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东北地区苍术的生境适宜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道地药材,市场需求日益增加,人们种植意愿浓厚.然而,当前苍术人工栽培种源杂乱、存活率低、产量及品质参差不齐,原因在于对苍术的适宜生存环境缺乏科学判断.针对东北地区苍术的自然分布数据和环境变量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其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苍术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于辽西山地、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其余脉,生境适宜区(P>0.5)面积为10.96万km2,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8.84%;影响苍术分布的6个主要环境因子(贡献率)依次为年均降水量(26.5%)、最暖季平均温度(18.6%)、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16.6%)、海拔(12.2%)、年平均气温(11%)、最冷季降水量(5.2%),累计贡献率超过90%,水分因子(年均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比温度因子(最暖季平均温度+年平均气温)对苍术的分布影响更大;根据对苍术主要生境适宜区的分析,苍术在东北地区可能存在两种气候生态型,即辽西的耐旱型、长白山的耐寒型.综上所述,在发展苍术种植产业的过程中,除了应关注苍术的适宜分布区以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种源的生态需求,以避免由于盲目引种而导致的种植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遥感土壤湿度因子的防风固沙功能估算模型改进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在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研究中,土壤湿度因子是重要参量之一.传统方法多使用气象站点观测的潜在蒸发量、降雨量和灌溉量等估算土壤湿度,在空间连续性和数据可利用性方面均具有较大局限.基于遥感技术在土壤湿度探测方面的发展,本研究选择4种土壤湿度的遥感指标(MODIS蒸散比值法、SMAP 土壤湿度比值法、可见光-短波红外干旱指数法、遥感湿度指数法)对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中的土壤湿度因子的计算过程做出改进,并利用改进后的算法分析辽西北地区2001-2021年防风固沙服务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MODIS蒸散比值法计算的土壤湿度与传统气象方法的相关性最高,二者经拟合后得到的公式可用于RWEQ模型中土壤湿度因子的计算改进.2001-2021年,辽西北地区防风固沙能力呈现北部及东部地区较强、中部及西部地区较弱的空间分布特征.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辽西北地区72.7%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呈上升趋势.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发现,防风固沙能力的变化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土壤类型、年均风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且各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防风固沙的影响高于单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RWEQ模型估算做出改进,同时为辽西北地区长时间的生态功能形成机制与驱动力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东北老工业区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城市化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植被覆盖度研究一直是揭示自然生态系统演化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关系的重要路径.基于MODIS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和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估算东北老工业区2000—2015年的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特别分析辽宁省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老工业区的植被覆盖度呈现"中部高-东西低-西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态势;2)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高植被覆盖区明显增加,但辽宁省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比重由2000年全省总面积的49.99%下降到2015年的25.99%,这一变化情况在辽宁省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3)除部分辽西城市植被退化趋势严重并且逐渐向东蔓延,东北老工业区植被覆盖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特别是黑吉两省与内蒙古交界的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研究结果阐明了东北老工业区植被演化格局与过程,对推动绿色可持续转型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西北沙地樟子松树干液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树干液流是量化植物蒸腾耗水的基本指标.本研究于2015年5-10月采用FLGS-TDP热扩散式树干液流计对辽西北半干旱区的沙地樟子松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同时结合林内小气候观测系统,探讨樟子松树干液流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树干液流速率和日累积量均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变化均呈“倒U”型,晴天时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不同月际间(5-10月),树干液流速率与月累积量为7月>6月>8月>5月>9月>10月;不同季节间,树干液流启动时间夏季比秋季早lh左右,且树干液流速率夏季>秋季.树干液流受气象因子的影响较大,其中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饱和水汽压差(VPD)和风速与树干液流呈显著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则相反;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树干液流的影响较为复杂,随时间(月际)、天气状况(阴天、晴天和雨天)和土层深度(5、10、20、40和100 cm)的变化而变化,其中,生长季期间和不同月际间(5-10月)、表层土壤温度(0~ 10 cm)与树干液流均呈显著正相关,深层土壤(20~ 100 cm)则相反;生长季前(5月)和生长季末期(10月),树干液流随土壤水分的增多而增加,生长季期间(6-9月)则相反,树干液流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西不同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之间的危险因素、相关病史以及院内病死率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于阜新市中心医院和北票市中心医院循环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50例,其中男性321例,女性199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相关病史、出院诊断以及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等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AMI患者中,<55岁组发病比例最高;女性AMI患者中,≥75岁组AMI发生比例最高,且年龄和AMI发生比例呈正相关(P<0.05).AMI发病比例男性多于女性.女性AMI患者有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史多于男性AMI患者;男性AMI患者吸烟史明显多于女性AMI患者(P均<0.05)且吸烟史在<55岁组所占比例最高.阜新地区的AMI患者血脂异常率高于来自北票地区,合并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所占比例低于北票(P均<0.05).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中,下壁心肌梗死和前壁心肌梗死(包括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发病例数高;STEMI的院内死亡率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P均<0.05).结论 男性AMI患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且随着年龄增长AMI发生比例增加,AMI发病比例男性多于女性,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AMI患者危险因素和相关病史所占比例不同.不同梗死部位发病例数和院内死亡比例不同,STEMI发病例数多于NSTEMI,在STEMI中,其中下壁心肌梗死发病例数最高,STEMI的院内死亡比例高于NSTEM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西地区不同医疗保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和短期预后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辽西地区不同医疗保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情况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2月因胸痛就诊于辽西地区(阜新市中心医院、北票市中心医院)的STEMI患者635例,剔除不符合要求患者64例,共纳入571例.将设计好的病例报告表发放至当地医院,由经过培训的医生填表,本中心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患者的医保情况分为农村医疗合作组(121例)、城镇居民医保组(198例)、城镇职工医保组(138例)和自费组(114例).详细记录四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溶栓情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平均住院总费用、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院1个月内MACE发生率和规律使用二级预防用药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71例辽西地区STEMI患者,总体静脉溶栓比例为1.3%(7/571),PCI的比例为14.4%(82/571),患者平均住院费用(13313.3±4274.5)元,住院期间MACE为12.6%(72/571),出院后1个月内规律使用二级预防用药比例为53.6%(306/571),出院后1个月内MACE发生率为11.0% (63/571).农村医疗合作、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以及自费的患者出院1个月内规律用药的比例分别为43.8%、54.0%、67.4%、46.5%,接受PCI的比例分别为10.7%、19.7%、15.2%以及7.9%;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2908.3±3859.3)元、(13328.7±4392.4)元、(16987.3±4972.6)元、(10028.7± 3873.8)元,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辽西地区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较低,出院后1个月内规范使用二级预防用药比例较低,特别是农村医疗合作和自费患者.应积极建设完善合理的医疗保险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SPEI指数的辽宁省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根据辽宁省50个气象站1961-2015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方法,研究了辽宁省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来,辽宁省生长季干旱指数以0.13 10 a-1的速率显著下降,干旱整体呈现加剧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80年代初、90年后期代初到2015年,干旱强度呈加剧趋势;1996年全省SPEI指数发生了突变性下降,干旱程度发生了突变性增强,其中,2000年全省有47个站点发生了干旱,干旱率高达94%,是近55年来干旱发生范围最大的年份,其次是1999和2014年,干旱率分别为92%和88%;全省SPEI指数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全区一致型、东南与西北反向型、中部与其他地区反向型等3个模态,其中,全区一致型高值区包括葫芦岛沿海地区、锦州地区、沈阳地区、鞍山地区等,表明这些地区对干旱的反应最为敏感.时间系数序列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东南与西北反向型中,空间系数0值线位于辽宁中部,呈东北西南向,0值线以西的辽西和辽北地区其空间系数为负值,而0值线以东地区的空间系数为正.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中部及渤海沿岸与其他区反向型中,东南及西部地区空间系数均为正值,而其他区为负值.时间系数序列无明显变化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西地区农村和城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诊现状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辽西地区433例农村和城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就诊方式以及发病至到达医院的时间差,分析辽西地区AMI患者的就诊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来自阜新市中心医院和北票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433例,其中男性261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66.26±12.51岁.将记录的到达医院时间与此次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院前延误时间(PDT).统计农村和城镇PDT分布情况、到达医院的方式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城镇和农村AMI患者就诊方式中,自行就诊(379例)多于呼叫"120"急救系统(54例).城镇和农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药物保守治疗不同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组PDT>720 min所占比例最高.城镇组PDT<30 min所占比例最高.在STMEI中,农村组与城镇组比较PDT≤720 min和PDT>720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MEI)中,农村组PDT≤720 min所占比例低于城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辽西农村地区,AMI患者普遍存在就诊延迟现象.应在广大农村人群中积极宣传心血管病等健康教育知识,强化AMI急救知识,建立AMI绿色通道以缩短PDT时间,减少就诊延迟现象,为患者赢得再灌注治疗的黄金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2-2017年辽宁省猪流感血清学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摸清近年来辽宁省规模猪场猪流感流行状况.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7年3月从辽宁省规模化猪场中采集猪血清样品共计2 161份,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了欧亚类禽型H1N1 (EA H1N1)、2009甲型H1N1(pdm/09 H1N1)、H3N2 SIV和H7N9亚型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2012-2017年期间,EA H1N1年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0%、49.62%、42.50%、3.64%、1.46%、13.89%;pdm/09 H1N1年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9%、12.69%、18.00%、64.24%、39.79%、35.56%;H3N2年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7%、1.54%、0、0、0、0;H7N9亚型抗体未检测到;2012-2014年期间辽宁省猪群中EA H1N1 SIV为优势亚型,2015-2016年期间EA H1N1 SIV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最低至1.46%,2017年EA H1N1 SIV抗体阳性率又显著上升至13.89%;而2012-2015年期间辽宁省猪群中pdm/09 H1N1 SIV抗体阳性率逐年升高,2015年达到最高值至64.55%,2015-2017年期间辽宁省猪群中SIV pdm/09 H1N1为优势亚型;SIV感染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分布特征,辽东、辽南和辽北地区阳性率较辽西和辽中地区高.结论 检测结果表明,2012-2017年间辽宁省猪群中EA H1N1和pdm/09 H1N1亚型SIV感染较为普遍,H3N2亚型流感抗体阳性率较低,未检测到H7N9流感病毒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辽西北风沙区典型人工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运用Biolog-Eco技术对辽西北风沙区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测定土壤化学特性,探究该地区不同树种人工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特性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与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相比,杨树人工林能显著提高土壤pH、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降低土壤C/N.该地区不同人工防护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差异显著,对碳源的利用能力(AWCD)依次为杨树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分别为3.27、0.96和8.13,均显著高于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P<0.05).不同人工防护林土壤微生物对六大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其中杨树人工林对六大碳源的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樟子松和油松人工林(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针叶树种(油松和樟子松)和阔叶树种(杨树)人工林下的土壤微生物分属两个不同的功能类群,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包括丙酮酸甲酯、i-赤藓糖醇、2-羟基苯甲酸.土壤pH、可溶性有机碳、C/N、速效磷是影响微生物群落AWCD值、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该地区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都优于油松人工林和樟子松人工林,应保持杨树人工林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