2000-2010年期间,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几乎不变,主要为草本沼泽和水库坑塘之间的转换.(2)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由于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强,近10年来,渤海沿岸湿地生境质量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呈退化趋势.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应多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3)生物多样性变化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的中北部.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的变化热点区内,生物多样性呈改善趋势,说明有效的生态系统转换和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发展与保护共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SPEI指数的辽宁省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61-2015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研究了辽宁省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辽宁省生长季干旱指数以0.13 10 a-1的速率显著下降,干旱整体呈现加剧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80年代初、90年后期代初到2015年,干旱强度呈加剧趋势;1996年全省SPEI指数发生了突变性下降,干旱程度发生了突变性增强,其中,2000年全省有47个站点发生了干旱,干旱率高达94%,是近55年来干旱发生范围最大的年份,其次是1999和2014年,干旱率分别为92%和88%;全省SPEI指数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全区一致型、东南与西北反向型、中部与其他地区反向型等3个模态,其中,全区一致型高值区包括葫芦岛沿海地区、锦州地区、沈阳地区、鞍山地区等,表明这些地区对干旱的反应最为敏感.时间系数序列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东南与西北反向型中,空间系数0值线位于辽宁中部,呈东北西南向,0值线以西的辽西和辽北地区其空间系数为负值,而0值线以东地区的空间系数为正.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中部及渤海沿岸与其他区反向型中,东南及西部地区空间系数均为正值,而其他区为负值.时间系数序列无明显变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宁省潜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潜在蒸散量是衡量变化环境下区域水热资源演变的重要参数,探究其历史变化规律及制约因素对预测农业用水走势乃至合理制定相关决策都至关重要.基于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1966-2015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与偏相关性检验法辨识辽宁省近50年潜在蒸散量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辽宁省各监测站年平均潜在蒸散量为453-1043 mm,多年变化趋势以1.43 mm/a的速度递减,并于2003年发生突变.此外,其时空差异性较为显著.在年代际尺度上表现为,辽西北至辽西南逐次降低;在季节尺度上表现为,夏季潜在蒸散量最高、春秋季节次之、冬季最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共同导致过去50年辽宁省潜在蒸散量在整体上表现出减少的趋势.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评价区域干湿程度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